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皆虚妄,众生习惯于相上分别,最终还皈虚妄,一切的见色闻声,皆可回皈自性,故我学佛者,应从相上见性,方达平等大法。那么对于小孩,可于平时多给予正确的教育也就是了。凡事可遇不可求,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但各人头上皆有一片天,人生还没走完呢,其实也不需操之过及,最重要的应该以身作则,这是最好的所谓身教,有句话说:“言教不如身教。”就是这个意思。
诸佛出现世间皆随其愿力,现八种相以利益众生:
一、降兜率:补处菩萨先住兜率陀天教化天众,经四千岁,见机缘成熟,遂乘白象由彼天降下之瑞相。
二、入胎:菩萨乘白象由摩耶夫人左胁入胎之相。
三、住胎:在母胎中行住坐卧,一日六时为诸天说法之相。
四、出胎:四月八日于蓝毗尼园,由摩耶夫人之右胁出生之相。
五、出家:十九岁或二十五岁,有二种不同的说法,观世间无常,离王宫入山学道之相。
六、成道:经过六年的苦行,在菩提树下成佛得道之相。
七、转*轮:成道以后,四十九年说法,普度人天之相。
八、入灭:八十岁时,在娑罗双树下,入于涅槃之相。
成道虽为八相之一,却为八相中之主脑。因为佛陀本以成道为中心,示现由始至终,生、住、异、灭一期之相。本无今有之位名“生”。生位暂停之位名“住”。住别前后之位名“异”。无位名“灭”。
释尊接着说到,正处于兜率陀天以佛法教育天众的弥勒菩萨,眼见时机已成熟,该是下生人间的时候了,于是便对自己将要托生的一对父母俩,作了一番非常详细的观察,其中当然是要绝对的清楚四个重点:
一、降生的时间必在人寿八万四千岁时方乃下生。
二、降生的地点必在阎浮提的中印度地区。
三、降生的种姓必为婆罗门种姓。
四、降生的依器即将要托生的父母状况。
释尊接着对阿难说,当弥勒菩萨作了一番了解,发现自己将要托生的生身父母,他们的年龄适中,不老也不少,品德与各方面的条件都很殊胜,因缘确已具足了,便随即离开了兜率陀天,以降神生。经过了十个月后,便如我释迦降生时一般,是从母亲的右胁出生的,弥勒菩萨也是一样,没有什么差别。此刻的兜率天以及诸天之天众们,各各都欢喜至极而唱言道:“弥勒菩萨已降生了!弥勒降生了!”而此时的修摩梵见子出生,亦是满心的欢喜无比,很快的就为儿子取名为弥勒。弥勒菩萨一出生即已具足三十二大丈夫之相,八十种随行之好,其身出光,呈紫金色,相貌堂堂的端坐于宝莲花之上。
当时的人民百姓,有着长达八万四千岁数的寿命,而且在他们的身体方面,根本不会有任何的疾病苦痛及烦恼,女人家们也都是到五百岁之年龄才出嫁的。
依《弥勒大成佛经》有谈到,弥勒居家期间,有感众生沉迷五欲过胜,导致堕大生死海,沉浮不定,长时漂流,苦无出期。已悟得性空的弥勒菩萨,深知众生离苦之法,必得离欲方能出离世间苦海,永超轮回,因而示范出家学道。依《弥勒下生成佛经》云:“弥勒菩萨观世五欲致患甚多。众生沉没在大生死甚可怜愍。自以如是正念观故。不乐在家。时蠰佉王共诸大臣持此宝台奉上弥勒。弥勒受已施诸婆罗门。婆罗门受已即便毁坏各共分之(弥勒将蠰佉王以及诸位大臣所奉与之珍贵宝台,转手布施给诸位婆罗门,婆罗门们见此珍贵异常的宝台,都很欢喜,都想得到它,谁也不肯相让,便将宝台打破各共分之)。弥勒菩萨见此妙台须臾无常。知一切法皆亦磨灭。修无常想出家学道。坐于龙华菩提树下。树茎枝叶高五十里。即以出家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弥勒菩萨于出家日之初夜,破魔成道。欲界第六天(他化自在天)之天主魔王欲阻其成道,便率诸眷属百般诱惑等恶事,佛慈心力故,破诸魔军。魔统辖三界,若有人成道,即出三界,脱离魔掌,故魔欲害之。
五欲者,乃指色、声、香、味、触,亦谓财、色、名、食、睡也。此境能导人入颠倒不正之欲心,故名五欲,亦曰五尘。《智度论》云:“哀哉众生,常为五欲所恼,而求之不已,此五欲者,得之转剧,如火炙疥。五欲无益,如狗咬炬。五欲增争,如鸟竞肉。五欲烧人,如逆风执炬。五欲害人,如践恶蛇。五欲无实,如梦所得。五欲不久,如假借须臾。世人愚惑,贪着五欲,至死不舍,为之后世受无量苦。”故知,欲心让人烦恼、令人沉没,欲为生苦之本,终为无法解脱之苦患。染爱希求尘境之贪心,名为欲心。《杂阿含经》云:“若众生所有苦生彼一切,皆以欲为本。”今将五欲之色、声、香、味、触简述如下:
一、色:此指的是色尘,又名色境,为眼根所对之境。此中之色法,与色、受、想、行、识中之色,是不同的。色包括了显色、形色、表色等三种。显色即为显明之色法,用以分别色彩的青、黄、赤、白,明、暗等诸显色。形色则为分别物质形态的高、矮、粗、细、方、圆、男、女等诸形色。而表色则是指表示行、住、坐、卧、伸、屈、取、舍之物体动态等之不同作用上的差别,总名为色,为眼根、眼识所缘取之境界,阳令人起攀缘沉迷于外境之欲心,而染污了自性之清净。
二、声:即耳根缘境所产生之境界,有内声、外声、内外声三种分别。第一种是内声,是由有情身体上所发出的言语之声;第二种是外声,则是由身外之其他物质所发出之声,例如风、雷、雨、闪电、水、木等等;第三种是内外之声,乃有情与无情之合声,譬如吹口哨、弹琴唱歌、打鼓等是。以上之声又有三种之别,一是可意声,符合自己所爱听的好听话之音声;二是不可意声,恰与前面之可意声相反,以及怨天尤人,哀声叹气之声,俗语所言“喘大气”,也是一种时常听到的音声;三是俱相违声,此声既非可爱、亦非不可爱。
三、香:即鼻根缘境所产生之境界,有好香、恶香、平等香、和合香、变异香等数种不同之香。好香、恶香与平等香,皆依香、臭而予分别;和合香是由多种物质的和合,所产生出来之香;变异香则是当物质起变化时所产生之香。
四、味:即舌根缘境所产生之境界,有苦、酸、辛、甘、咸、淡等六种分别,随缘者喜好之不同,又分为:(一)可意味,乃符合自己所喜好之味。(二)不可意味,乃不适自己所喜好之味。(三)俱相违味,既非喜爱,亦非不喜爱之味。有时亦会产生俱生、和合、变异等三类。
五、触:即触尘,为五境之一,乃身根尘识和合,而有触对。身根所触有坚、湿、暖、动等四种,此四性对地、水、火、风等触处,名四大种,乃能造之触,是为触尘之主体;今举所造之假触,则有轻、重、滑、涩、饥、渴、冷,共成十一触。
以上之五欲,皆由贪心爱染所起,若非如此,则烦恼无门可入,故学佛者,誓必紧紧的守护以上诸根门,勿令起欲,自然就不会被烦恼所转。另有财、色、名、食、睡,顾名思义,可想而知。其中以睡欲最为危险,过度的睡欲即是昏沉,昏沉为重大之恶法,令人无精神与力量从事一切事业,更何况对于一个修道者,那有光明之前途可言,乃属“大随烦恼之一”,有颂歌曰:“心对各事境,不能堪任俗;无力感昏沉,昏沉罩人生。”有此经验者,必不在少数,此乃业障深重所致,应于弥勒慈尊座下,至诚礼拜忏悔,以祈消业灭罪,若得业障消除,此疾自不复发。曾经听过,日据时代有飞机来击,大家都拚命的逃跑以避空击,事后才发现,竟然有人还在床上练睡功,一动也不动的,丝毫不受影响,好像天塌下来都与他无干似的,这种功夫,倒也令人无法想像。
前面提到有关弥勒居家不久,便出家学道之事。有人说:“修行一定要出家吗?在家尽量修持也是一样的啊!”此乃常有所闻之语,语气如此,想其学佛境界必非常高超。令人深感忧心的,就是总有一些似懂非懂者,喜欢拿维摩诘居士来作引例,来作佼辩,障人出家,殊不知我等凡夫俗子,怎可与早已成佛的再来人相比呢!需知维摩诘居士早已成佛,为过去金粟佛,衪是以示现的角色再来游戏人间的,而并非是一般泛泛凡夫之也。当时的维摩诘居士所度的,乃罗汉辈与菩萨境界之圣者,我辈凡夫有此能耐吗?可千万不要搞错了,才不会浪费了此期之生命,欲待人身再来,恐怕再经百千万劫也难遭遇!《称扬诸佛功德经》云:“一切世界设满中水,水上有板,而板有孔,有一盲龟于百岁中,乃一举头,欲值于孔,斯亦甚难,求索人身,甚难甚难。”佛陀告诉我们,在欲界六道轮回中,能投生于人道之机会,实在是微乎其微,此身甚是难得啊!《佛说出家功德经》中对阿难述说,若人一日一夜,清净出家故,此善根,于六欲天中,往来七反,享受极天之福乐。满二十劫中,不堕地狱、饿鬼、畜牲,常生天人受福自然。最后人中,生福乐家。壮年已过,诸根熟时。畏于生老病死苦故,出家持戒,成就辟支佛。出家之殊胜功德无量,佛举一例说之。《佛说出家功德经》云:“佛告阿难。我今说喻。汝当善听。譬四天下。东弗婆提。南阎浮提。西瞿耶尼。北郁单越。满中阿罗汉。若稻麻丛林。若有一人。满百岁中。尽心供养。此诸罗汉。衣服饮食。病瘦医药。房舍卧具。乃至涅槃。后若起塔庙。种种珍宝花香璎珞。幡盖伎乐。悬诸宝铃。扫洒香水。以诸偈颂。赞叹供养。所得功德。若有人为涅槃故出家受戒。乃至一日一夜所作功德。比前功德。十六分中不及其一。以是因缘。善男子应当出家修持净戒。诸善男子。诸须功德者。求善法者。自受法者。不应留难出家因缘。应勤方便劝作令成。”又曰:“若有于此沙门法中使人出家。若复营佐出家因缘。于生死中。常受快乐。我满百岁。说其福德。不可穷尽。是故阿难。汝满百岁。尽寿问我。我至涅槃。说此功德。亦不能尽。佛告阿难。若复有人。破他人出家因缘。即为劫夺无尽善财福藏。坏三十七助菩提法涅槃之因。设有欲坏出家因缘者。应善观察如是之事。何以故。缘此罪业。堕地狱中。常盲无目。受极处苦。若…
《佛说弥勒下生经直解(如证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