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印顺导师对本生谈与西方净土思想的抉择▪P4

  ..续本文上一页惟越致──不退转。或者感觉到菩萨道难行,所以问:『阿惟越致地者,行诸难行,久乃可得,或随声闻辟支佛地……若诸佛所说有易行道,疾得至阿惟越致地方便者,愿为说之』。这是请问易行道的方法。龙树说:『如汝所说,是懧弱怯劣,无有大心,非是大人志干之言也』。简单的说,如有这样心境,根本没有菩萨的风格。龙树对于易行道的仰求者──怯弱下劣者,真是给他当头一棒。然而,佛菩萨慈悲为本,为了摄引这样的众生修菩萨行,所以也为说易行道。所以接着说:『汝若必欲闻此方便,今当说之。佛法有无量门,如世间道,有难有易,陆道步行则苦(难行),水道乘船则乐(易行)。菩萨道亦如是,或有勤行精进(难行道),或有以信方便易行』。难行即苦行,易行即乐行,论意极为分明;与成佛的迟速无关。」(《净土与禅》,页六八~六九)

  [28] 印顺导师,〈净土新论〉:「修此等易行道,生净土中,容易修行,没有障碍,这确是经论所说的。但易行道却是难于成佛,难行道反而容易成佛。这如『宝积经』「弥勒菩萨所问会」中说:释迦过去所行的是难行苦行道,弥勒所行的是易行乐行道。弥勒发心,比释迦早四十劫;『久已证得无生法忍』──得不退转。结果、释迦比弥勒先成佛,弥勒还待当来下生成佛。不是易行道难成佛,难行道易成佛的铁证吗?」(《净土与禅》,页七○~七一)

  [29] 印顺导师,〈净土新论〉:「净土是七宝所成的,衣食等一切无问题,即无布施功德。秽土人恶,要修忍辱,净土都是诸上善人,即不需修忍辱行。此土有杀盗淫妄诸事,所以要持戒,净土女人都没有,或男女不相占有,即没有淫戒可持。生活所需,一切圆满,即没有偷盗可戒。这种种功德,生到净土中,都难于进修。这等于太平盛世,『英雄无用武之地』,无从表显他的才能、与救国救人的大功绩。秽土是难行的,然因为难行,所以是伟大的。……龙树『智度论』(十)说得最为明切:『娑婆世界中,乐因缘少,有三恶道老病死,……心生大厌,以是故智慧根利。彼(净土)间菩萨,七宝世界,种种宝树,心念饮食,应意即得。如是生厌心(不满现实)难,是故智慧不能大利。譬如利刀,着好饮食中,刀便生垢。……若以石磨之,垢除刀利。是菩萨亦如是,生杂(秽)世界中,利根难近。如人少小勤苦,多有所能』。秽土是苦痛的,然发心行菩萨道,却是最殊胜的,这无怪释尊发心迟而成佛早。易行道容易得不退转,但一生净土,即进度迟缓。秽土修行难得不退,如打破难关,就可一往直前而成佛了。易行与难行,秽土与净土,实各有长处。」(《净土与禅》,页七二~七五)

  [30] 印顺导师,〈净土新论〉:「善巧方便乐行道的净土行者,必须记着经论的圣训:『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阿弥陀经』)『欲得阿鞞跋致(不退转)地者,非但称名忆念礼拜而已』(『十住毘婆沙论』)。这样,才能得乐行道的妙用,不致辜负了佛菩萨的慈悲!」(《净土与禅》,页七六)

  [31] 《成佛之道》「大乘不共法」章之偈颂:「耻有所不知,耻有所不能,耻有所不净,回入于大乘。不忍圣教衰,不忍众生苦,缘起大悲心,趣入于大乘。」参见增注本之长行内容(页二五六~二六一)。又,「趣入大乘者,直入或回入,相应诸教法,实说方便说。」参见增注本之长行内容(页二六四~二六五)。

  [32]《杂阿含经》卷一三,三三五经(大正二,页九二下)。

  [33] 《成佛之道》「大乘不共法」章之偈颂:「或依声闻入,或天或人入。」长行云:「约所依的身行而趣入佛道来说,就有或『依声闻』行『入』佛道的,『或』依『天』行入佛道的,『或』依『人』行『入』佛道的三类。这本是大乘经所说的,但经太虚大师的判摄──正法时期,多依声闻乘行而入大乘;像法时期,多依天乘行而入大乘;末法时期,多依人乘行而入大乘──意义更充分的显示出来。其中依声闻乘而入佛道的,依经论所说,都是先修声闻(缘觉)乘法,或没有证果,或已经证果,然后回心而向佛道的。专修声闻行的,有些自以为究竟,但利根深智的行者,早是『内秘菩萨行,外现是声闻』,不等佛的开权显实,心已安住大乘道了。依天乘行而入佛道的,又有二类:一、净土行者,专心一意的求生天净土,然后在净土中,渐修佛道。但依《观经》所说:上品利根,早是发菩提心,读诵大乘,解法空性。所以一登净土,不久就能彻悟无生,回入娑婆来广行菩萨道。二、秘密行者:着重修(欲)天色身,就是以金刚夜叉为本尊,修成持明仙人,然后久住世间,修行佛道。虽然,『劣慧所不堪,为应彼等欲,兼存有相说』,而有些就专在修精练气的色身上作伙计。而利根是:菩提心相应,大慈悲为根本,以方便而至究竟的。依天乘行而向佛道的二类,都重于瑜伽或三昧;定,本为天乘行的特质。但以此普摄初机,也只能口头诵持──持咒称名而已。依人乘行而入佛道的,就是发菩提心,修十善行,不废人间正行,广修人间安国利人的正业。但以此普及初机,大乘的外凡夫位,实等于人间的君子,善人。如来的出现人间,教化人类,本意是令人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所以依人菩萨行而向佛道,不但是适应时代的机感,也实在是佛乘的根本坦道。」(页二六二~二六四)。

  [34] 《成佛之道》「大乘不共法」章之偈颂:「怯弱下劣者,希求易行道;佛有胜方便,摄护于初心。于中殊胜者,往生极乐土,弥陀佛力持,不退于菩提。不舍现法乐,而向于菩提,药师大悲愿,东方现净土。」参见增注本之长行内容(页三○五~三一一)。

  

《印顺导师对本生谈与西方净土思想的抉择》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介绍印顺导师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