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印順導師對本生談與西方淨土思想的抉擇▪P4

  ..續本文上一頁惟越致──不退轉。或者感覺到菩薩道難行,所以問:『阿惟越致地者,行諸難行,久乃可得,或隨聲聞辟支佛地……若諸佛所說有易行道,疾得至阿惟越致地方便者,願爲說之』。這是請問易行道的方法。龍樹說:『如汝所說,是懧弱怯劣,無有大心,非是大人志幹之言也』。簡單的說,如有這樣心境,根本沒有菩薩的風格。龍樹對于易行道的仰求者──怯弱下劣者,真是給他當頭一棒。然而,佛菩薩慈悲爲本,爲了攝引這樣的衆生修菩薩行,所以也爲說易行道。所以接著說:『汝若必欲聞此方便,今當說之。佛法有無量門,如世間道,有難有易,陸道步行則苦(難行),水道乘船則樂(易行)。菩薩道亦如是,或有勤行精進(難行道),或有以信方便易行』。難行即苦行,易行即樂行,論意極爲分明;與成佛的遲速無關。」(《淨土與禅》,頁六八~六九)

  [28] 印順導師,〈淨土新論〉:「修此等易行道,生淨土中,容易修行,沒有障礙,這確是經論所說的。但易行道卻是難于成佛,難行道反而容易成佛。這如『寶積經』「彌勒菩薩所問會」中說:釋迦過去所行的是難行苦行道,彌勒所行的是易行樂行道。彌勒發心,比釋迦早四十劫;『久已證得無生法忍』──得不退轉。結果、釋迦比彌勒先成佛,彌勒還待當來下生成佛。不是易行道難成佛,難行道易成佛的鐵證嗎?」(《淨土與禅》,頁七○~七一)

  [29] 印順導師,〈淨土新論〉:「淨土是七寶所成的,衣食等一切無問題,即無布施功德。穢土人惡,要修忍辱,淨土都是諸上善人,即不需修忍辱行。此土有殺盜淫妄諸事,所以要持戒,淨土女人都沒有,或男女不相占有,即沒有淫戒可持。生活所需,一切圓滿,即沒有偷盜可戒。這種種功德,生到淨土中,都難于進修。這等于太平盛世,『英雄無用武之地』,無從表顯他的才能、與救國救人的大功績。穢土是難行的,然因爲難行,所以是偉大的。……龍樹『智度論』(十)說得最爲明切:『娑婆世界中,樂因緣少,有叁惡道老病死,……心生大厭,以是故智慧根利。彼(淨土)間菩薩,七寶世界,種種寶樹,心念飲食,應意即得。如是生厭心(不滿現實)難,是故智慧不能大利。譬如利刀,著好飲食中,刀便生垢。……若以石磨之,垢除刀利。是菩薩亦如是,生雜(穢)世界中,利根難近。如人少小勤苦,多有所能』。穢土是苦痛的,然發心行菩薩道,卻是最殊勝的,這無怪釋尊發心遲而成佛早。易行道容易得不退轉,但一生淨土,即進度遲緩。穢土修行難得不退,如打破難關,就可一往直前而成佛了。易行與難行,穢土與淨土,實各有長處。」(《淨土與禅》,頁七二~七五)

  [30] 印順導師,〈淨土新論〉:「善巧方便樂行道的淨土行者,必須記著經論的聖訓:『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阿彌陀經』)『欲得阿鞞跋致(不退轉)地者,非但稱名憶念禮拜而已』(『十住毘婆沙論』)。這樣,才能得樂行道的妙用,不致辜負了佛菩薩的慈悲!」(《淨土與禅》,頁七六)

  [31] 《成佛之道》「大乘不共法」章之偈頌:「恥有所不知,恥有所不能,恥有所不淨,回入于大乘。不忍聖教衰,不忍衆生苦,緣起大悲心,趣入于大乘。」參見增注本之長行內容(頁二五六~二六一)。又,「趣入大乘者,直入或回入,相應諸教法,實說方便說。」參見增注本之長行內容(頁二六四~二六五)。

  [32]《雜阿含經》卷一叁,叁叁五經(大正二,頁九二下)。

  [33] 《成佛之道》「大乘不共法」章之偈頌:「或依聲聞入,或天或人入。」長行雲:「約所依的身行而趣入佛道來說,就有或『依聲聞』行『入』佛道的,『或』依『天』行入佛道的,『或』依『人』行『入』佛道的叁類。這本是大乘經所說的,但經太虛大師的判攝──正法時期,多依聲聞乘行而入大乘;像法時期,多依天乘行而入大乘;末法時期,多依人乘行而入大乘──意義更充分的顯示出來。其中依聲聞乘而入佛道的,依經論所說,都是先修聲聞(緣覺)乘法,或沒有證果,或已經證果,然後回心而向佛道的。專修聲聞行的,有些自以爲究竟,但利根深智的行者,早是『內秘菩薩行,外現是聲聞』,不等佛的開權顯實,心已安住大乘道了。依天乘行而入佛道的,又有二類:一、淨土行者,專心一意的求生天淨土,然後在淨土中,漸修佛道。但依《觀經》所說:上品利根,早是發菩提心,讀誦大乘,解法空性。所以一登淨土,不久就能徹悟無生,回入娑婆來廣行菩薩道。二、秘密行者:著重修(欲)天色身,就是以金剛夜叉爲本尊,修成持明仙人,然後久住世間,修行佛道。雖然,『劣慧所不堪,爲應彼等欲,兼存有相說』,而有些就專在修精練氣的色身上作夥計。而利根是:菩提心相應,大慈悲爲根本,以方便而至究竟的。依天乘行而向佛道的二類,都重于瑜伽或叁昧;定,本爲天乘行的特質。但以此普攝初機,也只能口頭誦持──持咒稱名而已。依人乘行而入佛道的,就是發菩提心,修十善行,不廢人間正行,廣修人間安國利人的正業。但以此普及初機,大乘的外凡夫位,實等于人間的君子,善人。如來的出現人間,教化人類,本意是令人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所以依人菩薩行而向佛道,不但是適應時代的機感,也實在是佛乘的根本坦道。」(頁二六二~二六四)。

  [34] 《成佛之道》「大乘不共法」章之偈頌:「怯弱下劣者,希求易行道;佛有勝方便,攝護于初心。于中殊勝者,往生極樂土,彌陀佛力持,不退于菩提。不舍現法樂,而向于菩提,藥師大悲願,東方現淨土。」參見增注本之長行內容(頁叁○五~叁一一)。

  

《印順導師對本生談與西方淨土思想的抉擇》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介紹印順導師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