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人结为夫妻之果报,然二人志同道合,为修净行而过着有名无实的夫妻生活。后来夫妇二人皆归投于释迦牟尼世尊座下,剃度出家,闻法皆证阿罗汉果。《法华经》中释尊有云:“我此弟子摩诃迦叶,于未来世当得奉觐三百万亿诸佛世尊,供养恭敬,尊重赞叹,广宣诸佛无量大法,于最后身,得成为佛,名曰光明如来。”此乃大迦叶尊者在法华会上,被受未来成佛之记别。大迦叶为了传承佛法而住世,待未来弥勒下生成佛时,再将释迦牟尼佛所托付的金缕衣、钵,传承给弥勒佛。
经过弥勒佛一番介绍之后,所有在场的一切众生,即对迦叶尊者另眼相看,同生欢喜心,皆赞叹此实为前所未闻之妙事,此时,无数百千众生,皆尽除诸烦恼而得法眼净,证声闻初果。(法眼净者,小乘亦法眼,大乘亦法眼,小乘法眼即初果见四谛法名法眼;大乘法眼初地得真无生法故云法眼。)多数人已证声闻初果,然而亦有一部份善根尚未成熟的人,却只能见到大迦叶尊者的骨身而已。此次乃为弥勒佛度生之最初的一会 。总共有九十六亿人证阿罗汉果,这全部的人,都是我释迦文佛的弟子,怎么说呢?因为他们都是受我教化所致,加上他们勤修惠施、仁爱、利人及各种功德利益等善因,而得此成就的。根据《佛说未曾有正法经第六卷》云:“当来慈氏菩萨。于此娑婆世界成正觉已。此摩伽陀王。从彼庄严佛刹而来生此。于慈氏如来法中。得为菩萨号曰无动。是时亦得见妙吉祥菩萨。尔时慈氏如来。为无动菩萨。如其过去所闻之法重宣说已。告彼众言。汝等见无动菩萨不。此菩萨者岂异人乎。即过去释迦牟尼佛法中。摩伽陀国王是。此人于彼妙吉祥菩萨所。听受正法获得无生法忍。
佛告舍利子。彼慈氏如来。为无动菩萨说妙法时。会中有八千菩萨。得无生法忍。二万四千诸小菩萨。进入初地。”由此可知,未来弥勒佛弘法利生时,闻法证果者,绝非仅限阿罗汉境界而已,亦有证八地菩萨者,亦有登入初地菩萨者,有佛经为证,怎能妄言弥勒净土法门是小乘法呢!
释尊接着再对阿难说道:“当弥勒佛由迦叶处取回袈娑时,此袈裟仅有弥勒佛之两个指头的大小而已。”想当初释迦牟尼佛乃丈六金身,比一般人高大许多,然而他的法衣,只能覆盖弥勒佛的二指而已,弥勒佛的身高,可想而知,此为弥勒人间净土之人心宽厚、能容,善业满天下所感招的大身之果报。与弥勒佛同行之大众,见到释迦牟尼佛的法衣,和迦叶尊者本人的身高,是如此这般,深具感慨,两个不同时空的人,竟然会于同一点上,进行着以袈裟作为前后二尊佛陀的传承,若人能得此境遇者,岂不妙哉!照理说,修持弥勒法门之佛子们,未来与弥勒佛一同去开山请出大迦叶尊者之胜举,必有参与的荣幸。
当大迦叶尊者奉持释尊旨诣,恭敬有礼的将释迦牟尼佛的僧伽梨,授与弥勒佛,大功告成,即现大身展大神通,并于虚空中为大众演说过去释尊所开示的十二部经,令一切大众开悟证果之后,便礼辞弥勒慈尊,还入本山,化火取灭,入般涅槃。是时,弥勒佛取用很多种不同的花与香等物,供养大迦叶尊者,弥勒佛所以会这么做的原因,是因为诸佛世尊,对于正法都是非常尊敬与重视的,更何况,弥勒也是受我的正法所化,而得成就今日之无上菩提正果的。
阿难啊!你应该知道,弥勒佛在第二次的说法大会之时,也是有九十四亿这么多数的人证果,他们所证得的果位,全部都是声闻阿罗汉,他们也都是我释迦文佛的遗教弟子,皆修持惠施仁爱利人等利之四事因缘,而得此成就的。
再说弥勒佛的第三次说法大会上,也有九十二亿之多的人得度,全部皆证阿罗汉果,一样的,他们也全部都是我释迦文佛的遗教弟子。在那个时候的出家人,都是姓慈,都叫慈氏弟子,就好比今日之一切声闻众,皆称为释迦弟子一般样。当今之世,一切佛弟子皆秉受释迦牟尼佛所教化,故出家众,皆弃俗姓,而从佛姓,都姓释。既然都姓释,应互相扶持、鼓励,团结起来共为释佛救世离苦之大业而打拼,应为佛法常住世间而精进持守戒律,广为利他之行。佛陀教导我们做一个完美之人,该如何做呢?重点在于与人接触间的一切应对,在于生活周遭的点滴功夫,凡事皆发一念之善,以佛陀的慈悲、平等正法为准则,一切顺逆现前皆能随喜之美德,无怨无尤,无需亦无求。为人本具恻隐之心,所施不须论功德之多多或少少。既然同为苦海可怜人,何忍再相煎!应以无条件的付出关怀与帮助,若能如此,即使有干戈,亦可化玉帛,是可免除烦恼苦,又可得以平安福,两全其美,岂不善哉?何乐而不为呢!佛陀告诉我们,一切众生都曾经作过我们的父母眷属,见空性者,更应平等礼遇一切众生才是。
曾有一位居士问道:“某某人说话太不礼貌了,还自以为是呢!师父,你能受得了她吗?”答曰:“每个人都有其特色与不足之处,我看到的是她的优点,她使我增长见识与智慧,我感恩她,她不错!”
另一居士问道:“师父!为什么这社会上,人与人之间是那么的难以相处呢?就像是同事之间,朋友、姊妹、家人之间,几乎每个人都一檨,动不动就生气,而我就得像载个假面具似的去迎合他们,这般的生活,我觉得实在是太苦了,简直苦不堪言。”没错,是很苦,可是为什么会这么苦呢?首先,必须清楚我等所居之处为何?大家都知道,是娑婆恶世,是苦海!既然身陷苦海中,怎能不苦,苦是应该的,不苦,那才奇怪呢!问题是,快乐的净土多得是,为何不去?偏来这里!是谁害我们的呢?答案是,谁也害不了我们的,是因为我们过去世,曾造作过善恶业所呈现之因缘果报的缘故,而来到了人间。上净土有上净土的修行条件,而来此秽土,自然亦有来此的条件,因果分明,清清楚楚,绝不含糊。若有智者,觉知净土在本心,则所见一切皆美好,当下即净土。若人不能深信因果,不明白空性真理,对于一切人、事、物及山河大地,宇宙万有的显现,误以为真,认真的去相应,若是乐事,也只不过是短暂的时间罢了,不可保持常久之乐的。好比说,有人喜欢泡在舞厅里,任他再怎么跳,也不过少少几个小时就累坏了,他是无法让他所认为的快乐,很怏就会消失,绝对无法保持永远不变的。如此无法保持永远不变,故说它非真,非真故曰假,乃假相也。若人对假相能透视其背后因缘,明知今曰所对,皆为过去世自他的行为反作用力,而能甘心以对,并作消业之想,又能让自己之忍力功夫升华,试想,还会觉得苦吗?若有此功夫者,自生法喜于胸。既然觉得很苦,可想而知自己的能耐,甚待加强。一般常听人喜欢说“法喜”两个字,倒也不失为好事一件。但如证认为,法喜不是用说的,而应是感觉的,是经由证道当下,发自内心所生起于胸膛之温馨、欢喜的感受。
有一次她又说,曾到某某山上一座道场,在那里住了三天,让她感觉非常好,若能永远住在那里,该有多好!其实她若真常住在那裹,也不须多久功夫,她就不爱了!悟力若不够,则无法随处而安,即使走遍天涯海角,亦无一是处。人之所以不停的轮回流浪,最主要的因素,就好比上面所说一般,皆因众生妄执、妄念所致。
更有人说,我不要受戒,就可以为心所欲,不会受因果报应的。此乃大错特错,没有受戒的人,要是做了不好的事,仍然要受因果惩治的。因果定律“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它乃众生行为的自然反摄力,是自然而有,非佛所创,更非任何外道所信仰之神所造,故知今生之一切顺逆境,皆为自己宿世所播的种,因此,不论遇境如何,皆应勇于承担,甘心接受,如此,来一业,消一业,岂不美事?若能如此,则证空性是也。如证有生以来,头一遭见到一位佛教徒亲口说的:“我才不要作佛呢!作佛都一直坐在那裹,要做什么?作人多美好,我有钱,爱玩就玩,爱买就买,多好!”如此佛教徒,倒也让我见识一番。但不知她能快乐多久?
佛言:“若欲佛法兴,则应僧赞僧”,身为出家人,佛之圣旨不可违!应知因果自然反摄力,少力付出,多倍回报,不论是善,不论是恶,各人所作,各自承当,与他人无干,若因别人所作之恶,而让自已也跟着惹上因果,未免也太不值得了。智者应慎之。
接着弥勒佛再为诸弟子说道:“你们这些比丘们,今日既然已经发心出家了,理当精进思惟,作无常之想。”想我世间,一切无有定法,千变万化,令人捉摸不定,天气说变就变,人心说变就变,瞬间变化,丝毫不留情。佛陀教育我们,不要相信我们的心,此心不坚固,不真实,故多起妄念,动荡不安,不得恒常不变,是故,称之“无常”。虽言无常不实,但若人能知善恶,能解空性缘起法则,将妄心转化为菩提心,行持菩萨清净行,舍身济世,别无所求,凡一切利生事业,皆应无条件奉献,服务众生,亦能生起牺牲小我,完成大我之美德情操,是故,则可转凡成圣,永脱尘劳,此亦托无常之福也。故知,欲凡欲圣,关键在于能否善用其心罢了。
俗云:“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比方说,我们本来好好的一个健康快乐的身体与心情,瞬间恶化。比方说,原本有一个温暖幸福的家庭,或因丈夫,或因妻子有外遇,或原本为快乐的出航,偏就遭遇到天灾人祸的侵击,而导致妻离子散,家庭支离破碎,穷困落魄不堪,此乃佛陀所教的“乐有苦想”,因为娑婆界之快乐乃属短暂性的,不可常住不灭,往往都是乐在前头,而苦就等着在后头,伺机而发,正所谓的“乐极生悲”是也。
另外,佛陀亦教我们须时常的思惟“计我无我想”。“计我”者,说明众生偏执于我与世间为真、为常住者,因为迷惑于假有,故而贪执不休,终堕恶趣,不可自拔。再说“无我”者,乃知我为过去生所作所为,所播下的种子,经时空岁月的薰习拙壮,机缘成熟而现,是为众因缘假合而生,虚幻不真之假相,若得一一分解,则无实我之存在也。比如说,眼前有一块美丽的花布,…
《佛说弥勒下生经直解(如证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