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宗源流與修持法▪P14

  ..續本文上一頁:“何謂也”?曰:“回忘禮樂矣”,曰:“可矣,猶未也”,他日複見曰:“回益矣”,曰:“何謂也”?曰:“回坐忘矣”,仲尼就足然曰:“何謂坐忘”?顔回曰:“墮枝體,黜聰明,雖形去知用于大通,此謂坐忘”,仲尼曰:“同則無兩也,化則無常也,而果賢乎,丘也,請從而後也”,坐忘的道理,就是佛家的無始無明境界。

  五二、參禅不是專製之宗教

  世界之宗教,多借神權以專製人類之思想,如上帝天主等等,皆能加人以禍福,信之則得救,否則獲譴,人人生上天堂或入地獄,一任獨裁,此專製低級之宗教也,佛教則不然,謂人人皆有佛性,皆可成佛,成佛與否,應視自己之學力意志而定,梵綱經雲:“一切衆生,皆有佛性,皆當作佛,我是已成之佛,汝等是未成之佛”,自由平等,四字最早見于佛經,佛性乃絕對平等自由者也,不但有情界平等,即無情界亦皆平等也,佛徒修行成佛,與諸佛同一法身,把臂偕行,絕對平等,但未聞耶教徒個個可爲上帝,個個可與上帝平等也,故佛教實爲民主式之宗教,今人以迷信爲真理,可悲也。

  五叁、參禅錯認大手印爲禅宗

  所謂大手印者,即一切衆生之本心體性與佛平常無別,平等之本清淨常住,雖忽然不覺而起無明,然其真心體性仍自明淨,從在六道輪回,終仍不增不減,此妙明淨性之本體,有時稱之爲本覺如來,普賢如來,本清淨見等等名異,實同即此一心,是即根本大手印也,舊派有說,以此普賢如來爲元始佛,無庸積集資糧淨除業障,如彼海水,因風掀動而生波浪,若更加以攪動,則更無甯息澄清之時。又如空中雲霧雖起于空,雲霧散去,空淨自見,雲遮空,空性仍在,毫未減損,若吾人之心本無明淨體性者,則以任何方便不能淨之心本具妙明淨體故,斯可以方便,拂去背覺合塵之妄念,而得背塵合覺以成佛也。

  元本清淨是佛性,佛性不會起無明,起無明根本是見聞覺知,靈性非佛性,如彼海水因風掀動而生波浪,海水是見聞覺知靈性,認爲是佛性,根本認錯,修亦無用。

  五四、參禅錯認婆羅門教冥谛爲用功法門

  中國的佛學家,古今很多高僧大德,將冥谛認爲是佛性,冥谛是非空非有,世間本性,起一念生覺,由覺生二十五谛,由二十五谛反歸冥谛本體,就是中國人講的佛性起無明,斷無明歸佛性,根本就錯,修行無益。

  婆羅門的冥谛,就是佛家講的無始無明,生覺就是見聞覺知起一念,由一念生八萬四千念二十五冥谛。

  附[請益]

  僧問師:“我參禅打坐的時候,斷妄念,可是妄念越斷越多,譬如一碗水,濁的時候泥土不太清楚,一澄下來,泥土便清楚了,所以不斷妄念時,妄念反少,一斷妄念越念越多,我以前聽見善知識告訴我,妄念盡便是佛性,何以越斷越多,要怎樣斷才斷得盡,最多斷以五分鍾,妄念又會起來了,釋迦佛說“法亦是妄念”,爲什麼佛不斷妄念,要我們來妄念,普且時間坐得久,頭會發痛,要怎樣用功才合禅宗修法?請師慈悲指示!”師答雲:“你根本走錯了路途,起念滅念,不是佛性,佛性是如如不動,不起妄念,我們見聞覺知,一念無明的妄念一動分爲兩方面,就是正念,與不正念;不正念是妄,正念亦是妄,皆是見聞覺知作用,與佛性無幹,如妄念從外面來與你不相幹,何必去斷呢?如妄念從裏邊生出來的,比如龍潭出水的水源,時時有水出業的,斷了又生,生了又斷,無有了期,修行斷妄念這個道理,實在講不通,古人雲:“王道不外乎人情”,佛法亦不外乎人情,見聞覺知分兩方面,染緣淨緣,一念無明的妄念,一動學佛修行爲善,是正妄念,種種的邪思想,是不正妄念,兩者都是染緣,心中清清淨淨明明白白的,這個是淨緣,淨緣斷了,見聞覺知,覺知斷了,是空空洞洞黑黑暗暗的無始無明,我們的佛性,被無始無明遮障,要見佛性,必定將無始無明打破,方能見到,要打破無始無明,必定要用妄念的六根,假如用眼根便身空洞黑暗的無明窠臼看去,思想不要間斷,看來看去時候一到,的一聲無明一破,遍滿虛空充塞宇宙的佛性,便現出來了,看見佛性後,無量劫生死善惡是非和盤托出了,這時見聞覺知六根妄念通通都變爲佛性了,佛說法乃是佛念不是妄念,未見佛性,才是妄念,馬祖說:參禅不屬坐,坐則有著,行住坐臥,皆須用功,坐多了便會頭痛,你認見聞覺知業識爲佛性,則永不能明心見性。長沙岑禅師說:“學道之人不識真,只因從來認識神,無始劫來生死本,癡人認作本來人”。僧問師:“我修禅宗用功已多年,從前在終南山住的時候最多,我打坐的時候,身心完全忘卻,空空洞洞,最初能維持十分鍾,後來進至二十分鍾,身心空與虛空之空合相,身心空如鏡子一樣,虛空亦如鏡子一樣,好像以鏡照鏡,請問法師,這是不是明心見性境界”?師答雲:“明心見性一見永見,無窮無盡,不再迷失,你坐時所見境界不是佛性,乃六祖所謂無記空,禅宗說的無明窠臼,你以爲坐時得著境界是悟,起身時是迷,則忽迷忽悟,佛性亦有輪回了,照你這樣用功,不是關門用功的方法,這種境界是小乘外道的境界,你不要斷念,利用六根隨便那一根,向空空洞洞的境界看去,功用純熟機緣至時,無明窠臼的打破,便看見佛性了,這樣子用功,才合禅宗的方法。”

  僧問師:“緣在金山大徹堂中,打坐用功,我用功的時候,不執著有,亦不執著無,若執著佛性是有,是法外生心,若執著佛性是無,則墮落因果、有無皆不執著,亦不斷念,合不合禅宗的用功”?師答雲:“你不執著有無,乃見聞知覺思想作用,與佛性了不相幹,佛性乃如如不動,你要把不執著有無的一念,放下再下疑情看去,時候多了,無始無明一破,便會見佛性”。

  僧問師:“六祖說的善惡不思量,就可以明心見性,我現在善惡不思想,爲什麼不會明心見性”?師答雲:“六祖說善惡不思量,正與麼時,阿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六祖的意思,要他在善惡不思量的地方,下疑情參究,便會見本來面目,你如果只管善惡不思量,沒有向前參究,那會明心見性。”

  居士問師:“佛性無生,佛性從什麼地方來,佛性是從無生來,我們用功的時候,起念是衆生,將念頭斷了不生,便是無生的佛性,這樣用功,合不合禅宗修法”?師答雲:“佛性是如如不動的,本來無生故無滅,照你的解釋,則佛性變爲有生有滅了,照你這樣子用功,好像是老子的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周濂溪的無極生太極,無生有,有生無,是輪回的,學佛是要超出輪回,那會再往輪回裏轉,這樣用功,是小乘二乘、理學家,不合禅宗的道理,你所說的無生,就是禅宗講的無明窠臼,你用念頭向無生的地方,下疑情去看,單刀直入的將無始無明打破便會見佛性,見佛性便是證無生法忍,無生法忍的解釋是佛性,如如不動,不生不滅,萬象莊嚴,萬德圓滿,將宇宙萬物,通通變爲佛性。”

  居士問師:“我年已老大,倘修參禅法門,恐趕不及了,我現修念佛淨土,法門,每天用功,念佛爲正,讀誦大乘經典爲輔助,我不求今生來生得福,我每天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淨土,我自問平生嘗犯過大過失,前生的過失我是不知道的,恐臨命終時八苦交加,昏迷失覺,能不能生西方”?師答雲:“修淨土法門,乃閑時修好,以備臨終時用的,比譬我們出門在外,我們很挂念父母,父母亦很挂念我們,我們要回家時,先打個電報回去,我們的父母便先把住屋收拾好,我們一到家,便有地方安住,臨命終八苦交加,今生沒有過失,前生的過失可以將後報改爲現報,重報改輕報,念佛是因,生西方是果,閑時種下因,臨命終時自可得果,你不必怕,一定可以生西方的。

  僧問師:“我在高旻寺住禅堂,有一天打坐的時候,身心妄念已斷盡,忽然看見一道白光,大概有二分鍾的時間,白光才消散,後來眼光能看見隔牆的東西。有一次過河將鞋脫了,涉水而濾,被水沖去五裏遠,沒有淹死,幸遇人救起。有一次,有一石頭重六百斤,我兩手提起,毫不費力。有一次打坐入定七天,不吃東西。又有一次,是二十一日不吃飯。看見白光是不是悟道?這樣的境界,算不算神通?”師問曰:“你現在眼睛能不能看見牆外的東西,能不能七天不吃飯,能不能抱起六百斤的石頭呢?”僧雲:“現在不能了。”師答雲:“我們參禅悟道,是求明心見性,了生脫死,佛性中本來具有五眼六通,不假外求,五眼六通的解釋,前時講開示時已說過,現在不必講,六祖所說的入定,是妙湛圓寂,體用如如,五陰本空,六塵非有,不出不入,不定不亂,禅性不住,離禅寂禅性不生,離生禅想,心如虛空,亦無虛空之量,語見壇經,假如見性以後,自性是如哪不動的行住坐臥,穿衣吃飯,一切應酬都在定中。古時有一秘傳方法,每日喝蜂蜜水一杯,或喝鹽水一杯,可以七天不吃飯,你是佛子,何以學此外道邪魔,假是汝有此魔術,則現應尚可做到,但你現在不能,必是妄語诳人。假如你現在尚能有此魔術,亦是佛所呵斥,顯異惑衆,诳騙世人,是佛法中賊,這話是出四分戒律,況且你現下是不能做到的,你應淨此種境界思想通通抛下東洋在海去,還是好好的用功,身心滅時不要斷完思想,再往前看,機緣一至,的一聲,無始無明打破,便會明心見性。佛性是大定,那有出入,佛性是本來具足五眼門通,妙用無窮,不消往外求。”僧聽師言,感激流涕,禮謝而去。

  居士問師:“我們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西方怎樣會容納這麼多人,西方人念佛,又求生那個世界?”師答雲:“西方極樂世界,譬喻一學堂,阿彌陀佛譬喻是教授,在外面讀書成功的,就用不著進學堂,在外面讀書的人,譬如在娑婆世界明心見性生常寂光淨土,無所不在,用不著再生西方,假如在這娑婆世界未明心見性,怕臨命終時墮落,故念佛求進西方學堂,得阿彌陀佛教導,明心見性,就生常寂光淨土,這學堂的人一批已經成功畢業,…

《禅宗源流與修持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月溪法師成道碑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