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善戒: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两舌。六、不恶口。七、不绮语。八、不贪欲。九、不瞋恚。十、不愚痴。此十等善事名十善业,亦名十善戒,感欲界之天乐果报。
八关斋戒:乃一日一夜受持,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六、不香华涂鬘涂身。七、不歌舞唱伎。八、不坐卧高广大床。另,不非时食。《十善戒经》云:“八戒斋者。是过去现在诸佛如来。为在家人制出家法。”又云:“持此受斋功德。(一)不堕地狱。(二)不堕恶鬼。(三)不堕畜牲。(四)不堕阿修罗。(五)常生人中正见出家得涅槃道。(六)若生天上。(七)恒生梵天。(八)值佛出世请转*轮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比丘戒:比丘具足戒,有二百五十戒。
比丘尼戒:比丘尼具足戒,有三百四+八戒。另有八敬戒。
菩萨戒:大乘菩萨僧之戒。
戒对佛子非是束缚,而是有保护令之不堕恶道之功用。有人不持戒,便以“心平何须持戒”之说作为搪塞,若他确实心已平,此乃真功夫,那倒没话说,但问题是,他真的心已平了吗?若不是如此的话,还是乖乖的老实持守戒律才好。前年,有一次应邀受供于某自助式的素菜餐厅,在取菜时赫然发现有一道菜是麻油酒煮面线,我看有人在吃,亦有人在拿,我惊讶的问道:“这有酒,能吃吗?”我以很怀疑的眼光直看着她,岂知她一点都不在乎,继续拿,还教我说:“我们为了度众生,什么都吃!”哇!好高超的境界啊!不过,还是千万勿轻犯的好。佛陀教育我们,学佛者应“以戒为师”。戒律洁白,庄严人身,譬如珠玉。《十善戒经》云:“精进修静戒,犹如护明珠。”《梵网经》曰:“戒如明日月,亦如璎珞珠。”佛子为了脱生死,当依戒律作为修行的准则。以免后患无穷。
生天论:乃上生天界之修行条件。欲界之四天王天、忉利天、焰摩天、兜率陀天、自在天、他化自在天。色界四禅天,乃至无色界之顶,非想非非想处天,为众生可生之天处,于诸趣(六道)中,此天趣为最胜者,生活美好,乃修十善戒与定因所感招之天界乐果。弥勒佛教人们先修往天界,再视其根基,亲自教育,令其开悟证法。
欲不净想、出要为妙:欲者乃指五欲,五欲有二种,一是色、声、香、味、触。另一种是指财、色、名、食、睡。弥勒佛再教导人们观想五欲不净之法。应观察色、受、想、行、识皆无常不坚,不龂的在磨灭、变化,不能常住拥有,即使达千亿年的时间,长期享有五欲之快乐者,亦无法得以免堕落于三恶道之苦,即使最恩爱的发妻与亲生儿女,或是拥有万贯的家财,也无能救赎,只因各人造业各人承担,独来独往(独自来世间投生,又独自撒手离去),苦乐自当,任谁也替代不得,众生乃“泥菩萨渡江,自身难保。”自顾不暇,还能帮得了谁!须知,世间乃短暂借住的,光阴迅速匆匆过,人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此命不久保,万万不可虚度,所谓“今夜脱下鞋和袜,不知明日穿不穿。”即使,假设经无量劫,甚至有如“无想天”之无量亿岁那么长久的时间中,都在享受着五欲之乐,或爱与美女同欢及享受肌肤相触之乐等,亦皆有事过境迁,无常到来的一刻,一切所爱终归毁于一旦,从而堕落于畜牲、饿鬼、地狱等三恶道,备受无量之苦楚,以前所享有之一切乐事,如今无一存在。释尊曾经对弟子们说:“世间的爱情,乃是苦恼的根源,情越重,爱越深,苦恼也就越大,生死葛藤亦愈多,轮回之路就在眼前,终无解脱时。”须知,宇宙万有,如幻如化,皆为幻化不实。更悲惨的是,若堕入地狱大火洞然,苦痛无比,死去活来,求救无人。地狱乃六道之一,依处于地下,谓地下牢狱,是为罪恶众生死后所生之处,其间刑法,惨绝人寰。曾有阿罗汉,当他忆起曾在地狱中所受之刑苦之际,生恐惧心致全身之毛孔溢血而出,由此应知,地狱肯定是去不得的。《圆觉经》云:“众生国土同一法性。地狱天宫皆为净土。”心净国土净,地狱天宫皆心所化,若欲离苦,必净其心,故知心为万法之本,能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心者究竟沉沦。五欲令人起贪欲之心,能引生众多之过患,若不离欲事,则与欲界相应,终将堕落,无法出离,苦不堪言。
弥勒佛慈祥的教导着人民离欲之法,进而发菩提心,令其心皆得乐于清净解脱,趋向涅槃。“出要”即出离生死之要道。什么是菩提心?一般佛弟子经常挂在口头上的菩提心,难道就像一般“用讲的”比较快吗?菩提心是一切智之根本,为一切佛法的种子,乃誓愿成佛之心,是为了更有力的广度无量无边的苦难众生得离苦,而勇猛精进直至成就无上佛道之大心。此心非同小可,是为“愿菩提心”。发菩提心者,应起慈心观,仔细思惟,佛说,一切众生原有清净光明的本性,只因无明染污,迷惑颠倒而疲于六道轮转不停的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生生世世都有自已的生身父母,那么自从无始劫来以至今日,已有无量无边的有情众生都有可能当过我们的父母及亲人眷属,经投胎转世而生隔阴之迷,尽忘前世之事,幸蒙佛陀大慈,告诉我们此一真实道理,从此生起了报恩之慈心,进而引生悲心,由悲心再引生菩提之心,广利有如虚空一般无量无边的有情众生。《华严经》云:“发心追求无上菩提的有情十分稀有;相形之下,走向无上正等菩提的有情更为稀有。”又云:“修行者,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根,是为魔业。”是故,修行不发菩提心,犹如耕田不播种。能发菩提心者,必然是大心菩萨,而非一般只有在口头上惯性的说说念念而已。发菩提心者,应有不辞辛劳的精神,勇于承担一切而不厌倦,应有恒常不变之心,与忍辱负重之力,不埋怨、不高傲,而能善侍善知识,依菩提心而精进修持菩萨行,其所思所念,当以利他为主轴,一切行持纯碎皆为无条件的付出,并以大无畏之精神施予温暖,尽全力保护众生,不令堕恶途,以达同体大悲之至高境界,是为“行菩提心”。菩萨行者应积聚布施、持戒、忍辱、精进、静虑、智慧等资粮,及修集大慈、大悲、大喜、大舍等无量心。然佛说发菩提心与行菩萨行者实为稀有,可见确有其高难度。《华严经》云:“无量无边众生,发大菩提心,难得若一若二,住不退转。”那么,到底难在何处呢?有句话说,无欲则刚,实为行菩提道者之关键所在,一般人凡有所为皆有所图,若无利可图,即使点滴之善亦难施舍,然而最常见的,往往是那种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择一切手段,更有颠倒是非,一忆孤行者,能无条件牺牲奉献者实为少见,故言难矣!但发菩提心有无量功德,即使未修菩萨行,只要依止菩提心,亦可于轮回中得生无量无边的安乐。(同体大悲:观众生身与已身同体一身,而如实知一切众生与已身真如平等无有差别,乃施救援)。
弥勒佛慈悲的为说以上诸论,令得人民都异常的欢喜,恭敬信受渴仰。弥勒佛见之,继续再为诸天人开示往昔诸佛世尊所说之苦、集、灭、道等四真谛之法,广义的分别解其真实之义,令众生皆得以证悟。此时会上有八万四千位天子,皆远尘离垢,断尽烦恼,而成就初果之法眼净。法眼净者有小乘法眼与大乘法眼。小乘法眼即初果,能明见四真谛法名法眼。大乘法眼即初地得真无生法故云法眼。无生法乃明无生之理,能破生灭之烦恼,见一切法性究竟空,实为无生无灭之涅槃真理。
此刻,魔王大将便告诉同界的人民说:“你们快快出家吧!为什么呢?因为伟大的弥勒佛已了脱生死证究竟涅槃,你等速去皈依,他绝对会度你们同登涅槃彼岸的。彼岸乃涅槃之义。涅槃即究竟断除烦恼,解脱轮回之义。
大将魔王所说的话,被一位居住在翅头城中名叫“善财”的长者听见了,同时也听到弥勒佛为诸天人所教示的法音,便随即领众八万四千人,至弥勒佛所,以最虔诚的头面顶礼佛足之大礼,全部皈依在尊贵的大慈弥勒佛座下,礼毕退坐一边,一心专注的聆听着佛法。
弥勒佛见之,慈祥的再次由浅入深详细的为大众演说甚深微妙之法,教育着众生应惜福布施、广结善缘。然而布施也应具备智慧的判断力,而非仅凭一时之兴或面子问题草率行事。当今社会,诈骗集团花招百出,稍一不谨慎,往往成为受害者。以前有一位女居士告诉我,说她有一天出游,在郊外遇到几个人在筹募建道场之款,当场置有几尊大的佛与菩萨金身。那些人就对她说:“你的脸跟这尊菩萨的脸很相像,很庄严,很有缘哦!你应该供养这尊菩萨!”女居士听了很高兴,便捐了三十万元,过了半个月左右,她又邀了一位女同事去那个地方,结果全都搬走了,现场是空无一物,当下才知道受骗了。
想我众生多为坚吝,更有一毛不拔者,对自己所爱好的一切,总存有“多多益善”的贪婪妄心,对于他人的苦乐生死,纯然不顾,如此恶习,刚强难伏,此恶若不断除,则难逃三涂之苦。过去曾经有一人,提着一袋供品到一间道场去,她本想找主持人谈事的,没想到主持人刚好不在,她拜也不拜一下,手上的供品又带回去了,如此之人是很难修布施的。也有一种人,只要稍有布施,便耿耿于怀,甚至到处宣传,深怕没人知道他是好人似的,但若他是基于为人师范的理念,希望众生能跟着学习,而多行善,这点我倒是非常肯定与认同的,因为此时的社会,正缺乏此等教育。依目前的媒体报导趋势,总觉得它已产生了对人们,不论是大人或小孩的一种负面教育,伤风败德,染污人心,实在真令人忧心。更有一种人,很会向受施者讨人情,常常提起自己对他的恩惠。若以一般行施者而言,多有行施望报之心态,他相信今日所施,他日必然得福之因果法则,殊不知此因果法仍然是生死法。学佛者应加强内心境界的观照,细心思惟,对于一切的起心动念,只要稍有不当,即刻察觉,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千万不可放逸。佛陀教导我们对治坚贪应持布施,渐进以达“无住生…
《佛说弥勒下生经直解(如证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