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讓我們來將它剝絲抽繭一番,看看到最後的結果爲何?漂亮的花布不見了,再也不存在了,只剩下一堆細散而亂的綿線而已,然而這些綿線原也是由其他多種原料,加工而成的,若經我們再爲其分解,最後連綿線都消失了,如此說明了,原本所見之色相物質,它並非來自個體,而能永住不變、不壞的,它是不真實的,它是透過多種宿世因緣的因素,結合而成的假相而已,無法常住而不滅,故稱“無我”。再比如說,人最愛的是自己,那麼他就認定自己爲“我”,可是他卻不知,經由地、水、火、風組合而形成的“我”相,終有一天無常到來,産生四大不調之時,終將敗壞,化爲烏有。再者,若“我”爲“實我”者,則應有實際掌控一切法之能力才是,怎會落得“求不得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及“五蘊熾盛苦”之地步呢?由此可知此“我”不實,此“我”不真,不聽指使,不得自在,如是,法無性實,故曰“無我”。若人執此色身與妄心,無始以來,以至今日,業力所使,念念生滅相續,起貪瞋癡,造一切業。《止觀七》曰:“無智慧故,計言有我,以慧觀之,實無有我,我在何處,頭足支節,一一谛觀,了不見我,何處有人及以衆生,衆生業力機關,假爲空聚,從衆緣生,無有宰主,如宿空亭。”若言“真我”者,當必有能主宰之作用。《金剛經》雲:“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
彌勒佛再教諸弟子思惟“實有空”想。觀想衆生因爲無明,而執迷于一切法爲實有,不知萬法乃不離因緣果報之緣起法則,既然是爲緣起法,則必然不真實,不真實當然就是假的,就是虛妄的,既是虛妄的,則名“空”。比如說,某甲欠某乙錢,那麼未來不一定在那一世,待因緣成熟了,某乙必然得辛勞賺錢或以其他方式來償還某甲,或作奴仆,或作親友,討債還債,因果自然,誰也別想脫逃。所謂“因果”者,依正確的說法,應該說是“因、緣、果”才對。因乃能生,果乃所生,前後兩者之間,應有緣的助力。怎麼說呢?有句話,“種瓜必得瓜,種豆必得豆”。比如,有一顆瓜果的種子,若將它收藏起來,即使經過長時間,它是不會起作用的。如果說將這粒種子種于土壤中,此造作稱之爲“因”。接下來的工作就是需要給予澆水、施肥以及日光等種種的養份,此中之一切造作皆稱爲“緣”,亦稱“助緣”,即幫助種子萌芽成長必要之過程。再經過一段時間之後,機緣成熟,果現自然,稱之爲“果”。在修行過程當中,時常聽到同修者哀哀怨怨之聲,大部份的人,都認爲說:“我這麼的精進修行,竟然還有這麼多的逆境,使我痛苦不堪,爲什麼佛菩薩都不保佑我呢!”是的!這的確是一個必要而且值得探討的問題。首先,我們必須明白的對于所謂“功歸功”,“過歸過”有所正確的認知,此兩者是絕對不相抵觸的。應該這樣說,“功”有“功”的種子,而“過”也有“過”的種子,將各自發展。現在所精進用功的種子,必待未來不斷的對它善待薰習,才能有成就的,換句話說,現在所修的善業,並非不報,而是時機未到。那麼現在所受到的苦果呢,自然也是拜過去所造之惡的業因所賜,這其中之助緣呢,就是在未開悟修行之前,因爲無明所致,又再造了太多太多的不善之業了,這些惡業就是養份,滋潤了過去的那些不善的種子,等于就是給了它現形的機會,導致遭受果報現前之苦楚。那麼,因爲人的智慧與忍力之不足,故而往往當逆境現前之際,不堪其惱之下,又續業綿綿,造多罪業,如此,因果循環不息,則輪回不止矣!故佛訓“諸惡莫作,衆善奉行”之真實義在此。如何能在逆境之際,避免再度造次之危機呢?當逆境現前之際,應有觀其背後因素的智慧,透視其過去之因緣所在,而持以忏悔之心,甘願接受業報,不再生惱害,種惡業。須知,過去所造之善惡種子,若沒報消,亦長存不滅,將世世如影隨形,跟著業報體到處投生。如此當逆境現前,應讓它平安通過,來一業就消一業,既可磨煉忍力,亦可增長智慧,忍爲智之因,智乃忍之果,忍辱可助我們早成道業,如此的善知識,理應受我等至誠感恩,從此更加精進修行,功德回向給冤親債主,希望他們也能往生兜率淨土,再回人間淨土,幫助彌勒佛救度衆生永脫苦海。有句話說“隨緣消舊業,莫再造新殃”,若能如此,再加上勇猛精進學佛,則八識田中之惡種子越來越少,而善種子越來越多,有朝一日,悟得萬法本無生,本自清淨,不生不滅之真如本性,即得自在解脫。
接著彌勒佛教弟子們再思惟“色變”之想。你看,原本是這麼美好的山河大地和家園,竟然經不起地震或海嘯的侵擊而變色,原本年輕可愛美貌,也是持不了多久,而變得年老色衰,觀此娑婆中,究竟何法不滅?何物不壞?只要是有色之體,終究會毀于一旦的,如桌子、椅子、房子、汽車、人身、地球、宇宙等,皆爲生滅法,有生就有滅,終將敗壞,如是觀之,世間乃短暫借住,千萬不可只顧吃、喝、玩、樂,輕易的就把此期可貴的生命給浪費掉了。應知我今之人身,絕非攪幸得來,欲得人身,是必要有條件的,沒有宿世五戒修得好的因素,是沒辦法的,故“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意要我等把握當下修學佛法,莫再蹉跎。
接著再觀“青瘀之想”“膨脹之想”“食不消想”“膿血想”。以上爲不淨觀之修法,觀人死後,屍體所起之種種變化,如呈黑青色,而且還會膨脹,及食不消想。曾經聽殡儀館的作業人員說,當他們在爲死屍更換衣服時,因爲翻動屍體,導致屍內未消化之食物由口中噴了出來。據說弘一大師在圓寂前一個禮拜,就開始不吃東西了,把體內物排除掉,如此屍體會比較清潔,這其中自有道理的。如證親眼見過我們法明寺的叁師父如祥師兄,生前在床上躺了一年多,一心稱念彌勒聖號,並以彌勒聖號念佛機助之,每天二十四小時不停的播放,直至臨命終約七天前,她說彌勒佛叫她不要喝水,從此她拒絕進食,剛開始之時,經不起我們的關切,勉強吃兩口,但多爲不吃,她仍然堅持的說彌勒佛叫她不要喝水,到最後兩天是完全的不吃不喝,但奇怪的是她竟無饑餓之苦相的呈現,她慈祥的面容依究不變,一切正常。禅敬法師不舍的低下頭來問她:“彌勒佛真的叫你不要吃嗎?”她表情自在的點點頭,沒說話。經過半個時辰左右,禅敬法師再去探望她時,發現她已悄悄的走了。經過了十多個鍾頭之後,禅敬法師發現她頭頂心有微熱,相信彌勒佛已把她接引去了。幫她換衣的人對我們說:“你們這位師父好幹淨哦!”由于如祥師兄的圓滿示現,有如一支有力的強心劑,讓我們求生彌勒淨土,增添無比的信心。
接著再作腐爛蟲蛆血塗之觀想,若仔細思惟此身乃不淨所組合而成,則對世間之一切欲望即可破除,因爲即使再怎麼享受快樂,都是短暫的,試問有那個人能擔保他的快樂能持之以恒,永不消逝嗎?約一年半以前,有位女居士對我說:“我這幾天總覺得很歡心,感覺很好,很快樂,我突然害怕,萬一這種歡喜心消失了可怎麼辦?”果真不錯,沒幾天的功夫,她整個形象都變了。世間本虛妄,仍藉因緣而起,智者隨順因緣,皆生歡喜,都是未來佛,都是在教育我們,讓我們增智慧的,不論境況如何,皆應抱以感恩的心以對待之才是。如證親眼所見的如祥師兄,這輩子爲我們做了如此最佳之典範,著實受益無窮。應知世間本無事,切勿庸人自擾之。世間在我心,淨土在我心,若人識本心,大地無寸土,無淨亦無穢,然世人根機淺薄,淨穢乃佛應機之方便說。
彌勒慈尊接著說:“以上十種觀想法,都是過去釋迦文佛對你們出家衆所宣說的,此法能令汝等盡除煩惱,解脫無礙。在諸位當中,有曾經是釋迦文佛的清淨弟子,今日方有緣來此與我相會。有的是曾于釋迦文佛之處所,修持供養佛法僧叁寶之功德者,今日亦來此與我相會。或于釋迦文佛時,曾于一彈指間之修習善本因緣,而得來自我所。也有的是在釋迦文佛之處,發心修持慈、悲、喜、舍之四等無量心,以此因緣故得來此會我的。有的人是在釋迦文佛之處,曾經受持過五戒與叁自歸依法者,得來至我處。也有在釋迦文佛所,發心興建佛寺、廟宇之因緣,而今來至我所。更有一些是在釋迦文佛時,修補破舊佛寺之因緣,今日亦來至我所。也有曾于釋迦文佛時,因爲受持過八關齋戒,而得以來至我所,亦有于釋迦文佛所,以香、花供佛故,得生我所。或是于釋迦文佛處,聽聞正法,悟性開發,以致感動得悲泣落淚。有曾經在釋迦文佛前,專心一意的聽聞並能受持正法,今日也來到了我這裏。也有人是一生都持戒清淨,而來到我這裏。也有修持書寫或讀誦經典,今也來至我所。或因對釋迦文佛之種種服侍供養故,今亦來至我所。”
《六祖壇經》曰:“勸善知識,歸依自性叁寶。佛者,覺也。法者,正也。僧者,淨也。自心歸依覺,邪迷不生,少欲知足,能離財色,名兩足尊。自心歸依正,念念無邪見,以無邪見故,即無人我貢高貪愛執著,名離欲尊。自心歸依淨,一切塵勞愛欲境界,自性皆不染著,名衆中尊。若修此行,是自歸依。”衆生迷惑,不明真理,而以人爲歸依對象,各護其師,因此而互相産生了對立,如此則與佛法的慈悲平等不相應,此等學佛人,越修越執著,越修越傲慢,道業絕不可成,故說爲非法,此種情況普遍可見,學佛者,理當謹慎。
有人常批評出家人的缺點,甚至以瞧不起的眼光對待。佛告訴我們,即使一個再怎麼沒修行,甚至破戒深重的出家人,他好比一顆破碎的鑽石;然一個修養很好的在家居士,他好比一片完整的瓦片。佛陀告訴我們,即使是一個冒充行騙的假出家人,或是演戲的出家人,或是不精進的出家人,或是敗壞佛教的出家人,或是破戒僧,他們都是衆生的福田,皆得于此賢劫之一千位佛陀,降臨人間度衆生之際,將全部陸續解脫,超凡入聖,永脫輪回,永超生死,能得如此迅速的解脫力,可見出家之殊勝…
《佛說彌勒下生經直解(如證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