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善戒:一、不殺生。二、不偷盜。叁、不邪淫。四、不妄語。五、不兩舌。六、不惡口。七、不绮語。八、不貪欲。九、不瞋恚。十、不愚癡。此十等善事名十善業,亦名十善戒,感欲界之天樂果報。
八關齋戒:乃一日一夜受持,一、不殺生。二、不偷盜。叁、不邪淫。四、不妄語。五、不飲酒。六、不香華塗鬘塗身。七、不歌舞唱伎。八、不坐臥高廣大床。另,不非時食。《十善戒經》雲:“八戒齋者。是過去現在諸佛如來。爲在家人製出家法。”又雲:“持此受齋功德。(一)不墮地獄。(二)不墮惡鬼。(叁)不墮畜牲。(四)不墮阿修羅。(五)常生人中正見出家得涅槃道。(六)若生天上。(七)恒生梵天。(八)值佛出世請轉*輪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比丘戒:比丘具足戒,有二百五十戒。
比丘尼戒:比丘尼具足戒,有叁百四+八戒。另有八敬戒。
菩薩戒:大乘菩薩僧之戒。
戒對佛子非是束縛,而是有保護令之不墮惡道之功用。有人不持戒,便以“心平何須持戒”之說作爲搪塞,若他確實心已平,此乃真功夫,那倒沒話說,但問題是,他真的心已平了嗎?若不是如此的話,還是乖乖的老實持守戒律才好。前年,有一次應邀受供于某自助式的素菜餐廳,在取菜時赫然發現有一道菜是麻油酒煮面線,我看有人在吃,亦有人在拿,我驚訝的問道:“這有酒,能吃嗎?”我以很懷疑的眼光直看著她,豈知她一點都不在乎,繼續拿,還教我說:“我們爲了度衆生,什麼都吃!”哇!好高超的境界啊!不過,還是千萬勿輕犯的好。佛陀教育我們,學佛者應“以戒爲師”。戒律潔白,莊嚴人身,譬如珠玉。《十善戒經》雲:“精進修靜戒,猶如護明珠。”《梵網經》曰:“戒如明日月,亦如璎珞珠。”佛子爲了脫生死,當依戒律作爲修行的准則。以免後患無窮。
生天論:乃上生天界之修行條件。欲界之四天王天、忉利天、焰摩天、兜率陀天、自在天、他化自在天。色界四禅天,乃至無色界之頂,非想非非想處天,爲衆生可生之天處,于諸趣(六道)中,此天趣爲最勝者,生活美好,乃修十善戒與定因所感招之天界樂果。彌勒佛教人們先修往天界,再視其根基,親自教育,令其開悟證法。
欲不淨想、出要爲妙:欲者乃指五欲,五欲有二種,一是色、聲、香、味、觸。另一種是指財、色、名、食、睡。彌勒佛再教導人們觀想五欲不淨之法。應觀察色、受、想、行、識皆無常不堅,不龂的在磨滅、變化,不能常住擁有,即使達千億年的時間,長期享有五欲之快樂者,亦無法得以免墮落于叁惡道之苦,即使最恩愛的發妻與親生兒女,或是擁有萬貫的家財,也無能救贖,只因各人造業各人承擔,獨來獨往(獨自來世間投生,又獨自撒手離去),苦樂自當,任誰也替代不得,衆生乃“泥菩薩渡江,自身難保。”自顧不暇,還能幫得了誰!須知,世間乃短暫借住的,光陰迅速匆匆過,人說“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此命不久保,萬萬不可虛度,所謂“今夜脫下鞋和襪,不知明日穿不穿。”即使,假設經無量劫,甚至有如“無想天”之無量億歲那麼長久的時間中,都在享受著五欲之樂,或愛與美女同歡及享受肌膚相觸之樂等,亦皆有事過境遷,無常到來的一刻,一切所愛終歸毀于一旦,從而墮落于畜牲、餓鬼、地獄等叁惡道,備受無量之苦楚,以前所享有之一切樂事,如今無一存在。釋尊曾經對弟子們說:“世間的愛情,乃是苦惱的根源,情越重,愛越深,苦惱也就越大,生死葛藤亦愈多,輪回之路就在眼前,終無解脫時。”須知,宇宙萬有,如幻如化,皆爲幻化不實。更悲慘的是,若墮入地獄大火洞然,苦痛無比,死去活來,求救無人。地獄乃六道之一,依處于地下,謂地下牢獄,是爲罪惡衆生死後所生之處,其間刑法,慘絕人寰。曾有阿羅漢,當他憶起曾在地獄中所受之刑苦之際,生恐懼心致全身之毛孔溢血而出,由此應知,地獄肯定是去不得的。《圓覺經》雲:“衆生國土同一法性。地獄天宮皆爲淨土。”心淨國土淨,地獄天宮皆心所化,若欲離苦,必淨其心,故知心爲萬法之本,能觀心者究竟解脫,不能觀心者究竟沈淪。五欲令人起貪欲之心,能引生衆多之過患,若不離欲事,則與欲界相應,終將墮落,無法出離,苦不堪言。
彌勒佛慈祥的教導著人民離欲之法,進而發菩提心,令其心皆得樂于清淨解脫,趨向涅槃。“出要”即出離生死之要道。什麼是菩提心?一般佛弟子經常挂在口頭上的菩提心,難道就像一般“用講的”比較快嗎?菩提心是一切智之根本,爲一切佛法的種子,乃誓願成佛之心,是爲了更有力的廣度無量無邊的苦難衆生得離苦,而勇猛精進直至成就無上佛道之大心。此心非同小可,是爲“願菩提心”。發菩提心者,應起慈心觀,仔細思惟,佛說,一切衆生原有清淨光明的本性,只因無明染汙,迷惑顛倒而疲于六道輪轉不停的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生生世世都有自已的生身父母,那麼自從無始劫來以至今日,已有無量無邊的有情衆生都有可能當過我們的父母及親人眷屬,經投胎轉世而生隔陰之迷,盡忘前世之事,幸蒙佛陀大慈,告訴我們此一真實道理,從此生起了報恩之慈心,進而引生悲心,由悲心再引生菩提之心,廣利有如虛空一般無量無邊的有情衆生。《華嚴經》雲:“發心追求無上菩提的有情十分稀有;相形之下,走向無上正等菩提的有情更爲稀有。”又雲:“修行者,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根,是爲魔業。”是故,修行不發菩提心,猶如耕田不播種。能發菩提心者,必然是大心菩薩,而非一般只有在口頭上慣性的說說念念而已。發菩提心者,應有不辭辛勞的精神,勇于承擔一切而不厭倦,應有恒常不變之心,與忍辱負重之力,不埋怨、不高傲,而能善侍善知識,依菩提心而精進修持菩薩行,其所思所念,當以利他爲主軸,一切行持純碎皆爲無條件的付出,並以大無畏之精神施予溫暖,盡全力保護衆生,不令墮惡途,以達同體大悲之至高境界,是爲“行菩提心”。菩薩行者應積聚布施、持戒、忍辱、精進、靜慮、智慧等資糧,及修集大慈、大悲、大喜、大舍等無量心。然佛說發菩提心與行菩薩行者實爲稀有,可見確有其高難度。《華嚴經》雲:“無量無邊衆生,發大菩提心,難得若一若二,住不退轉。”那麼,到底難在何處呢?有句話說,無欲則剛,實爲行菩提道者之關鍵所在,一般人凡有所爲皆有所圖,若無利可圖,即使點滴之善亦難施舍,然而最常見的,往往是那種爲了達到目的而不擇一切手段,更有顛倒是非,一憶孤行者,能無條件犧牲奉獻者實爲少見,故言難矣!但發菩提心有無量功德,即使未修菩薩行,只要依止菩提心,亦可于輪回中得生無量無邊的安樂。(同體大悲:觀衆生身與已身同體一身,而如實知一切衆生與已身真如平等無有差別,乃施救援)。
彌勒佛慈悲的爲說以上諸論,令得人民都異常的歡喜,恭敬信受渴仰。彌勒佛見之,繼續再爲諸天人開示往昔諸佛世尊所說之苦、集、滅、道等四真谛之法,廣義的分別解其真實之義,令衆生皆得以證悟。此時會上有八萬四千位天子,皆遠塵離垢,斷盡煩惱,而成就初果之法眼淨。法眼淨者有小乘法眼與大乘法眼。小乘法眼即初果,能明見四真谛法名法眼。大乘法眼即初地得真無生法故雲法眼。無生法乃明無生之理,能破生滅之煩惱,見一切法性究竟空,實爲無生無滅之涅槃真理。
此刻,魔王大將便告訴同界的人民說:“你們快快出家吧!爲什麼呢?因爲偉大的彌勒佛已了脫生死證究竟涅槃,你等速去皈依,他絕對會度你們同登涅槃彼岸的。彼岸乃涅槃之義。涅槃即究竟斷除煩惱,解脫輪回之義。
大將魔王所說的話,被一位居住在翅頭城中名叫“善財”的長者聽見了,同時也聽到彌勒佛爲諸天人所教示的法音,便隨即領衆八萬四千人,至彌勒佛所,以最虔誠的頭面頂禮佛足之大禮,全部皈依在尊貴的大慈彌勒佛座下,禮畢退坐一邊,一心專注的聆聽著佛法。
彌勒佛見之,慈祥的再次由淺入深詳細的爲大衆演說甚深微妙之法,教育著衆生應惜福布施、廣結善緣。然而布施也應具備智慧的判斷力,而非僅憑一時之興或面子問題草率行事。當今社會,詐騙集團花招百出,稍一不謹慎,往往成爲受害者。以前有一位女居士告訴我,說她有一天出遊,在郊外遇到幾個人在籌募建道場之款,當場置有幾尊大的佛與菩薩金身。那些人就對她說:“你的臉跟這尊菩薩的臉很相像,很莊嚴,很有緣哦!你應該供養這尊菩薩!”女居士聽了很高興,便捐了叁十萬元,過了半個月左右,她又邀了一位女同事去那個地方,結果全都搬走了,現場是空無一物,當下才知道受騙了。
想我衆生多爲堅吝,更有一毛不拔者,對自己所愛好的一切,總存有“多多益善”的貪婪妄心,對于他人的苦樂生死,純然不顧,如此惡習,剛強難伏,此惡若不斷除,則難逃叁塗之苦。過去曾經有一人,提著一袋供品到一間道場去,她本想找主持人談事的,沒想到主持人剛好不在,她拜也不拜一下,手上的供品又帶回去了,如此之人是很難修布施的。也有一種人,只要稍有布施,便耿耿于懷,甚至到處宣傳,深怕沒人知道他是好人似的,但若他是基于爲人師範的理念,希望衆生能跟著學習,而多行善,這點我倒是非常肯定與認同的,因爲此時的社會,正缺乏此等教育。依目前的媒體報導趨勢,總覺得它已産生了對人們,不論是大人或小孩的一種負面教育,傷風敗德,染汙人心,實在真令人憂心。更有一種人,很會向受施者討人情,常常提起自己對他的恩惠。若以一般行施者而言,多有行施望報之心態,他相信今日所施,他日必然得福之因果法則,殊不知此因果法仍然是生死法。學佛者應加強內心境界的觀照,細心思惟,對于一切的起心動念,只要稍有不當,即刻察覺,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千萬不可放逸。佛陀教導我們對治堅貪應持布施,漸進以達“無住生…
《佛說彌勒下生經直解(如證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