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護生」精神的實踐舉隅——臺灣動物現有的處境與佛教界當前未來的援助之道

  「護生」精神的實踐舉隅

  ——臺灣動物現有的處境與佛教界當前未來的援助之道

  釋昭慧

  弘誓學院教師、關懷生命協會理事長

  前言

  全球的動物,可依其生物性特徵而做種種綱目科屬的類分,而人類又複依於利用性質的不同,將動物分做四類:

  一、經濟動物。

  二、同伴動物。

  叁、實驗動物。

  四、野生動物。

  其實,動物有強烈的存活欲望與幸福追求,這方面彼此無分軒轾,也與人類本性相同,它們原都是在野外生存,只有少部分(如貓狗類),萬千年來,漸爲人類之所馴化,而成爲人類的良好伴侶。也就是說:就它們的自由意志而言,做個自由的野生動物或是跟隨良善的人類而做同伴動物,應是較爲理想的待遇,它們又哪會給自己貼上經濟動物或實驗動物的標簽,而心甘情願地奉上自己的性命與皮毛血肉呢?自以爲「比動物尊貴」,以「主宰大自然」自居的人類,長期有物種岐視觀念──PeterSinger稱之爲「物種主義」(speciesism)(注1),加以人類本位的利益考量,也就不免藉動物以滿足自身的欲望。偏見加上私欲,這使得大量動物遭到人類的剝削、壓榨、虐待與殘忍屠殺。普世如此,臺灣也不例外。臺灣動物現有的處境四種動物之中,除了瀕臨絕種動物受到「野生動物保育法」聊勝於無的保護之外,其余動物所面臨的問題略舉如下:

  一、野生動物:大多數的野生動物,業已面臨瀕臨絕種的危機。在野外,它們的棲息地因人類過度開發而遭破壞,或是受到狩獵濫捕,商販將它們當做珍肴(如山羌、果子狸)、皮草(如貂皮、鳄皮)、藥物(如蛇膽、鹿角、虎骨),或馴服之以供娛樂之用(如馬戲團);一旦被人爲飼養後,它們又遭囚禁、虐待、殺戮以利用其皮毛血肉的處境。長此以往,許多臺灣特有種或亞種都已在野外絕迹。以臺灣梅花鹿爲例:這種漂亮而氣質高貴的鹿,在藝術家千挑萬選之後,成爲迪斯奈卡通裏「小鹿斑比」的造型藍本,十七世紀時尚且在臺灣滿山遍野,但四個世紀以來,漢人、荷蘭人、日本人、原住民大量捕殺以取其鹿皮、鹿肉、鹿茸、鹿毛,同心協力以趕盡殺絕後,一九六九年,臺灣東部野地上的最後一只梅花鹿終於消失(注2)。

  二、同伴動物:這是包括貓、狗、魚、鳥在內的,人類飼養以爲同伴的寵物。此中在臺灣數量達一百五十萬以上的流浪狗,受到的待遇最爲悲淒:流浪狗原亦是人類所飼養的寵物,但往往因年老、罹病或飼主變心而被棄養,亂竄街頭,常常慘遭車輛輾斃,並造成交通障礙、環境髒亂、噪音擾人、傳染疾病、惡犬咬傷等等問題。由於市民不斷打電話反映,要求撲殺它們,於是一波波恐怖的殘忍屠殺就施行開來。環保單位以「處理垃圾」的心態,命清潔隊員以鐵絲圈捕捉流浪狗(受到吾人強烈譴責並建議後,部份地方地府現已改采軟膠環套了),然後送到收容所,叁天期滿,沒有飼主認領或善心人士認養,立刻撲殺了事。簡陋的捕犬工具常勒得犬只頸項皮開肉綻,粗魯的捕捉方式無視於生命尊嚴,也給民非常惡劣的示範。常見地方政府因經費不足,所以收容場所簡陋,空間狹小,籠中犬只層層交疊;饑寒交迫,缺乏飲食照料,形成饑犬啃食同伴屍體的地獄景象。有的地方,由於大量捕捉導至收容場所過份壅塞,而將原來已嫌太短的叁日認領認養期自動縮水,許多飼主才一丟狗,奔來認領,已經屍骨無存。此外還不斷傳出各地方政府以每只叁五百元的獎金「外包」捕狗的消息,訓練全民爲屠夫;猶有甚者,將狗活活餓死、打死、燒死、淹死、活埋、毒殺之事,時有所聞。

  叁、實驗動物:基於學術、軍事、醫藥、商品用途的名目,大量靈長類動物、白鼠、青蛙、兔子及家禽家畜等,被拿來從事非屬人類生存必需的産品測試,其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慘狀,實不下於淩遲處死。而各級學校的生物教學實驗,更屬多余而殘忍;特別是高中以下,因爲絕大部份學生未來所就讀的科系與所從事的職業,都與動物解剖完全無關。這一部分在臺灣,尤屬民間動物保護人士之所弗及,原因是:學術受到社會之深切尊重,從而以學術或研發之名從事動物實驗,變成不須受到公信人士監督之特權,於是迄今仍無管理,不比先進國家,有諸申請、審核、嚴格監督等流程可資依循。所以臺灣實驗動物的受苦情形,至今仍掩蓋在學界或商界黑箱之中,不易曝光。

  四、經濟動物:人們視爲滿足人類糧食、衣料、勞役用途的工具,原已無可避免於屠殺之苦,如今,在集約農場人爲飼養的過程中,命運就更加悲慘!它們再也沒有傳統畜牧業下,在野草地上或前後院中從容悠遊的權利;終其一生,幽囚在擁擠穢惡的飼養棚或格子籠中,幾乎動彈不得,成了不斷被飼以高能量飼料以産肉、産奶、産蛋的「機器」。由於環境惡劣而易受感染,疾病叢生,暴斃之事時有所聞,於是濫用抗生素及其他藥物的情形非常嚴重。而爲了增加産蛋、産乳或産肉量,更是注射生長激素,或用基因工程來改變動物的自然狀態。有的業者不但喂以精致飼料,以期動物快速長肉,甚至爲了節約成本,竟將病死動物的屍體做成飼料。那些本應供給牧草的反刍類動物,因爲無法適應這種精致加工飼料,而舔舐同伴的皮毛以替代植物粗纖維,這往往導致胃部産生膿腫的病變。凡此種種做法,完全無視於動物天性,而只考量經濟效益,不但爲動物招來無邊痛苦,也間接危害消費肉品的人類健康,更帶來環保、衛生等諸問題,世人聞而色變的「狂牛病」(CJD─海綿樣腦症)之發生,也是是冰山一角而已。經濟動物的苦難此下再引關懷生命協會製作的錄影帶「生命的呐喊」(注3)之旁白片段,幫助讀者了解臺灣經濟動物的處境:「對於大部分人而言,經濟動物只是長期被人類所飼養、改良,並供給人類飲食、生活所必需的一種『東西』,很少有人會想到它們也是活生生的生命,它們會呼吸、會玩耍,它們有感覺痛楚的神經系統,具有喜怒哀樂的情緒以及恐懼殘忍、害怕死亡的生存意志。

  「在一切以經濟利益爲前提的考量下,大規模、密集式、封閉性的企業化農場已經逐漸取代傳統式農場。所有的作爲無非是期望能以最低的成本換取最高的經濟效益。因此大部分的經濟動物也就在這樣的畜産型態下,變成一具具肉品製造機器。「爲了能夠不斷地交配、産子,以達到每年二點二胎次的生産量,才剛生完小豬二十八天的母豬,就被移出分娩欄等待再交配、生産。而小豬們則在正常離乳前四周,就被迫離乳,與母親分離,從此再也無法見面。配完種的母豬必須嚴格限製活動,以避免流産。因此它們幾乎終生都在狹小的空間中度過,連轉身都沒有辦法。而這種設計往往使得它們較爲突出的部位,由於經常與鐵欄杆擦撞,而更容易受傷。沒有行動的自由,沒有哺育的樂趣,只有囚禁的傷痕、倦怠,以及焦躁不安的情緒。「剪耳號,剪牙,剪尾,閹割,所有的苦難,無非爲了滿足消費者的口腹之欲,以及增加飼主的收入。不同的經濟動物,不同的飼養型態和飼養規模,所受到的待遇並沒有什麽差別。不管是剪耳、剪牙、剪尾,或是(雞的)剪腳、剪冠、剪嘴,對於飼主而言,剪掉的只是大規模生産的一些因素,卻很少人會想到,這也是它們身體的一部分,它們也有傳達痛楚的神經系統,它們也會感到痛苦和不安。」這還只算是飼養過程中致使動物痛苦的部分縮影。經濟動物不但要在黑暗、擁擠、臭穢、沒有運動、無法轉身、沒有穩固立足點的集體飼養環境中度過苦難的一生,而且,縱使支撐過了非人道飼養的難關,在經濟效益的考量下,它們的生命也極其短暫,以雞、豬爲例:肉豬只能活六個月,肉雞只能活六周,都不及原有生命的叁十分之一。至於運送與屠宰過程,那就倍複殘忍:「由於國人喜歡吃溫體肉的消費習慣,使得這些經濟動物必須從産地經過長時間的運送,到達消費地,再經過議價、拍賣,然後送入屠宰場。一連串的吆喝、追趕、鞭打、踹踢的過程,以及旅途中的堆擠跌撞、饑渴悶熱,使得許多動物早在送入屠宰場之前,即已滿身傷痕,甚至於死亡,而精神上的緊張與恐慌更是達到頂點。即使能夠幸存下來的,絕大多數也都難逃殘忍恐怖的屠殺命運。」殘忍屠殺,亦即不用電宰方式先予擊昏,而是在其清醒情況下直接用刀刺喉,被殺與待宰的禽畜在極度恐懼與痛楚中,掙紮哀嚎。即便是電宰,是否就真能使動物毫無恐懼與痛苦?也都不無可疑;然而,一般仍公認這是到目前爲止較爲人道的方法。在臺灣,電宰設備也並不是欠缺,然而爲何舍棄較人道的方法而不用,卻選用如此殘酷的殺戮方式呢?這也與消費者喜歡吃溫體肉有關。一般的說法是:電宰的冷凍肉,因放血不足,所以其肉質不如人工宰殺肉。尤有甚者,還有許多山産海産店,爲了迎合消費者「嘗鮮」的好奇心,竟然將動物加以活活剖腹、肢解、剝皮、刮鱗,種種生吞活剝、生煎活烹的手法,不一而足,這使得受到淩遲酷刑的動物,直到身首異處、仍在掙劄抽搐,令人不忍卒睹!根據農委會、臺灣省農林廳、市場管理處等農政單位統計,民國八十一年臺灣地區非人道屠宰數如下:豬六百六十二萬頭雞一億八千四百叁十萬只鴨四千零五十六萬只鵝五百六十八萬只其他牛、羊、乳牛、鹿、馬、兔、魚、蝦等,均以非人道方式屠宰。此外,民間私宰及飼養過程中,因疾病、飼養不當及人爲殘虐而死的,以及因生産過剩,肉價、蛋價下跌而慘遭活埋、燒死、淹死、摔死的經濟動物,動辄數以萬計,其總數根本無法統計。

  佛教的護生傳統論「護生」的崇高理想,佛教可說是首屈一指了。當許多宗教還要討論人在動物中的特殊份量時,佛教卻清楚告訴我們「衆生平等」;換句話說:命命等值。沒有那個卑微的生命必須成全那個尊貴的生命;這種生命尊卑的階級意識提不出任何道德上的理由,而只能解釋生態環境中弱肉強食的現象。易…

《「護生」精神的實踐舉隅——臺灣動物現有的處境與佛教界當前未來的援助之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