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歡喜自在·移民▪P6

  ..續本文上一頁培養愛心:而這種愛必須透徹、無任何色彩,要廣博普遍——這在佛教裏稱爲「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如果我們的觀念無時無刻都充滿慈悲愛念,對任何人都有愛心,還會生什麼氣呢

  

   用慈悲心來創造人生的前途,除了能清淨心地,也能去除多瞋之心。培養慈悲心,除了配合好的環境來培養、熏陶之外,更應該以「戒、定、慧」的修持,來消滅「貪、瞋、癡」所造成的煩惱。

  化解傷害之箭

   不要以別人無心的傷害來傷害自己,應該當作鼓勵,歡喜接受。

   普天之下沒有我不能原諒的人。我們要發這樣的願心,對任何外來的評論子以「善解」,不要當作諷刺而耿耿于懷。

   其實也許別人是無心的,而我們卻有意接受:有意去接受別人傷害,才不可原諒。所以,不要一天到晚以別人無心的傷害來傷害自己,應該當作鼓勵、歡喜接受,使自己永離癡惱。

   應該時時注意自己的氣質與行動,不要動不動一句輕輕的話,就認爲對方是在蹭蹋、諷刺你。如果對方真的有意傷害你,那更應該要原諒他,因爲他必定有所不滿,我們應該趕快檢討自己的言行是否有所偏差。

   人生若能時時培養原諒人的心懷,就會時時快樂、時時歡喜、時時幸福。

   我們每天都活得高興、歡喜,看到什麼人都歡喜,做任何事也歡喜,這就成了具備愛心、信心、寬容心的初地菩薩。如果一直想著要別人施舍,那一定非常痛苦。若是每天都能心存愛與布施,我們的歡喜心就自然升起。

   「給與」是布施、是愛,布施是我們學習做菩薩的第一個條件。能培養歡喜心,使它如月亮般光明、柔和、可愛,自然我們眼中所見的人,都會是美善的。

  善護心中的菩提樹

   昨天的事,今天就要化消,剛剛聽到的是非,現在就要忘得無影無蹤。

   我們所住的娑婆世界,又稱“堪忍世界”,我們要在這個“堪忍”的世界裏表現出堪忍的態度,在人與事之間,時時刻刻擴大自我的心胸。

   人我是非、毀謗、贊歎,對自己而言,都要視爲平常事;要以平常心來攝受一切事,不要有瞋恨計較之心。

   昨天的事,今天就要化消:剛剛聽到的是非,現在就要忘得無影無蹤。要時時抱著這分心,不讓瞋怒的煩惱,深種于心田。

   所謂堪忍,就是不要有瞋恨心:心無瞋恨,身心就得清淨。心中如有一分瞋念,表現出來的態度自然也會帶有瞋怒,這樣所做的一切功德也就消失了。

   比如我們一心一意做利益人群的工作,忽然間有一陣是非闖進我們的心,內心受到影響,因而在精進的道路上停頓下來。如此,在修行的路上就無法繼續那分清高而無代價的付出。

   我們所做的一切利生工作,都是無代價的付出,這就是清淨行:假如要求回報,那就不清淨了。

   訓練堪忍精神的要點是:心胸要開闊,任何風雨是非都不會傷害我們心中的菩提樹。這棵大樹如果受不了風雨的摧折就輕易倒下,那豈不是不堪一擊嗎

  

   所以說,這棵菩提樹應該堅固地種植在我們的心田深處——「八風吹不動」,這才是真正的修行,從而建立正知、正見、正思和正行。

  疑網

   心中有了「疑網」,別人若想走進你的心中,立刻就被疑網隔開。

   人生最可憐、可惱的,莫過于對人對事時時懷抱疑心。

   若對自己有疑,就容易墮落沈淪,迷失人生的方向;對他人有疑,就無法與人建立善緣、成就事業。

   任何事業的成功,都需要無數人心血的投注,才能順利的進行。假使對周遭的人有了疑心,誰還樂意幫助你呢

  一個人心中有了「疑網」,別人若想走進你的心中,立刻就被疑網隔開,如此非但無法建立互信的感情,甚至會彼此猜疑爭鬥。

   人際關系若演變到這種地步,別人怎麼肯爲我們付出呢

  減少一分外界的助力,自己也就少了一分立足社會的因緣,勢必無法在群體中與人合群相處。總之,無法容納別人,就不易成就事業。

   世間事都是相對的,只要我們以真誠的愛心待人,以光明磊落的心胸處事接物,人生所到之處就會充滿真善美。

   所以,對人一定要有信心,不要無事生疑:若多了一分疑心,相對地就減損一分信心:如果對自己都失去了信心,當然就無法産生毅力與勇氣,那要教別人如何能信賴我們呢

  

   總而言之,要時時刻刻打開信任之門,接受陽光的照耀:讓我們共同掃除「疑心」的陰影,走向踏實而有意義的人生。

  掃毒

   衆生都是太過偏愛自己,才會主動去攻擊對方。這種含毒的心理,需要加以掃除。

   大多數的人太愛自己,難免就會有一種自我保護的本能,唯恐受到傷害。

   有時自我保護過甚,甚至可能演變到「先攻爲上」的地步。俗語說:「先下手爲強,後下手遭殃」,很能代表一般人的心理病態。

   好比很多人看到蛇時,下意識就想置它于死地,這是因爲怕被蛇咬。然而蛇與它的同類相處時,一向相安無事,爲什麼遇到人時卻凶性大發呢

  原因也是同樣的——怕被人打死啊!

   所以,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衆生都是太過偏愛自己,才會主動去攻擊對方,這便是所謂的「含毒」。

   「含毒」的心理,在一般人際關系隨處可見。比如同事之間相處,多數人都是看不得別人好,當別人能力強、受到器重與賞識時,自己每每咽不下這口氣,而心生誹謗、百般挑剔,甚至人前人後搬弄是非,引發人際間的矛盾與沖突,這都是「含毒」的具體表露。

   人與人之間要相互扶持照顧,這才是健康的群體社會。當我們有意無意說人是非、毀人形象時,無異于「逆風揚塵,反坌己身」——被自己抛撒出去的沙子反吹到自己臉上。誹謗他人是絕對無濟于事的,只是徒然毀壞自己的形象而已。

   古人說得好:「是非止于智者。」一切的造謠與誹謗,只有同樣內心含毒的愚人才會受到影響:若是有智慧的人聽到流言蜚語,頂多是一笑置之或報以憐憫的眼光。所以造謠生事的人,只是徒然顯露自己的無知與愚昧罷了。

   有時候無意問的散播是非,雖然沒有傷害到別人的身體,但卻可能毀壞了別人的名譽與形象,這種罪比傷害人身還要嚴重。因爲發膚之痛只是一時的,然而名譽與形象的損傷,卻可能扭曲他人一輩子的人格,這樣的損傷,豈是有形的金錢所能彌補的

  所以,無形的毒素有如空氣中的汙染一樣。我們若有含毒之心,就要趕緊掃除,以免害人害已,贻禍社會。

  心理病態

   人的心理病態,多數是由于自己對外的要求而産生。

   世間多病態。由于社會風氣太過奢靡,欲念誘惑,使人無法安分守已、腳踏實地,以致傾向病態。

   貧困的衆生由于家境困難,對所追求的欲望無法達到時,容易起一分憂郁卑劣的心理;有錢的衆生,物質雖然很豐富,可是在精神上卻永遠無法達到滿足感,心無餍足。

   人的心理病態,多數是由于對外的要求無法滿足而産生。先生要求太大溫柔,太大要求先生體貼:父母要求兒女孝順,子女要求父母減少約束:婆婆要求媳婦守分有禮,媳婦要求婆婆減少啰嗦。

   如果我們以佛法的精神,以大慈悲的無量心去寬容,各自交換立場爲對方設想;如此調和的作用就生效了,這不是更美好的人生嗎

  

   在日常生活中,時時保持快樂的心境,把快樂的氣氛帶給四周的人,這是「慈」,常常培養恻隱之心就是「悲」,日日心無煩惱、挂礙,就是「喜」,能把自己所知的全部教給別人,不留獨家秘方,這就是「舍」。

   我們要用佛法的四無量心——「慈、悲、喜、舍」,配合禮法來調治自我心理,使自己的心理與形態健康,再推及于家庭、社會。使貧者能感受到內心的富有,富者懂得喜舍,怨者除恨消業:社會就會和樂融融。

  良好的人際關系

   在團體中,不要有與人一爭長短的念頭,要懂得縮小自己。

   人際關系最美的形態,就在一個「和」字,和也可以說是「愛敬」之意。

   人與人之間,難免會有一些沖突。修行,就是要讓剛才所發生的煩惱事,一分鍾都不停留在心中。過去的就讓它過去,留下好的種子,去除壞的因子,如「手畫虛空,畫過無痕」,這即是「耕耘心田」 。

   人往往容易忽略人家對我們的恩惠,稍有一點不稱意便記恨在心。這就像好的種子不留下,卻任由雜草叢生。

   人生要時時刻刻清除心田的雜念,若常常存留過去的幻想,時時刻刻停滯于過去,就無法向前邁進。

   我們要割舍小愛、擴展大愛,要抱著一分寬闊的心胸,普愛一切衆生,使衆生離苦得樂。

   在團體中,若執著「我做我的事,自己的工作做好就可以了,我不管別人的事。」這樣是不行的,應彼此扶助,互相幫忙。

   做一件事,必須具有決心、耐心、信心,並且專心。不要有與人一爭長短的念頭,要懂得縮小自己,才能進入別人的心目中;並非擴大自己的架勢,而是穩重又謙虛,以包容的心與人相處,如此才能建立人緣。人和則事順,自然能圓滿達成工作目標。

   一定要身體、工作、行動皆一致,這才是和。所以說「禮之用,和爲貴,先王之道,斯爲美。」

   我們若能在團體之中,擁有和睦的大慈、寬廣的心胸,就不會有人我是非的計較,自然彼此和氣,彼此尊重、敬愛,這就能表現出人祭間最芙的形態。

  君子與小人

   君子的心量很大,能夠包容普天下的衆生;小人則只在乎自己。

   福德智慧圓滿的人稱作聖人,凡夫只是具有聰明而已。

   聰明與智慧不同。聰明的人只有考慮自己、沒有想到別人,他愛自己,不愛別人;只會對他人不滿意、不原諒、不接納,卻時時寬待自己

   孔子教導弟子說:「君子和而不黨,小人黨而不和。」一個君子的心量很大,能夠包容普天下的衆生,只要看到別人歡喜快樂,他即能由衷喜悅,這就是智慧:小人卻是「黨而不和」,只在乎自己,認爲自己高興就好,從不管這樣的行爲是否利益衆生,只顧自己的喜好就拚命去做、不斷去爭取,認爲自己完全對,別人絕對錯。

   現在的社會,大多數是「黨而不和」的人。我們從新聞媒體的報導中得知,許多人與人之間的沖突,表面上是爲了理想,其實是固執己見,處處自以爲是,以個人的成見表態,無法雅納他人的智慧,只希望大衆能服從他:像這種無法與大家和睦相處的人,就是黨而不和。人生短短幾十年,應把握時機,好好自我修養,做個和而不黨的君子。

  心靜氣和

   人之相處,貴在和字;和則順昌,不和則弊端叢生。  人生多病。身體四大不調是病,家庭吵嚷不和是病,社會動蕩不安也是病。

   身軀乃地水火風四大假合,既爲物質的組合,壞滅是絕對正常的現象,應該坦然承受:雖然肉體會逐漸單薄虛弱,精神卻可以常使健康強壯。同樣地,一個家庭不應只是追求豐富的物質生活,應著重心靈的溝通,使得親子、夫妻之間的關系和諧、圓滿。須知家庭和諧,即使物質貧乏,仍能豐富天倫之樂:反之,則再多的錢財也抵不過家庭失和的苦惱和缺憾啊!

   如今的社會,充滿了令人不安的氣息。打開報紙電視,一幕幕火爆場面:而造成這些情形的最大原因,即在于人心失和。假如大家能夠互相協調,彼此心平氣和地處理問題,那將是一個安詳和諧的美麗畫面,可惜因爲欠缺了一個「和」字,導致一片混亂。

   人之相處,貴在和字:和則順昌,不和則弊端叢生:弊端生則事事緊張、處處痛苦。所以,要時時保持甯靜的心念:能心靜氣和,自然能身心健全、家庭和睦、社會安定。

  

《歡喜自在·移民》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歡喜自在·自謙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