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她說:「師父,我想要學您。」
我說:「妳一定能和我一樣。不過,首要條件就是要勇敢,不要認爲自己正在生病。」
我問:「妳知道我的身體狀況嗎
」
她說:「我知道。我看過師父的書,又聽人家說您很瘦、經常生病。」
我說:「對呀!我是個經常生病的人,還可以來看妳;妳若要學我,一定要學習這種勇氣,不要承認自己有病。」
她說:「師父,我一定學您。」
她馬上坐起身來。
有一天她向醫師請假,到精舍來看我。
她問:「師父,我勇敢嗎
」
我說:「是的。妳一個帶病之身,從醫院到這裏來看我這個健康的人,妳很勇敢。」
她歡喜地告訴我:「師父,自從您去看過我之後,我每天都起來走動。」
雖然不能全愈,但是果活得快樂!她做到了。
普陀山的修行者
別人對不起我們,便懷恨在心,就是愚癡;
生活申能時刻觀察因緣,便能破除愚癡。
古時,在中國的普陀山某一寺院,有一位老修行者。他本是個獨生子,父親開了一家鐵工廠,並把全部的技藝傳授給他。
父親過世後,他便獨立門戶、成家立業。後來,他覺得鐵工廠打製刀鎗等武器會殺傷人命,與他的理想不合,于是就放棄工廠而從事農業。他每天拿著鋤頭到田裏認真地工作,過著安逸的田園生活。
但是他的妻子卻不安于本分,覺得這種克勤克儉的生活非常苦,而與人私通。他知道妻子的行爲卻也不生氣,反而更認真從事農作、努力賺錢,並且利用時間親近佛法。
有一天,他就對妻子說:「我可能要離家十幾天,請妳好好照顧家裏。」
他離家這幾天,一直住在附近一家寺院等侯時機。他的妻子以爲他真的會離開一段時間,就約了姘夫來家裏住。他認爲時機已經成熟了,就到市場買一些酒萊,高高興興地回家去。
妻子一聽到他回來,趕緊將姘夫藏到房間的床下。他故意不進房裏,只高興地對妻子說:「我在外面賺了不少錢,我們夫婦倆好好來慶祝一番。」
說完,他就把所有的菜帶進廚房,親自下廚作菜。
當他把酒菜端到餐桌上時,妻子擺了兩副碗筷,他看了就說:「妳應該擺叁副碗筷才對。」
妻子問:「只有我們兩個人,爲何要多一副碗筷呢
」
他說:「我們有客人啊!而且是個貴賓,也是我的恩人,所以妳應該准備叁副碗筷。」
妻子覺得非常疑惑,就問他:「你的客人呢
」
他說:「在房裏啊!」
妻子答:「房裏怎麼有人呢
」
他就對妻子說:「妳放心去把貴賓請出來吧!」
妻子說:「你是不是精神不太好
」
他答:「我沒有精神不好。今天是個良辰吉日,妳不必害怕,趕快去請他出來。」
夫妻倆就這樣你一句、我一句。最後,他生氣地說:「如果妳再不請他出來,敬酒不吃,就吃我一刀。」
妻子嚇壞了,躲在床下的人更是害怕,就趕緊爬出來。
他把妻子的姘夫當成貴賓,非常有禮貌地請他上座,向他磕頭跪拜,並感激地說:「你是我的大恩人,我要感謝你。今天是你們的良辰吉日,從今天起,我要把我的妻子和所有的財産都送給你,請你接受我所縛的『業』。」
他就抱著歡喜輕松、萬業放下的心情離開了家,跑到普陀山修行。
這對姘夫姘婦成爲正式的夫妻後,這位後任丈夫不務正業,一天到晚在外吃喝嫖賭,回到家裏便打妻子。鄰居都說她遭到報應,使她投訴無門!這時她想起前夫的好,便跑到普陀山,想求前夫原諒,和她回家重修舊好。
已經出家修行的人,怎麼可能接受她的要求呢
前夫苦口婆心地勸她回家好好與丈夫和睦相處。
但是後夫變本加厲,把田地、房屋都賣掉了。她只好去當乞丐,到處乞討。
不久,她又到普陀山再次要求前夫回家;但是前夫依然心如止水,一點都不起波瀾,她只好又失望地回家。回到家後,她仍不死心,想盡辦法要博取前夫的歡心。她想起前夫昔日在家時,最喜歡吃鯉魚。于是買了一條黑鯉魚,用心烹煮成前夫最愛吃的口味,然後將魚送到寺院去。
前夫看她送這條鯉魚來,高興地接受下來,並對她說:「妳既然記得我當初的喜愛,並且布施給我,我就接受這條魚,將牠放生。」
她問:「已經煮熟的魚,怎麼可能放生呢
」他就回答:「既然死去的魚已經不能複生,那麼已逝的感情又怎能複活呢
」
殘缺中的完美
能互補所需則少匮乏,心眼明亮則身心輕安。
有一次我到屏東,適逢發放日,正好看看當地的發放情形。
當天,有一部改裝的叁輪板車,緩緩地由遠而近駛向分會。我仔細看清楚,車上一位眼盲的老先生,手握方向把手,他身旁坐著一位老婆婆。那位老婆婆的手腳畸型,只有眼睛正常,她就指揮著眼盲的老先生行進的方向;而且,後座上還載著另一位既盲又聾的老先生。
當他們抵達分會的門口時,車子就停了下來。坐在後座的老先生問:「怎麼停下來了呢
」別人大聲地告訴他:「因爲分會已經到了。」想不到兩個殘障的老人,不但能夠合而成爲一個健康的人,同時還可以載運另一位殘障的老人。
我問他們:「你們爲什麼還要搭載另一個人呢
」
他們回答:「他又盲又聾,如果不載他、讓他自己走,萬一出了車禍怎麼辦
」
他們叁人把原本殘缺的圖片,拼成一幅完美的圖畫;把身體的功能發揮得淋漓盡致,非但四肢健全,同時心眼明亮。
這種殘缺中的完美,更令人感動。
要記住妳的願
不被病所苦的人,就沒有病苦。
勇于承擔,才會「痛快」!
十幾年前,臺中有一位委員的女兒患了噴射性癌症——全身的癌細胞一直擴散,無法開刀。她在一次打佛七時,發願再給她兩年的時間深入佛法。
她告訴我:「師公!我認識佛法太晚了。我想跟隨您,不知是否跟得上
」
我說:「妳若能多了解佛法的精神,體會慈濟的宗旨,一定跟得上我。」
她說:「我要用兩年的時間來了解佛法,體會慈濟的宗旨。師公,我有辦法再活雨年嗎
」
我說:「只要妳有信心、忍得住病痛!妳過去生中有這麼多業,只要痛一陣就消一分業;就像妳身上紮了刺一樣,每拔去一根就痛一次。每次一痛,妳就起歡喜心——『痛快!痛快』,它便會痛快地過去。」
她說:「痛即是苦,要怎麼快呢
」
我說:「有時候我的心絞痛發作,別人是用呻吟的方式,我則是用說話的方式。因爲既然有力氣呻吟,爲何沒有力氣說話呢
你若大聲地說出來,就會忘記痛感在哪裏。所以,若能抱著將痛當做快樂、當做享受,它就會很快過去了。」
兩年來,她每次痛起來就打電話給我:「師公!我又痛了。」
我告訴她:「痛就是快過去的時候,妳要勇敢。」
她臨終時,剛好臺中有事,我就順道去看她。
我一到那裏,看到她的嘴巴、舌頭都腫脹了起來,真是可憐。她一看到我,由于無法說話,便拉著我的手放在她的胸前,用手比畫出她的心和我的心,密切的合在一起,我告訴她:「我了解,我知道妳的心和我的心已經貼在一起。」
她從床頭取出一包東西交到我手裏;這包東西是她所有的積蓄,有黃金及一張支票。她用手比畫著,表示要完成我建院的願。
她先生在一旁告訴我:「她這分堅強,是師公所賜與的。每次看到她爬樓梯時,我就知道她又痛了。我總是叫她省點體力,她就會說:『痛快!痛快!讓我出一點力,用爬樓梯來分散那痛的感覺。』」當時我告訴她:「妳過去生的業,是如此的重:若此生消了業,來生要跟隨我就容易了。」
在我看過她之後第二天,她就往生了。
委員們爲她念佛時,我也爲她念了幾句,對她說:「惠貞!要記住妳的願!」
有福的老太太
該做的事,常常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無異耳聾目瞆。
有一位老太太,她的媳婦是我們的委員。不久前,她在媳婦與女兒的陪伴下,到花蓮本會。她在感動之余,發心幫我建院,在媳婦與女兒的鼓勵下,拿了十萬元來給我。
她的耳朵重聽,媳婦告訴她:「媽媽,您拿十萬元去可以接受師父的祝福。」
她說:「我已經很有福了,就是因爲有福,才能見到師父,能見到師父,才有機會做好這件事。」
臨走前,她再一次告訴我:「師父,我非常感激您,我真有福氣,能見到您,同時做好這件事。」
恩愛生悲惱
諸苦所因,貪欲爲本;若滅貪欲,無所依止。《法華經》
佛陀常說:「愛欲是煩惱的根源。」
波斯匿王一直無法體會其中的道理。
王後末利夫人智慧深厚,她看到國王無法醒悟,就利用機會向國王說:「王與某國交好,如果該國慘遭滅亡,大王你作何感想
」
王說:「我會爲之憂惱。」
夫人又說:「你最愛的人是琉璃太子與金剛公主二人,假若他們之中有一人忽然死亡,大王又會怎樣呢
」
王說:「我會痛不欲生。」
末利夫人又說:「我有幸當王後,承王愛護,假如有一天我生病將死,大王又有怎樣的感覺呢
」
王說:「我會悲痛欲絕。」
夫人說:「那就對了,這就是佛陀所說的『恩愛生悲惱』啊!」
病床上的兄弟
每天能從床上蘇醒過來、下床活動,就值得感激;
多一分感恩,少一分抱怨。
在宜蘭有一對五十幾歲的兄弟,大哥在九歲那年,身體開始産生異樣,兩只腳長滿了斑點。父親曾帶他到皮膚科診治,一直未見好轉。後來還變賣田産爲他治病,卻未能挽回他的健康,終究還是變成小兒麻痹。
做父母的,轉而將所有的希望寄托在次子的身上。沒想到次子到了九歲那年,還是發生和哥哥…
《慈濟心燈·夏之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