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说弥勒下生经直解(如证法师)▪P9

  ..续本文上一页识种于各各生处托生时,能使名色芽于母胎中生长。”若识不入母胎,则胚胎应不成其胚胎,是故名色由识,缘识有名色。又缘名色有识,义为,若识不住名色,则识无住处。

  五、六入。又名六处,以名色为缘,名色增长而生六入,胎胚渐长而生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

  六、触。触以六入为缘。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对色、声、香、味髑等六境而起刺激的识心,名为触。

  七、受。受以触为缘。因触而有感受,受有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等三种。《唯识论》云:“领违境相,逼迫身心,说名苦受。”又云:“领顺境相,适悦身心,说名乐受。”第三种为不苦不乐受,又名舍受。即心不受外境之顺逆苦乐所牵引而随之起舞,名为舍受。

  八、爱。爱以受为缘。有了感受而起贪爱之妄心。《杂阿含经》曰:“缘受爱者,彼云何为爱。谓三爱,欲爱色爱无色爱。”《楞严经一》云:“阿难白佛,我见如来三十二相胜妙殊绝形体,映彻犹如琉璃,常自思惟,此相非是欲爱所生,何以故,欲气粗浊腥臊交遘,脓血杂乱,不能发生胜?妙明紫金光聚。”欲爱乃欲界凡夫对一切五欲之爱惑而言。色爱乃贪爱色界五妙之欲,指色界之一切思惑也。无色爱乃贪着无色界禅定境界之爱着。

  九、取。取以爱为缘。有欲取、见取、戒取、我取等四取。谓贪欲之心,能取五尘之欲乐,名欲取。戒取者与戒禁取见相同意义,如印度之外道,相信持牛戒、狗戒、鹿戒、罗刹鬼戒、哑戒、聋戒等非理之戒法,是为上生天界而得解脱的修行方法,此乃迷信而取非理戒禁之邪见也,或取用非理的布施及非理的苦行,而认为是清净行而取用之。

  十、有。有者业也,有造业就有未来的生死果报,故名为有。

  十一、生。生以有为缘。依现在所造作的种种业因,将受生于未来也。

  十二、老死。老者衰变也。死者命尽也。

  由此可知,众生皆因无明而导致生死,流转不息,故欲解脱生死缠缚,则破无明实为当下应有的智慧抉择。如何着手呢?当然得从薰闻佛法开始,而且要经常的思惟真理,依循正理修行,以达断惑证真,究竟涅槃。

  《法华经》云:“若有众生,从佛世尊,闻法信受,勤修精进,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无师智,如来知见,力,无所畏,愍念安乐,无量众生,利益天人,度脱一切,是名大乘。”大乘即菩萨乘,以无数劫勤修布施、持戒、忍辱、禅定、精进、智慧等六度万行,百劫广植三十二相好之庄严因,得证无上佛果。

  佛陀说道:“如今,我弟子当中修十二头陀行(苦行)的迦叶,早于无数劫中诸佛如来处,广修清净梵行,当于未来弥勒下生人间时,他将大力辅佐弥勒佛劝化人民。”释迦牟尼佛有十位捷出弟子,各有所长,各自成就一种不同之法。此十位弟子为:

  第一个是舍利佛,为智慧第一。

  第二个是目犍连,为神通第一。

  第三个是大迦叶,为头陀第一。

  第四个是阿那律,为天眼第一。

  第五个是须菩提,为解空第一。

  第六个是富楼那,说法第一。

  第七个是迦栴延,论义第一。

  第八个是优波离,持律第一。

  第九个是罗睺罗,密行第一。

  第十个是阿难陀,多闻第一。

  头陀是胡语,翻为中文即是抖擞之义,比如把衣服上的尘垢抖拣令清净,此修行法能舍贪欲执着。头陀行者有十二种应守之法:

  一、纳衣。又曰粪扫衣,乃取人所不要的衣布,组合缝

  纳为衣。

  二、三衣。着僧伽梨(此衣条数最多,故称杂碎衣,又为三衣中之最大者,故称大衣。为入王宫聚落乞食说法时必需要穿的衣)、郁多罗(七条袈裟,为常服之上衣)、安陀会(中宿衣、内衣、或中着衣,即五条而近身衬体穿着之衣,又曰下衣)等三衣。

  三、乞食。由自己亲自去乞食,不敢受请应供,亦不用僧中的食物。

  四、不作余食。每日只吃中午之前的一顿正食,而不吃第二顿正食,若有吃第二顿正食者,称之为余食。但果饼或粥等类之小食,则不受此之限制。

  五、一坐食。又曰一食。乃日中一食,而不再吃任何果饼等类之小食。

  六、一揣食。又曰节量食。认为多吃有害,故而控制自己只接受一丸的食物于钵中,而不肯接受更多的食物。

  七、阿兰若处。译为远离或空闲之处。即居住于远离人家之空闲处,如荒僻之荒郊野外。

  八、冢间坐。就是在坟冢间住。

  九、树下。常坐或住于树下。

  十、露地坐。住于无有任何庇荫的露天之地,连树之庇荫亦不可。

  十一、随坐。不论树下或露地,只要是有草之地即可

  住也。

  十二、常坐不卧。常盘坐而不卧也。

  当佛陀对阿难谈到有关于迦叶尊者,将在未来辅助弥勒佛度化众生之时的迦叶尊者,也正庄严的正身端坐于离佛不远之处,并且非常用心的在聆听着佛陀的教法。大迦叶自出家后,谨遵佛陀教诲,故深得佛陀的信任。此时的世尊已知自己将不久人世了,于是世尊便对迦叶尊者说道:“我今年老体衰,已有八十多岁了,幸好如来有四位大声闻弟子,各个皆具有无穷尽的正智慧,且具足了种种的德行,确实足以荷担游化度生的大责任。那四位呢?就是大迦叶比丘、屠钵叹比丘、宾头卢比丘、还有罗云比丘。你们这四位大声闻,千万不可为自己解脱而入灭,你们绝对要将我的解脱大法传扬下去,直至此界灭尽之后,你等方可入灭。尤其是你,大迦叶!你更是不可以入灭的,因为你必须一直待在阎浮提,直到弥勒下来人间成佛后,你才可以入涅槃的。”由此足以见得佛对四大声闻弟子,是何等的器重啊!

  大迦叶比丘:梵言迦叶,中文译为饮光。迦叶自身有光能映物,自身之光明能饮蔽其他诸微光,故名饮光。为婆罗门种,乃印度四姓之一,生为大富长者之子,而舍一切荣华富贵,依释尊剃度出家修净行。《增一阿含经》云:“十二头陀难得之行,所谓大迦叶比丘是。”《佛说大迦叶本经》云:“世尊告迦叶曰。多有比丘。不了善恶。觉与不觉。不解福田。诸法之处。多有义理。是说第一。迦叶最尊。不以贡高。平等无忧。寂诸四事诸欲之凶。第一成就。受具足戒。”释迦如来将金缕僧伽梨衣交待与大迦叶,吩咐其须好好保管,勿令损毁,直到弥勒慈佛出世,而转授之。大迦叶尊者遵教奉行,持佛衣钵入定于鸡足山中,以待未来传付与弥勒佛。

  屠钵叹比丘:释迦牟尼佛之四大弟子之一,他们都是受佛陀的嘱咐而住世,于此娑婆界中,以种种示现教化群生。

  宾头卢比丘:宾头卢为名,姓颇罗堕,白头长眉之相。乃婆罗门贵族出身,本是拘舍城优填王之大臣,后依释尊出家证阿罗汉果,具大神通,并爱在人前卖弄本事,受佛教敕。留住人间受供,为末法时期之众生,作大福田,广济众生。《杂阿含经》中,宾头卢自说曰:“世寿住舍卫国。五百阿罗汉俱。时给孤独长者。适在富楼那跋陀那国。时彼女请佛及比丘僧。时诸比丘各乘空而往彼。我尔时以神力合大山往受彼请。时世尊责我。汝那得现神足如是。我今罚汝。常在于世不得取涅槃。护持我正法。勿令灭也。”以上为宾头卢住世之因缘。在一般佛寺的食堂中央安置有圣僧像,每日设食供养之。

  罗云:罗云即是罗睺罗,乃释迦牟尼佛之子,在母胎中六年,于释迦牟尼佛成道之夜与阿难同时出生。十五岁剃度为沙弥,证阿罗汉,为释迦牟尼佛之十大声闻弟子中,密行第一。《未曾有因缘经》云:“佛在只园精舍,遣目莲至迦毗罗城,请罗侯罗于耶输,舍利弗为和上,目连为教授师,度彼为沙弥,时年十五岁,净饭王怜之,令童子五十人从之出家。”后来罗候罗受释尊授记,于来世当作佛,号蹈七宝华如来。” 为何罗睺罗住母胎六年呢?依《佛本行集经》云:“罗瞧罗,昔为国王时,有仙人犯盗戒,欲就王忏悔。诣王宫,王耽五欲,六日不见外人,以此因缘,今生六年在母胎也。”

  以上对四大声闻之略述,释尊说为什么我要把未来度众生的大任作这样的交待呢?因为未来所有被弥勒佛救度的人,他们全都是我释迦文佛所教化的弟子,而当生未得度者,未证果者,由此因缘故,得生弥勒佛所,蒙佛启发,断尽有漏烦恼,而得解脱。所以迦叶啊!你必得在摩竭国的毗提村之山中入定,等到弥勒在人间成佛时而辅助之。

  未来弥勒成佛时,将带领着无数千人,前后围绕前往此山,连山中的一切鬼神们,也都有幸蒙受佛恩,他们依佛陀之指示而打开了山门,好让大众都能清楚的目睹迦叶尊者入定中的禅窟。若依大成佛经记载,开此山门者,乃弥勒佛亲自以手两向擘山,如转轮王开大城门一般。

  就在此时的弥勒佛,用右手指着迦叶,对大众说:“早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释迦文佛,于他的弟子之中,有一位名叫迦叶的行者,正是眼前我们所看见的这位罗汉,他能修十二头陀难行苦行,备受众人的肯定与尊敬,为释迦牟尼佛十个大弟子之中,头陀行第一之成就者。依《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有记载:“梵王至灵山以金色波罗花献佛,舍身为床座,请佛为众生说法。世尊登座,拈花示众,人天百万,悉皆罔措,独有金色头陀,破颜微笑。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分付摩诃大迦叶。”《涅槃经》记载,佛欲入灭之前,诸比丘再三请佛住世,佛言:“汝等不应作为是语,我今所有无上正法,悉已付嘱摩诃迦叶,是迦叶者当为汝等作大依止。”释迦牟尼佛入灭之后,迦叶尊者为令佛陀正法久住娑婆,以供后人可依循修学,便招集阿罗汉众,结集经典。事情圆满之后,迦叶尊者即登鸡足山中,结跏趺坐,入灭尽定。《智度论》云:“迦叶即着从佛所得僧伽梨,持衣钵捉杖,如金翅鸟现上虚空。”又云:“令我身不坏,弥勒成佛,我骨身还出,以此因缘度众生,如是思惟已,直入耆阇崛山石头中,如入软泥,入已还合。”至于迦叶尊者之金色身之由来亦有典故的,迦叶尊者于宿世前与一女子曾经以金补装佛像,二人皆得身金色且会发光,并于释迦牟尼佛当世,二…

《佛说弥勒下生经直解(如证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弥勒菩萨略说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