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介紹印順導師

  介紹 印順導師

  演 講:昭慧法師

  紀 錄:釋法聞、陳瑞蓬

  修 訂:釋傳法

  時 間:八十七年十月二十五日

  地 點:香港妙華佛學會

  慧瑩法師,諸位法師居士:

  大家好!我是非常感恩慧瑩法師的。記得我叁十歲時出第一本書《如是我思》,就是慧瑩法師集資幫我印出來的。還有,認識慧瑩法師的時候,我正在南部一家寺院做典座,非常忙碌。慧瑩法師雖然是長老尼,卻不棄後學,從香港返臺看望印順導師時,還特別老遠從臺中跑來高雄看我。看到我的忙碌,心生不忍,回去向導師報告我的生活情形,因此導師便介紹我到福嚴佛學院教書。這是我生命中很大的改變!(和尚緣按:蚊子找蜘蛛——自投羅網)如果沒有導師的推薦與慧瑩法師的提攜,我不可能有今天的成就。第一次見面那年是1984年,現在已是1998年,整整十五個年頭過去了。十五年的人生曆練非常的多,可是如果沒有慧瑩法師慈悲護念,就不會有今天!所以我在此先要向慧瑩法師表示深切的感恩!

  印順導師畢生的成就,廣大而精深,實在不容易做完整的介紹。個人就先從最近在臺灣的一個小小法案的成就,做一個引子,來介紹印順導師「人間佛教」思想的實踐成效。

  人間佛教實踐舉隅 反賭馬條款

  這個法案叫做「動物保護法」,才剛在兩個星期前(十月十叁日)通過,這是經過一群「關懷生命協會」的佛弟子們,秉持著「建立人間淨土、拯救苦難衆生」的信念,努力爭取改善動物處境的成果。其中最大的特色是「動物保護法」第十條規定:禁止做人與動物或動物與動物的賭博性競賽。這條法案的通過,具有重大意義,因爲:臺灣是全世界第一個透過民主程序立法禁止賽馬的國家。在這個法案推動的過程當中,協會與財團進行了近四年的拉鋸戰,因爲財團已經不惜投資钜額四十億的新臺幣,要以開設賭馬場的方式**。

  在臺灣這財團與政權嚴重挂勾的金權社會裏,不過是一些佛教徒以「建立人間淨土」的信念努力不懈,最後竟可成功地促成動物保護法案的通過,相當程度地減輕了臺灣人民與動物的深重共業,不但緩解了可憐動物的部分痛苦,也在無形中挽救了許多可能因沈溺在賭馬遊戲中而破碎的家庭。

  這個重大的成就,協會同仁不敢把功勞攬在自己的身上,因爲,在佛教徒最多的臺灣,如果沒有印順導師「人間佛教」思想的啓發和促進的話,大乘佛教可能還是停留在救濟急難、臨終助念的傳統格局。這只是「人間佛教」實踐的一個小小側影,從這樣一個小小的側影,就可以知道:印順導師的思想對臺灣社會的影響有多麽的深刻!

  從「人生佛教」到「人間佛教」

  其次,再簡要地介紹印順導師在學術上、在佛教界的成就,乃至於他對佛教的影響力。

  印順導師在自傳裏提到[1],他從小在家鄉所看到的,是爲死人念經的佛教;他所看到的出家人,讓一般人不會生起很大的尊敬心。所以從他發心學佛、出家開始,爲了中國佛教的發揚、複興,就一直想要了解一個問題:佛教傳到中國,到底爲什麽會演變成現在這個樣子?他出家後不久,到閩南佛學院讀書,做了半年學生,就受命開始授課。這可見他在佛學方面宿根深厚,智慧高超,所以受到院長大醒法師如此的肯定。

  在閩南佛學院,他開始接觸到太虛大師「人生佛教」的思想。太虛大師看出中國佛教變質的原因,是來自於太過「鬼化」,也就是重視「度鬼」而不重視「度人」,重視「度死人」而不重視「度活人」。印順導師接受了太虛大師的思想,其後在研讀藏經的叁年當中,他深切地掌握了佛法的本質,以及佛法在曆史上的流變。他察覺佛教的問題不是「鬼化」的傾向,從印度部派佛教時代,就已有明顯「神化」佛陀的傾向;也就是說,把佛陀理想化爲一個「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無所不在」的神,失去了佛陀原來的人間性與親和性。

  在全盤地掌握佛法本質與佛教思想史的流變之後,他著書立說,提出了非常多特殊的見地。這些質精量多的著作,總的來說,可以用「人間佛教」四個字來握其綱維。換言之,他從佛教本質,以及佛教從印度到中國的流變之研究中,歸納出一個結論:佛教原就是「人間佛教」,佛陀誕生在人間,成道、說法、涅槃,無一不在人間。佛教未來的前途,也必然是要回歸到「人間佛教」;「神化」、「鬼化」,皆非正途。

  除了中國佛教的現況給他深刻的刺激與反省之外,還有來自中國的儒家社會對於佛教當時的遁世傾向嚴重不滿的危機感。「廢寺興學」的呼聲甚高,而撰寫《東西文化及其哲學》的儒家學者梁漱溟有一次到訪漢藏教理學院,就向導師提出應該重視「此時、此地、此人」的看法。梁先生本是一個佛學研究者,後來轉入儒家,他非常不滿於中國佛教重視來世、他方的現況,從其著作可知:他以爲是佛學導致這樣退縮、遁世的佛教現況,不能面對這個急劇變化中的世間。

  從「緣起」到「叁法印」

  印順導師從原始經律,也就是《阿含經》和各部廣律裏,深切地掌握了佛陀的慈悲精神,以及佛法的基本原理「緣起」。「緣起」的定義就是:任何一個現象界(人事物等),都不脫於因緣法則,會隨著因緣條件的改組而變化,隨著因緣條件的離散而銷毀。印順導師掌握了佛法的本質 「緣起」,從這裏開展出一系列的學術研究,並有豐碩的成果,連方法論都是從「緣起」的基本理則也就是所謂的「叁法印」 發明出來的。

  「印」有印證的意思,叁法印可以說是佛法的骨幹;在印度,佛滅以後,佛弟子面對著陸續結集出來的經典,爲了抉擇它到底是不是佛法,而以此叁原則印定之。叁法印就是:「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都是從「緣起」法則推演出來的。因爲,既然一切法都是因緣生、因緣滅,受到因緣的左右,它就不可能永恒不變,這就是「諸行無常」法則。每一個人都本能地錯覺自己是真實存在的,但是緣起法則讓我們很深刻地體會到:其實你我他都是相對存在體,絕非不靠因緣組合就可以永恒而獨立自存的實體,這就是「諸法無我」法則。

  聖者了然於此,也就能安常處順,哀樂不入於胸次;可是一般衆生的「自我」(薩迦耶見)很強,無法習慣作「諸行無常、諸法無我」的觀照,總是給自己一個錯誤期待,希望生命永遠保持在一個不受惡劣情境影響的最舒服狀態,因此生命就老是在期待落空的痛苦之中打轉。生命要解脫這樣的痛苦,就必須要破除無明所導致的我執(薩迦耶見)。如果破除了我執,體會無常無我,契入緣起法性,就可以達到解脫的境地,是爲「涅槃寂靜」法則;那是可以「現法涅槃」,當下受用,而不須待諸渺不可知之來世的。

  從「緣起無我」到「真常大我」

  把叁法印充份地活學活用者,莫過於印順導師。中後期的大乘經典,從「緣起無我」的根本原理,演變成追求「真常大我」的教說,就連導師的恩師太虛大師都認爲:真常唯心論(法界圓覺宗)才是最究竟圓滿的。可是導師本著「緣起」的叁法印叁種法則,斷定這「真常大我」、「常樂我淨」的思想,是絕對違反「緣起」的,不究竟的方便說。所以他雖尊敬師長,可是「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他甚至和太虛大師爲此做過辯論。

  太虛大師在當時還是開明派的領袖,可以想像得到整個傳統佛教,被印順導師這樣一個思想大革命震撼一下,對於印順導師是多麽的不諒解。不諒解,是由於中國傳統的宗派思想深刻地影響著佛教,在訓練弘法人才時,都受限於宗派思想的框框。太虛大師是開明派的大師,要打破宗派的藩籬,宣示「不做一宗一派的徒裔」,因爲他的心胸寬大,不喜歡宗派與宗派之間,因爲見地不同而入主出奴。印順導師則更進一步,從叁法印導出的叁種研究法則著手,告訴我們:要從流變的佛法中把握本質的佛法,宗派思想是可以參考,但不可以完全依賴的。

  叁法則之一 「諸行無常」

  印順導師怎麽把叁法印應用到佛學研究呢[2]?他認爲,第一義谛是不可言說的,但超越言說與思維的聖證境界,依然要借助於世谛流布的語言文字。從世俗谛來看,任何的思想或製度,只要一落入言語和思惟的範疇,就都是世俗谛;只要是世俗谛,就不可能不隨著「諸行無常」法則而産生演變。所以在製度方面,他提出非常革命性的看法:他不認爲言行隨便而不守戒律是正確的,但是他也不認爲一成不變的教條主義就是佛陀製戒的原意。戒學原理的「一種理想,十大利益」不可改,但條文則在此一原理的考量下,可以「隨方毗尼」。在思想方面,從佛陀時代一直到今天,由於佛弟子們素質不同,必須考慮「契機」的因素,再加上時代、地區或師承不同,對教法的诠釋也不可能一成不變,所以佛學思想也是在時空因緣的條件下不斷地在演變著。吾人從種種部派、學派或宗派思想的研究中,可以看到思想演變與規製歧異的脈絡。因此導師思想給我們一個很大的啓發,那就是:從十九世紀以來,歐美和日本佛教學界所重視的史學研究法,其實是有相對價值的,雖然不盡完美,但它不妨是突破傳統研究框架的另一途徑。

  而且從這裏,也給我們一個很好的提醒:不要完全用橫切面的方式去研究部派、學派或宗派思想。因爲思想像一個植物有機體,從樹根、樹幹到分叉的枝葉,它吸收外在的空氣、陽光和水,它也依光合作用,而給大自然帶來豐富的氧氣與活力。佛教思想在與外在的異部或他教對話之時,有其相拒相攝的過程。學派思想,要從根源看到它的枝葉,而不能只從橫切面看到它的年輪,或只注視它微組織的細胞。

  思想一直在演變之中,我們如果認爲哪個時代哪一學派的思想是佛陀時代的翻版,絲毫沒有改變,那麽我們就無法運用「諸行無常」法則來作思想史的正確研究了!

  叁法則之二 「諸法無我」

  其次就是「諸法無我」法則,這可分兩個部份來談:一是「人無我」,一是「法無我」。所謂「人無…

《介紹印順導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