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人結爲夫妻之果報,然二人志同道合,爲修淨行而過著有名無實的夫妻生活。後來夫婦二人皆歸投于釋迦牟尼世尊座下,剃度出家,聞法皆證阿羅漢果。《法華經》中釋尊有雲:“我此弟子摩诃迦葉,于未來世當得奉觐叁百萬億諸佛世尊,供養恭敬,尊重贊歎,廣宣諸佛無量大法,于最後身,得成爲佛,名曰光明如來。”此乃大迦葉尊者在法華會上,被受未來成佛之記別。大迦葉爲了傳承佛法而住世,待未來彌勒下生成佛時,再將釋迦牟尼佛所托付的金縷衣、缽,傳承給彌勒佛。
經過彌勒佛一番介紹之後,所有在場的一切衆生,即對迦葉尊者另眼相看,同生歡喜心,皆贊歎此實爲前所未聞之妙事,此時,無數百千衆生,皆盡除諸煩惱而得法眼淨,證聲聞初果。(法眼淨者,小乘亦法眼,大乘亦法眼,小乘法眼即初果見四谛法名法眼;大乘法眼初地得真無生法故雲法眼。)多數人已證聲聞初果,然而亦有一部份善根尚未成熟的人,卻只能見到大迦葉尊者的骨身而已。此次乃爲彌勒佛度生之最初的一會 。總共有九十六億人證阿羅漢果,這全部的人,都是我釋迦文佛的弟子,怎麼說呢?因爲他們都是受我教化所致,加上他們勤修惠施、仁愛、利人及各種功德利益等善因,而得此成就的。根據《佛說未曾有正法經第六卷》雲:“當來慈氏菩薩。于此娑婆世界成正覺已。此摩伽陀王。從彼莊嚴佛刹而來生此。于慈氏如來法中。得爲菩薩號曰無動。是時亦得見妙吉祥菩薩。爾時慈氏如來。爲無動菩薩。如其過去所聞之法重宣說已。告彼衆言。汝等見無動菩薩不。此菩薩者豈異人乎。即過去釋迦牟尼佛法中。摩伽陀國王是。此人于彼妙吉祥菩薩所。聽受正法獲得無生法忍。
佛告舍利子。彼慈氏如來。爲無動菩薩說妙法時。會中有八千菩薩。得無生法忍。二萬四千諸小菩薩。進入初地。”由此可知,未來彌勒佛弘法利生時,聞法證果者,絕非僅限阿羅漢境界而已,亦有證八地菩薩者,亦有登入初地菩薩者,有佛經爲證,怎能妄言彌勒淨土法門是小乘法呢!
釋尊接著再對阿難說道:“當彌勒佛由迦葉處取回袈娑時,此袈裟僅有彌勒佛之兩個指頭的大小而已。”想當初釋迦牟尼佛乃丈六金身,比一般人高大許多,然而他的法衣,只能覆蓋彌勒佛的二指而已,彌勒佛的身高,可想而知,此爲彌勒人間淨土之人心寬厚、能容,善業滿天下所感招的大身之果報。與彌勒佛同行之大衆,見到釋迦牟尼佛的法衣,和迦葉尊者本人的身高,是如此這般,深具感慨,兩個不同時空的人,竟然會于同一點上,進行著以袈裟作爲前後二尊佛陀的傳承,若人能得此境遇者,豈不妙哉!照理說,修持彌勒法門之佛子們,未來與彌勒佛一同去開山請出大迦葉尊者之勝舉,必有參與的榮幸。
當大迦葉尊者奉持釋尊旨詣,恭敬有禮的將釋迦牟尼佛的僧伽梨,授與彌勒佛,大功告成,即現大身展大神通,並于虛空中爲大衆演說過去釋尊所開示的十二部經,令一切大衆開悟證果之後,便禮辭彌勒慈尊,還入本山,化火取滅,入般涅槃。是時,彌勒佛取用很多種不同的花與香等物,供養大迦葉尊者,彌勒佛所以會這麼做的原因,是因爲諸佛世尊,對于正法都是非常尊敬與重視的,更何況,彌勒也是受我的正法所化,而得成就今日之無上菩提正果的。
阿難啊!你應該知道,彌勒佛在第二次的說法大會之時,也是有九十四億這麼多數的人證果,他們所證得的果位,全部都是聲聞阿羅漢,他們也都是我釋迦文佛的遺教弟子,皆修持惠施仁愛利人等利之四事因緣,而得此成就的。
再說彌勒佛的第叁次說法大會上,也有九十二億之多的人得度,全部皆證阿羅漢果,一樣的,他們也全部都是我釋迦文佛的遺教弟子。在那個時候的出家人,都是姓慈,都叫慈氏弟子,就好比今日之一切聲聞衆,皆稱爲釋迦弟子一般樣。當今之世,一切佛弟子皆秉受釋迦牟尼佛所教化,故出家衆,皆棄俗姓,而從佛姓,都姓釋。既然都姓釋,應互相扶持、鼓勵,團結起來共爲釋佛救世離苦之大業而打拼,應爲佛法常住世間而精進持守戒律,廣爲利他之行。佛陀教導我們做一個完美之人,該如何做呢?重點在于與人接觸間的一切應對,在于生活周遭的點滴功夫,凡事皆發一念之善,以佛陀的慈悲、平等正法爲准則,一切順逆現前皆能隨喜之美德,無怨無尤,無需亦無求。爲人本具恻隱之心,所施不須論功德之多多或少少。既然同爲苦海可憐人,何忍再相煎!應以無條件的付出關懷與幫助,若能如此,即使有幹戈,亦可化玉帛,是可免除煩惱苦,又可得以平安福,兩全其美,豈不善哉?何樂而不爲呢!佛陀告訴我們,一切衆生都曾經作過我們的父母眷屬,見空性者,更應平等禮遇一切衆生才是。
曾有一位居士問道:“某某人說話太不禮貌了,還自以爲是呢!師父,你能受得了她嗎?”答曰:“每個人都有其特色與不足之處,我看到的是她的優點,她使我增長見識與智慧,我感恩她,她不錯!”
另一居士問道:“師父!爲什麼這社會上,人與人之間是那麼的難以相處呢?就像是同事之間,朋友、姊妹、家人之間,幾乎每個人都一檨,動不動就生氣,而我就得像載個假面具似的去迎合他們,這般的生活,我覺得實在是太苦了,簡直苦不堪言。”沒錯,是很苦,可是爲什麼會這麼苦呢?首先,必須清楚我等所居之處爲何?大家都知道,是娑婆惡世,是苦海!既然身陷苦海中,怎能不苦,苦是應該的,不苦,那才奇怪呢!問題是,快樂的淨土多得是,爲何不去?偏來這裏!是誰害我們的呢?答案是,誰也害不了我們的,是因爲我們過去世,曾造作過善惡業所呈現之因緣果報的緣故,而來到了人間。上淨土有上淨土的修行條件,而來此穢土,自然亦有來此的條件,因果分明,清清楚楚,絕不含糊。若有智者,覺知淨土在本心,則所見一切皆美好,當下即淨土。若人不能深信因果,不明白空性真理,對于一切人、事、物及山河大地,宇宙萬有的顯現,誤以爲真,認真的去相應,若是樂事,也只不過是短暫的時間罷了,不可保持常久之樂的。好比說,有人喜歡泡在舞廳裏,任他再怎麼跳,也不過少少幾個小時就累壞了,他是無法讓他所認爲的快樂,很怏就會消失,絕對無法保持永遠不變的。如此無法保持永遠不變,故說它非真,非真故曰假,乃假相也。若人對假相能透視其背後因緣,明知今曰所對,皆爲過去世自他的行爲反作用力,而能甘心以對,並作消業之想,又能讓自己之忍力功夫升華,試想,還會覺得苦嗎?若有此功夫者,自生法喜于胸。既然覺得很苦,可想而知自己的能耐,甚待加強。一般常聽人喜歡說“法喜”兩個字,倒也不失爲好事一件。但如證認爲,法喜不是用說的,而應是感覺的,是經由證道當下,發自內心所生起于胸膛之溫馨、歡喜的感受。
有一次她又說,曾到某某山上一座道場,在那裏住了叁天,讓她感覺非常好,若能永遠住在那裏,該有多好!其實她若真常住在那裹,也不須多久功夫,她就不愛了!悟力若不夠,則無法隨處而安,即使走遍天涯海角,亦無一是處。人之所以不停的輪回流浪,最主要的因素,就好比上面所說一般,皆因衆生妄執、妄念所致。
更有人說,我不要受戒,就可以爲心所欲,不會受因果報應的。此乃大錯特錯,沒有受戒的人,要是做了不好的事,仍然要受因果懲治的。因果定律“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它乃衆生行爲的自然反攝力,是自然而有,非佛所創,更非任何外道所信仰之神所造,故知今生之一切順逆境,皆爲自己宿世所播的種,因此,不論遇境如何,皆應勇于承擔,甘心接受,如此,來一業,消一業,豈不美事?若能如此,則證空性是也。如證有生以來,頭一遭見到一位佛教徒親口說的:“我才不要作佛呢!作佛都一直坐在那裹,要做什麼?作人多美好,我有錢,愛玩就玩,愛買就買,多好!”如此佛教徒,倒也讓我見識一番。但不知她能快樂多久?
佛言:“若欲佛法興,則應僧贊僧”,身爲出家人,佛之聖旨不可違!應知因果自然反攝力,少力付出,多倍回報,不論是善,不論是惡,各人所作,各自承當,與他人無幹,若因別人所作之惡,而讓自已也跟著惹上因果,未免也太不值得了。智者應慎之。
接著彌勒佛再爲諸弟子說道:“你們這些比丘們,今日既然已經發心出家了,理當精進思惟,作無常之想。”想我世間,一切無有定法,千變萬化,令人捉摸不定,天氣說變就變,人心說變就變,瞬間變化,絲毫不留情。佛陀教育我們,不要相信我們的心,此心不堅固,不真實,故多起妄念,動蕩不安,不得恒常不變,是故,稱之“無常”。雖言無常不實,但若人能知善惡,能解空性緣起法則,將妄心轉化爲菩提心,行持菩薩清淨行,舍身濟世,別無所求,凡一切利生事業,皆應無條件奉獻,服務衆生,亦能生起犧牲小我,完成大我之美德情操,是故,則可轉凡成聖,永脫塵勞,此亦托無常之福也。故知,欲凡欲聖,關鍵在于能否善用其心罷了。
俗雲:“好花不常開,好景不常在”。比方說,我們本來好好的一個健康快樂的身體與心情,瞬間惡化。比方說,原本有一個溫暖幸福的家庭,或因丈夫,或因妻子有外遇,或原本爲快樂的出航,偏就遭遇到天災人禍的侵擊,而導致妻離子散,家庭支離破碎,窮困落魄不堪,此乃佛陀所教的“樂有苦想”,因爲娑婆界之快樂乃屬短暫性的,不可常住不滅,往往都是樂在前頭,而苦就等著在後頭,伺機而發,正所謂的“樂極生悲”是也。
另外,佛陀亦教我們須時常的思惟“計我無我想”。“計我”者,說明衆生偏執于我與世間爲真、爲常住者,因爲迷惑于假有,故而貪執不休,終墮惡趣,不可自拔。再說“無我”者,乃知我爲過去生所作所爲,所播下的種子,經時空歲月的薰習拙壯,機緣成熟而現,是爲衆因緣假合而生,虛幻不真之假相,若得一一分解,則無實我之存在也。比如說,眼前有一塊美麗的花布,…
《佛說彌勒下生經直解(如證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