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说弥勒下生经直解(如证法师)▪P2

  ..续本文上一页!曾经有一则新闻报导,有一对情侣,于结婚前夕,男方以机车载女方出去办事,却因地上有一凹洞,而摔死了即将完婚的新娘,瞬间喜事竟成了悲据,苦啊!真叫人不觉摇头叹奈何!此乃业报使然,能怨得了谁吗?何以净土与秽土有如此悬殊之差异呢?其因自然不出于人心之平与不平故。佛陀教育我们,应以平等心对待一切众生,无有怨亲等分别执着,因为众生皆有佛性,皆能平等成佛,如天地平等,故常覆载,日月平等,故四时常明,涅槃平等,故圣凡不二。人心平等,故高低无诤。由此可知,弥勒人间净土之人民,心平无诤,故得大地平如镜之善报。

  凡所有阎浮提内之大地,因其土质非常的肥沃,故所产出之稻谷等农作物,也就非常的丰富,而且是又香又美又好吃。更棒的是,根本就不需要除草,因为此地无有杂草,干净俐落,不用费事。人民只需一次播种的功夫,即可获得七次的收成效益,少作多收,岂不美哉。眼观今日之世人,即使多作,亦不见得有成效的,苦海中的众生,随时随刻皆有可能接受无常的洗礼,受到天灾人祸及虫害等的破坏,确实倍感艰辛。前些日子有个香蕉农,因为香蕉销路不好,而且价钱低贱,气得香蕉农宁愿让香蕉腐烂丢弃,也不愿意低价贱卖,类似如此之事件,倒也见得不少。真是枉费了农民的血汗,此为弥勒佛之人间福地与今之差异。古言“福地福人居”,果真不错,欲生其土,有待加强修福(一切利他之善业,皆能以无所执着之清净心而行之)、持戒(以清净心受持戒律,勿以轻犯)。举凡一切大小之事,皆慈悲平等以对,纯为他人之利益着想,而无私我之心,凡事随缘尽份,此为心量大者,自然因果促成,乃大福之人。心净国土净,所居之报土,自然无杂音、当然无杂草。

  未来弥勒佛的人间净土,人民非常的旺盛。对于遍地各种不同的奇珍异宝,在宝光互映之下,至使大地呈现一片光明,而令人引发大欢喜之道心,绝无有任何些许的贪欲。各个村落与城镇等之距离,也都非常的接近,就连鸡啼狗叫的声音,都能够听得清清楚楚的。至于花木及果树等方面,若有比较劣质的,会自然淘汰,干枯至死,而且不会产生腐烂之味,凡一切之秽气皆自然消失,一点也不须劳烦他人。处处皆可见到味甘美好,且是又香又甜的新藓果树,以及青草香花,能令在此美好环境中生活的人们,心旷神怡,舒畅无比。

  接着佛陀再对阿难说到有关于弥勒世界的气候问题,其四时八节之节令分明,气顺无争,无争则无逆也。如同人体内之四大(地、水、火、风)调和,则身心舒畅,气血和顺,身体必然健康,生活自然美满。能与此界有缘之人,必于过去世皆有非常的修行因缘,故佛陀说在此世界中的人民,他们的身上,无有百八之患。百八之患即是百八烦恼,百八结业。即三界之见惑,有八十八使,修惑有十使,加上无惭、无愧、昏沉、恶作、恼、嫉、掉举、睡眠、忿、覆之十缠而为一百零八种烦恼。

  无惭:乃唯识学之随烦恼(中随烦恼),随根本烦恼而起的烦恼。(根本烦恼又称本惑,本烦恼,乃大乘百法中之贪、瞋、痴、慢、疑、恶见等六大烦恼。(一)贪者,乃贪烦恼,染着为性,生苦为业。(二)瞋者,瞋烦恼,憎恚为性,不安与恶行之所依为业。(n三)痴烦恼,于诸理事迷闇为业。(四)慢烦恼,恃己于他高举为性,生苦为业。(五)疑烦恼,于诸谛理犹豫为性,能障信心为业。六、恶见烦恼,颠倒推求之恶慧为性,能障善见而生苦为业。恶见烦恼中有一、身见,固执实我。二、边见,偏执我之断常也。三、邪见,拨无因果之理。四、见取见,固执自己之恶见。五、戒禁见,固执非理之戒禁也。以上五恶见称五利使,前贪、瞋、痴、慢、疑等五烦恼为五钝使,合而共为十烦恼,为诸惑中之根本,名根本烦恼。)以上六种根本烦恼之外,亦有随烦恼乃随从根本烦恼而生,分有小随烦恼(此烦恼之现起,皆各别而起,且行相粗猛,有十种烦恼。)、中随烦恼(此烦恼现起时,乃自类俱起,同时又普遍于一切不善之法,如无惭、无愧即是。)、大随烦恼(普遍于一切不善心与有覆无记心而起,称大随烦恼,有八种烦恼。)无惭者,乃属中随烦恼(有颂歌曰:“不顾良心责,拒绝贤和善;不耻自过恶,常肆无忌惮。”惭者,自身不作诸恶。无惭者,即对自身之过恶,亳无羞耻之心,并轻视他人之贤善,而无恶不作,肆无忌惮,如此则无上达之志。

  无愧:乃中随烦恼。有颂歌曰:“作恶自不羞,也不羞人说;人到此地步,恶行会加多。”愧者,不教导别人行不善之事。无愧者,指行恶后,在人面前不觉羞耻,不与理会世间人的讥评,而更目中无人的依着自己的喜好一再的造恶,如此之辈,烦恼无穷也。

  昏沉:乃大随烦恼。有颂歌曰:“心对各事境,不能堪任俗;无力感昏沉,昏沉罩人生。”昏沉恶法,夺人精明,令心对境,无力昏沉,不能担当,障碍轻安,令诸身心不适。

  恶作:乃唯识学五十心所中之第六部份“不定法”。有颂歌曰:“厌恶已做事,追悔为特性;又悔先不做,也摄恶作行。”恶者,悔恶义。恶作者,乃对已作之恶事,生后悔之心。另懊悔先前之事业,应做而未做,皆称为恶作。

  恼:为小随烦恼。有颂歌曰:“由忿恨前导,心追逐暴恶;狠戾念旧恨,如蛆螫人多。”恼者以瞋、忿、恨为前导。瞋是内毒根,对过去之一切怨结,常怀于心,释放不下,逆境现前,无法控制情绪而生热恼,行为恶劣,有似抓狂。忿者,忿怒不息。忿怒会使身行暴恶之事,难以遏止,是外激怒。恨者,仅与人结怨,怀恨于心,而不能释怀。恼为内外情绪的互动,而发恶行。多有中风病患,皆由瞋怒而引发病症,或中风,或心藏麻痹,或昏晕等。

  嫉:为小随烦恼。有颂歌曰:“唯喜自名利,不耐他人荣;心常怀忧戚,嫉妒不宽平。”嫉妒者,只顾自己的名利,无法忍受他人之好,更见不得他人比自己好,而使心不得安宁,有时会起恶心,作出害人不利己之事。

  悼举:为大随烦恼。有颂歌曰:“心不能寂静,障碍禅定修;常忆苦乐事,悼举三证候。”此法者令心不静,对过去之事,忆念不止,容易轻举妄为,为禅定之大碍,分为“身悼举、口悼举、意悼举”三种。

  睡眠:亦为五十心所中之第六部“不定法”。有颂歌曰:“懒散贪睡眠,令五情暗冥;身常不自在,昏沉失清明。”睡眠时,能令身不自在,令心不明白,是故障观修。若非疲惫养神之正常睡眠,而一味的贪睡懒散,而耽误了修行,实为浪费生命之不智之举。色界与无色界之众生,常处于定中,故不需睡眠,唯我欲界大众,有此之需。

  忿:为小随烦恼。忿无自性,摄于瞋中,也就是说忿怒是由瞋恚而来的。“忿怒以不息,暴力至执杖,使面貌惨烈,情绪特紧张”。依此颂歌,可知忿发成怒,伤人伤己,万不可为。

  覆:亦为小随烦恼。有颂歌曰:“隐藏自己过,唯恐他人知;有损利与誉,故不安心思。”为名为利,隐瞒掩盖自己所作之过错,称为覆。俗言:“鸡蛋虽密亦有孔”,欲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有过必改,善莫大焉,方为正理。

  佛陀说当时的人,非但无有百八之恶患,且不会有强烈的贪欲、瞋恚、及愚痴等三毒之恶习。《涅槃经》曰:“毒中之毒无过三毒。”三毒相互串连而生,通摄三界一切烦恼,能毒害众生不得出离苦海。凡见利则生贪,见逆则生瞋,此烦恼不从智生,乃狂惑生,故名痴。众生无始以来,三毒充斥,受业无穷,于六道之生死中,旋转不息,受尽无穷之苦,若欲离苦得解脱,誓必精勤修行,断此根本烦恼。然弥勒佛人间净土中之百姓,皆能淡泊贪、瞋,痴等三毒,故其人民心地善良忠厚,处世温和,人与人之间,不会勾心斗角、尔谀我诈的,不似我娑婆众生,为了争一口饭就得辛劳一辈子,死神当前还不肯暝目呢!以前电视台曾经报导过一则骇人新闻,说有一位非常漂亮的美人,虐待丈夫之前妻所生的儿子,将他视为眼中钉,时常趁丈夫不在家的时候,用残酷不仁道的手段,对小孩加以暴行,就比如用吸食的香烟火,去烫小孩的大腿和臀部,还有竟然要小孩吃粪便等等的,并恐吓他不准告诉任何人,一段时间过后,终于被人发现此一恶事,而被揭发公开于世,类如此事,自古至今,时而有之。就以现代,新闻亦常有报导,有关虐儿事件,及精神一时的无法控制,而摔死或打死自己的亲身骨肉。故佛陀说,贪瞋痴是毒,毒害众生的智慧,毒害众生的慧命,此毒若不断,造恶不止,而将受尽无量之苦。弥勒佛人间净土之人民,因不受三毒所障蔽,故不起颠倒。人人所见皆同,所言皆善。此乃慈悲利他与口出妙音之行法。语言全部统一,则无有语言不通之苦恼,是故人人沟通良好,相处甚欢,就如同优单越人的生活一般快乐。“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台语有句话,叫作“缘浮”。常有所闻的一句通俗话,竟然包藏着不可思议的高超妙理。人与人之间,总需藉“缘浮”而聚会,既然如此,当知惜缘,互相关照。人说:“未成佛,先结人缘。”此乃自他双利之举。此人间净土的百姓,他们有福报,有智慧,才能懂得这个道理。

  优单越即是北拘卢洲,于四天下,东胜神洲、西牛货洲、南赡部洲(我等今所住处)、北俱卢洲中之最上最妙最胜之世界,人寿一千岁,衣食自然,于所作事,皆无我所,故较其他之三洲为殊胜,唯不足之处,乃此洲之人民,无福享有佛法之益,因此界甚为快乐,无心修行,故佛法不入其间,佛陀不往那个世界度众生。

  “我所”者,乃我所有之意。众生无明,误认“实有我身”之妄执为我,自我之外的一切身财万物皆为我所有,殊不知此身与万法乃众因缘假合(过去身、口、意所造作之种种业因,经时空转换,机熟果现),无实自性,没有实在性的单独个体存在,称为无实自性,不可当真。譬如说,有支供佛用的香,我们一看,都肯定那是一支香,点燃之后不久,我们…

《佛说弥勒下生经直解(如证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弥勒菩萨略说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