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皆虛妄,衆生習慣于相上分別,最終還皈虛妄,一切的見色聞聲,皆可回皈自性,故我學佛者,應從相上見性,方達平等大法。那麼對于小孩,可于平時多給予正確的教育也就是了。凡事可遇不可求,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但各人頭上皆有一片天,人生還沒走完呢,其實也不需操之過及,最重要的應該以身作則,這是最好的所謂身教,有句話說:“言教不如身教。”就是這個意思。
諸佛出現世間皆隨其願力,現八種相以利益衆生:
一、降兜率:補處菩薩先住兜率陀天教化天衆,經四千歲,見機緣成熟,遂乘白象由彼天降下之瑞相。
二、入胎:菩薩乘白象由摩耶夫人左脅入胎之相。
叁、住胎:在母胎中行住坐臥,一日六時爲諸天說法之相。
四、出胎:四月八日于藍毗尼園,由摩耶夫人之右脅出生之相。
五、出家:十九歲或二十五歲,有二種不同的說法,觀世間無常,離王宮入山學道之相。
六、成道:經過六年的苦行,在菩提樹下成佛得道之相。
七、轉*輪:成道以後,四十九年說法,普度人天之相。
八、入滅:八十歲時,在娑羅雙樹下,入于涅槃之相。
成道雖爲八相之一,卻爲八相中之主腦。因爲佛陀本以成道爲中心,示現由始至終,生、住、異、滅一期之相。本無今有之位名“生”。生位暫停之位名“住”。住別前後之位名“異”。無位名“滅”。
釋尊接著說到,正處于兜率陀天以佛法教育天衆的彌勒菩薩,眼見時機已成熟,該是下生人間的時候了,于是便對自己將要托生的一對父母倆,作了一番非常詳細的觀察,其中當然是要絕對的清楚四個重點:
一、降生的時間必在人壽八萬四千歲時方乃下生。
二、降生的地點必在閻浮提的中印度地區。
叁、降生的種姓必爲婆羅門種姓。
四、降生的依器即將要托生的父母狀況。
釋尊接著對阿難說,當彌勒菩薩作了一番了解,發現自己將要托生的生身父母,他們的年齡適中,不老也不少,品德與各方面的條件都很殊勝,因緣確已具足了,便隨即離開了兜率陀天,以降神生。經過了十個月後,便如我釋迦降生時一般,是從母親的右脅出生的,彌勒菩薩也是一樣,沒有什麼差別。此刻的兜率天以及諸天之天衆們,各各都歡喜至極而唱言道:“彌勒菩薩已降生了!彌勒降生了!”而此時的修摩梵見子出生,亦是滿心的歡喜無比,很快的就爲兒子取名爲彌勒。彌勒菩薩一出生即已具足叁十二大丈夫之相,八十種隨行之好,其身出光,呈紫金色,相貌堂堂的端坐于寶蓮花之上。
當時的人民百姓,有著長達八萬四千歲數的壽命,而且在他們的身體方面,根本不會有任何的疾病苦痛及煩惱,女人家們也都是到五百歲之年齡才出嫁的。
依《彌勒大成佛經》有談到,彌勒居家期間,有感衆生沈迷五欲過勝,導致墮大生死海,沈浮不定,長時漂流,苦無出期。已悟得性空的彌勒菩薩,深知衆生離苦之法,必得離欲方能出離世間苦海,永超輪回,因而示範出家學道。依《彌勒下生成佛經》雲:“彌勒菩薩觀世五欲致患甚多。衆生沈沒在大生死甚可憐愍。自以如是正念觀故。不樂在家。時蠰佉王共諸大臣持此寶臺奉上彌勒。彌勒受已施諸婆羅門。婆羅門受已即便毀壞各共分之(彌勒將蠰佉王以及諸位大臣所奉與之珍貴寶臺,轉手布施給諸位婆羅門,婆羅門們見此珍貴異常的寶臺,都很歡喜,都想得到它,誰也不肯相讓,便將寶臺打破各共分之)。彌勒菩薩見此妙臺須臾無常。知一切法皆亦磨滅。修無常想出家學道。坐于龍華菩提樹下。樹莖枝葉高五十裏。即以出家日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彌勒菩薩于出家日之初夜,破魔成道。欲界第六天(他化自在天)之天主魔王欲阻其成道,便率諸眷屬百般誘惑等惡事,佛慈心力故,破諸魔軍。魔統轄叁界,若有人成道,即出叁界,脫離魔掌,故魔欲害之。
五欲者,乃指色、聲、香、味、觸,亦謂財、色、名、食、睡也。此境能導人入顛倒不正之欲心,故名五欲,亦曰五塵。《智度論》雲:“哀哉衆生,常爲五欲所惱,而求之不已,此五欲者,得之轉劇,如火炙疥。五欲無益,如狗咬炬。五欲增爭,如鳥競肉。五欲燒人,如逆風執炬。五欲害人,如踐惡蛇。五欲無實,如夢所得。五欲不久,如假借須臾。世人愚惑,貪著五欲,至死不舍,爲之後世受無量苦。”故知,欲心讓人煩惱、令人沈沒,欲爲生苦之本,終爲無法解脫之苦患。染愛希求塵境之貪心,名爲欲心。《雜阿含經》雲:“若衆生所有苦生彼一切,皆以欲爲本。”今將五欲之色、聲、香、味、觸簡述如下:
一、色:此指的是色塵,又名色境,爲眼根所對之境。此中之色法,與色、受、想、行、識中之色,是不同的。色包括了顯色、形色、表色等叁種。顯色即爲顯明之色法,用以分別色彩的青、黃、赤、白,明、暗等諸顯色。形色則爲分別物質形態的高、矮、粗、細、方、圓、男、女等諸形色。而表色則是指表示行、住、坐、臥、伸、屈、取、舍之物體動態等之不同作用上的差別,總名爲色,爲眼根、眼識所緣取之境界,陽令人起攀緣沈迷于外境之欲心,而染汙了自性之清淨。
二、聲:即耳根緣境所産生之境界,有內聲、外聲、內外聲叁種分別。第一種是內聲,是由有情身體上所發出的言語之聲;第二種是外聲,則是由身外之其他物質所發出之聲,例如風、雷、雨、閃電、水、木等等;第叁種是內外之聲,乃有情與無情之合聲,譬如吹口哨、彈琴唱歌、打鼓等是。以上之聲又有叁種之別,一是可意聲,符合自己所愛聽的好聽話之音聲;二是不可意聲,恰與前面之可意聲相反,以及怨天尤人,哀聲歎氣之聲,俗語所言“喘大氣”,也是一種時常聽到的音聲;叁是俱相違聲,此聲既非可愛、亦非不可愛。
叁、香:即鼻根緣境所産生之境界,有好香、惡香、平等香、和合香、變異香等數種不同之香。好香、惡香與平等香,皆依香、臭而予分別;和合香是由多種物質的和合,所産生出來之香;變異香則是當物質起變化時所産生之香。
四、味:即舌根緣境所産生之境界,有苦、酸、辛、甘、鹹、淡等六種分別,隨緣者喜好之不同,又分爲:(一)可意味,乃符合自己所喜好之味。(二)不可意味,乃不適自己所喜好之味。(叁)俱相違味,既非喜愛,亦非不喜愛之味。有時亦會産生俱生、和合、變異等叁類。
五、觸:即觸塵,爲五境之一,乃身根塵識和合,而有觸對。身根所觸有堅、濕、暖、動等四種,此四性對地、水、火、風等觸處,名四大種,乃能造之觸,是爲觸塵之主體;今舉所造之假觸,則有輕、重、滑、澀、饑、渴、冷,共成十一觸。
以上之五欲,皆由貪心愛染所起,若非如此,則煩惱無門可入,故學佛者,誓必緊緊的守護以上諸根門,勿令起欲,自然就不會被煩惱所轉。另有財、色、名、食、睡,顧名思義,可想而知。其中以睡欲最爲危險,過度的睡欲即是昏沈,昏沈爲重大之惡法,令人無精神與力量從事一切事業,更何況對于一個修道者,那有光明之前途可言,乃屬“大隨煩惱之一”,有頌歌曰:“心對各事境,不能堪任俗;無力感昏沈,昏沈罩人生。”有此經驗者,必不在少數,此乃業障深重所致,應于彌勒慈尊座下,至誠禮拜忏悔,以祈消業滅罪,若得業障消除,此疾自不複發。曾經聽過,日據時代有飛機來擊,大家都拚命的逃跑以避空擊,事後才發現,竟然有人還在床上練睡功,一動也不動的,絲毫不受影響,好像天塌下來都與他無幹似的,這種功夫,倒也令人無法想像。
前面提到有關彌勒居家不久,便出家學道之事。有人說:“修行一定要出家嗎?在家盡量修持也是一樣的啊!”此乃常有所聞之語,語氣如此,想其學佛境界必非常高超。令人深感憂心的,就是總有一些似懂非懂者,喜歡拿維摩诘居士來作引例,來作佼辯,障人出家,殊不知我等凡夫俗子,怎可與早已成佛的再來人相比呢!需知維摩诘居士早已成佛,爲過去金粟佛,衪是以示現的角色再來遊戲人間的,而並非是一般泛泛凡夫之也。當時的維摩诘居士所度的,乃羅漢輩與菩薩境界之聖者,我輩凡夫有此能耐嗎?可千萬不要搞錯了,才不會浪費了此期之生命,欲待人身再來,恐怕再經百千萬劫也難遭遇!《稱揚諸佛功德經》雲:“一切世界設滿中水,水上有板,而板有孔,有一盲龜于百歲中,乃一舉頭,欲值于孔,斯亦甚難,求索人身,甚難甚難。”佛陀告訴我們,在欲界六道輪回中,能投生于人道之機會,實在是微乎其微,此身甚是難得啊!《佛說出家功德經》中對阿難述說,若人一日一夜,清淨出家故,此善根,于六欲天中,往來七反,享受極天之福樂。滿二十劫中,不墮地獄、餓鬼、畜牲,常生天人受福自然。最後人中,生福樂家。壯年已過,諸根熟時。畏于生老病死苦故,出家持戒,成就辟支佛。出家之殊勝功德無量,佛舉一例說之。《佛說出家功德經》雲:“佛告阿難。我今說喻。汝當善聽。譬四天下。東弗婆提。南閻浮提。西瞿耶尼。北郁單越。滿中阿羅漢。若稻麻叢林。若有一人。滿百歲中。盡心供養。此諸羅漢。衣服飲食。病瘦醫藥。房舍臥具。乃至涅槃。後若起塔廟。種種珍寶花香璎珞。幡蓋伎樂。懸諸寶鈴。掃灑香水。以諸偈頌。贊歎供養。所得功德。若有人爲涅槃故出家受戒。乃至一日一夜所作功德。比前功德。十六分中不及其一。以是因緣。善男子應當出家修持淨戒。諸善男子。諸須功德者。求善法者。自受法者。不應留難出家因緣。應勤方便勸作令成。”又曰:“若有于此沙門法中使人出家。若複營佐出家因緣。于生死中。常受快樂。我滿百歲。說其福德。不可窮盡。是故阿難。汝滿百歲。盡壽問我。我至涅槃。說此功德。亦不能盡。佛告阿難。若複有人。破他人出家因緣。即爲劫奪無盡善財福藏。壞叁十七助菩提法涅槃之因。設有欲壞出家因緣者。應善觀察如是之事。何以故。緣此罪業。墮地獄中。常盲無目。受極處苦。若…
《佛說彌勒下生經直解(如證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