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欢喜自在·移民▪P5

  ..续本文上一页我们和别人发生冲突时,常常理直气壮地认为:「你不让我,我为什么要让你

  」彼此互不相让,为的就是争一口气,如此一来,自然就陷在无比的烦恼、痛苦中。

   一位年轻小姐满腹委屈地告诉我:「师父,我对于工作非常尽心,甚至经常接手同事们不愿意做的事,但是仍然有人说我做得不够好、不够多。无论工作多辛苦,我都可以忍受,但我如此卖力,他们不但没有称赞,反过来还嫌弃一番,我实在咽不下这口气!」

   我回答她:「妳目前的功夫只是『忍』而已,还没达到『吞下去」的地步:其实,真正的功夫不只是吞下去,还要能够消化掉才是真功夫。」

   「忍」,就像搬石头压在车地上一样,地下的种子还仍然存在,只是一时无法生长出地面而已。所以,先由忍做起,然后要把忍的感觉吞下去,进而消化掉,提升到「忍而无忍」的自然境界。

   比如再美好的食物,也必须经过吞食、消化后,才能吸收营养、排除杂质。同样的,当别人说了一句难听的话,你听了之后不把它消化掉,那句话就会永远存在心中;别人讲的也许只是一句无心的话,而你却当成「有意」,如此,自己的心便经常受到伤害。修行,就是要学「吞得下」,又能「消化掉」的功夫。

   她听了这些话,虽然泪珠仍挂在眼眶,却开朗地笑了:「师父,我明白了,是不是因为自尊心太重,所以容易起烦恼,别人嫌一句不好,自己就受不了

  」

   我说:「对!一个人的自尊心太重时,就会形成『我慢心」,总觉得自己已经做得很好了,为何得不到赞赏反而遭议论

  这就是自尊心膨胀成『我慢心』的反应。也因为有自尊心,所以会自我要求把工作做得更好,如果做不好,就会生出自卑感,但是在面对别人时则转为「卑劣慢」——因自卑而转化为傲慢的态度,美其名说是自尊心,其实是卑劣慢!」

   她又说:「以前我在某个单位工作时,总觉得同事们都对不起我,因此生活得非常烦恼,无法和他们相处,于是要求转换到目前的单位。现在回过头来想想,当初的同事都很好,他们并没有什么差错,是我自己不对。」在这个新的工作单位里,她遭遇到比以前更多的烦恼,但也因为经历这些磨练,促使她回想到过去自己所犯的种种错误而加以检讨、反省,进而彻头彻尾地改变偏差的人生观点。

   有时我们处在好环境中,却不知道珍惜它,只觉得「我不负人,人人却负我」;换个环境后,因受到另一种人事的磨练,才体悟到当初的人事并不比目前的差啊!为什么在那里我感到痛苦,换到这里我还是痛苦呢

  

   症结出在自己的身上,因为「我」不会忍耐,不知吞下这口气,更不懂消化掉这口气。

   修行的功夫层次千差万别,方法也很多。可是如果少了「忍让」和「消化掉」的功夫,那么即使获取其它的法宝,也往往派不上用场。

   我们要记得常常反省自己:是否自尊心太强或有卑劣慢

  平常做事要随分随力、尽全心去完成一件事,事情做完后,即使发现结果并未达到完美,但因为自己已竭尽心力,所以大可心安理得,不必在意别人的批评。

   若是对任何人事都能存着「感恩」与「宽容」的心去「善解」,我们就能常保欢喜、快乐自在。当我们具备善解的能力时,前面所提的忍让、吞下、消化的功夫,就可备而不用了。

  择师与敬师

   现在有许多人丧心败德;道德败坏起于不能尊师,心志丧失因于不能重道。

   有句话说:「生我者父母,成我者师长。」

   人的身体从父母而来,而要成就道业学业,则必须仰赖师长。因此,我们除了孝养父母之外,还应该奉事师长,遵从他们的引导。

   过去的人学一门功夫,一定要拳拳服膺、顺从、尊敬师傅,才能得到师傅全心的调教和真传;如果态度轻慢,不认真学习,必致一无所成。而现在的教育普及,有许多的进修机会,老师也不只一个,因此学习要有方针,并且要慎重选择良师。

   择师既在于自己的意愿与志向,想求得师长传授毕生所学,一定要必恭必敬,贯注精神,认真努力地学习;尤其引导我们学佛入道、培养慧命、教导并洗炼我们心灵的师长,其恩德既深且重,我们更应该感激与尊重。

   学佛一定要跟从正道明师,才能成为正信的佛教徒以造福人间;求道有八万四千法门,那么多的道路,如果今天走这条,明天走那条,走了心乱、听了心迷,又有何益

  唯有谨慎选择良师益友,一心一志,才能安心于道,心安则理得。

   现在有许多人丧心败德;道德败坏起于不能尊师,心志丧失因于不能重道。古人认为「师之德重于乾坤,弟子事师不敢轻慢」,所以师长一言重于泰山,他们能谦虚诚恳,尊重前辈,甚至舍身求法,所以能修身立德,为后世的楷模。而现在许多学子,却轻视师言,甚至对师长仇视轻蔑,真是可叹!

   唯有「终身奉道,以报师恩」,才是真正尊师重道、修身立德的要法。

  如何真正体悟道理

   我们常常在听道理、讲道理,家竟有多少人真正体会道理中的真粹

  什么才是真正的体会呢

  

   过去有位大德曾说:「学道,悟之为难。」意思是说,要真正体会道理中的精粹,实在不简单。

   孔子一生一世研究道理,宇宙、人生的真理无不用心研究,但是他自叹穷一生之力,还是很难深入道理的「所以然」、体会道理的真粹。因此他说:「朝闻道,夕死可矣!」意思是早上若能听到一句真理,深加体悟,并且心与理合一,即使晚上死了也不遗憾。

   我们常常在听道理、讲道理,可是究竟有多少人真正体会道理中的真粹

  什么才是真正的体会呢

  

   能「得一善而拳拳服膺」,日于斯、夜于斯,时时刻刻行于斯,能够早晚时时刻刻依理行事,日常生活中的一切言谈举止、行为动作合于道理,就是真正体悟道理的精粹了。

   我创办「慈济功德会」、修学佛法,一生中奉行的道理无他,唯有「为佛教、为众生」,这就是我体悟的真理,我一生都沐浴在这「为佛教、为众生」的真理中。

   所以,我们只要得一善而拳奉服膺,就能真正体悟道理。

  为何小心眼

   外面的境界这么大,进入我们的心里却只剩下这么一点点,这样的心是不是有很多障碍呢

  

   我们称一个人「无明」,就是指心地黑暗,被阴影遮蔽;心中有阴影就无法了解自己,因此会对自己起疑心,而且不信任他人。

   我们先对自己没信心,而后看到他人不好的脸色,就会以为人家对我们不信任。其实,当心中怀疑对方不信任我们时,我们已经先不信任自己了!所以,自疑则无信;信念一被摇动,毅力就会消失;毅力一消失,勇气便薄弱了。

   看看人的眼睛——瞳孔、水晶体,只有这么一点点,而我们的视界却能够放眼天下、容纳天地。外面的境界这么大,进入我们的心里却只剩下这么一点点:我们对外所要求的却又这么多,这样的心是不是有很多障碍呢

  

   因此,我们应该建立信心、启发智慧的光明,返照于内心本性——即反观自性。

   另有一种方法就是「念佛」,念佛念得「以佛心为己心」,以佛心看人,则人人皆是佛:千万不可用疑心去看人,所谓「疑心生暗鬼」,就会被阴影遮蔽——用鬼心看人,则人人是鬼。

   念佛,并非要求佛陀为我们开智慧、保佑我们身体平安、家人事事如意:而是要将我们的凡夫心转为佛心,把狭小的心念扩大为「心包太虚、量周沙界」。

   众生心就是太狭窄了,像针孔一样,小得只能容纳一根线,只求一对一的爱,只求自己得到他人的爱、得到信任、受到别人的重视,这就是狭窄的心。

   念佛要念得这颗如针孔般细小的心,能够开扩成「量周沙界」,如明月般洁净,如静水般透彻。

  何处可修行

   修行是在日常生活中,时刻检讨自己。世间一切人与事,正是我们修行的环境。

   日常生活中,每个人彼此难免有不同的观念,生活习惯上也有些一不一样。所以,人与人之间相处,就可能产生烦恼。

   世俗人常常会彼此争执,以为「我是他非」而据理力争,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的道理比对方充足,于是互相争斗不已。为了私我而竞争,这就是一般凡夫。

   学佛的人不能有这种见解,我们一定要超脱人与事,对彼此之间不同的观念及习惯,要超然地对待。

   修行是在日常生活中时刻检讨自己,修持到「明心见性」。我们长久以来生活在现实社会里,心被污染,迷失自我而形成无明。所以要好好唤醒自己、找回自我,训练自己的心念与行动一致:讲话轻柔温顺,走路细心稳健,行事谨慎踏实:行兹在兹,念兹在兹。

   在自我修行的过程中,以律己为先,自己约束自己,谨防做错事、讲错话,或是存有贪婪、瞋怒、愚痴的心念:要以真心超然的心态,宽和对待一切众生:面对顽固的众生,应以爱心去接纳他。如果能做到这种程度,虽然我们仍生活在人世间,外在的形态看起来和凡夫没有两样,但我们的本性已经洗炼超凡了。

   为了恒顺一切众生,为了引导一切众生,我们要自我修养。世间一切人与事,正是我们修行的环境,若能好好的修身养性,必定有所成就。

  爱发脾气怎么办

   发脾气非常简单,要控制脾气就不容易了,这是人的通病。

   众生多 「瞋」——爱发脾气,这是烦恼的根源:这些根源不除去,智慧就无法增长,观念也无法正确。

   发脾气非常简单,要控制脾气就不容易了,这是人的通病。我们要用慈悲来制止暴躁易怒的心灵。

   一般人由于面对的是事业、领导、管理……等,缺少能够让人培养慈悲的环境,所以容易心浮气躁,多瞋易怒。如果每个人都能了解自己非常幸福,时时刻刻都能培养慈悲心,便会显露出可爱、慈悲、快乐宁静的本性:如此就能制止瞋心,控制脾气。

   慈悲若增长,瞋怒心则会减少。慈悲的增长,起源于自我…

《欢喜自在·移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欢喜自在·自谦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