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彌勒下生經直解(如證法師)▪P2

  ..續本文上一頁!曾經有一則新聞報導,有一對情侶,于結婚前夕,男方以機車載女方出去辦事,卻因地上有一凹洞,而摔死了即將完婚的新娘,瞬間喜事竟成了悲據,苦啊!真叫人不覺搖頭歎奈何!此乃業報使然,能怨得了誰嗎?何以淨土與穢土有如此懸殊之差異呢?其因自然不出于人心之平與不平故。佛陀教育我們,應以平等心對待一切衆生,無有怨親等分別執著,因爲衆生皆有佛性,皆能平等成佛,如天地平等,故常覆載,日月平等,故四時常明,涅槃平等,故聖凡不二。人心平等,故高低無诤。由此可知,彌勒人間淨土之人民,心平無诤,故得大地平如鏡之善報。

  凡所有閻浮提內之大地,因其土質非常的肥沃,故所産出之稻谷等農作物,也就非常的豐富,而且是又香又美又好吃。更棒的是,根本就不需要除草,因爲此地無有雜草,幹淨俐落,不用費事。人民只需一次播種的功夫,即可獲得七次的收成效益,少作多收,豈不美哉。眼觀今日之世人,即使多作,亦不見得有成效的,苦海中的衆生,隨時隨刻皆有可能接受無常的洗禮,受到天災人禍及蟲害等的破壞,確實倍感艱辛。前些日子有個香蕉農,因爲香蕉銷路不好,而且價錢低賤,氣得香蕉農甯願讓香蕉腐爛丟棄,也不願意低價賤賣,類似如此之事件,倒也見得不少。真是枉費了農民的血汗,此爲彌勒佛之人間福地與今之差異。古言“福地福人居”,果真不錯,欲生其土,有待加強修福(一切利他之善業,皆能以無所執著之清淨心而行之)、持戒(以清淨心受持戒律,勿以輕犯)。舉凡一切大小之事,皆慈悲平等以對,純爲他人之利益著想,而無私我之心,凡事隨緣盡份,此爲心量大者,自然因果促成,乃大福之人。心淨國土淨,所居之報土,自然無雜音、當然無雜草。

  未來彌勒佛的人間淨土,人民非常的旺盛。對于遍地各種不同的奇珍異寶,在寶光互映之下,至使大地呈現一片光明,而令人引發大歡喜之道心,絕無有任何些許的貪欲。各個村落與城鎮等之距離,也都非常的接近,就連雞啼狗叫的聲音,都能夠聽得清清楚楚的。至于花木及果樹等方面,若有比較劣質的,會自然淘汰,幹枯至死,而且不會産生腐爛之味,凡一切之穢氣皆自然消失,一點也不須勞煩他人。處處皆可見到味甘美好,且是又香又甜的新藓果樹,以及青草香花,能令在此美好環境中生活的人們,心曠神怡,舒暢無比。

  接著佛陀再對阿難說到有關于彌勒世界的氣候問題,其四時八節之節令分明,氣順無爭,無爭則無逆也。如同人體內之四大(地、水、火、風)調和,則身心舒暢,氣血和順,身體必然健康,生活自然美滿。能與此界有緣之人,必于過去世皆有非常的修行因緣,故佛陀說在此世界中的人民,他們的身上,無有百八之患。百八之患即是百八煩惱,百八結業。即叁界之見惑,有八十八使,修惑有十使,加上無慚、無愧、昏沈、惡作、惱、嫉、掉舉、睡眠、忿、覆之十纏而爲一百零八種煩惱。

  無慚:乃唯識學之隨煩惱(中隨煩惱),隨根本煩惱而起的煩惱。(根本煩惱又稱本惑,本煩惱,乃大乘百法中之貪、瞋、癡、慢、疑、惡見等六大煩惱。(一)貪者,乃貪煩惱,染著爲性,生苦爲業。(二)瞋者,瞋煩惱,憎恚爲性,不安與惡行之所依爲業。(n叁)癡煩惱,于諸理事迷闇爲業。(四)慢煩惱,恃己于他高舉爲性,生苦爲業。(五)疑煩惱,于諸谛理猶豫爲性,能障信心爲業。六、惡見煩惱,顛倒推求之惡慧爲性,能障善見而生苦爲業。惡見煩惱中有一、身見,固執實我。二、邊見,偏執我之斷常也。叁、邪見,撥無因果之理。四、見取見,固執自己之惡見。五、戒禁見,固執非理之戒禁也。以上五惡見稱五利使,前貪、瞋、癡、慢、疑等五煩惱爲五鈍使,合而共爲十煩惱,爲諸惑中之根本,名根本煩惱。)以上六種根本煩惱之外,亦有隨煩惱乃隨從根本煩惱而生,分有小隨煩惱(此煩惱之現起,皆各別而起,且行相粗猛,有十種煩惱。)、中隨煩惱(此煩惱現起時,乃自類俱起,同時又普遍于一切不善之法,如無慚、無愧即是。)、大隨煩惱(普遍于一切不善心與有覆無記心而起,稱大隨煩惱,有八種煩惱。)無慚者,乃屬中隨煩惱(有頌歌曰:“不顧良心責,拒絕賢和善;不恥自過惡,常肆無忌憚。”慚者,自身不作諸惡。無慚者,即對自身之過惡,亳無羞恥之心,並輕視他人之賢善,而無惡不作,肆無忌憚,如此則無上達之志。

  無愧:乃中隨煩惱。有頌歌曰:“作惡自不羞,也不羞人說;人到此地步,惡行會加多。”愧者,不教導別人行不善之事。無愧者,指行惡後,在人面前不覺羞恥,不與理會世間人的譏評,而更目中無人的依著自己的喜好一再的造惡,如此之輩,煩惱無窮也。

  昏沈:乃大隨煩惱。有頌歌曰:“心對各事境,不能堪任俗;無力感昏沈,昏沈罩人生。”昏沈惡法,奪人精明,令心對境,無力昏沈,不能擔當,障礙輕安,令諸身心不適。

  惡作:乃唯識學五十心所中之第六部份“不定法”。有頌歌曰:“厭惡已做事,追悔爲特性;又悔先不做,也攝惡作行。”惡者,悔惡義。惡作者,乃對已作之惡事,生後悔之心。另懊悔先前之事業,應做而未做,皆稱爲惡作。

  惱:爲小隨煩惱。有頌歌曰:“由忿恨前導,心追逐暴惡;狠戾念舊恨,如蛆螫人多。”惱者以瞋、忿、恨爲前導。瞋是內毒根,對過去之一切怨結,常懷于心,釋放不下,逆境現前,無法控製情緒而生熱惱,行爲惡劣,有似抓狂。忿者,忿怒不息。忿怒會使身行暴惡之事,難以遏止,是外激怒。恨者,僅與人結怨,懷恨于心,而不能釋懷。惱爲內外情緒的互動,而發惡行。多有中風病患,皆由瞋怒而引發病症,或中風,或心藏麻痹,或昏暈等。

  嫉:爲小隨煩惱。有頌歌曰:“唯喜自名利,不耐他人榮;心常懷憂戚,嫉妒不寬平。”嫉妒者,只顧自己的名利,無法忍受他人之好,更見不得他人比自己好,而使心不得安甯,有時會起惡心,作出害人不利己之事。

  悼舉:爲大隨煩惱。有頌歌曰:“心不能寂靜,障礙禅定修;常憶苦樂事,悼舉叁證候。”此法者令心不靜,對過去之事,憶念不止,容易輕舉妄爲,爲禅定之大礙,分爲“身悼舉、口悼舉、意悼舉”叁種。

  睡眠:亦爲五十心所中之第六部“不定法”。有頌歌曰:“懶散貪睡眠,令五情暗冥;身常不自在,昏沈失清明。”睡眠時,能令身不自在,令心不明白,是故障觀修。若非疲憊養神之正常睡眠,而一味的貪睡懶散,而耽誤了修行,實爲浪費生命之不智之舉。色界與無色界之衆生,常處于定中,故不需睡眠,唯我欲界大衆,有此之需。

  忿:爲小隨煩惱。忿無自性,攝于瞋中,也就是說忿怒是由瞋恚而來的。“忿怒以不息,暴力至執杖,使面貌慘烈,情緒特緊張”。依此頌歌,可知忿發成怒,傷人傷己,萬不可爲。

  覆:亦爲小隨煩惱。有頌歌曰:“隱藏自己過,唯恐他人知;有損利與譽,故不安心思。”爲名爲利,隱瞞掩蓋自己所作之過錯,稱爲覆。俗言:“雞蛋雖密亦有孔”,欲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爲。有過必改,善莫大焉,方爲正理。

  佛陀說當時的人,非但無有百八之惡患,且不會有強烈的貪欲、瞋恚、及愚癡等叁毒之惡習。《涅槃經》曰:“毒中之毒無過叁毒。”叁毒相互串連而生,通攝叁界一切煩惱,能毒害衆生不得出離苦海。凡見利則生貪,見逆則生瞋,此煩惱不從智生,乃狂惑生,故名癡。衆生無始以來,叁毒充斥,受業無窮,于六道之生死中,旋轉不息,受盡無窮之苦,若欲離苦得解脫,誓必精勤修行,斷此根本煩惱。然彌勒佛人間淨土中之百姓,皆能淡泊貪、瞋,癡等叁毒,故其人民心地善良忠厚,處世溫和,人與人之間,不會勾心鬥角、爾谀我詐的,不似我娑婆衆生,爲了爭一口飯就得辛勞一輩子,死神當前還不肯暝目呢!以前電視臺曾經報導過一則駭人新聞,說有一位非常漂亮的美人,虐待丈夫之前妻所生的兒子,將他視爲眼中釘,時常趁丈夫不在家的時候,用殘酷不仁道的手段,對小孩加以暴行,就比如用吸食的香煙火,去燙小孩的大腿和臀部,還有竟然要小孩吃糞便等等的,並恐嚇他不准告訴任何人,一段時間過後,終于被人發現此一惡事,而被揭發公開于世,類如此事,自古至今,時而有之。就以現代,新聞亦常有報導,有關虐兒事件,及精神一時的無法控製,而摔死或打死自己的親身骨肉。故佛陀說,貪瞋癡是毒,毒害衆生的智慧,毒害衆生的慧命,此毒若不斷,造惡不止,而將受盡無量之苦。彌勒佛人間淨土之人民,因不受叁毒所障蔽,故不起顛倒。人人所見皆同,所言皆善。此乃慈悲利他與口出妙音之行法。語言全部統一,則無有語言不通之苦惱,是故人人溝通良好,相處甚歡,就如同優單越人的生活一般快樂。“有緣千裏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逢”。臺語有句話,叫作“緣浮”。常有所聞的一句通俗話,竟然包藏著不可思議的高超妙理。人與人之間,總需藉“緣浮”而聚會,既然如此,當知惜緣,互相關照。人說:“未成佛,先結人緣。”此乃自他雙利之舉。此人間淨土的百姓,他們有福報,有智慧,才能懂得這個道理。

  優單越即是北拘盧洲,于四天下,東勝神洲、西牛貨洲、南贍部洲(我等今所住處)、北俱盧洲中之最上最妙最勝之世界,人壽一千歲,衣食自然,于所作事,皆無我所,故較其他之叁洲爲殊勝,唯不足之處,乃此洲之人民,無福享有佛法之益,因此界甚爲快樂,無心修行,故佛法不入其間,佛陀不往那個世界度衆生。

  “我所”者,乃我所有之意。衆生無明,誤認“實有我身”之妄執爲我,自我之外的一切身財萬物皆爲我所有,殊不知此身與萬法乃衆因緣假合(過去身、口、意所造作之種種業因,經時空轉換,機熟果現),無實自性,沒有實在性的單獨個體存在,稱爲無實自性,不可當真。譬如說,有支供佛用的香,我們一看,都肯定那是一支香,點燃之後不久,我們…

《佛說彌勒下生經直解(如證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彌勒菩薩略說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