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之卷
得寶的商人
謊言就像一朵盛開的鮮花,外表美麗、生命短暫。
佛陀曾說過一個故事——
有兩位珠寶商人,同時來到一個城市做買賣。
有一戶人家原本非常富有,因爲家道中落,現在只剩祖孫兩人相依爲命。此時孫女看到有人來賣珠寶,就要求老祖母買一條簡單的纓絡讓她戴在身上。老祖母聽著小孫女充滿盼望的懇求,看在眼裏,疼在心裏;看到別人家的孫女要什麼、有什麼,而自己的孫女卻一輩子過這種貧苦的生活,連想要一件小小的飾物都無法償願。
祖母的心裏很過意不去,就對孫女說:「奶奶很想買給你,但是家裏一铢錢都沒有,要怎麼向人家買東西呢
」
孫女說:「我們家還有一個完整的碗,可以拿去跟他交換啊!」
祖母想了想,家裏所有的東西都破破爛爛,只剩下那只碗,就把它拿出來。
當甲商人經過家門口時,祖母很殷勤地請他進屋內,並拜托他說:「我的孫女很希望擁有一條纓絡項鏈,能不能拜托你讓我用這只碗來交換
」
甲商人看了這只碗,一再用針在碗背上測試,證明這是一只金碗,眼睛不禁一亮!原來,這只金碗是五代以前富有的祖宗所用的金碗。家道敗落以後,老祖母根本沒想到家裏還有一只金碗。
甲商人看這一老一少很好欺負,就想以最低廉的價錢換取這高貴的東西,所以將碗拿在手上前前後後看了看,故意不屑地說:「這只碗一點價值都沒有,怎能換一條纓絡
」
說完就把碗一扔,走出去了。
不久,乙商人也經過這家門口。祖母請他進去,要求拿碗換取纓絡。
乙商人看看碗,很誠懇地向老祖母說:「不得了!這只碗的價值,不只十萬銀錢哪!」
老祖母半信半疑,乙商人又說:「妳若想換,我所帶的東西是值不了這麼多錢,而且我身邊也沒有足夠的錢。」
老祖母看到這位商人那麼誠實,高興地說:「沒關系!只要你有誠意,多少都可以。因爲剛才有位商人說這只碗一點都不值錢,而你竟然說值那麼多錢。所以,盡你的誠意就可以了!」
乙商人便將身上的五百貫銀錢及值錢的珠寶都留下來,不過他對老祖母說:「我身上所有的東西都留下來換取妳這只碗,只是要請妳留八分錢給我,作爲回家的盤纏。」
老祖母在珠寶中拿出八分錢給他。乙商人拿了錢,就急急忙忙地趕到河邊,然後以這八分錢雇了一艘船急駛向彼岸。
貪心的甲商人這時想回頭來取這只碗時,老祖母說:「你不誠實。那只金碗,已被另一位商人取走了!」
甲商人聽了之後,懊惱不已。柔美的月光
有智慧的人,因擁有山河大地而自得其樂;
沒有智慧的人,常常舍本逐末地追求虛幻。
有一位禅師,在深山中搭了一間茅篷獨自苦修,每天過著單純且清貧的日子。
某天,有一個小偷來到此地,看到這附近僅有這間茅屋,他伸手輕輕一推,門就開了,原來門是虛掩的。小偷見屋內靜悄悄地,就大膽地開始四處翻找。結果忙了半天,卻找不到一樣值錢的東西。當他空手要走出門時,禅師突然從屋裏發出聲音說:「朋友,請你出門時,順手把門關好。」
小偷很生氣地回頭說:「裏面沒有一樣東西值得我拿走,還要我關門。」
禅師歎了口氣,感慨地說:「可惜啊!可惜!這麼美麗的月色,你竟然偷不走啊!」一個「四歲」的老人
能體會人生之理、服務人群,才是真正的生命。
有一位七十四歲的老人,每天一大早就起來打掃住家附近的環境,每個人看到他都非常歡喜。有一天,幾位年輕人問他說:「老伯,您今年幾歲
」他回答:「我今年四歲。」那年輕人以爲自己聽錯了,又問他一次,他還是說四歲。那些人只好問他:「老伯,您今年是七十四歲,還是八十四歲
」
老人回答:「論年歲,我是七十四歲;但是論真正的做人,我只有四歲。」
那些人問他:「這怎麼說呢
」
他說:「我七十歲以前,都是在迷迷糊糊中度過,不識道理,只是衆生之一;但是自從我接觸佛法、聽聞道理之後,迄今四年,才懂得爲人群服務,深深感覺到自己是在真正的做人。所以說,我只有四歲。」王老師的眼鏡
吃苦了苦,苦盡甘來;享福了福,福盡悲來。
有一天晚上,我去看王老師和吳教授指導學員拉坯、製作陶瓷藝品。
那天,王老師打算將一團土拉坯製成花瓶。那塊土看起來非常不起眼,一點特色都沒有,就只是一團橢圓形的土而已。當他抱起這團土時,給人感覺非常笨重!旁觀的人若是用心看,就會體會到這塊土有多麼重;若是心不在焉的人,就覺得這只是一團不起眼的土而已。
王老師將這團土放置在轉盤中央,開始進行拉坯。他渾身使勁,用力地拉、壓,做得全身汗流浃背。當時你若在旁用心觀看,雖然使勁出力的人是王老師,但是那分感受是與工作中的人付出同樣的力氣,說不定還比他費更大的勁呢!若是不認真用心看的人,不會感覺到他是用了多少力氣、消耗多少體力與精神。
我在一旁繼續看他努力地工作著。他全身汗涔涔,鼻梁上的眼鏡不斷地滑下來,他就拜托旁人拿條橡皮筋幫他把眼鏡綁緊,固定起來。
我見了此景,心裏十分感動!
一個年輕人,戴這麼一副普通的眼鏡,而且還用克難式的方法防止它松脫。若是平常的人,一定會重新配戴一付合適、美觀大方的眼鏡。而他卻在眼鏡的兩邊架上,另外裝置了鈎環,似乎是長期爲了准備在眼鏡滑落時,挂上橡皮筋的裝備。
于是我問他:「王老師,你爲什麼不配一副新眼鏡呢
」
他說:「可以用就好了。」
他這種滿足、惜物的心態,實在非常難得!女人最美的形態
不要總是要求別人給我什麼,要想我能爲別人做什麼。
有位桃園的委員回來健康檢查,她告訴我:「每次我要到寺院拜佛,先生都會反對,真叫我萬分苦惱。」
我告訴她:「如果妳一天到晚忙著四處聽經、參加法會,身心整日往外奔馳,不好好照顧家庭,先生當然會不高興啊!妳連自己的家人都照顧不好、幫助不了,卻想去外面幫助別人、照顧別人,這是本末倒置、不合乎情理的作法。」
「妳不對家人付出這分智慧的愛,只想對外付出,難怪先生會唱反調。妳回去以後,要徹底改變自己,對先生要有女人柔和、善順的氣質。」女人最美的就是溫柔,女人的成功也在于能盡到爲人妻的本分。
我叮咛她要以學佛的智慧來料理家庭,然後再用媽媽心來對待他人的子女。
一個星期後,有位桃園的委員告訴我,那位委員回去之後,整個人完全改變,逢人便說她這一生中,從來沒有這麼歡喜過。縣太爺的女兒
行事要行茲在茲,念茲在茲;
有行無心如磨牛,只見拖磨不見心。
蘇州這個地方,有一位告老瓜绲南靥叵绮瘓鎂筒×耍揖彌尾揮K幸慌淺P⑺場E蝗碳蓋孜∷啵禿茯系氐剿略喊莘穑砬蟾蓋自缛湛蹈礎
br> 雖然她很虔誠,也希望能每天到寺院禮佛,但是寺院離家有叁小時的路程,往返途中沒有人服侍父親湯藥,使她不知該如何是好
寺中一位老師父知道她的困境後,教她一個方便法門……。
隔天清晨二點,她就起床,依老師父之言,在庭前設一個香案,供上清茶、香果,然後朝著寺院的方向虔誠禮拜,並觀想從家門出發到寺院的沿途景物和一步一步拜進大殿禮佛的情形。她每天清晨都會作叁小時的觀想:拜佛、繞佛,經過七七四十九天後,縣太爺的身體果然康複了。不過,她仍然繼續每日的觀想禮拜。
當地有一位年輕人考上狀元,衣錦還鄉祭祖、禮佛。他的母親很高興地和他一塊兒帶著禮品到寺裏遺願。
由于他們到達寺院已是黃昏,老夫人便請求寺方讓他們明天燒頭炷香。
隔天一早,老夫人點香、拜佛,當她准備把香插入香爐時,才發現爐中已有人上過香了。
老夫人只好特別拜托香燈師,讓她隔天點頭炷香。寺中的住持方丈也指示下去,任何人都不可以點頭炷香。
但是隔天一早,香燈師打開殿門後,發現爐中又已有人整齊地插上叁炷香了。
大家都覺得奇怪,全寺沒有一個人特別早起,香是從哪裏來的呢
這位狀元爺便決定晚上在大殿旁,一窺究竟。
他一整晚都沒睡,到了半夜,狀元看到殿門並未打開,卻有一位女孩走進來;她虔誠地禮佛、插上叁炷香後,又走了出去,但是門還是關著。
天亮後,狀元向住持師父說明這個情形。住持師父慎重地詢問女孩的穿著及長相,狀元一一告知,老師父聽了之後,知道那一定是縣太爺的女兒。
老師父便把經過情形告訴狀元,他聽後不禁贊歎說:「真是太不可思議了!」
于是,他和母親一同前往縣太爺的家拜訪,出來開門的正是那天他所見到的女孩。老夫人被女孩的孝心深深地感動,當即爲兒子提親、娶她爲媳婦。放生的智慧
保護生態環境不受汙染,並能惜福惜緣才是真放生。
楓港那個地方,經常有人抓伯勞鳥烤來賣。他們用鳥踏捕捉伯勞鳥,當鳥兒誤蹈陷阱時,往往掙紮于生死邊緣;如果這時有人買,便直接從鳥踏上取下鳥兒,活活地開始拔毛,然後拿去烤。那種景象,真是殘忍啊!
如果行腳路過那裏,我一定將所有店鋪的伯勞鳥全買下來;等到車子開動以後,再一只只地放回山林。
有的人看到少數落難的動物會問:「師父,是不是可以將這買下來放生
」
我回答:「可以,但是一定要全部買下來,不能只買一部分,同時要看看買來放生後,是否能夠存活,這才是最重要的。」
有些人認爲放生的功德很大,便請魚販在每月初一、十五時,將魚拿來賣給他們放生。魚販原本一天賣五十斤的魚,…
《慈濟心燈·冬之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