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類皆是。此類衆生由母排卵而出,母自離去,任由卵在水中,吸收水分與溫度,而漸轉化爲一完整的生命體,由卵而出。此類衆生乃過去世爲人時,好吃喝玩樂,尤其更貪愛吃衆生之肉,故受業力牽引轉生爲濕生之果報。
化生:乃指無中生有。過去本來沒有的,今時忽然而有,此純爲業力強牽變現,它無需借力于任何有形之助力,此乃不同于前叁種衆生之處。如天人、地獄等,是爲化生。多數衆生帶有自食其言之敝病,一時興起隨意說說,過後容易變卦,也就是說話不算話的意思。或是說話翻來覆去,讓人傷透腦筋,若種下如此之因,必落不受人信任之果報,人無信不立,自毀前途,應慎思之。類似如此變化多端者,乃業重者,其果報爲蛾蟲類之飛行體。
若有色:有色乃指欲界與色界此二界而言,以色爲身。
若無色:指無色界,此界無身體、無色相,但存識心而住于深妙之禅定。對于無色之說,亦有不同之說法,有的說,雖無業果色,但仍有定果色。另有一說,雖無粗色,但仍有微細色之存在。還有一種說法即是連微細色都沒有,存唯心識之活動。大衆部有細色而無粗色之說,涅槃經則有細色之說。是修四空處定者所得之正報,此界分四地:
一、空無邊處,修虛空無邊定所生之天處。
二、識無邊處,修心識無邊定所生之天處。
叁、無所有處,修心識無所有定所生之天處。
四、非想非非想處,又名非有想非無想處,此天之人,定心深妙,想念最劣昧,無粗想,故雲非想,非細想,故曰非非想。
若有想:叁界中除了色界四禅天之無想天的衆生之外的一切衆生皆爲有想。有心識的活動,稱爲有想。
若無想:此乃色界之無想天。無想者乃無心識之活動,因修無想定而感得生于此天。此天之衆生,是否真完全無想,亦有不同的看法,有說雖無粗顯的心識活動,但仍有微細的心識活動。另有說是任何心識活動皆停止。
若非有想非無想:乃無色之第四處,爲叁界之最頂天,亦名非想非非想天。此界之衆生,無有粗想之煩惱,故曰非有想,外道以此處爲真涅槃處。又非無細想之煩惱,曰非無想,故仍屬生死之境內。壽命長達八萬劫,劫盡退生下地(叁界分九地,亦名九有,境界劣者爲下地,優者爲上地)。以上是十生之行相。
再說,此時的彌勒佛國中之百姓,確實好命無比,他們吃穿不用愁,食物、粳米、衣飾等一切日常生活必需用品,也都自然呈現以供人民享用不盡,所穿之衣亦由樹上所生,不論任何款式,皆可任君挑選。且所作事,亦具事半功倍之效,只因此界衆生善積功德故,方得這般幸福美滿的生活水准之福果。其粳米無粗皮,美味可口易消化,好吃又健康,不生惡疾,不受病苦。不像我娑婆衆生,爲爭生存,搞得是精疲力竭,疲憊不堪。
更有讓人無法想像的是,所謂的金子、銀子、以及車渠、瑪瑙、金珠、琥珀等無量珍寶是遍滿整個大地,竟然無人問津,這些珠寶非但絲毫不受珍惜理會與貪取,人們還對著這些珠寶互相感歎著:“在過去的時候,多少人們貪迷于這些珠寶,而用盡了心機,想盡了辦法,更是不擇手段、不惜生命的犯種種業、受種種苦,更有爲此受囚于牢獄中,而毀滅了美好前途者大有人在。如今,看這滿地的珠光寶氣,竟然如同石頭、瓦礫般的不受重視,無人喜愛,更是不會有人去看守保護它了。”大陸與臺灣的人民,特別喜歡玉寶,簡直是愛不釋手。有一次,大哥對我們家人說,玉不過是塊石頭而己,有什麼價值可言。沒錯!珠寶類就是石頭,只不過是較爲細致的石頭罷了,確實是不值一提的。十幾年前曾經到一位朋友家中,蒙他熱忱招待,還領著我們到他家的某一層樓去欣賞他精心收藏的珍寶與古董,以及兩對相當大只的象牙,整層樓房裏滿滿的都是他喜愛的收藏品,花費之龐大可想而知,後來他小心翼翼的取出一尊高約十五公分左右的玉觀音,並說明一尊價值參佰多萬新臺幣,又取出一條串了幾塊有如指甲一般大小的玉頸煉,說是送給他太太的,價值是臺幣壹佰多萬元,再取出一對玉耳環,說是給他媳婦的,自然免不了又是一個天價,當下,簡直把我們給看傻了,連碰都不敢去碰一下,要是有個叁長兩短的話,那可賠不起哦!聽他之意,此層樓之寶,可不輕易讓人進來看的哦!由此可知世人對于金銀珠寶喜愛、貪婪之程度,的確有過之而無不及也。事後沒多久,這位朋友即一命嗚呼,撒手而去,但不知他到底帶了多少精心收藏的寶貝到他方世界去繼續享受呢!世人爲了取奪寶物的資源,而不惜犧牲生命,發動戰爭,共相殘害,更相偷劫,簡直殘忍至極。
再說,當時的彌勒國中,有一位名曰儴佉的法王(佛陀于諸法自在,稱爲法王。聖者以如來正法教化衆生,亦稱法王,此儴佉法王即是轉輪聖王),他以正法治國,盡心弘揚佛法,幫助彌勒佛教化衆生,此王仁民愛世,教民以德,功不可沒,故感得七寶莊嚴成就。轉輪王又稱轉輪聖帝、輪王、飛行轉輪帝(能飛行)、飛行黃帝,其意爲以輪旋轉應化,攝伏衆生之王。或以佛陀說法稱爲轉*輪,比擬轉輪聖王之轉輪寶。轉輪王身具叁十二相莊嚴與長壽、無疾病、容貌出色、寶藏豐富等四德。輪王的叁十二相不及菩薩之叁十二相,菩薩之叁十二相有七事勝于轉輪王,那七事呢?一、淨好。二、分明。叁、不失和。四、具足。五、深入。六隨智慧行不隨世間。七、隨遠離等七事勝于輪王。輪王分有金輪王、銀輪王、銅輪王、鐵輪王等四種輪王。法華經玄贊卷四有雲,金輪王一定在人壽八萬歲以前出世,銀輪王乃至鐵輪王則不一定。轉輪聖王擁有七寶,一爲輪寶、二爲象寶、叁爲馬寶、四爲珠寶、五爲女寶、六爲典兵寶、七爲守藏寶。
一、輪寶:謂金輪寶,其輪千輻,毂辋具足,圓淨光明,
相好莊嚴。(車輪中的小直木條稱爲輻,集于毂上,毂即輪心穿軸之圓木。辋即輪子外圍之大圓木。輻者,連接于毂與辋之間。)
二、象寶:狀白端嚴如白蓮花,亦如雪山,氣勢莊嚴觀如大山王。
叁、馬寶:身與尾呈紅色,蹄甲七寶所成,足下生華。
四、珠寶:即如意寶珠,純青琉璃,長有二肘,于其光明中化出無量衆寶,能如衆生所願。
五、玉女寶:容顔妙好,美色異常,身體輕盈,柔軟無骨,常侍王之左右。
六、典兵寶:王宜動身時,四兵如雲(象兵、馬兵、車兵、步兵)另有譯爲(車兵、牛兵、象兵、馬兵)從空中自然而出,勇健猛略。
七、守藏寶:亦爲居士寶。依長阿含經曰居士寶,雜譬喻經稱之爲典財寶。具有天眼,身呈紅色,王出世時自然應其而出,口中吐寶,足下雨寶,雙手出寶,多饒財寶,巨富無量。
以上是爲轉輪王所擁有之七寶,輪王藉此七寶之功,不需耗費絲毫的精力、刀杖,自可威服天下。
儴佉聖王生有一千個王子,僅留一子繼承王位,其余的九百九十九位王子,全都皈依在大慈彌勒尊之座下出家修行。由此可知得大成就者之修行過程中,確實能做出“天下皆能舍”“無一不可舍”之真功夫,自能成就道業。曾有一位修彌勒法門的居士說:“如果現在彌勒菩薩要來接引我的話,我一定會跟他說,再給我一些時間,我有很多事情還沒有處理好呢!”像這種觀念是很危險的!這表示舍不得、放不下,若真有這麼一天,彌勒菩薩現前接引,一定會錯過這個機會的!智者應隨時把握當下,先上淨土,穩固自己永不退轉,乘願再來娑婆行利生事業,這才是正理!
在當時的娑婆世界,充滿著無比勝福的百姓們,他們不但在食物方面上的取得是非常的便利,就連身上穿的衣服,更是不需費上一絲一毫的心力,因爲此界中有一種能自動生出衣服來的樹木,一件件懸挂于樹上的各種形狀與不同花色的美妙衣裳,是那麼的精致雅觀,質地柔軟輕巧,只要見有合意的,直接了當的取來就穿,美麗大方又端莊,感覺輕松又舒適,若與我今娑婆之苦報衆生相比較之下,可憐我們現在的人,實無尊嚴可談。一般在家衆,常有爲穿衣服而煩惱的經驗,時常在買衣服,而卻常常找不到舒適的衣服可穿,最感痛苦的,莫過于女子所穿的胸衣,束得緊緊的,幾乎讓人喘不過氣來,更有的還加上鋼絲,智者請小心,那肯定會傷了身體的,不知此爲何人所發明,實爲殘酷之舉,話說回來,不也就是女人的業重所報嗎!女人們,若欲離此苦,爲求得自在解脫,萬緣放下,剃發出家一心修行,倒也不失爲一個有利無敝的好法子。
當時在儴佉王的朝中,有一位名叫修梵摩(中譯善淨)的大臣,他是儴佉王年少之時的好友,很是受到儴佉王的器重,他就是彌勒菩薩下生時的父親,生得是一表人材,儀容端好。身材呢!說高不高,說矮不矮,說胖不胖,說瘦也不會瘦。膚色呢!也是既不白亦不黑,總之,就是恰到好處。他的妻子名稱梵摩越,(中譯淨主),也就是彌勒佛的母親,她天生麗質,舉止大方,端莊有如天後一般,爲玉女中之最。口中常吐優缽羅華(蓮華)之香氣,身上常出栴檀(檀木)之香味,且無婦女之八十四種谄媚惡相,亦無任何疾患之若,以及胡思亂想之惱。話說有關女子之八十四種谄媚之態,著實嚴重,不久前才聽一位佛友說出她的女兒常于電腦視訊前,撫媚的捎首弄姿的與男友交談,把她給氣炸了。多數的女人喜歡作做,要說它是天性,不如說是業重,因智慧上的不足,執迷著相,思想有了偏差,心鬼乘機作祟,心病一複發,當然會導致錯誤的行爲,並且層出不窮,使得業上加業,自感得苦果隨之到來,若持以清淨心、無所求之心,堂堂正正,端莊自然,那會有什麼八十四態之說呢!需知心可作天堂,亦可作地獄,因心種種故色種種,衆生因起心動念而生種種之業,故心念法生,乃福禍之根源。佛陀教我們回皈自性清淨之心,乃人人本有之心,自性清淨,離一切之妄念雜染,是謂自性清淨心,亦曰真心,亦名如來藏。這位佛友若識得性空真理的話,就不會處處挂礙,就不會如此生氣了。佛陀告訴我們,凡所有相…
《佛說彌勒下生經直解(如證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