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等機成熟,的一聲。無明窠臼已,見佛性,明心見性後,有明眼善知識,則尋訪明眼的善知識來印證,如沒有明眼的話,就找指月錄、傳燈錄、五燈會元、維摩經、華嚴經、楞伽經等,細看作印證亦可。
十二、悟後的光景
悟後明白是受薰染,悟後一切種子和盤托出,此時妄念根塵識俱變爲佛性。見性後,在本體上看,是一理平等的,無所謂佛,無所謂衆生,無所謂衆生成佛,生死涅槃猶如作夢,菩提煩惱,同是空花。
未見性前,一假皆假,妄識所支配故,既見性後,一真皆真,真心所流露故,所謂以金作器,器器皆金,那時郁郁黃花,無非般若,青青翠竹,總是真如,大地山河,皆爲佛性,石頭瓦塊,概屬菩提,嬉笑言談,真心妙用,揚眉瞬目,佛法宣流,蓋即體起用,即用歸體,即體即用,即用即體,體爲用之體,用爲體之用,體用不二故,所以左右逢源,無不自得,前時怎樣也不得,現在怎樣也得。
法見是豎窮,橫遍十方,經雲:“十方叁世佛,同共一法身。”
華嚴經裏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世間法即佛法,佛法即世間法,不能以佛法分別世間法,亦不能以世間法分別佛法。
圓覺經說:“善男子,一切障礙,即究竟礙,即究竟覺;得念失念,無非解脫;成地破法,皆名汩盤;智慧愚癡,通爲般若;菩薩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無明真如,無異境界;諸戒定慧,及淫怒癡,俱是梵行;衆生國土,同一法性;地獄天宮,皆爲淨土;有性無性,齊成佛道;一切煩惱,畢竟解脫。法界海慧,照了諸相,猶如虛空,此名如來,隨順覺性。”
“善男子,但諸菩薩,及末世衆生,居一切時,不起妄念,于諸妄心,亦不息滅,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無了知,不辯真實,彼諸衆生,聞是法門,信解受持,不生驚畏,是則名爲隨順覺性,善男子,汝等當知,如是衆生,已曾供養百千萬憶恒河沙諸佛,及大菩薩植衆德本,佛說是人,名爲成就,一切種智。”
十叁、修禅錯用功將“叁止叁觀”誤以爲禅宗
憨山大師夢遊休中雲谷禅師傳雲:“雲谷禅師年十九,即決志參方,尋登壇受具,聞天臺小止觀法門,專精修習,法舟濟禅師讀經山道,掩關于群之天甯,師從參叩,呈其所修,舟曰:“止觀之要,不依身心氣息,內外脫然,子之所修,流于下乘,豈西來之意耶,學道必以心悟爲主。”師悲請益,舟授以念佛,審實話頭,直今重下疑情,師依數日夜參究,寢食俱廢,一日受食,食盡亦不自知,碗忽墮地,猛然有省,恍如夢覺,複請僧舟,乃蒙印可”,我們看雲谷禅師悟道因緣,可以拿來做我們參禅用功的榜樣。
僧問子湖神禅師:“如何一心叁觀”?師雲:“我當不見有一心,你喚什麼作叁觀。”
從前有一個止觀法師問慧海禅師:“一心叁觀義如何”?師曰:“過去心已過去,未來心未至,現在心無住,于其中間更用何心起觀”?曰:“禅師不解止觀”,師曰:“座主解否”?曰:“解”,師曰:“如智者大師說止破止,說觀破觀,住止沒生死,住觀心禅亂,爲當將心止心,爲複起心觀觀,若有心觀,是常見法,若無心觀,是斷見法,亦有亦無,成二見法,請座主仔細說看”,曰:“若如是問,俱說不得也”,師曰:“何曾止觀”。
查實釋迦佛沒有說過,叁止叁觀法門,是儒家“喜怒哀樂未發謂之中”的道理。
十四、參禅錯用功“分別是識不分別是智”爲禅宗
憨山大師說:“分別是識,不分別是智”,這兩句話有點含糊,識與智一是腦筋,一是佛性,沒有“轉只成智”之時,分別固然是“識”,不分別說是“識”,已經“轉只成智”,則不分別是“智”,分別亦是“智”,分別與不分別,不能以之來判別凡聖也。
十五、參禅錯用功染與淨爲禅宗
染與淨是相對的,因爲有染,楞伽經雲:“大慧,彼生滅者是識,不生滅者是智,複次墮相無相,及墮有無種種相因是識,超有無相是智,複次,長養相是識,非長養相是智,複次無礙相是智,境界種種礙智相是識,複次,叁事和合生方便相是識,無事方便自性相是智,複次,得相是識,不得相是智”,無有更明白于此者,才說有淨,和生滅一樣,因爲有生,才說有滅,染淨生滅,同是見聞覺知作用,一般人認爲不起念是“淨”,就是佛性,起念是染,就是妄想,這是錯的,不起念是無始無明的淨緣,並非佛性,佛性是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乃是絕對的,與染淨無關,憨山大師說:“染是識,淨是智”,此乃錯誤,壇經雲:“淨無形相,卻立淨相,言是工夫,作此見者,障自本性,卻被淨轉”,僧問慧忠國師:“坐禅看淨,此複若爲。”師曰:“不垢不淨,甯用起心,而看淨相。”
十六、參禅用功錯認如如不動爲佛性
“如如不動”一語,乃爲象真如佛性之形容詞,意思是說真如佛性本來現成無有增減,亦無動靜,增減動靜,乃人之腦筋作用與真如本體無幹,現在有一般修行人,終日枯坐,強將思想止住,使同海水無波一樣,以爲這樣便是如如不動的真如佛性,此乃大錯,活人的思想,是不能永遠停止的,要永遠停止,只死人才做得到,活著的人,勉強把思想停止,只能停幾十分鍾幾個鍾頭,最多亦不過幾天,終有一日再起思想。如果同在一天之中停止思想的時候是“佛”,過一會思想起了又是“衆生”,那麼一天之內忽是佛,忽是衆生,不是一天都臨在輪回之中,難道不嫌麻煩嗎,這樣的“佛”有什麼“做頭”呢?如果你真個明心見性,那就是操刀上陣,還是如如不動哩。
十七、參禅錯用功將五蘊皆空爲禅宗
“五蘊皆空”一語,是說明心見性之後,五蘊皆變爲佛性,遍滿虛空,萬象物質皆爲佛性,所以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複如是”,現在一般修行以爲不執著一切相,不住一切相,對境無心,一無礙便是“五蘊皆空”,此乃大錯,不執著一切相,不住一切相,對境無心,一切無礙,乃是任五蘊起滅,不去管他,但五蘊仍然是五蘊,沒有變成佛性,它仍會作壞,而你一天到晚,要存著“不去管他”這個念頭,不能放松,豈不心勞日拙,那裏“無心”“無礙”,五蘊皆空呢?
十八、參禅錯用功以真如不守本性爲禅宗
一般人說:“真如本來不動,因不守本性一念不覺,遂起妄念,造業作福,輪回生死,倘一念覺悟真心,複得恒守不變,不受輪回,名爲成佛。”此乃外道見解也,真如本體本來圓滿現成不變不動,華嚴經雲:“譬如真如,恒守本性,無有變易”,倘真如而又變易,則是生滅法矣,大乘起信論所闡明者爲“真如緣起”,只此四字可以判定,此論乃外道僞作,假托馬鳴之名以行走,何則,真如無有緣起,不受薰染,倘有緣起,定有生滅,生滅之法,定非佛法也。
十九、參禅錯用功以真如受薰染爲禅宗
一般人說:一念覺悟是佛界,一念發大乘心是菩薩界,一念發二乘心是緣覺界,一念發小乘心是聲聞界,一念嗔心是修羅界,一念善舉心是天堂界,一念好心是人界,一念悭貪是餓鬼力量,一念邪淫是畜生界,一念惡心是地獄界,謂之十界,十界互具,互具者,一念淨是佛界,一念染是九界,一念悟便是佛,一念迷便是衆生,此乃錯誤,佛辦不能與九界互具,衆生雖可成佛,佛不能再變爲衆生,倘佛而受薰染,再變爲衆生,則佛亦有輪回,成佛有何價值?真如倘受薰染,則真如便不是絕對,不是最究極之實性,不能稱爲第一義本體矣,故祖師雲:“佛性能轉萬物,不爲萬物所轉”,華嚴經雲:“譬如真如,不受薰染”,可以指證。
二十、參禅用功錯認佛性起妄念爲禅宗
一般人認爲妄念由佛性起,將妄念斷除,但是本來自性,此乃大錯,妄念乃起于見聞知覺,妄念斷盡,是無始無明,空空洞洞境界,無明受薰染刺激,不覺一念生起,便是一念無明,非本來自性,要見自性,不消斷除妄念,須利用一念無明以打破無始無明,然後能見自性,謂之以幻除幻,如圓覺經雲:“鑽木取火,兩木相因”,佛性如如不動,不生妄念,因爲有生便有滅,佛性本來不生,故不滅,倘佛性而能起妄念,則變爲外道生滅法矣。
二一、參禅用功錯認性是空心是妄爲禅宗
“性是空,心是妄”,謂佛性遍滿虛空,不可以腦筋識知,而可以識知者,則無非妄想也,一般人誤解其意,以爲有思想,皆是妄心,將妄心斷盡成空,便是見性成佛,以此教人,乃落于外道,斷滅之見,罪過不淺也。
二二、參禅用功錯認已生是妄未生是心爲禅宗
有傳口訣禅雲:“已生是妄,未生是心”,謂明白此二語,便可悟道成佛,此乃妖語,決不可信,已生是一念無明,固然是妄,未生是無始無明,亦未離妄,非真心也,儒家謂“喜怒哀樂款發謂之中”,亦是誤認無始無明爲本體,無法證入真如本體。
二叁、參禅用功錯認先無後有無能生有爲禅宗
老子道德經雲:“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無”,又雲:“後歸于無極”,老子以“無”爲萬物本體,“無”者即佛家所謂無始無明是也,無始無明,本無性體,圓覺經所謂“譬彼病目,見空中華,及第二月”,“如夢中人,夢時非無,及至于醒,了無所得”,者是也,無始無明雖爲相對宇宙之爲體,然非最後之真實本體……也,真實本性者句爲“真如佛性”本來圓滿現成,不可謂爲“無”,真如本不生,故不滅,萬物當體即是真如,非生于真如也,倘城手于真如,則真如有增減生滅,非最後之真實本體矣,一般人誤認真如佛性爲“無中生有,先無後有”者,則同于老子之誤認“無始無明”爲最究極之本體,落于外道斷常之見也,宜痛革之。
二四、參禅用功錯認轉識成智爲禅宗
修唯識法門者,第一緊要關頭在找到潛伏于阿賴耶識中的無始無明種子,即白淨識,將他搗碎,則八識得八解脫,叁性變爲叁無性變爲四智矣,識轉成智之後,不再變爲識,未轉識成智時,是阿賴耶作主,既轉識成智之後,則是真如佛性作主,人誤…
《禅宗源流與修持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