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欢喜自在·移民▪P6

  ..续本文上一页培养爱心:而这种爱必须透彻、无任何色彩,要广博普遍——这在佛教里称为「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如果我们的观念无时无刻都充满慈悲爱念,对任何人都有爱心,还会生什么气呢

  

   用慈悲心来创造人生的前途,除了能清净心地,也能去除多瞋之心。培养慈悲心,除了配合好的环境来培养、熏陶之外,更应该以「戒、定、慧」的修持,来消灭「贪、瞋、痴」所造成的烦恼。

  化解伤害之箭

   不要以别人无心的伤害来伤害自己,应该当作鼓励,欢喜接受。

   普天之下没有我不能原谅的人。我们要发这样的愿心,对任何外来的评论子以「善解」,不要当作讽刺而耿耿于怀。

   其实也许别人是无心的,而我们却有意接受:有意去接受别人伤害,才不可原谅。所以,不要一天到晚以别人无心的伤害来伤害自己,应该当作鼓励、欢喜接受,使自己永离痴恼。

   应该时时注意自己的气质与行动,不要动不动一句轻轻的话,就认为对方是在蹭蹋、讽刺你。如果对方真的有意伤害你,那更应该要原谅他,因为他必定有所不满,我们应该赶快检讨自己的言行是否有所偏差。

   人生若能时时培养原谅人的心怀,就会时时快乐、时时欢喜、时时幸福。

   我们每天都活得高兴、欢喜,看到什么人都欢喜,做任何事也欢喜,这就成了具备爱心、信心、宽容心的初地菩萨。如果一直想着要别人施舍,那一定非常痛苦。若是每天都能心存爱与布施,我们的欢喜心就自然升起。

   「给与」是布施、是爱,布施是我们学习做菩萨的第一个条件。能培养欢喜心,使它如月亮般光明、柔和、可爱,自然我们眼中所见的人,都会是美善的。

  善护心中的菩提树

   昨天的事,今天就要化消,刚刚听到的是非,现在就要忘得无影无踪。

   我们所住的娑婆世界,又称“堪忍世界”,我们要在这个“堪忍”的世界里表现出堪忍的态度,在人与事之间,时时刻刻扩大自我的心胸。

   人我是非、毁谤、赞叹,对自己而言,都要视为平常事;要以平常心来摄受一切事,不要有瞋恨计较之心。

   昨天的事,今天就要化消:刚刚听到的是非,现在就要忘得无影无踪。要时时抱着这分心,不让瞋怒的烦恼,深种于心田。

   所谓堪忍,就是不要有瞋恨心:心无瞋恨,身心就得清净。心中如有一分瞋念,表现出来的态度自然也会带有瞋怒,这样所做的一切功德也就消失了。

   比如我们一心一意做利益人群的工作,忽然间有一阵是非闯进我们的心,内心受到影响,因而在精进的道路上停顿下来。如此,在修行的路上就无法继续那分清高而无代价的付出。

   我们所做的一切利生工作,都是无代价的付出,这就是清净行:假如要求回报,那就不清净了。

   训练堪忍精神的要点是:心胸要开阔,任何风雨是非都不会伤害我们心中的菩提树。这棵大树如果受不了风雨的摧折就轻易倒下,那岂不是不堪一击吗

  

   所以说,这棵菩提树应该坚固地种植在我们的心田深处——「八风吹不动」,这才是真正的修行,从而建立正知、正见、正思和正行。

  疑网

   心中有了「疑网」,别人若想走进你的心中,立刻就被疑网隔开。

   人生最可怜、可恼的,莫过于对人对事时时怀抱疑心。

   若对自己有疑,就容易堕落沉沦,迷失人生的方向;对他人有疑,就无法与人建立善缘、成就事业。

   任何事业的成功,都需要无数人心血的投注,才能顺利的进行。假使对周遭的人有了疑心,谁还乐意帮助你呢

  一个人心中有了「疑网」,别人若想走进你的心中,立刻就被疑网隔开,如此非但无法建立互信的感情,甚至会彼此猜疑争斗。

   人际关系若演变到这种地步,别人怎么肯为我们付出呢

  减少一分外界的助力,自己也就少了一分立足社会的因缘,势必无法在群体中与人合群相处。总之,无法容纳别人,就不易成就事业。

   世间事都是相对的,只要我们以真诚的爱心待人,以光明磊落的心胸处事接物,人生所到之处就会充满真善美。

   所以,对人一定要有信心,不要无事生疑:若多了一分疑心,相对地就减损一分信心:如果对自己都失去了信心,当然就无法产生毅力与勇气,那要教别人如何能信赖我们呢

  

   总而言之,要时时刻刻打开信任之门,接受阳光的照耀:让我们共同扫除「疑心」的阴影,走向踏实而有意义的人生。

  扫毒

   众生都是太过偏爱自己,才会主动去攻击对方。这种含毒的心理,需要加以扫除。

   大多数的人太爱自己,难免就会有一种自我保护的本能,唯恐受到伤害。

   有时自我保护过甚,甚至可能演变到「先攻为上」的地步。俗语说:「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很能代表一般人的心理病态。

   好比很多人看到蛇时,下意识就想置它于死地,这是因为怕被蛇咬。然而蛇与它的同类相处时,一向相安无事,为什么遇到人时却凶性大发呢

  原因也是同样的——怕被人打死啊!

   所以,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众生都是太过偏爱自己,才会主动去攻击对方,这便是所谓的「含毒」。

   「含毒」的心理,在一般人际关系随处可见。比如同事之间相处,多数人都是看不得别人好,当别人能力强、受到器重与赏识时,自己每每咽不下这口气,而心生诽谤、百般挑剔,甚至人前人后搬弄是非,引发人际间的矛盾与冲突,这都是「含毒」的具体表露。

   人与人之间要相互扶持照顾,这才是健康的群体社会。当我们有意无意说人是非、毁人形象时,无异于「逆风扬尘,反坌己身」——被自己抛撒出去的沙子反吹到自己脸上。诽谤他人是绝对无济于事的,只是徒然毁坏自己的形象而已。

   古人说得好:「是非止于智者。」一切的造谣与诽谤,只有同样内心含毒的愚人才会受到影响:若是有智慧的人听到流言蜚语,顶多是一笑置之或报以怜悯的眼光。所以造谣生事的人,只是徒然显露自己的无知与愚昧罢了。

   有时候无意问的散播是非,虽然没有伤害到别人的身体,但却可能毁坏了别人的名誉与形象,这种罪比伤害人身还要严重。因为发肤之痛只是一时的,然而名誉与形象的损伤,却可能扭曲他人一辈子的人格,这样的损伤,岂是有形的金钱所能弥补的

  所以,无形的毒素有如空气中的污染一样。我们若有含毒之心,就要赶紧扫除,以免害人害已,贻祸社会。

  心理病态

   人的心理病态,多数是由于自己对外的要求而产生。

   世间多病态。由于社会风气太过奢靡,欲念诱惑,使人无法安分守已、脚踏实地,以致倾向病态。

   贫困的众生由于家境困难,对所追求的欲望无法达到时,容易起一分忧郁卑劣的心理;有钱的众生,物质虽然很丰富,可是在精神上却永远无法达到满足感,心无餍足。

   人的心理病态,多数是由于对外的要求无法满足而产生。先生要求太大温柔,太大要求先生体贴:父母要求儿女孝顺,子女要求父母减少约束:婆婆要求媳妇守分有礼,媳妇要求婆婆减少啰嗦。

   如果我们以佛法的精神,以大慈悲的无量心去宽容,各自交换立场为对方设想;如此调和的作用就生效了,这不是更美好的人生吗

  

   在日常生活中,时时保持快乐的心境,把快乐的气氛带给四周的人,这是「慈」,常常培养恻隐之心就是「悲」,日日心无烦恼、挂碍,就是「喜」,能把自己所知的全部教给别人,不留独家秘方,这就是「舍」。

   我们要用佛法的四无量心——「慈、悲、喜、舍」,配合礼法来调治自我心理,使自己的心理与形态健康,再推及于家庭、社会。使贫者能感受到内心的富有,富者懂得喜舍,怨者除恨消业:社会就会和乐融融。

  良好的人际关系

   在团体中,不要有与人一争长短的念头,要懂得缩小自己。

   人际关系最美的形态,就在一个「和」字,和也可以说是「爱敬」之意。

   人与人之间,难免会有一些冲突。修行,就是要让刚才所发生的烦恼事,一分钟都不停留在心中。过去的就让它过去,留下好的种子,去除坏的因子,如「手画虚空,画过无痕」,这即是「耕耘心田」 。

   人往往容易忽略人家对我们的恩惠,稍有一点不称意便记恨在心。这就像好的种子不留下,却任由杂草丛生。

   人生要时时刻刻清除心田的杂念,若常常存留过去的幻想,时时刻刻停滞于过去,就无法向前迈进。

   我们要割舍小爱、扩展大爱,要抱着一分宽阔的心胸,普爱一切众生,使众生离苦得乐。

   在团体中,若执着「我做我的事,自己的工作做好就可以了,我不管别人的事。」这样是不行的,应彼此扶助,互相帮忙。

   做一件事,必须具有决心、耐心、信心,并且专心。不要有与人一争长短的念头,要懂得缩小自己,才能进入别人的心目中;并非扩大自己的架势,而是稳重又谦虚,以包容的心与人相处,如此才能建立人缘。人和则事顺,自然能圆满达成工作目标。

   一定要身体、工作、行动皆一致,这才是和。所以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

   我们若能在团体之中,拥有和睦的大慈、宽广的心胸,就不会有人我是非的计较,自然彼此和气,彼此尊重、敬爱,这就能表现出人祭间最芙的形态。

  君子与小人

   君子的心量很大,能够包容普天下的众生;小人则只在乎自己。

   福德智慧圆满的人称作圣人,凡夫只是具有聪明而已。

   聪明与智慧不同。聪明的人只有考虑自己、没有想到别人,他爱自己,不爱别人;只会对他人不满意、不原谅、不接纳,却时时宽待自己

   孔子教导弟子说:「君子和而不党,小人党而不和。」一个君子的心量很大,能够包容普天下的众生,只要看到别人欢喜快乐,他即能由衷喜悦,这就是智慧:小人却是「党而不和」,只在乎自己,认为自己高兴就好,从不管这样的行为是否利益众生,只顾自己的喜好就拚命去做、不断去争取,认为自己完全对,别人绝对错。

   现在的社会,大多数是「党而不和」的人。我们从新闻媒体的报导中得知,许多人与人之间的冲突,表面上是为了理想,其实是固执己见,处处自以为是,以个人的成见表态,无法雅纳他人的智慧,只希望大众能服从他:像这种无法与大家和睦相处的人,就是党而不和。人生短短几十年,应把握时机,好好自我修养,做个和而不党的君子。

  心静气和

   人之相处,贵在和字;和则顺昌,不和则弊端丛生。  人生多病。身体四大不调是病,家庭吵嚷不和是病,社会动荡不安也是病。

   身躯乃地水火风四大假合,既为物质的组合,坏灭是绝对正常的现象,应该坦然承受:虽然肉体会逐渐单薄虚弱,精神却可以常使健康强壮。同样地,一个家庭不应只是追求丰富的物质生活,应着重心灵的沟通,使得亲子、夫妻之间的关系和谐、圆满。须知家庭和谐,即使物质贫乏,仍能丰富天伦之乐:反之,则再多的钱财也抵不过家庭失和的苦恼和缺憾啊!

   如今的社会,充满了令人不安的气息。打开报纸电视,一幕幕火爆场面:而造成这些情形的最大原因,即在于人心失和。假如大家能够互相协调,彼此心平气和地处理问题,那将是一个安详和谐的美丽画面,可惜因为欠缺了一个「和」字,导致一片混乱。

   人之相处,贵在和字:和则顺昌,不和则弊端丛生:弊端生则事事紧张、处处痛苦。所以,要时时保持宁静的心念:能心静气和,自然能身心健全、家庭和睦、社会安定。

  

《欢喜自在·移民》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欢喜自在·自谦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