他說:「還會痛。」
我告訴他:「種苦因就得苦果;種樂因就得樂果。痛有兩個字:一個是痛快,另一個是痛苦。你如果要消業,痛就不要苦。如果病了,覺得既痛又苦,你就種了苦因,就會常常痛苦,你應該放開心胸,高興該來的終于來了!歡喜地接受它,在病中就可得到健康、快樂的果。」
當我再去看他時,問他:「覺得好一點了嗎
」
他回答得很有智慧,說:「師父!我很痛快。」
病中的笑容
病申的笑容,恰似烏雲散盡後的煦日。
有位二十一歲的女孩,家住中坜,罹患心髒病多年。當她在桃園的醫院檢查出必須做開刀手術時,即堅持轉診「慈濟醫院」。她開刀後第四天,我前去探視,只見她精神奕奕地坐在床沿,和照顧她的姊姊談笑風生,看不出絲毫的病容。
我問:「妳來開心啊
」
「對呀!我來開心。」
「妳開心,我們也『開心』。」
她聽了又是一臉的笑意,在旁邊的姊姊也歡欣地表示:「看到她笑,我們全家都非常高興。」
六尺巷
愚癡者常在心地築起堅固之牆,禁锢自己;
智慧者卻能拆掉這堵牆,讓人事更圓融。
古時候有位進士張英,德學深厚,深得皇帝器重。
有一次,他隨皇帝巡行四方。隔壁鄰居便趁機將兩家共享的一牆打掉,將自己的房子擴大了叁尺。進士的兒子無法製止,只好寫信請父親回家處理。
張英看過兒子的來信以後,並沒有動身回鄉,只寫了一首詩寄給兒子:
千裏家書只爲牆,
讓他叁尺又何妨
萬裏長城今猶在,
不見當年秦始皇。
兒子收到信後,就不再追究。這位鄰居輾轉得知張英寫了這樣的信,心生慚愧!不但退還原來的叁尺土地,還自動退了叁尺。
張英回鄉後見到這種情形,也不願收回自己應得的叁尺土地,于是成了鄰裏皆知的「六尺巷」。
手術枱上的誦經聲
身病心不病,苦時能舍苦,痛時能舍痛,自然無痛苦。
有一位委員的媽媽患了乳癌,來慈濟醫院就醫。
她開完刀隔天,我去醫院探視。當病房的門打開時,沒看到病人在床上,原來她坐在窗戶旁的椅子上。
我說:「妳昨天才開刀,怎麼現在就坐起來了
」
她說:「我不覺得不舒服啊!昨天要進開刀房時,就一直聽到精舍誦經的聲音;醒來時,手術已經完成了,且身體也不覺得痛,晚上我就自己上廁所了。這裏的醫師不但醫術高明,而且很有愛心。」
我說:「精舍和醫院距離十二公裏,精舍的誦經聲,妳竟能聽得了了分明而忘記手術之痛,這是妳的誠心感應啊!」
再生緣
原諒別人是美德,原諒自己是損德。
多原諒別人一次,就多一分福。
多年前的某一天,母親打電話到花蓮,告訴我一件令她非常傷心的事——我的小弟在軍中被人失手打死了。母親問我該怎麼辦
當時,我很冷靜地安慰母親:
「弟弟已經走了,再做任何舉動也無法起死回生。佛教講因果,若非過去世中有某種冤業,今生就不會遇上這種境況。您應該轉換心態,爲那個失手殺人者的母親著想,她的心情一定比您更痛苦!因爲她的心裏除了萬分愧疚之外,更害怕她的孩子會遭到嚴厲的處置。她孩子的命運正操縱在您的手中;只要您一念慈悲,設法替那個孩子脫罪,就可以放他一條生路。弟弟已經過世,您要以佛心普愛天下衆生,別人的孩子也是您的孩子啊!您一定要護著那個失手錯殺您兒子的人。」
母親接受了我的建議——化悲痛爲愛,以德報怨。
在軍事法庭上,她告訴法官:「我兒子的精神不太好,可能因此才被誤殺,我不恨對方。」
後來,母親保釋對方出獄。母親這種「化仇爲愛」的菩薩心,令對方的父母萬分地感激;更給那位年輕人一個自新的機會。
看輕病痛
看重病痛,就是看輕自己;看輕自己,就不得超越。
有一位因肺癌往生的慈濟委員,她在未聞佛法以前,一直埋怨自己的遭遇;接觸慈濟後,常聽我說:「病的時候,就要歡喜接受;專心地調養,把痛苦轉爲痛快。」
她聽了我的話,就想:「對呀!同樣是痛,爲什麼不痛得快樂,而要痛得那麼辛苦呢
愈是苦,精神上的負擔就愈沈重,若能將痛轉爲快樂,精神就輕松多了。我應該聽師父的話。」
後來她的癌細胞開始擴散,但是仍表現得與常人無異;直到往生前兩天,才住進醫院。她一再告訴家人,不要將她送進加護病房。
她說:「師父說過,來就自由地來,去就自由地去;不要將我送進加護病房,我要你們陪在身邊。」就這樣,她輕輕松松地走了。
她病危時,女兒從巴西趕回來看她,她還一再提醒女兒要來見我。
她的女兒告訴我:「媽媽再也見不到師父了。」
我說:「十分病,妳媽媽用七分精神來支持,而克製癌細胞的侵襲,使自己有如常人一般,我很安慰!她真的做到不被病所苦,而能病得快樂、病得潇灑!」
諸行無常
信心、毅力和勇氣叁者俱備,則天下無難事。
佛陀出家曆經了叁大阿僧祇劫,他的心非常切切。在佛陀《本生經》和《般若經》中,有一段經文描述佛陀過去修行時,身體力行的精神。
在雪山地方,有一位求道者獨自隱居在深山中追求真理,但是長時間以來,他的心中仍有一分無法啓開的矛盾。雖然如此,他仍然不斷地在尋找啓開心靈矛盾的方去。
有一天,天帝忽然看到一道毫光從雪山地方直沖天宮。他看到了覺得非常奇怪,就問天神:「這道毫光是怎麼來的呢
」
天神回答:「雪山中有一位真修行者,可能是他的德行之光沖射到天上來。」
天帝聽後說:「奇怪
自古以來,娑婆世界雖然出現很多修行人,卻都無法長久繼續這分恒心,沒多久就動搖了初心;就像倒映在水面的明月一樣,水動月就破。難道雪山那位修行者,是真心在修行求道嗎
」
天神答道:「自古以來,雖然有無量無數的衆生發菩提心要修行,卻都很快就退了道心。但是這位修行者卻不一樣;他生生世世都在菩提道中再接再厲,從未退轉過。」
天帝聽了說:「既然有這麼持之有恒的修行者,我就去試試他的求道心。」
天帝說完,就化身到雪山,果然看到這位修行者。那時天將黎明,這位修行者坐在大樹下的石頭上,誦念著古代聖人所留下來的經文。他正爲無法突破矛盾的心靈而感到苦惱之際時,突然聽到一股非常柔和清淨的聲音。他仔細地聽,聽到很清楚的一句偈文:「諸行無常,是生滅法。」
他聽了之後,覺得好像有一道光注入他的心靈,長久以來的矛盾苦惱頓時消失了。他發現自己所要追求的法就在這裏,心中有如「久旱逢甘霖」般地歡喜!可惜,這句偈文只有一半而已,他想再聽下半句,卻再也聽不到任何聲音了。他急忙地四處找尋聲音的來處,結果發現在深澗中,有陣黑煙向上浮動;不久,就出現了一位面相醜陋的化鬼;他眼大如銅鈴,脖子非常細小,卻又肚大如鼓。
修行者看到此鬼時,心中一點也不害怕。他想:既然四周都找不到人,那麼,剛才的聲音一定是這位化鬼發出來的,他既然會得到半段的偈文,一定是過去生中曾接受過聖賢之教。
所以,他很虔誠地說:「大士啊!剛才那半段偈文,是不是從您口中歌頌出來的呢
如果是,請求您再把另外半段偈文教授給我好嗎
」
化鬼說:「那句偈文,是從前一位在山中修行的賢者告訴我的。不錯,剛才的偈文只是前半段而已,你要我教授另半段當然沒問題!但是我很久沒吃東西了,肚子很餓!我哪有力氣傳授你另半段偈文呢
」
修行者回道:「你是肉體饑餓,需要食物來維持生命;而我是精神的饑餓,需要妙法來延續慧命。我願意以我的身體,來交換另半段偈文。」
化鬼聽了之後,同意交換條件,便說出另半段偈文:「生滅滅已,寂滅爲樂。」
修行者聽了非常歡喜,他悟到世間一切都是無常,不管有形無形、是聲是色,皆是生滅無常啊!能透徹無常真理,則得自在永恒之樂!
半身闖天下
每個時刻都是生命的開始,也是生命的結束;
要緊的是開創新生。
臺中有一位貧戶,平時做小生意維生。有一天,他被火車輾過下半身,整個下肢都被輾斷了,六尺之軀僅剩下叁尺,所幸生命保住了。
當時我鼓勵他:「人生並非只有兩條腿才能走路,世間的道路你才走不到一半,還有一半以上的人生路要走;你今年只有二十八歲,要拿出勇氣!只要記住母親剛生下你的時候,你也一樣不會走路。如今不幸遇到意外,應該要有再生的意志,即使少了兩條腿,還有兩只手。從今天開始訓練自己,利用萬能的雙手去創造未來另一半的人生。」
他流著淚對我說:「師父,我以爲我這一生已經殘廢了。聽到師父的話,我立志決不殘廢!從今天開始,即使我坐不穩,也要將自己綁在輪椅上,利用我的雙手撫養兩個兒子。」
他真的自立了。雖然不能站起來,他靠賣獎券也維持了一個小康家庭。
一位日本畫家的心願
最有力的人,是被侮辱而能忍得起的人。
能忍辱又不存惡意則受人尊敬,成就一切。
日本有一位名畫家,很多人都喜歡他的畫;但是他的畫卻很貴,而且要畫之前必須先談價格。
有一天,一位藝妓來到他的畫室對他說:「聽說你的畫很有名,我想買一幅。」
畫家問她:「妳出得起價錢嗎
」
她說:「當然!但是,你必須在我指定的場所作畫。」畫家答道:「看妳出什麼樣的價錢,我就可以在什麼樣的場合作畫。」
藝妓說:「好!那就請你在叁天後,到我家來爲我作畫吧!」
叁天後,這位畫家果然依約前往。原來,這位藝妓在當天約了很多社會名流到她的茶館去,存心要給這位畫家難堪!她看到畫家來了,就向衆人宣布說:「你們看,大家都認爲他的畫很了不起,可惜是一個要錢不要臉的人。他只值得在我的裙襬作畫啊!」
這位畫家聽了她的諷刺,仍然若無其事地面帶笑容說:「請問妳要畫在哪裏呢
」
藝妓拉起裙子說:「請妳跪下來,就在我的裙襬畫一幅畫吧!」
這位畫家真的跪了下來,在她的裙子上作畫,大家都對畫家的行爲感到不恥。
後來,人們才知道:原來,他是一位很虔誠的佛教徒。他所居住的村莊時常會有風災、水災,五谷無法收成,因此村中有很多老弱婦孺叁餐都無法溫飽,情況非常可憐。于是,他在村中設了一個秘密倉庫。每賺了錢,就買一糧食放在倉庫中:等到災害發生或有饑寒時,再拿出來赈濟貧困。
那一年,他所住的村莊,對外交通的唯一一座橋被洪水沖走了。有很多人涉水不幸失足,他爲了要整修那座橋,才拚命地賺錢。
真相大白後,大家都贊歎畫家的慈悲和忍辱的工夫。
智者盤珪禅師
愚者自以爲是,智者善轉「是」念。
日本的盤珪禅師,有一天正要講經時,從大衆中走出一位修行者。他對禅師說:「禅師,我知道很多人都很敬仰你;但是很遺憾,今天的群衆中卻有一個人不服你。」
禅師面帶笑容問道:「是誰呢
」
修行者回答:「就是我,我不服你!」
禅師說:「你是來與我討論佛法嗎
那就請你過來吧!」這位修行人就走過去。
禅師接著對他說:「請你到這邊來。」他又依著禅師的話做。
禅師又說:「不對,是這邊!」修行人又走到另一邊。
最後禅師說:「感謝你服了我。」
《慈濟心燈·秋之卷》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