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心”之境。所謂“無住生心”即“無住行施”之義。凡一切的布施,不執有受施之人,不執有布施之我,亦不執有所布施之物,空此叁輪,是爲淨施,則免與衆生累世糾纏不休,再受報應之苦。
彌勒佛又教衆生應嚴謹持戒,回歸本來的清淨德行,才不會墮落受苦。持戒能防非止惡,再精進而至了生脫死,它是保護我們不再造惡因,以免惡報現前障礙光明的前途,以致生死不息。《楞嚴經》雲:“死死生生,生生死死,如旋火輪。”佛陀要佛弟子們持戒,並無令束縛之意,關于這一點,確有太多太多的人不解,所以對持戒之事,敬而遠之,可謂是“聞戒色變”。總之一句話,就是放不下,故佛弟子若真心學佛,切必遵循佛製,嚴持戒律才好,應該以佛陀爲楷模向佛學習,才叫學佛,不然要學什麼佛呢?總沒聽說過有“亂七八糟佛”吧!
彌勒佛陀深知衆生業重,故教之離叁途苦而先上生天界,再巧應根機施教,令其開悟至發菩提心。《業報差別經》雲:“具修增上十善得生欲界散地天,若修有漏十善,以定相應,生色界天,若離色修,遠離身口,以定相應,生無色界。”欲界散心故稱“散地”,色界、無色界之心禅定,謂之“定地”。
每當清掃環境時,總是這樣樣想,掃了又髒,髒了又掃,掃掃髒髒,髒髒掃掃,何時得了?我們所居之地是如此的髒,社會是如此的亂,佛說“萬法唯心造”,不正說明了我們是自作自受,咎由自取嗎?該掃的究竟是地還是心呢?窮根究底,萬法不出此心,當然淨心才是關鏈所在。此心爲何不淨呢?但觀一切起心動念,所作所爲,那一項不是爲圖私利!實乃私心作祟,私則惡也,故言不淨。欲知前世因,今世受則是,今之處境,點點滴滴盡是前世所播的種,此生所受,皆爲前因之果報,實乃幻境而非真也,是故更應知幻離幻,勿在幻中窮追猛求,計較不舍,盡行幻中幻事,何時覺醒!智者知幻離幻即覺,出要之妙即是也。出要之妙,即出離輪回苦難之關鍵妙法。
此時彌勒佛觀諸人民,聽了一番開導之後,皆能受益而充滿了法喜,再度大興悲心而爲演說如過去諸佛所宣說的苦、集、滅、道之四谛真理,廣義的分別詳加以說明。四谛又名四真谛,亦名四聖谛,爲聖者所見之真理而名。佛言:“我昔與汝等不見四真谛,是故久流轉生死大苦海,若能見四谛,則得斷生死。”“谛”者有二:一爲俗谛,爲俗事虛妄之理稱之爲俗谛。二爲真谛,涅槃寂靜之道理稱之爲真谛。何謂苦?《佛地經》曰:“逼惱身心名苦。”苦從何來?《法華經方便品》雲:“諸苦所因,貪欲爲本。”又曰:“以諸欲因緣,墜墮叁惡道,輪回六趣中,備受諸苦毒。”《無量壽經》雲:“貪恚愚癡,苦惱之患。”是故,欲乃苦之業因,《成實論》曰:“衣食等物,皆是苦因。”
凡一切有爲心行,常受苦患逼惱,無有安樂之性,凡叁界六趣一切生死之苦報,爲迷之果,謂之“苦”。衆生深著貪瞋等煩惱及善惡諸業之苦因,不能暫舍,集起叁界六道之生死苦果之業,謂之“集”。爲何善業亦爲苦因呢?因爲所行之善必受因果牽製,必得輪回受報而不得脫離叁界火宅故。欲出叁界輪回,所行之一切善,應應《金剛經》所雲:“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要以無染心行之,則免受後有叁界五陰身,證阿羅漢。行正道者實能通至涅槃,故名道谛。
彌勒佛說法已,在座八萬四千人,即斷盡一切生死煩惱,得法眼淨。此處所說的法眼,乃指正見四真谛之道理的初果須陀洹的小乘法眼。法眼亦有登地菩薩的大乘法眼,分明見無生法。無生乃知諸法本自空寂,真空妙用能生萬有,故空不礙有,有不礙空,雖生而實無生,無生則自然無滅,雖生滅而實無生滅,雖無生滅然亦不礙生滅,是爲無生法。
前面說到善財與八萬四千人等,也都趕來觐見慈顔,歸投于彌勒佛的座下,並志誠求佛准許出家修學聖道。
善財與八萬四千衆出家之後,勇猛精進,勤習正法,斷盡生死漏而得解脫,故都成就了阿羅漢的果位。阿羅漢中文翻譯爲:一、殺賊,即破煩惱惑使,使不至長期受生死輪回之系縛,謂龂盡生死漏,永不複煩惱之義。二、應供,謂龂一切之惡,應受人天供養。叁、無生,謂永入涅槃,不須再受叁界生死之果報。所謂“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智度論》曰:“阿羅名賊。漢名破。一切煩惱破。是名阿羅漢。複次。阿羅漢一切漏盡。故應得一切世間諸天人供養。複次。阿名不。羅漢名生。後世中更不生。是名阿羅漢。”阿羅漢亦稱無學。聲聞乘四果爲一果須陀洹、二果斯陀含、叁果阿那含、四果阿羅漢,前面叁果爲有學,乃依戒定慧叁學進趣修習,名有學。四果阿羅漢,學道已圓滿,不再修學故名無學。
這個時候,當儴佉王聽到彌勒成佛的消息,更是歡喜的趕了過來,他來到彌勒佛的面前,迫切的祈望能蒙受佛法的滋潤。儴法聖王善根深厚,深知苦海之痛,今有幸正逢彌勒成佛度衆之際,自然歡喜踴躍,欲求一解脫之法,豈可錯失良機而遭踏此生呢?彌勒慈尊知其心思,更是慈祥的由淺入深的爲其開示佛法,令其生歡喜學佛之心,是爲初善境界。再教導令其堅定信念,發勇猛心,精進不懈,而達中善境界。再示以無上真正大法,令得究竟解脫,爲竟善之。彌勒慈尊爲儴佉聖王所轉的*輪,也都是過去諸佛所宣說的成佛一乘真如妙法。得聞如此甚深妙法,儴佉聖王確也受益無窮,而萌起了出家修道之決心,便在某一個時候,把江山傳給了太子。把很多珍貴的寶物,賞賜給剃頭師傅。更以無數不同的珍寶,施與清淨修道者。儴佉王把事情都交代清楚了之後,便帶領著八萬四千人,直往彌勒佛處,祈求慈尊收爲出家弟子,佛大喜,隨即成就了他們的心願。他們出家之後皆精勤修道,不敢稍有怠慢,也因此,很快的八萬四千人,個個皆證阿羅漢之道果。
就在這個時侯,彌勒佛的父親“善淨”(梵音修梵摩),也聽到彌勒成佛的消息,即與八萬四千修淨行的人們,全都歸投在大慈彌勒世尊的座下,出家修行,勇猛精進,皆證阿羅漢果。唯彌勒佛之父,斷除叁界之見惑,證須陀洹之果位。須陀洹爲聲聞四果中之初果位,舊譯爲入流,新譯爲預流。入流者,初入聖道之義。預流者,一切聖道名之爲流,能相續向涅槃故,初證聖果,曰之預流。見惑者,見煩惱也,乃我見邪見等一切非理之見,能障菩提之心,有礙解脫之道。反之爲見慧,發正見之智慧。得斷盡生死而證初果。
當時的佛母淨主夫人,也就是彌勒佛的母親梵摩越,也帶領著八萬四千位彩女,到彌勒佛的座前,祈求彌勒佛慈悲答應她們出家爲僧。這些彩女們出家修行,很快的也都盡得阿羅漢之果位,只有淨主一個人,與彌勒佛之父淨善,一樣的斷除叁結使而證須陀洹果。叁結使者爲:一、見結,我見煩惱之義。二、戒取結,行邪戒之義。叁、疑結,疑正理也。此叁結總稱見惑。
印度人分四姓:一、婆羅門,謂淨行者,博學多聞,爲四姓中之最尊貴者。二、刹帝利,乃王種與大臣,統轄其余叁姓。叁、吠舍,即商人也。四、首陀羅,爲農民、勞工與奴樸。當時,大約有數千萬刹帝利族的婦女們,也都聽到彌勒佛出現世間圓滿佛果的大好消息,她們很快的來到了彌勒佛前,至誠行以五體投地之大禮,禮畢退坐一邊,每個人都樂意投靠彌勒慈尊出家學道。這當中的人有超越次第證果的,也有一部份人並沒有證果。釋尊便對阿難尊者說道:“那些沒有越次取證的,全都是精勤授持佛陀正法的人,他們都厭棄所謂濁世的一切苦惱,而精修唯苦無樂之苦觀行法。當時的彌勒佛依衆生根性之不同,而分別爲他們開示四聖谛、十二因緣及六度等不同層次的叁乘教法。”
乘乃運載之義,使人各至某果位之教法,稱之爲乘。四谛法爲聲聞小乘之觀門,快者叁生,慢者需經六十劫修空法,直至遇佛聞法,歡喜信受,精進求出離(出離叁界)證阿羅漢,是謂聲聞乘,又雲小乘。《法華經》雲:“若有衆生,從佛世尊,聞法信受, 殷勤精進,求自然慧,獨樂善寂,深知諸法因緣,是名辟支佛。”自然慧並非由修學可得,亦無可教授于人的法性佛自然之智慧,此慧乃如來自覺自證之智,凡過去未知法現前,皆得以通達無礙。辟支佛即緣覺乘,亦稱中乘,快則四生,慢則百劫修空法,最末之生觀十二因緣,明見自然界變化無常而悟生死流轉之理,證道成果,是爲辟支佛果。六道衆生依十二因緣輪回不息,曆經無量劫,苦不堪言,此十二生死法即是:
一、無明。無明即癡也,對一切諸法事理的無知,而爲一切雜染之所依,致生無量之惑業苦,令人流轉于叁界,不得出離之生死根本,謂之無明。《雜阿含經》有曰:“若不知前際,不知後際,不知前後際,不知于內,不知于外,不知內外,不知業,不知報,不知業報,不知佛,不知法,不知僧,不知苦,不知集,不知滅,不知道,不知因,不知因所起法,不知善不善,有罪無罪,習不習,若劣若勝,染汙清淨,分別緣起,皆悉不知,于六觸入處,不如實覺知,于彼彼不知不見,無無間等,癡暗無明,大冥,是名無明。”于《楞嚴經》中富樓那請問世尊,無明從何來?世尊說:“知見立知,爲無明之根本”。其義曰,眼一睜開,所見一切皆清清楚楚,而心不起念。若心起念則爲立知,乃無明之根本。
二、行。行即業也,造作義,此十二支的行,乃緣之
于無明,而以身之行、語之行、意之行造作諸業,爲未來生生死果報之苦因也。
叁、識。識以行爲緣,集諸行爲造作爲因,而成輪回之種識,依此識而投生于與其諸行業相應的天等諸道輪回。
四、名色。名者,即非色法之受、想、行、識等四蘊稱之爲名,屬精神方面而言。地(骨頭、牙齒等堅固物質)、水(血、淚、髓、尿等液體)、火(體溫)、風(呼吸)等四色,稱之爲色,又可變異故曰色,名與色合稱爲名色。名色以識爲緣,當識進入則結胎之際。《佛說稻稈經》雲:“從業與煩惱所生之…
《佛說彌勒下生經直解(如證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