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心”之境。所谓“无住生心”即“无住行施”之义。凡一切的布施,不执有受施之人,不执有布施之我,亦不执有所布施之物,空此三轮,是为净施,则免与众生累世纠缠不休,再受报应之苦。
弥勒佛又教众生应严谨持戒,回归本来的清净德行,才不会堕落受苦。持戒能防非止恶,再精进而至了生脱死,它是保护我们不再造恶因,以免恶报现前障碍光明的前途,以致生死不息。《楞严经》云:“死死生生,生生死死,如旋火轮。”佛陀要佛弟子们持戒,并无令束缚之意,关于这一点,确有太多太多的人不解,所以对持戒之事,敬而远之,可谓是“闻戒色变”。总之一句话,就是放不下,故佛弟子若真心学佛,切必遵循佛制,严持戒律才好,应该以佛陀为楷模向佛学习,才叫学佛,不然要学什么佛呢?总没听说过有“乱七八糟佛”吧!
弥勒佛陀深知众生业重,故教之离三途苦而先上生天界,再巧应根机施教,令其开悟至发菩提心。《业报差别经》云:“具修增上十善得生欲界散地天,若修有漏十善,以定相应,生色界天,若离色修,远离身口,以定相应,生无色界。”欲界散心故称“散地”,色界、无色界之心禅定,谓之“定地”。
每当清扫环境时,总是这样样想,扫了又脏,脏了又扫,扫扫脏脏,脏脏扫扫,何时得了?我们所居之地是如此的脏,社会是如此的乱,佛说“万法唯心造”,不正说明了我们是自作自受,咎由自取吗?该扫的究竟是地还是心呢?穷根究底,万法不出此心,当然净心才是关链所在。此心为何不净呢?但观一切起心动念,所作所为,那一项不是为图私利!实乃私心作祟,私则恶也,故言不净。欲知前世因,今世受则是,今之处境,点点滴滴尽是前世所播的种,此生所受,皆为前因之果报,实乃幻境而非真也,是故更应知幻离幻,勿在幻中穷追猛求,计较不舍,尽行幻中幻事,何时觉醒!智者知幻离幻即觉,出要之妙即是也。出要之妙,即出离轮回苦难之关键妙法。
此时弥勒佛观诸人民,听了一番开导之后,皆能受益而充满了法喜,再度大兴悲心而为演说如过去诸佛所宣说的苦、集、灭、道之四谛真理,广义的分别详加以说明。四谛又名四真谛,亦名四圣谛,为圣者所见之真理而名。佛言:“我昔与汝等不见四真谛,是故久流转生死大苦海,若能见四谛,则得断生死。”“谛”者有二:一为俗谛,为俗事虚妄之理称之为俗谛。二为真谛,涅槃寂静之道理称之为真谛。何谓苦?《佛地经》曰:“逼恼身心名苦。”苦从何来?《法华经方便品》云:“诸苦所因,贪欲为本。”又曰:“以诸欲因缘,坠堕三恶道,轮回六趣中,备受诸苦毒。”《无量寿经》云:“贪恚愚痴,苦恼之患。”是故,欲乃苦之业因,《成实论》曰:“衣食等物,皆是苦因。”
凡一切有为心行,常受苦患逼恼,无有安乐之性,凡三界六趣一切生死之苦报,为迷之果,谓之“苦”。众生深着贪瞋等烦恼及善恶诸业之苦因,不能暂舍,集起三界六道之生死苦果之业,谓之“集”。为何善业亦为苦因呢?因为所行之善必受因果牵制,必得轮回受报而不得脱离三界火宅故。欲出三界轮回,所行之一切善,应应《金刚经》所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要以无染心行之,则免受后有三界五阴身,证阿罗汉。行正道者实能通至涅槃,故名道谛。
弥勒佛说法已,在座八万四千人,即断尽一切生死烦恼,得法眼净。此处所说的法眼,乃指正见四真谛之道理的初果须陀洹的小乘法眼。法眼亦有登地菩萨的大乘法眼,分明见无生法。无生乃知诸法本自空寂,真空妙用能生万有,故空不碍有,有不碍空,虽生而实无生,无生则自然无灭,虽生灭而实无生灭,虽无生灭然亦不碍生灭,是为无生法。
前面说到善财与八万四千人等,也都赶来觐见慈颜,归投于弥勒佛的座下,并志诚求佛准许出家修学圣道。
善财与八万四千众出家之后,勇猛精进,勤习正法,断尽生死漏而得解脱,故都成就了阿罗汉的果位。阿罗汉中文翻译为:一、杀贼,即破烦恼惑使,使不至长期受生死轮回之系缚,谓龂尽生死漏,永不复烦恼之义。二、应供,谓龂一切之恶,应受人天供养。三、无生,谓永入涅槃,不须再受三界生死之果报。所谓“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智度论》曰:“阿罗名贼。汉名破。一切烦恼破。是名阿罗汉。复次。阿罗汉一切漏尽。故应得一切世间诸天人供养。复次。阿名不。罗汉名生。后世中更不生。是名阿罗汉。”阿罗汉亦称无学。声闻乘四果为一果须陀洹、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四果阿罗汉,前面三果为有学,乃依戒定慧三学进趣修习,名有学。四果阿罗汉,学道已圆满,不再修学故名无学。
这个时候,当儴佉王听到弥勒成佛的消息,更是欢喜的赶了过来,他来到弥勒佛的面前,迫切的祈望能蒙受佛法的滋润。儴法圣王善根深厚,深知苦海之痛,今有幸正逢弥勒成佛度众之际,自然欢喜踊跃,欲求一解脱之法,岂可错失良机而遭踏此生呢?弥勒慈尊知其心思,更是慈祥的由浅入深的为其开示佛法,令其生欢喜学佛之心,是为初善境界。再教导令其坚定信念,发勇猛心,精进不懈,而达中善境界。再示以无上真正大法,令得究竟解脱,为竟善之。弥勒慈尊为儴佉圣王所转的*轮,也都是过去诸佛所宣说的成佛一乘真如妙法。得闻如此甚深妙法,儴佉圣王确也受益无穷,而萌起了出家修道之决心,便在某一个时候,把江山传给了太子。把很多珍贵的宝物,赏赐给剃头师傅。更以无数不同的珍宝,施与清净修道者。儴佉王把事情都交代清楚了之后,便带领着八万四千人,直往弥勒佛处,祈求慈尊收为出家弟子,佛大喜,随即成就了他们的心愿。他们出家之后皆精勤修道,不敢稍有怠慢,也因此,很快的八万四千人,个个皆证阿罗汉之道果。
就在这个时侯,弥勒佛的父亲“善净”(梵音修梵摩),也听到弥勒成佛的消息,即与八万四千修净行的人们,全都归投在大慈弥勒世尊的座下,出家修行,勇猛精进,皆证阿罗汉果。唯弥勒佛之父,断除三界之见惑,证须陀洹之果位。须陀洹为声闻四果中之初果位,旧译为入流,新译为预流。入流者,初入圣道之义。预流者,一切圣道名之为流,能相续向涅槃故,初证圣果,曰之预流。见惑者,见烦恼也,乃我见邪见等一切非理之见,能障菩提之心,有碍解脱之道。反之为见慧,发正见之智慧。得断尽生死而证初果。
当时的佛母净主夫人,也就是弥勒佛的母亲梵摩越,也带领着八万四千位彩女,到弥勒佛的座前,祈求弥勒佛慈悲答应她们出家为僧。这些彩女们出家修行,很快的也都尽得阿罗汉之果位,只有净主一个人,与弥勒佛之父净善,一样的断除三结使而证须陀洹果。三结使者为:一、见结,我见烦恼之义。二、戒取结,行邪戒之义。三、疑结,疑正理也。此三结总称见惑。
印度人分四姓:一、婆罗门,谓净行者,博学多闻,为四姓中之最尊贵者。二、刹帝利,乃王种与大臣,统辖其余三姓。三、吠舍,即商人也。四、首陀罗,为农民、劳工与奴朴。当时,大约有数千万刹帝利族的妇女们,也都听到弥勒佛出现世间圆满佛果的大好消息,她们很快的来到了弥勒佛前,至诚行以五体投地之大礼,礼毕退坐一边,每个人都乐意投靠弥勒慈尊出家学道。这当中的人有超越次第证果的,也有一部份人并没有证果。释尊便对阿难尊者说道:“那些没有越次取证的,全都是精勤授持佛陀正法的人,他们都厌弃所谓浊世的一切苦恼,而精修唯苦无乐之苦观行法。当时的弥勒佛依众生根性之不同,而分别为他们开示四圣谛、十二因缘及六度等不同层次的三乘教法。”
乘乃运载之义,使人各至某果位之教法,称之为乘。四谛法为声闻小乘之观门,快者三生,慢者需经六十劫修空法,直至遇佛闻法,欢喜信受,精进求出离(出离三界)证阿罗汉,是谓声闻乘,又云小乘。《法华经》云:“若有众生,从佛世尊,闻法信受, 殷勤精进,求自然慧,独乐善寂,深知诸法因缘,是名辟支佛。”自然慧并非由修学可得,亦无可教授于人的法性佛自然之智慧,此慧乃如来自觉自证之智,凡过去未知法现前,皆得以通达无碍。辟支佛即缘觉乘,亦称中乘,快则四生,慢则百劫修空法,最末之生观十二因缘,明见自然界变化无常而悟生死流转之理,证道成果,是为辟支佛果。六道众生依十二因缘轮回不息,历经无量劫,苦不堪言,此十二生死法即是:
一、无明。无明即痴也,对一切诸法事理的无知,而为一切杂染之所依,致生无量之惑业苦,令人流转于三界,不得出离之生死根本,谓之无明。《杂阿含经》有曰:“若不知前际,不知后际,不知前后际,不知于内,不知于外,不知内外,不知业,不知报,不知业报,不知佛,不知法,不知僧,不知苦,不知集,不知灭,不知道,不知因,不知因所起法,不知善不善,有罪无罪,习不习,若劣若胜,染污清净,分别缘起,皆悉不知,于六触入处,不如实觉知,于彼彼不知不见,无无间等,痴暗无明,大冥,是名无明。”于《楞严经》中富楼那请问世尊,无明从何来?世尊说:“知见立知,为无明之根本”。其义曰,眼一睁开,所见一切皆清清楚楚,而心不起念。若心起念则为立知,乃无明之根本。
二、行。行即业也,造作义,此十二支的行,乃缘之
于无明,而以身之行、语之行、意之行造作诸业,为未来生生死果报之苦因也。
三、识。识以行为缘,集诸行为造作为因,而成轮回之种识,依此识而投生于与其诸行业相应的天等诸道轮回。
四、名色。名者,即非色法之受、想、行、识等四蕴称之为名,属精神方面而言。地(骨头、牙齿等坚固物质)、水(血、泪、髓、尿等液体)、火(体温)、风(呼吸)等四色,称之为色,又可变异故曰色,名与色合称为名色。名色以识为缘,当识进入则结胎之际。《佛说稻秆经》云:“从业与烦恼所生之…
《佛说弥勒下生经直解(如证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