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來,我便境法人俱不奪;如有出格見解人來,山僧此間便全體作用,不曆根器。”
臨濟應機多用喝,所謂入門便“喝”是也。蓋一喝之中,俱叁玄叁要實主作用,師曾雲:“有時一喝如金剛寶劍,有時一喝如踞地金毛師子,有時一喝如探竿影草,有時一喝不作一喝用,汝作應生會。”當時會下參學之徒,亦學師喝,師雲:“汝等總學我喝,我今問汝,有一人從東堂出,一人從西堂出,兩人齊喝一聲,這裏分得實主麼?汝且作應生分,若分不得,以後不得學老僧喝。”又臨濟下第七代首山念禅師一生舉揚宗第六,惟以叁玄叁要爲事,曾雲:“諸上座,不得盲喝亂喝,者裏尋常向你道,實則始終實,主則始終主,實無二實,主無二主,若有二實二主,即是兩個瞎漢,所以我若立時你須坐,我若坐時汝須立,坐則共你坐,立則共你立,雖然如是,到這裏急須著眼始得,若是眼孔定動,即千裏萬裏,何故如此,如隔窗看馬騎相似,擬議即沒交涉,諸上座既然于此留心,直須子細,不要掠虛好,他日異時,賺著你在。”此臨濟宗家風之大概也。
沩爺有九十六圓相,家風較爲溫和,不若臨濟宗之猛烈,人天眼目雲:“沩仰宗者。父慈子孝,上令下從,你欲吃飯,我便捧羹,你欲渡江,我便撐船,隔山見煙,便知是火,隔牆見角,使知是牛。”又法眼禅師十規論曰:“沩仰則方圓默契,如谷應韻,似關合符。”例如傳燈錄沩傳雲:
“普請摘茶,師謂仰山曰:終日摘茶,只聞子聲,不見子形,請現本形相見。仰山撼茶樹。師雲:子只得其用,不得其體。仰山雲:未審和尚如何?師良久,仰山雲:和尚只得其體,不得其用。師雲:放子二十棒。仰曰:和尚棒某甲棒教誰吃?沩曰:放汝叁十棒。”
又寶峰真淨禅師住洞山語錄雲:
“上堂舉,昔日監官常教僧看見性法門,聞大沩亦爾,密遣二僧往探之,既至座下,凡百提喝俱不識,乃生慢意,一日,會小釋迦即爺山曰:你莫粗心。小釋迦遂作一圓相,以手捧向前,二僧又不識。小釋迦雲:汝莫粗心,便起去。師雲:小釋迦叁昧,二僧不知,洞山門下,莫有知者麼,是什麼叁昧?良久雲,打面還他州土麥,唱歌須是帝鄉人。”
雲門宗創臺者文偃祖師,初參睦州,發明心地,後參雪峰,得其奧旨,遂嗣雪峰,睦州之風峻烈峭銳,而雪峰之風溫密玄奧,偃禀兩家之特長,住韶州雲門山,發揮獨妙之宗致,學徒常逾千人,嗣法者六十一人,雲門風突爭,常用“顧、鑒、姨”叁字勘驗學人,謂之抽顧頌,又有雲門八要、一玄、二從、叁真要、四奪、五惑、六過、七喪、八出。法眼禅師十規論稱雲門爲“函蓋截流”,謂其家風常有奔流突止之概,偃自有偈雲:“雲門聳峻白雲低,水急遊魚不敢棲,入戶已知來見解,何煩再舉轹中泥。”
又雲門門人德山明禅師有頌雲門叁句語偈,茲錄後:乾隆並萬象,地獄及天堂,物物皆直現,頭頭總不傷。
截斷衆流
堆山積嶽來,一一盡塵埃,更擬立玄妙,冰消瓦解摧。
隨波逐浪
辨口利舌問,高低總不朽,還如應病藥,診候在臨時。
叁句外別置一問
當人如舉唱,叁句豈能該,有問如何事,南嶽與天臺。
又智六祚禅師作雲門抽顧頌偈雲:
雲門抽顧笑嘻嘻,擬議遭他顧監咦,任是張良多計策,到頭于此亦難施。
法眼宗創始者清涼文益禅師,住金陵清涼寺,四方學者雲集,遂蔚一宗。法眼家風有六相及四料科以接後學,四料科即聞聞(放)聞不聞(收)不聞聞(明)不聞不聞(暗)。
曹洞宗本應稱洞曹宗,乃洞山良價禅師暨其弟子曹山本寂禅師所創也。良價從雲岩禅師受心要,後住豫章之洞山普利院,唱五位以接學者,即正中偏,偏中正,正中來,兼中至,兼中到,是也。又作寶鏡叁昧歌,家風丕振,其入室弟子曹山本寂得心傳,曆主撫州曹山崇壽院入荷玉山,大振洞門家風,激揚五位旨訣,法席繁興,世稱曹洞宗。法眼禅師十規頌稱:“曹洞則敲唱爲用,”蓋其家風一敲一唱,回互綿密,較之峻爭之機,頗異其趣,故古有“臨濟將軍,曹洞土民”之語。良以臨濟家風有如指揮百萬師旅之將軍,而曹洞家風則如經營碎田地之農夫也。
有學僧問汾陽昭禅師“如何是正中來?”師雲:“旱地蓮花朵朵開。”學雲:“開後如何?”師雲:“金蕊銀絲承玉露,高僧不坐鳳凰臺。”問:“如何是正中偏?”師雲:“玉兔就明初夜後,金雞須報五更前。”問:“如何是兼中至?”師雲:“意所不從天地得,英雄豈藉四時推。”問:“如何是兼中到?”師雲:“玉女抛機棱軋軋,石人打鼓響咚咚。”師因僧請問,遂逐位頌出雲:
正中來:金剛寶劍拂天開,一片神光橫世界,品輝明朗絕塵埃。
正中偏:霹雳機鋒著眼看,石灰電光猶是鈍,思量擬議隔千山。
偏中正:看取輪王行正令,七千金子總隨身,途中獨自覓金鏡。
兼中至:叁歲金毛牙爪,千邪百怪出頭來,哮吼一聲皆伏地。兼中到:大顯無功休作造,木牛步步火中行,真個法王妙中妙。
又慈明楚圓禅師五位頌雲:
正中偏:半夜鳥雞室外裏鳴,海底烯燈光世界,石上栽花長枝靈。
偏中正:日落西山觀異影,分明影像顯宗乘,休把眉頭窺月井。
正中來:彼彼丈夫全意氣,矛盾交互不傷鋒,展拓縱橫不相離。
兼中至:黑白已前休作造,須明露柱未生兒,莫認狂辭途路走。
以上乃曹洞家之大概也。
古人評五家家風有雲:“曹洞丁甯,臨濟勢勝,雲門穿突急,法眼巧便,沩仰回互。”
又白雲海會演禅語妹中論五家家風雲:“僧問“如何是臨濟下事?”師雲:“五逆聞雷。”學雲;“如何是雲門下事?”師雲:“紅旗閃爍。”學雲:“如何是曹洞下事?”師雲:“馳書不到家。”學雲:“如何是沩仰下事?”師雲:“斷碑橫古路。”僧禮拜。師雲:“何不問法眼下事?”學雲:“留與和尚。”師雲:“巡人犯夜。”乃雲:“會即事同一家,不會萬別千差。一半吃泥吃土,一半食麥食麻。或即降龍伏虎,或即捷蚬撈蝦。禾山惟解打鼓,秘魔一向擎叉,者個一場戲笑,皆因微笑拈花。白雲隊裏骨董,順風撒土撒沙。若無者個腸肚,如何衣錦還家。且道還家一句作麼生道,今日榮華不識,十年前是一書生。””又上堂雲:“達磨西來,事久多變,後代兒孫,門風無限,攪擾身心,一團麻線,白雲今日,都通截斷,大衆,一百單五近清明,上元定是正月半。”
故知所謂家風者,不過祖師接引後學之權宜方便耳。家風雖因人而殊,而佛性則萬古不易,會者一以貫之,不會徒貧紛擾,法眼宗流入高麗,雲門宗早已失傳,今惟沩仰曹洞臨濟叁家尚存,然各家兒孫,從以源流宗譜相授受,記其名于譜上曰某代禅師而已,若叩以家風旨奧,則茫然莫答也。故今之學者,但求能明心見性,便可了生脫生,續佛祖慧命,把臂偕行。何須更事分門別戶耶?
第二篇 禅宗要旨
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之意義
在梵天王問佛決疑經雲:“世尊在靈山會上,拈花示從,此時人天百萬,悉皆罔措,獨有金色頭陀,破顔微笑,世尊言,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達室,付囑大迦葉”。碧岩集第一則評唱雲:“達磨遙觀此土有大乘根器,遂令海得而來,單傳心印,開示迷途,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文字者,依于腦筋思想,思想則依于一念無明,一念無明虛幻不實,故思想文字亦虛幻不實。虛幻不實者,名爲相對,相對則有生滅,不能表示無生滅之絕對,故文字無法表示絕對之佛性,釋迦雖曾利用文字言說以宣教,乃出于不得已,故喻如指月,隨說隨破,涅槃經雲:“始從鹿野苑,終至跋提河,中間五十年,未曾說一字。”金剛經雲:“若言如來有所說法,則爲謗佛,是人不解我所說義。”意謂凡屬文字言說,都無實義,相對不能表示絕對也。雖然,釋迦爲慈悲度生故,又不能不權爲利用文字言說,名爲方便,故當其說法時,常警告其聽衆勿執言說爲實,以免壅塞不通,墮入于相對窠臼之中,而無以自拔。其于言說與實義也,則又嚴爲區別,不稍含混,用心良苦,楞伽經雲:“大慧:彼諸癡人,作如是言,義如言說,義說無異,所以者何,謂義無身故無本體也,言說之外,更無余義,惟止言說。大慧:彼惡燒智,不知言說自性,不知言說生滅相對者,義不生滅絕對者,大慧:一切言說墮于文字,義則不墮,離性非性故,無受生亦無身。大慧:如來不說墮文字法,文字有無不可得故,除不墮文字,大慧,若有說言如來說墮文字法者,此則妄說,法離文字故。是故大慧:我等諸佛,及諸菩薩,不說一字,不答一字,所以者何,法離文字絕對本體中,文字不能存在。非不饒益義說,言說者,衆生妄想故。大慧:若不說一切法者,教法則壞,教法壞者,則無諸佛菩薩緣覺聲聞,若無者,誰說爲誰。是故大慧:菩薩摩诃薩莫著言說,隨宜方便,廣說經法,以衆生希望煩惱不一,故我及諸佛爲彼種種異解衆生而說諸法,令離心意意識,故不爲得自覺聖智處。”故知就佛性本體上言,文字言說雖無價值之可言,然就說法度生上觀之,則仍以言說爲主要工具,迨靈山會上,拈花示衆,迦葉領旨,始宣言有“不立文字教外別傳”法門傳于迦葉,此一法門,用直接表示佛性體用,使衆生不由文字而直接悟入真如本體者也。意者,諸大弟子受世尊薰陶已久,世尊知其根機已熟,故特示此微妙法門,使頓悟無生,直超佛地者欤。
思想、語言、文字同出于一念無明,一念未動時,空洞冥漠,無思想感覺,當然亦無語言文字,此一境界,謂之無始無明境界,迨無始無明受刺激,一念已動,思想遂生,由思想而有語言,由語言而文字,思想是無聲之語言,語言是有聲之思想,文字是有形之文字,語言是無形之文字,凡此叁者,可以一“名”字統之,攝大乘論雲:“名有二種,一言說名,二思惟名。”英哲羅素亦謂“思想爲內在之語言。”臨濟禅師雲:“名句不…
《禅宗源流與修持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