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與出家
如果身出家而心不出家,不如心出家而身不出家。
有人曾向我說:「師父,我若早幾年看到師父該有多好!」
我問她:「有什麼好呢
」
她說:「如果我尚未結婚,我就可以不必背負家業。」
我告訴她:「妳背負的家業,只有妳的先生、孩子與公婆。這幾個人,有多重呢
我們出家人要背負的是普天之下的衆生、如來的家業呀!別以爲修行是在了生脫死,就要趕緊找一個很靜的地方認真念佛,找出自己生死的道路。其實,菩薩與佛陀永遠都不停歇:衆生可以在樹下休息,佛陀與菩薩卻永遠走在沙漠上。這條修行的菩薩道是無止境的,責任是艱巨的。所以,一定要有駱駝般的耐力去承擔一切,永不休止地走下去。」
抛開輪椅站起來
一直喊苦、叫苦,是舍不得苦。
苦苦叫喊,招來苦苦相逼。
有一位會員患了子宮癌,開刀之後,傷及坐骨神經,兩腳癱瘓,住院很長一段日子,出院之後,行動都要仰賴輪椅,因此每天都覺得好苦。
有一天我們的委員去看她,用慈濟精神鼓勵她,她聽了之後非常感動,當即發願:盡此形壽,能做什麼就做什麼。從此,她發願看見人就開始介紹慈濟。
她住在市場旁邊,逢人就介紹慈濟,也逐漸能扶著牆慢慢走出去。從此,她更積極地介紹慈濟,目前已能自由自在地到處勸募了。
她說坐輪椅那段時間,因爲一直認爲世間唯她最苦,所以每天坐在那裏叫苦;直到有一天,她認爲這一股良能應該發揮出來、充分利用,才開始將愛心擴大到外面。從此忘了自己,也忘了病痛。
都是面子惹的禍
培養好自己的氣質,不要爭面子;
爭來的是假的,養來的才是真的。
花蓮有一位很優秀的校長,曾經得過很多獎章,令人稱羨。就在他一帆風順時,他有位弟媳婦很熱心地爲他介紹慈濟,勸他信佛。
但是,他不肯相信也不參與。
他的太大在一家銀行當襄理,相當能幹,來找她幫忙的人很多。爲了面子,她總是有求必應;不論是貸款或爲人做保、蓋章,她都來者不拒。四、五年下來,被倒的帳需要賠償,利息需要負擔,在利滾利的情況下,背負了四、五千萬元的債務。
後來他的太大被判刑,連帶的這位校長也被判刑,罪名是「詐欺」。因爲他爲了面子,不願意房子被查封,便將房子賣給他的侄女,法院說他這是「脫産」的行爲;本來無罪,後來也被判了刑。
過去他認爲只要問心無愧,既不必靠神,也不必信佛,現在才發覺原來人生真的有一股暗流存在,稍一不慎,就會被卷入暗流,真是痛苦啊!他一直想不開、吃不下而想尋短。
有一天晚上,他的弟媳便帶他來找我。
他哭著說:「師父,您一定要救我!」
我和他談了很多,他一直認爲「面子」不知要往哪裏擺
我告訴他,談什麼面子呢
只要問心無愧、將心放開,留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只要有好的身體,就不怕沒有東山再起的機會。
一錠金元寶
能否幫助人,不是看他有沒有能力,而是看他有沒有心。
有位女士,在我們的一位委員家中負責打掃的工作。她在一次偶然的機會裏,聽到委員提起貧戶的辛酸困苦,她一面工作,一面聽,心中逐漸了解到自己並沒有別人可憐,心想:我還有健康的身體,可以工作,女兒也長大有了歸宿。比起別人,自己真是輕松多了,應該要開始布施。過去她一直埋怨自己是最苦、最可憐的人,現在發覺自己並不可憐。
因此,有一天她就向我們的委員說:「太大,我可以加入慈濟嗎
」
委員說:「原本我就很希望妳參加。師父說過,福田要大家一起來種。我們這輩子來到人間,只要有這一分心,就能做這一分工作;尤其是盡心盡力肯發心的人,更應該要給他機會。」
她說:「我今天好歡喜!我終于也能救濟別人。」
那時她感動得哭了,並說每個月要捐出六百元。
委員告訴她:「妳不要捐這麼多,妳賺的可是血汗錢!六百元太多了,二百元就好了。」
她說:「不行!我一定得捐六百元,自己二百、女兒二百、女婿二百。我過去一生中一定沒有做好事,這輩子來人間才會這麼苦。今天能擁有健康的兩只手,站得直的身軀,有工作可以做,就可以幫助別人。」
從此,她每個月捐六百元。
在慈濟第一次義賣會當天,她問委員:「聽說師父舉辦義賣,我能不能參加呢
」
委員說:「當然可以呀!妳有什麼東西要參加義賣
」
她便拿出一錠金元寶,並向委員說明,這塊金元寶是她將女兒及外孫彌月的帽花、戒指累積下來的。她花了二十年的時間,才累積了這一兩黃金。爲了怕太零碎、我們不好處理,她就拿到銀樓請師傅將它镕成一錠金元寶,重量不足一兩的部分她再添足。這一錠金元寶可以說是她全部的財産,但是她卻毫不吝惜地捐出來。
戲言之害
要端端正正,不要嘻嘻哈哈;
要謹謹慎慎,不要唏哩嘩啦。
有一群修水行的婆羅門教徒,在溪邊的樹林中,看到一群狝猴在戲水、在林中跳躍,心想:「牠們究竟造了什麼業,而生爲畜牲
」
這時候,佛陀恰巧沿著山路走來。
大家就指著狝猴群問佛陀:「這些狝猴因造何業而來
」
佛陀回答:
「過去無量劫以前,有一位得到無漏智慧與神通的修行者,他在山中一處溪邊修行,行動非常輕盈,無比威儀、無比自在。」
「那時有數百位外道者看到這位修行人時,不但不贊歎他的成就,還取笑他輕盈敏捷的行動,好像狝猴爬樹一樣。結果,那些外道者由于這句戲言,五百世墮入狝猴身!」
佛陀爲這群婆羅門教徒說這段小故事時,那群狝猴本來在樹上跳躍不止,聽了佛陀的說法後便停下來,而且邊聽邊流淚。
宇宙處處是詩篇
佛已說之法如爪上塵,未說之法如大地土;
智慧要從生活、人事的磨練中而得。
阿難尊者常跟隨在佛陀的身邊,佛陀所說的法他都聽聞了,佛陀所接見的人他都見了,所以阿難可以說是多聞第一。
有一天,阿難和師兄弟閑聊時,言談之中露出「我什麼都懂」的得意神色。佛陀正好從他身旁走過,馬上糾正他:「阿難!你又知道多少呢
你太虛驕了。佛法有如大地,你所知道的佛法,只不過像指甲縫中的沙土而已。」
我常說:大地宇宙,就像是我的人生大學。每天都是我生命中的一張白紙,每一個人、每一件事都是一篇篇生動的文章。所以,凡事都要用心去體會。快樂也好、悲哀也罷,無不是如來說法相;如果我們把它忽略掉,真是枉費來人生的大學走一遭。
爸爸不死
愛他,就讓他的精神永遠存在,遺愛人間。
有一位十一歲的孩子以他父親的名義,捐款六萬多元作爲建院基金。
委員告訴我:這個孩子十一個月大時,父母就離婚了。但是,他的母親卻以愛的教育來灌輸孩子。在孩子的心目中,他的父親是偉大、美好的,因此他非常崇拜父親。他的父親往生時,這孩子很傷心!他曾聽人說,應該幫亡者遺愛人間、爲亡者做最好的功德,因此他捐了這筆錢。
隔天,媽媽帶他來聽經。
我問他:「爲何要用爸爸的名義捐款呢
」
他說:「因爲我愛爸爸。」
我又問他:「你怎麼把全部的錢都捐出來,自己不留一點呢
」
他說:「媽媽已經給我很多了,我要什麼就有什麼;而建院的機會卻不多,因此我想利用這個建院的機會,以爸爸的名義捐錢,讓爸爸的精神永遠與醫院在一起發揮救人的功能;醫院的存在,就像我爸爸永遠存在一樣。」
錢財的奴役
節儉固然是美德,但是過儉則成爲守財奴,
雖積集資財,卻不能受用。
在花蓮的郊區,有一位孤苦無依、患有疾病的拾荒老人,他總是身穿一件破舊的衣衫,看起來既憔悴又可憐。
我們的委員經過追蹤,准備去救濟他;到他家一看,一間低矮的房子,牆壁也破了,門也掉了,從此就開始幫助他。
得知他患有肝病,便將他送到醫院就診。醫生表示他的疾病具有傳染性,必須住隔離病房。當時花蓮的隔離病房既肮髒又乏人照顧,我便吩咐慈濟委員要經常去看他。
有一天他血流滿地,委員們也不怕髒地照顧他、爲他打掃環境,並送飯給他吃。當他看到飯菜時,問委員:「夥食是不是由你們付錢
」
委員告訴他:「是的,你放心地吃吧!」
我們還爲他付醫藥費,並持續前去照顧他。幾個月之後,他往生了。
他往生時,護士們都不敢進入病房,便通知委員:「你們的老伯伯已經往生了。裏面有一些破爛的東西,請你們來爲他整理一下。」
委員在爲他整理遺物時,發現有一包用破衣服、破褲子包裹著的東西。委員將它一層層地打開後,裏面有一本存折,還有現金及黃金;存簿的金額,在當時相當大,委員就馬上到銀行查詢。
這時大家才知道:這位拾荒老人曾經是新城國中的校長,有一個兒子在國外讀書。他每年都會彙錢給兒子,自己則一省再省;舍不得吃、舍不得穿,爲錢財做了一輩子的奴役。最後,他還是走了,兩手空空地走了;世間一切有形的物質,他一樣都沒帶走。
醫生之死
善用生命的人,即使死了,也是死的「活人」;
若不善用生命,即使活著,也是活的「死人」。
有一位醫生太大,因爲先生五十多歲就往生了,她一直難以接受這個事實。
她說:「師父!我先生是一位以病人爲重的好醫生,除了睡覺之外,他幾乎把所有的時間都用在服務病人;有時患者半夜來敲門,他也毫不考慮地立刻起來服務病人。這樣的人,竟然五十多歲就走了。
我真不甘心啊!」
我問她:「如果照妳這麼說,妳先生每天都要工作十幾…
《慈濟心燈·夏之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