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信仰,不可诽拨;离净土就无大乘,净土是契合乎大乘思想的。」(《净土与禅》页三~五)
[15] 印顺导师,〈净土新论〉:「从佛法的立场看,世间一般的思想,都是从我我所出发的,
所以都难于达到理想的境地。佛教的净土思想,是应人类的共同要求而出现的;而达到净土的理想与方法,和世间一般的思想不同。即佛法是在无我无我所的磐石上,去实现自由平等的净土。净土的学者,应正确理解净土的境界!」(《净土与禅》页十五~十六)
[16] 印顺导师,〈求生天国与往生净土〉:「为什麽佛法提倡往生净土而不赞成求生天国呢?
这实在有根本不同的地方,佛法是:一、平等而非阶级──……佛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只要到了西方,慢慢修学,都可以成佛。经上说,极乐世界,佛光明无量,寿命无量;
往生的也光明无量,寿命无量,与佛平等。不像耶稣教天国的阶级性,上帝是至高至上
独一无二,升入天堂的绝不可能成为上帝;不能成为耶稣。阶级是世界忧愁苦恼的根源,天国也不能例外,佛法是以平等为基础,才能彻底。二、进修而非完成──耶稣教说:生天国就得到永生,是完成了。其实并不究竟,智慧、功德,一切都没有达到圆满(至少是不能像耶稣那样)。……生净土时,虽不曾圆满,而能进向于圆满。……只是程度的不同,下品经过多少时间的修持,还是会成为上品的,都是会进向于佛果的。所以生净土不是天国式的以为就此完成,而是到那边去,正好进修。三、上升而非退堕──……学佛的每有一种观念,都怕今生人间修学,假使修而不了生死,后世也许会堕落,将怎麽办呢?往生净土法门,就是为要适应这一般人的需求。只念阿弥陀佛,仗佛的慈悲愿力,就能到净土去再进修。时间虽有长短,生死决定可了,不会退转。天国呢,他们自以为永生,其实生天福报享尽,定力消尽,就要堕落,这是两个世界的最大差别。 」《净土与禅》,页一二六~一三○。
[17] 详见《净土与禅》,页二四,页二三。
[18]《净土与禅》,页二四。
[19] 印顺导师,〈净土新论〉:「阿粊译为不动,表慈悲不瞋,常住于菩提心;依般若智,证真如理,这是重于发心及智证的。阿弥陀译为无量……无量──无量寿、无量光,着重佛的果德。所以阿弥陀佛净土,为佛果的究竟圆满;阿粊佛净土,为从菩萨发心得无生法忍。这二佛二净土,一在东方,一在西方。如太阳是从东方归到西方的,而菩萨的修行,最初是悟证法性── 发真菩提心,从此修行到成佛,也如太阳的从东到西。阿粊佛国,重在证真的如如见道。阿弥陀佛国,重在果德的光寿无量。……这一东一西的净土,是说明了菩萨从初发心乃至成佛的完整的菩提道。也可解说为弥陀为本性智,而起阿粊的始觉(先弥陀而后阿粊)。但现在的念佛者,丢下阿粊佛的一边,着重到西方的一边,不知如来果德的无量,必要从菩萨智证的不动而来;惟有『以无所得』,才能『得无所碍』。忽略了理性的彻悟,即不能实现果德的一切。所以特重西方净土,不能不专重依果德而起信。不解佛法真意的,不免与一般神教的唯重信仰一样了。……净土行者的专事果德赞仰,少求福慧双修,不求自他兼利,只求离此浊世,往生净土。阿弥陀佛与净土,几乎妇孺咸知;而东方的阿粊佛国,几乎无人听见,听见了也不知道是什麽。这是净土思想的大损失!」(《净土与禅》,页二八~三○)
[20] 印顺导师,〈净土新论〉:「佛法为彻底的自力论。但这专就有情业感的生死报体──根身说;若就众生的扶尘根,及一切有情业增上力所成的器世间说,就不能如此了。众生与众生,在刹土的依托受用中,互相增上,互相损益;佛与众生,在刹土中,也有增上摄益的作用。这样,佛有净土,摄化众生,众生仰承佛力而往生净土,即不是不合理的。」(《净土与禅》,页三三)
[21] 印顺导师,〈净土新论〉:「佛不但究竟圆满的安住最清净法界中,于因中修菩萨行时,也确是以摄取净土、摄化众生为二大任务的。这是大乘行者,对于环境能影响意识,也有深刻了解的明证。菩萨庄严净土,一方是由菩萨福德智慧所感得的应有胜德;一方也是为了摄化众生,使众生在良好的环境内,更能好好的修行,而庄严净土。所以一法界中,本无佛无净土可说;而适应众生机感,却确乎有佛有净土,这是大乘的共义。」(《净土与禅》,页三四)
「……这样的净土,以佛为主导,以大菩萨为助伴,而共同现成净土;佛菩萨的悲愿福德力,最为重要。其他未证真实的众生,也来生净土。如约众生自身,是不够的,这必须:一、佛的愿力加持;二、众生的三昧力;三、众生的善根力成熟。能这样,众生也生净土去了,这是阿粊佛国经中说的。佛菩萨成熟了的净土,摄引一分众生于中修行,是约佛与众生展转增上相摄说。……佛与众生展转增上相摄的净土,是菩萨行因时,摄化一分同行同愿者共所创造的,依此摄受一分众生,使众生也参加到净土中来。这是净土施教的真正意义,也是净土的特色所在,如弥陀净土、阿粊净土等。」(《净土与禅》,页三六~三七)
又其《胜鬘经讲记》亦有相同说法:「这不但是普光佛的慈悲愿力,摄受众生;主要是由这些众生,与佛因中有深切的因缘,同愿同行,才能往生佛土。……是如来在菩萨因地中,以种种法门教化,摄受众生,众生随菩萨修学。净土,由于佛的成就,也要有同愿同行的大众,共同发愿、修行,才能实现。现在修净土行者,每每只知道有净佛国土可去,不知随菩萨发愿修行。这等于但求果实,不事耕耘,净土怕还远呢!」(页五○)
[22] 印顺导师,〈净土新论〉:「菩萨的所以摄取净土:一、一切诸佛成就清净庄严净土,菩萨
发心学佛,当然也要实现佛那样的净土。二、为什麽要实现此净土?不是为自己受用着想,而是为了教化众生。有净土,就可依净土摄化众生;摄引了众生,即可共同的实现净土。摄取净土以摄化众生,这是净土的要义;净土是从为利益众生而庄严所成,不是从自己想安乐而得来的。」(《净土与禅》,页三九)
「不知庄严净土,不知净土何来,而但知求生净土,是把净土看成神教的天国了。了知净土所来,实行发愿庄严净土,这才是大乘佛法的正道。往生净土,是从佛与众生展转增上的意义中,别开方便。」(《净土与禅》,页四一)
[23] 印顺导师,〈净土新论〉:「称名与念佛,中国的净土学者,是把他合而为一的。但在经中,念佛是念佛,称名是称名,本来是各别的。……念佛是禅观,是念佛三昧,这是大小乘所共的。……大乘小乘的根本差别,还是有十方佛与无十方佛的不同。密宗的修天色身,也是念佛三昧。不过他们所修的本尊,已从佛而转为菩萨,从菩萨而转为夜叉、罗刹的忿怒身,所以不说观佛而称为修天了。于三昧中见佛,佛为他灌顶、说法,这在大乘与小乘;显教与密教,也都是一样的。」(《净土与禅》,页五七~五八)
「称念佛名,从上说来,是有两个意思的:一、有危急苦痛而无法可想时,教他们称念佛名。二、为无力修学高深法门,特开此方便、开口就会,容易修学。……称名,本来算不得佛法的修行法门;传到安息等地,由于鄙地无识,不能了解大乘慈悲、般若的实相深法,只好曲被下根,广弘称名的法门了。……从『般舟三昧经』的定心念佛,到『无量寿经』的定心及散心念佛,再转到十六『观经』的定心及散心念佛,甚至临命终时的称名念佛。所被的根机,逐渐普遍,而法门也逐渐低浅,中国人的理解佛法,虽不是安息、康居可比,但受了西域译经传法者的影响,称名念佛的易行道,也就广大的流行起来。」(《净土与禅》,页六二~六三)
[24] 印顺导师,〈净土新论〉:「有一特殊的意义,即宗教的施设教化,在于给人类以不绝望的安慰。若肯定地说,这种人决无办法了,这在大悲普利的意义上,是不圆满的。任何人,无论到了什麽地步,只要能真实的回心,忏悔向善,这还是有光明前途的。……净土三根普被,大乘善行,共三乘善行,共五乘善行,乃至应堕地狱的恶行人,都能摄受回向。这在佛教大悲普利的立场,善恶由心的意义,凡是肯回心而归向无限光明永恒存在的,当然可以新生而同登净土的。但这里有一大问题,不可误会!平生不曾听闻过佛法,或一向生在邪见家,陷在恶行的环境里;或烦恼过强,环境太坏,虽作恶而善根不断。等临命终时,得到善知识的教诲,能心生惭愧,痛悔前非,即是下品往生的根机。若一般人,早已作沙门,作居士,听过佛法,甚至也会谈谈。也知道怎样是善的,怎样是不善的,而依旧为非作恶,自以为只要临命终时,能十念乃至一念即可往生,这可大错特错了。或者以为,一切都不关紧要,临终十念即往生,何况我时常念佛。以为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都有了;所以虽在佛法中,不曾修功德,持斋戒,对人对法,还是常人一样的颠倒,胡作妄为。这样的误解,不但不能勉人为善,反而误人为恶了。」(《净土与禅》,页五四~五五)
[25] 印顺导师,〈净土新论〉:「弘扬净土的大德居士,都以龙树『十住毘婆沙论』为据,明念佛是易行道。然龙树也还是依『弥勒菩萨所问经』来的,大家却不知道。此经,菩提流志译,编于『大宝积经』的一百十一卷;西晋竺法护已有翻译。经中说:『弥勒菩萨于过去世修菩萨行,常乐摄取佛国,庄严佛国。我(释尊)于往昔修菩萨行,常乐摄取众生,庄严众生。』」(《净土与禅》,页六四~六五)
[26] 印顺导师,〈净土新论〉,《净土与禅》,页六七。
[27] 印顺导师,〈净土新论〉:「龙树『十住毘婆沙论』,说到菩萨要积集福德智慧资粮,要有怎样的功德法,才能得阿…
《印顺导师对本生谈与西方净土思想的抉择》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