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信仰,不可誹撥;離淨土就無大乘,淨土是契合乎大乘思想的。」(《淨土與禅》頁叁~五)
[15] 印順導師,〈淨土新論〉:「從佛法的立場看,世間一般的思想,都是從我我所出發的,
所以都難于達到理想的境地。佛教的淨土思想,是應人類的共同要求而出現的;而達到淨土的理想與方法,和世間一般的思想不同。即佛法是在無我無我所的磐石上,去實現自由平等的淨土。淨土的學者,應正確理解淨土的境界!」(《淨土與禅》頁十五~十六)
[16] 印順導師,〈求生天國與往生淨土〉:「爲什麽佛法提倡往生淨土而不贊成求生天國呢?
這實在有根本不同的地方,佛法是:一、平等而非階級──……佛說一切衆生皆有佛性,
只要到了西方,慢慢修學,都可以成佛。經上說,極樂世界,佛光明無量,壽命無量;
往生的也光明無量,壽命無量,與佛平等。不像耶稣教天國的階級性,上帝是至高至上
獨一無二,升入天堂的絕不可能成爲上帝;不能成爲耶稣。階級是世界憂愁苦惱的根源,天國也不能例外,佛法是以平等爲基礎,才能徹底。二、進修而非完成──耶稣教說:生天國就得到永生,是完成了。其實並不究竟,智慧、功德,一切都沒有達到圓滿(至少是不能像耶稣那樣)。……生淨土時,雖不曾圓滿,而能進向于圓滿。……只是程度的不同,下品經過多少時間的修持,還是會成爲上品的,都是會進向于佛果的。所以生淨土不是天國式的以爲就此完成,而是到那邊去,正好進修。叁、上升而非退墮──……學佛的每有一種觀念,都怕今生人間修學,假使修而不了生死,後世也許會墮落,將怎麽辦呢?往生淨土法門,就是爲要適應這一般人的需求。只念阿彌陀佛,仗佛的慈悲願力,就能到淨土去再進修。時間雖有長短,生死決定可了,不會退轉。天國呢,他們自以爲永生,其實生天福報享盡,定力消盡,就要墮落,這是兩個世界的最大差別。 」《淨土與禅》,頁一二六~一叁○。
[17] 詳見《淨土與禅》,頁二四,頁二叁。
[18]《淨土與禅》,頁二四。
[19] 印順導師,〈淨土新論〉:「阿粊譯爲不動,表慈悲不瞋,常住于菩提心;依般若智,證真如理,這是重于發心及智證的。阿彌陀譯爲無量……無量──無量壽、無量光,著重佛的果德。所以阿彌陀佛淨土,爲佛果的究竟圓滿;阿粊佛淨土,爲從菩薩發心得無生法忍。這二佛二淨土,一在東方,一在西方。如太陽是從東方歸到西方的,而菩薩的修行,最初是悟證法性── 發真菩提心,從此修行到成佛,也如太陽的從東到西。阿粊佛國,重在證真的如如見道。阿彌陀佛國,重在果德的光壽無量。……這一東一西的淨土,是說明了菩薩從初發心乃至成佛的完整的菩提道。也可解說爲彌陀爲本性智,而起阿粊的始覺(先彌陀而後阿粊)。但現在的念佛者,丟下阿粊佛的一邊,著重到西方的一邊,不知如來果德的無量,必要從菩薩智證的不動而來;惟有『以無所得』,才能『得無所礙』。忽略了理性的徹悟,即不能實現果德的一切。所以特重西方淨土,不能不專重依果德而起信。不解佛法真意的,不免與一般神教的唯重信仰一樣了。……淨土行者的專事果德贊仰,少求福慧雙修,不求自他兼利,只求離此濁世,往生淨土。阿彌陀佛與淨土,幾乎婦孺鹹知;而東方的阿粊佛國,幾乎無人聽見,聽見了也不知道是什麽。這是淨土思想的大損失!」(《淨土與禅》,頁二八~叁○)
[20] 印順導師,〈淨土新論〉:「佛法爲徹底的自力論。但這專就有情業感的生死報體──根身說;若就衆生的扶塵根,及一切有情業增上力所成的器世間說,就不能如此了。衆生與衆生,在刹土的依托受用中,互相增上,互相損益;佛與衆生,在刹土中,也有增上攝益的作用。這樣,佛有淨土,攝化衆生,衆生仰承佛力而往生淨土,即不是不合理的。」(《淨土與禅》,頁叁叁)
[21] 印順導師,〈淨土新論〉:「佛不但究竟圓滿的安住最清淨法界中,于因中修菩薩行時,也確是以攝取淨土、攝化衆生爲二大任務的。這是大乘行者,對于環境能影響意識,也有深刻了解的明證。菩薩莊嚴淨土,一方是由菩薩福德智慧所感得的應有勝德;一方也是爲了攝化衆生,使衆生在良好的環境內,更能好好的修行,而莊嚴淨土。所以一法界中,本無佛無淨土可說;而適應衆生機感,卻確乎有佛有淨土,這是大乘的共義。」(《淨土與禅》,頁叁四)
「……這樣的淨土,以佛爲主導,以大菩薩爲助伴,而共同現成淨土;佛菩薩的悲願福德力,最爲重要。其他未證真實的衆生,也來生淨土。如約衆生自身,是不夠的,這必須:一、佛的願力加持;二、衆生的叁昧力;叁、衆生的善根力成熟。能這樣,衆生也生淨土去了,這是阿粊佛國經中說的。佛菩薩成熟了的淨土,攝引一分衆生于中修行,是約佛與衆生展轉增上相攝說。……佛與衆生展轉增上相攝的淨土,是菩薩行因時,攝化一分同行同願者共所創造的,依此攝受一分衆生,使衆生也參加到淨土中來。這是淨土施教的真正意義,也是淨土的特色所在,如彌陀淨土、阿粊淨土等。」(《淨土與禅》,頁叁六~叁七)
又其《勝鬘經講記》亦有相同說法:「這不但是普光佛的慈悲願力,攝受衆生;主要是由這些衆生,與佛因中有深切的因緣,同願同行,才能往生佛土。……是如來在菩薩因地中,以種種法門教化,攝受衆生,衆生隨菩薩修學。淨土,由于佛的成就,也要有同願同行的大衆,共同發願、修行,才能實現。現在修淨土行者,每每只知道有淨佛國土可去,不知隨菩薩發願修行。這等于但求果實,不事耕耘,淨土怕還遠呢!」(頁五○)
[22] 印順導師,〈淨土新論〉:「菩薩的所以攝取淨土:一、一切諸佛成就清淨莊嚴淨土,菩薩
發心學佛,當然也要實現佛那樣的淨土。二、爲什麽要實現此淨土?不是爲自己受用著想,而是爲了教化衆生。有淨土,就可依淨土攝化衆生;攝引了衆生,即可共同的實現淨土。攝取淨土以攝化衆生,這是淨土的要義;淨土是從爲利益衆生而莊嚴所成,不是從自己想安樂而得來的。」(《淨土與禅》,頁叁九)
「不知莊嚴淨土,不知淨土何來,而但知求生淨土,是把淨土看成神教的天國了。了知淨土所來,實行發願莊嚴淨土,這才是大乘佛法的正道。往生淨土,是從佛與衆生展轉增上的意義中,別開方便。」(《淨土與禅》,頁四一)
[23] 印順導師,〈淨土新論〉:「稱名與念佛,中國的淨土學者,是把他合而爲一的。但在經中,念佛是念佛,稱名是稱名,本來是各別的。……念佛是禅觀,是念佛叁昧,這是大小乘所共的。……大乘小乘的根本差別,還是有十方佛與無十方佛的不同。密宗的修天色身,也是念佛叁昧。不過他們所修的本尊,已從佛而轉爲菩薩,從菩薩而轉爲夜叉、羅刹的忿怒身,所以不說觀佛而稱爲修天了。于叁昧中見佛,佛爲他灌頂、說法,這在大乘與小乘;顯教與密教,也都是一樣的。」(《淨土與禅》,頁五七~五八)
「稱念佛名,從上說來,是有兩個意思的:一、有危急苦痛而無法可想時,教他們稱念佛名。二、爲無力修學高深法門,特開此方便、開口就會,容易修學。……稱名,本來算不得佛法的修行法門;傳到安息等地,由于鄙地無識,不能了解大乘慈悲、般若的實相深法,只好曲被下根,廣弘稱名的法門了。……從『般舟叁昧經』的定心念佛,到『無量壽經』的定心及散心念佛,再轉到十六『觀經』的定心及散心念佛,甚至臨命終時的稱名念佛。所被的根機,逐漸普遍,而法門也逐漸低淺,中國人的理解佛法,雖不是安息、康居可比,但受了西域譯經傳法者的影響,稱名念佛的易行道,也就廣大的流行起來。」(《淨土與禅》,頁六二~六叁)
[24] 印順導師,〈淨土新論〉:「有一特殊的意義,即宗教的施設教化,在于給人類以不絕望的安慰。若肯定地說,這種人決無辦法了,這在大悲普利的意義上,是不圓滿的。任何人,無論到了什麽地步,只要能真實的回心,忏悔向善,這還是有光明前途的。……淨土叁根普被,大乘善行,共叁乘善行,共五乘善行,乃至應墮地獄的惡行人,都能攝受回向。這在佛教大悲普利的立場,善惡由心的意義,凡是肯回心而歸向無限光明永恒存在的,當然可以新生而同登淨土的。但這裏有一大問題,不可誤會!平生不曾聽聞過佛法,或一向生在邪見家,陷在惡行的環境裏;或煩惱過強,環境太壞,雖作惡而善根不斷。等臨命終時,得到善知識的教誨,能心生慚愧,痛悔前非,即是下品往生的根機。若一般人,早已作沙門,作居士,聽過佛法,甚至也會談談。也知道怎樣是善的,怎樣是不善的,而依舊爲非作惡,自以爲只要臨命終時,能十念乃至一念即可往生,這可大錯特錯了。或者以爲,一切都不關緊要,臨終十念即往生,何況我時常念佛。以爲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都有了;所以雖在佛法中,不曾修功德,持齋戒,對人對法,還是常人一樣的顛倒,胡作妄爲。這樣的誤解,不但不能勉人爲善,反而誤人爲惡了。」(《淨土與禅》,頁五四~五五)
[25] 印順導師,〈淨土新論〉:「弘揚淨土的大德居士,都以龍樹『十住毘婆沙論』爲據,明念佛是易行道。然龍樹也還是依『彌勒菩薩所問經』來的,大家卻不知道。此經,菩提流志譯,編于『大寶積經』的一百十一卷;西晉竺法護已有翻譯。經中說:『彌勒菩薩于過去世修菩薩行,常樂攝取佛國,莊嚴佛國。我(釋尊)于往昔修菩薩行,常樂攝取衆生,莊嚴衆生。』」(《淨土與禅》,頁六四~六五)
[26] 印順導師,〈淨土新論〉,《淨土與禅》,頁六七。
[27] 印順導師,〈淨土新論〉:「龍樹『十住毘婆沙論』,說到菩薩要積集福德智慧資糧,要有怎樣的功德法,才能得阿…
《印順導師對本生談與西方淨土思想的抉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