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識種于各各生處托生時,能使名色芽于母胎中生長。”若識不入母胎,則胚胎應不成其胚胎,是故名色由識,緣識有名色。又緣名色有識,義爲,若識不住名色,則識無住處。
五、六入。又名六處,以名色爲緣,名色增長而生六入,胎胚漸長而生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
六、觸。觸以六入爲緣。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對色、聲、香、味髑等六境而起刺激的識心,名爲觸。
七、受。受以觸爲緣。因觸而有感受,受有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等叁種。《唯識論》雲:“領違境相,逼迫身心,說名苦受。”又雲:“領順境相,適悅身心,說名樂受。”第叁種爲不苦不樂受,又名舍受。即心不受外境之順逆苦樂所牽引而隨之起舞,名爲舍受。
八、愛。愛以受爲緣。有了感受而起貪愛之妄心。《雜阿含經》曰:“緣受愛者,彼雲何爲愛。謂叁愛,欲愛色愛無色愛。”《楞嚴經一》雲:“阿難白佛,我見如來叁十二相勝妙殊絕形體,映徹猶如琉璃,常自思惟,此相非是欲愛所生,何以故,欲氣粗濁腥臊交遘,膿血雜亂,不能發生勝?妙明紫金光聚。”欲愛乃欲界凡夫對一切五欲之愛惑而言。色愛乃貪愛色界五妙之欲,指色界之一切思惑也。無色愛乃貪著無色界禅定境界之愛著。
九、取。取以愛爲緣。有欲取、見取、戒取、我取等四取。謂貪欲之心,能取五塵之欲樂,名欲取。戒取者與戒禁取見相同意義,如印度之外道,相信持牛戒、狗戒、鹿戒、羅刹鬼戒、啞戒、聾戒等非理之戒法,是爲上生天界而得解脫的修行方法,此乃迷信而取非理戒禁之邪見也,或取用非理的布施及非理的苦行,而認爲是清淨行而取用之。
十、有。有者業也,有造業就有未來的生死果報,故名爲有。
十一、生。生以有爲緣。依現在所造作的種種業因,將受生于未來也。
十二、老死。老者衰變也。死者命盡也。
由此可知,衆生皆因無明而導致生死,流轉不息,故欲解脫生死纏縛,則破無明實爲當下應有的智慧抉擇。如何著手呢?當然得從薰聞佛法開始,而且要經常的思惟真理,依循正理修行,以達斷惑證真,究竟涅槃。
《法華經》雲:“若有衆生,從佛世尊,聞法信受,勤修精進,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無師智,如來知見,力,無所畏,愍念安樂,無量衆生,利益天人,度脫一切,是名大乘。”大乘即菩薩乘,以無數劫勤修布施、持戒、忍辱、禅定、精進、智慧等六度萬行,百劫廣植叁十二相好之莊嚴因,得證無上佛果。
佛陀說道:“如今,我弟子當中修十二頭陀行(苦行)的迦葉,早于無數劫中諸佛如來處,廣修清淨梵行,當于未來彌勒下生人間時,他將大力輔佐彌勒佛勸化人民。”釋迦牟尼佛有十位捷出弟子,各有所長,各自成就一種不同之法。此十位弟子爲:
第一個是舍利佛,爲智慧第一。
第二個是目犍連,爲神通第一。
第叁個是大迦葉,爲頭陀第一。
第四個是阿那律,爲天眼第一。
第五個是須菩提,爲解空第一。
第六個是富樓那,說法第一。
第七個是迦栴延,論義第一。
第八個是優波離,持律第一。
第九個是羅睺羅,密行第一。
第十個是阿難陀,多聞第一。
頭陀是胡語,翻爲中文即是抖擻之義,比如把衣服上的塵垢抖揀令清淨,此修行法能舍貪欲執著。頭陀行者有十二種應守之法:
一、納衣。又曰糞掃衣,乃取人所不要的衣布,組合縫
納爲衣。
二、叁衣。著僧伽梨(此衣條數最多,故稱雜碎衣,又爲叁衣中之最大者,故稱大衣。爲入王宮聚落乞食說法時必需要穿的衣)、郁多羅(七條袈裟,爲常服之上衣)、安陀會(中宿衣、內衣、或中著衣,即五條而近身襯體穿著之衣,又曰下衣)等叁衣。
叁、乞食。由自己親自去乞食,不敢受請應供,亦不用僧中的食物。
四、不作余食。每日只吃中午之前的一頓正食,而不吃第二頓正食,若有吃第二頓正食者,稱之爲余食。但果餅或粥等類之小食,則不受此之限製。
五、一坐食。又曰一食。乃日中一食,而不再吃任何果餅等類之小食。
六、一揣食。又曰節量食。認爲多吃有害,故而控製自己只接受一丸的食物于缽中,而不肯接受更多的食物。
七、阿蘭若處。譯爲遠離或空閑之處。即居住于遠離人家之空閑處,如荒僻之荒郊野外。
八、冢間坐。就是在墳冢間住。
九、樹下。常坐或住于樹下。
十、露地坐。住于無有任何庇蔭的露天之地,連樹之庇蔭亦不可。
十一、隨坐。不論樹下或露地,只要是有草之地即可
住也。
十二、常坐不臥。常盤坐而不臥也。
當佛陀對阿難談到有關于迦葉尊者,將在未來輔助彌勒佛度化衆生之時的迦葉尊者,也正莊嚴的正身端坐于離佛不遠之處,並且非常用心的在聆聽著佛陀的教法。大迦葉自出家後,謹遵佛陀教誨,故深得佛陀的信任。此時的世尊已知自己將不久人世了,于是世尊便對迦葉尊者說道:“我今年老體衰,已有八十多歲了,幸好如來有四位大聲聞弟子,各個皆具有無窮盡的正智慧,且具足了種種的德行,確實足以荷擔遊化度生的大責任。那四位呢?就是大迦葉比丘、屠缽歎比丘、賓頭盧比丘、還有羅雲比丘。你們這四位大聲聞,千萬不可爲自己解脫而入滅,你們絕對要將我的解脫大法傳揚下去,直至此界滅盡之後,你等方可入滅。尤其是你,大迦葉!你更是不可以入滅的,因爲你必須一直待在閻浮提,直到彌勒下來人間成佛後,你才可以入涅槃的。”由此足以見得佛對四大聲聞弟子,是何等的器重啊!
大迦葉比丘:梵言迦葉,中文譯爲飲光。迦葉自身有光能映物,自身之光明能飲蔽其他諸微光,故名飲光。爲婆羅門種,乃印度四姓之一,生爲大富長者之子,而舍一切榮華富貴,依釋尊剃度出家修淨行。《增一阿含經》雲:“十二頭陀難得之行,所謂大迦葉比丘是。”《佛說大迦葉本經》雲:“世尊告迦葉曰。多有比丘。不了善惡。覺與不覺。不解福田。諸法之處。多有義理。是說第一。迦葉最尊。不以貢高。平等無憂。寂諸四事諸欲之凶。第一成就。受具足戒。”釋迦如來將金縷僧伽梨衣交待與大迦葉,吩咐其須好好保管,勿令損毀,直到彌勒慈佛出世,而轉授之。大迦葉尊者遵教奉行,持佛衣缽入定于雞足山中,以待未來傳付與彌勒佛。
屠缽歎比丘:釋迦牟尼佛之四大弟子之一,他們都是受佛陀的囑咐而住世,于此娑婆界中,以種種示現教化群生。
賓頭盧比丘:賓頭盧爲名,姓頗羅墮,白頭長眉之相。乃婆羅門貴族出身,本是拘舍城優填王之大臣,後依釋尊出家證阿羅漢果,具大神通,並愛在人前賣弄本事,受佛教敕。留住人間受供,爲末法時期之衆生,作大福田,廣濟衆生。《雜阿含經》中,賓頭盧自說曰:“世壽住舍衛國。五百阿羅漢俱。時給孤獨長者。適在富樓那跋陀那國。時彼女請佛及比丘僧。時諸比丘各乘空而往彼。我爾時以神力合大山往受彼請。時世尊責我。汝那得現神足如是。我今罰汝。常在于世不得取涅槃。護持我正法。勿令滅也。”以上爲賓頭盧住世之因緣。在一般佛寺的食堂中央安置有聖僧像,每日設食供養之。
羅雲:羅雲即是羅睺羅,乃釋迦牟尼佛之子,在母胎中六年,于釋迦牟尼佛成道之夜與阿難同時出生。十五歲剃度爲沙彌,證阿羅漢,爲釋迦牟尼佛之十大聲聞弟子中,密行第一。《未曾有因緣經》雲:“佛在只園精舍,遣目蓮至迦毗羅城,請羅侯羅于耶輸,舍利弗爲和上,目連爲教授師,度彼爲沙彌,時年十五歲,淨飯王憐之,令童子五十人從之出家。”後來羅候羅受釋尊授記,于來世當作佛,號蹈七寶華如來。” 爲何羅睺羅住母胎六年呢?依《佛本行集經》雲:“羅瞧羅,昔爲國王時,有仙人犯盜戒,欲就王忏悔。詣王宮,王耽五欲,六日不見外人,以此因緣,今生六年在母胎也。”
以上對四大聲聞之略述,釋尊說爲什麼我要把未來度衆生的大任作這樣的交待呢?因爲未來所有被彌勒佛救度的人,他們全都是我釋迦文佛所教化的弟子,而當生未得度者,未證果者,由此因緣故,得生彌勒佛所,蒙佛啓發,斷盡有漏煩惱,而得解脫。所以迦葉啊!你必得在摩竭國的毗提村之山中入定,等到彌勒在人間成佛時而輔助之。
未來彌勒成佛時,將帶領著無數千人,前後圍繞前往此山,連山中的一切鬼神們,也都有幸蒙受佛恩,他們依佛陀之指示而打開了山門,好讓大衆都能清楚的目睹迦葉尊者入定中的禅窟。若依大成佛經記載,開此山門者,乃彌勒佛親自以手兩向擘山,如轉輪王開大城門一般。
就在此時的彌勒佛,用右手指著迦葉,對大衆說:“早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釋迦文佛,于他的弟子之中,有一位名叫迦葉的行者,正是眼前我們所看見的這位羅漢,他能修十二頭陀難行苦行,備受衆人的肯定與尊敬,爲釋迦牟尼佛十個大弟子之中,頭陀行第一之成就者。依《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有記載:“梵王至靈山以金色波羅花獻佛,舍身爲床座,請佛爲衆生說法。世尊登座,拈花示衆,人天百萬,悉皆罔措,獨有金色頭陀,破顔微笑。世尊雲,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分付摩诃大迦葉。”《涅槃經》記載,佛欲入滅之前,諸比丘再叁請佛住世,佛言:“汝等不應作爲是語,我今所有無上正法,悉已付囑摩诃迦葉,是迦葉者當爲汝等作大依止。”釋迦牟尼佛入滅之後,迦葉尊者爲令佛陀正法久住娑婆,以供後人可依循修學,便招集阿羅漢衆,結集經典。事情圓滿之後,迦葉尊者即登雞足山中,結跏趺坐,入滅盡定。《智度論》雲:“迦葉即著從佛所得僧伽梨,持衣缽捉杖,如金翅鳥現上虛空。”又雲:“令我身不壞,彌勒成佛,我骨身還出,以此因緣度衆生,如是思惟已,直入耆阇崛山石頭中,如入軟泥,入已還合。”至于迦葉尊者之金色身之由來亦有典故的,迦葉尊者于宿世前與一女子曾經以金補裝佛像,二人皆得身金色且會發光,並于釋迦牟尼佛當世,二…
《佛說彌勒下生經直解(如證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