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她说:「师父,我想要学您。」
我说:「妳一定能和我一样。不过,首要条件就是要勇敢,不要认为自己正在生病。」
我问:「妳知道我的身体状况吗
」
她说:「我知道。我看过师父的书,又听人家说您很瘦、经常生病。」
我说:「对呀!我是个经常生病的人,还可以来看妳;妳若要学我,一定要学习这种勇气,不要承认自己有病。」
她说:「师父,我一定学您。」
她马上坐起身来。
有一天她向医师请假,到精舍来看我。
她问:「师父,我勇敢吗
」
我说:「是的。妳一个带病之身,从医院到这里来看我这个健康的人,妳很勇敢。」
她欢喜地告诉我:「师父,自从您去看过我之后,我每天都起来走动。」
虽然不能全愈,但是果活得快乐!她做到了。
普陀山的修行者
别人对不起我们,便怀恨在心,就是愚痴;
生活申能时刻观察因缘,便能破除愚痴。
古时,在中国的普陀山某一寺院,有一位老修行者。他本是个独生子,父亲开了一家铁工厂,并把全部的技艺传授给他。
父亲过世后,他便独立门户、成家立业。后来,他觉得铁工厂打制刀鎗等武器会杀伤人命,与他的理想不合,于是就放弃工厂而从事农业。他每天拿着锄头到田里认真地工作,过着安逸的田园生活。
但是他的妻子却不安于本分,觉得这种克勤克俭的生活非常苦,而与人私通。他知道妻子的行为却也不生气,反而更认真从事农作、努力赚钱,并且利用时间亲近佛法。
有一天,他就对妻子说:「我可能要离家十几天,请妳好好照顾家里。」
他离家这几天,一直住在附近一家寺院等侯时机。他的妻子以为他真的会离开一段时间,就约了姘夫来家里住。他认为时机已经成熟了,就到市场买一些酒莱,高高兴兴地回家去。
妻子一听到他回来,赶紧将姘夫藏到房间的床下。他故意不进房里,只高兴地对妻子说:「我在外面赚了不少钱,我们夫妇俩好好来庆祝一番。」
说完,他就把所有的菜带进厨房,亲自下厨作菜。
当他把酒菜端到餐桌上时,妻子摆了两副碗筷,他看了就说:「妳应该摆三副碗筷才对。」
妻子问:「只有我们两个人,为何要多一副碗筷呢
」
他说:「我们有客人啊!而且是个贵宾,也是我的恩人,所以妳应该准备三副碗筷。」
妻子觉得非常疑惑,就问他:「你的客人呢
」
他说:「在房里啊!」
妻子答:「房里怎么有人呢
」
他就对妻子说:「妳放心去把贵宾请出来吧!」
妻子说:「你是不是精神不太好
」
他答:「我没有精神不好。今天是个良辰吉日,妳不必害怕,赶快去请他出来。」
夫妻俩就这样你一句、我一句。最后,他生气地说:「如果妳再不请他出来,敬酒不吃,就吃我一刀。」
妻子吓坏了,躲在床下的人更是害怕,就赶紧爬出来。
他把妻子的姘夫当成贵宾,非常有礼貌地请他上座,向他磕头跪拜,并感激地说:「你是我的大恩人,我要感谢你。今天是你们的良辰吉日,从今天起,我要把我的妻子和所有的财产都送给你,请你接受我所缚的『业』。」
他就抱着欢喜轻松、万业放下的心情离开了家,跑到普陀山修行。
这对姘夫姘妇成为正式的夫妻后,这位后任丈夫不务正业,一天到晚在外吃喝嫖赌,回到家里便打妻子。邻居都说她遭到报应,使她投诉无门!这时她想起前夫的好,便跑到普陀山,想求前夫原谅,和她回家重修旧好。
已经出家修行的人,怎么可能接受她的要求呢
前夫苦口婆心地劝她回家好好与丈夫和睦相处。
但是后夫变本加厉,把田地、房屋都卖掉了。她只好去当乞丐,到处乞讨。
不久,她又到普陀山再次要求前夫回家;但是前夫依然心如止水,一点都不起波澜,她只好又失望地回家。回到家后,她仍不死心,想尽办法要博取前夫的欢心。她想起前夫昔日在家时,最喜欢吃鲤鱼。于是买了一条黑鲤鱼,用心烹煮成前夫最爱吃的口味,然后将鱼送到寺院去。
前夫看她送这条鲤鱼来,高兴地接受下来,并对她说:「妳既然记得我当初的喜爱,并且布施给我,我就接受这条鱼,将牠放生。」
她问:「已经煮熟的鱼,怎么可能放生呢
」他就回答:「既然死去的鱼已经不能复生,那么已逝的感情又怎能复活呢
」
残缺中的完美
能互补所需则少匮乏,心眼明亮则身心轻安。
有一次我到屏东,适逢发放日,正好看看当地的发放情形。
当天,有一部改装的三轮板车,缓缓地由远而近驶向分会。我仔细看清楚,车上一位眼盲的老先生,手握方向把手,他身旁坐着一位老婆婆。那位老婆婆的手脚畸型,只有眼睛正常,她就指挥着眼盲的老先生行进的方向;而且,后座上还载着另一位既盲又聋的老先生。
当他们抵达分会的门口时,车子就停了下来。坐在后座的老先生问:「怎么停下来了呢
」别人大声地告诉他:「因为分会已经到了。」想不到两个残障的老人,不但能够合而成为一个健康的人,同时还可以载运另一位残障的老人。
我问他们:「你们为什么还要搭载另一个人呢
」
他们回答:「他又盲又聋,如果不载他、让他自己走,万一出了车祸怎么办
」
他们三人把原本残缺的图片,拼成一幅完美的图画;把身体的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非但四肢健全,同时心眼明亮。
这种残缺中的完美,更令人感动。
要记住妳的愿
不被病所苦的人,就没有病苦。
勇于承担,才会「痛快」!
十几年前,台中有一位委员的女儿患了喷射性癌症——全身的癌细胞一直扩散,无法开刀。她在一次打佛七时,发愿再给她两年的时间深入佛法。
她告诉我:「师公!我认识佛法太晚了。我想跟随您,不知是否跟得上
」
我说:「妳若能多了解佛法的精神,体会慈济的宗旨,一定跟得上我。」
她说:「我要用两年的时间来了解佛法,体会慈济的宗旨。师公,我有办法再活雨年吗
」
我说:「只要妳有信心、忍得住病痛!妳过去生中有这么多业,只要痛一阵就消一分业;就像妳身上扎了刺一样,每拔去一根就痛一次。每次一痛,妳就起欢喜心——『痛快!痛快』,它便会痛快地过去。」
她说:「痛即是苦,要怎么快呢
」
我说:「有时候我的心绞痛发作,别人是用呻吟的方式,我则是用说话的方式。因为既然有力气呻吟,为何没有力气说话呢
你若大声地说出来,就会忘记痛感在哪里。所以,若能抱着将痛当做快乐、当做享受,它就会很快过去了。」
两年来,她每次痛起来就打电话给我:「师公!我又痛了。」
我告诉她:「痛就是快过去的时候,妳要勇敢。」
她临终时,刚好台中有事,我就顺道去看她。
我一到那里,看到她的嘴巴、舌头都肿胀了起来,真是可怜。她一看到我,由于无法说话,便拉着我的手放在她的胸前,用手比画出她的心和我的心,密切的合在一起,我告诉她:「我了解,我知道妳的心和我的心已经贴在一起。」
她从床头取出一包东西交到我手里;这包东西是她所有的积蓄,有黄金及一张支票。她用手比画着,表示要完成我建院的愿。
她先生在一旁告诉我:「她这分坚强,是师公所赐与的。每次看到她爬楼梯时,我就知道她又痛了。我总是叫她省点体力,她就会说:『痛快!痛快!让我出一点力,用爬楼梯来分散那痛的感觉。』」当时我告诉她:「妳过去生的业,是如此的重:若此生消了业,来生要跟随我就容易了。」
在我看过她之后第二天,她就往生了。
委员们为她念佛时,我也为她念了几句,对她说:「惠贞!要记住妳的愿!」
有福的老太太
该做的事,常常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无异耳聋目瞆。
有一位老太太,她的媳妇是我们的委员。不久前,她在媳妇与女儿的陪伴下,到花莲本会。她在感动之余,发心帮我建院,在媳妇与女儿的鼓励下,拿了十万元来给我。
她的耳朵重听,媳妇告诉她:「妈妈,您拿十万元去可以接受师父的祝福。」
她说:「我已经很有福了,就是因为有福,才能见到师父,能见到师父,才有机会做好这件事。」
临走前,她再一次告诉我:「师父,我非常感激您,我真有福气,能见到您,同时做好这件事。」
恩爱生悲恼
诸苦所因,贪欲为本;若灭贪欲,无所依止。《法华经》
佛陀常说:「爱欲是烦恼的根源。」
波斯匿王一直无法体会其中的道理。
王后末利夫人智慧深厚,她看到国王无法醒悟,就利用机会向国王说:「王与某国交好,如果该国惨遭灭亡,大王你作何感想
」
王说:「我会为之忧恼。」
夫人又说:「你最爱的人是琉璃太子与金刚公主二人,假若他们之中有一人忽然死亡,大王又会怎样呢
」
王说:「我会痛不欲生。」
末利夫人又说:「我有幸当王后,承王爱护,假如有一天我生病将死,大王又有怎样的感觉呢
」
王说:「我会悲痛欲绝。」
夫人说:「那就对了,这就是佛陀所说的『恩爱生悲恼』啊!」
病床上的兄弟
每天能从床上苏醒过来、下床活动,就值得感激;
多一分感恩,少一分抱怨。
在宜兰有一对五十几岁的兄弟,大哥在九岁那年,身体开始产生异样,两只脚长满了斑点。父亲曾带他到皮肤科诊治,一直未见好转。后来还变卖田产为他治病,却未能挽回他的健康,终究还是变成小儿麻痹。
做父母的,转而将所有的希望寄托在次子的身上。没想到次子到了九岁那年,还是发生和哥哥…
《慈济心灯·夏之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