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宗源流與修持法▪P6

  ..續本文上一頁自名句,還是汝目前昭昭靈靈鑒覺聞知照燭底,安一切名句。”然叁者乃起于一念無明,一念無明有生有滅,變幻無常,名句文字亦隨之變幻無常,無常是相對者,而佛性是絕對者,相對不能表示絕對,故絕對佛性只有自修自證,方能認知,不能用文字來表示,亦不能用腦筋來揣量,楞伽經雲:“第一義者指絕對佛性,聖智覺所得,非言說妄想覺境界,是故言說妄想,不顯示第一義,言說者,生滅動搖展轉因緣起,若展轉因緣起者,彼不顯示第一義。”解深密經雲:“我說勝義指佛性,是諸聖者內自所證,尋思所行,指思想度量,是諸異生展轉所證。”又雲:“勝義無相指絕對所行,尋思但行有相境界。……勝義不可言說,尋思但行言說境界,……勝義絕諸表示,尋思但行表示境界。……勝義絕諸诤論,尋思但行诤論境界。”故知思想文字與真如佛性實不能相及。常言: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其實絕對佛性,雖欲意會亦不可得,況言傳乎?不獨佛性如此,即一至尋常之技藝,其妙處亦不可以言傳達室也。莊子雲:“桓公讀書于堂上,輪扁斫輪于堂下,釋椎鑿而上問桓公,敢問公之所讀者爲何言也?公曰:聖人之言。曰:聖人在乎?公曰:死矣。輪扁曰:然則君之所讀者聖人之糟粕耳。公曰:寡人讀書,輪人安得議乎?有說則可,無說則死。輪扁曰:臣以之事觀之,斫輪徐則甘而不固矣,疾則苦而不入矣。不徐不疾,得于手而應于心,口不能言,有數存焉于其間,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輪。”于此可見文字言說,乃間接之又間接者,其所能表示者實極有限,況欲傳達絕對之本體耶。故佛曰:“不可說,不可說。”文殊菩薩贊淨名曰:“乃至無有言說,是真入不二法門者。”老子曰:“是以聖人處無爲之事,行不言之教。”孔子曰:“予欲無言。”子思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聞也,性與天道,不可得聞也。”列子曰:“以悟本性也,故不可告也。”儒道諸家,實同具此種見地。釋尊爲救文字言說之窮,特于言教之外,別傳更爲直接之方法,則拈花示衆是也,不獨拈花而已,即揚眉瞬目,聲欬瞻顧,無非接引後學使悟入絕對本體之方法,楞伽經雲:“大慧,非一切刹土有言說,言說者,是作耳(唐譯雲:言說者假安立耳)。或有佛刹瞻視顯法,或有作相,或有揚眉,或有動睛,或笑或欠,或謦欬,或念刹土,或動搖,大慧,如瞻視……令諸菩薩得無生法忍,及諸勝叁昧,是故非言說有性有一切性,大慧,見此世界蚊蚋蟲蟻,是等衆生,無有言說,而各辦事。”後來中土祖師之喝棒怒罵,豎拂舉指,皆從此出,非憑空杜撰,或謂禅宗乃中土特創,蓋未深究也。

  雖然,文字方便,不可遍廢,一切言都,喻如指月,圓覺經雲:“修多羅教,如標月指,若複見月,了知所標,畢竟非月,一切如來種種言說,開示菩薩,亦複如是。”故知如來文字教法,皆自性海流出,欲令衆生循之以達絕對本體,離于有無二邊,非尋常文字語言可比也。解深密經雲:“以離言法性,爲欲令他現等覺故,假立名相。”又雲:“然無自性性,離諸文字自內所證,不可舍于言說文字而能宣說。”經雲:“了法不在言,善人無言際,而能示言說,如響遍世界。”華嚴經雲:“一切諸佛出妙音聲,爲衆生作佛事,一切諸佛寂寞無言,爲衆生作佛事。”故知佛之一語一點,一動一靜,無非引導衆生達于解脫之境,如醫師對證下藥,但能愈疾,便是良方,不必較其爲鹿茸牛溲也。即素以不立文字爲本色之宗門祖師,如道信、惠能、道一、百丈、大珠、臨濟、雪峰、雪窦等,皆有法語著作行世,並未完全屏棄文字,故知所謂“不立文字”者,乃指佛性中覓文字不可得,修行者勿墮文字妄想致爲文字所縛耳,若從以不立文字爲標榜,非佛祖本意也。六祖壇經雲:“執空之人有謗經,直言不用文字,既雲不用文字,人亦不合語言,只此語言,便是文字之相。”又雲:“直道不立文字,即此不立兩字,亦是文字,見人所說,即便謗他言著文字,當等須知,自迷猶可,又謗佛經,不可謗經,罪障無如。”祖庭事苑五曰:“傳法諸祖,初以叁藏教乘兼行,後達磨祖師單傳心印,破執顯宗,所謂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然水立文字,失意者多,往往謂屏去文字,以默坐爲禅,斯實吾門之啞羊,且萬法紛然,何止文字不立者哉,殊不知道猶通也,豈拘執于一隅,故即文字,文字不可得,文字既爾,余法亦然,所以爲見性成佛也,豈待遣而後已。”是故文字雖屬相對,倘能因指而見月,則文字未嘗無功,倘能明心見性,入于一昧一相之境,則文字法體即是實相,相對變爲絕對矣。倘執指以爲月,則文字未嘗無累,叁藏十二部經典,乃釋尊所假立,亦釋尊所否定,假立者爲度衆生,否定者爲免累衆生,能假立而不能否定,非佛也。能否定而不能假立,亦非佛也。惟其能假立又能否定,于是佛法乃圓融而無礙,純粹而無瑕,佛嘗說“無常苦空無我”矣,隨而否定之,佛嘗說“四谛十二因緣”矣,隨而否定之,佛嘗說“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矣,又隨而否定之,曰:假也,非實也,不可得也。夫如是而佛之說法乃說法乃無沾滯,導入于絕對而無余,或有欲以經典法門議佛者,而不知所謂經黃所謂法門者,佛早已一一自加否定,隨說隨破,以至不留一字,無迹象之可尋,則尚何指摘之可加乎?故議佛謗佛謗佛者,有如揮拳以擊空,仰面而唾天,其不自汙自弊者鮮矣。知乎此,然後可以學佛參禅。

  二、宗教之分

  宗門教門之分,始自中土,而源本于楞伽經,經雲:“佛告大慧,一切聲聞緣覺菩薩,有二種通相,謂宗通及說通,大慧:宗通者,謂緣自得勝進相,遠離言說文字妄想,趣無漏界自覺地自相,遠離一切虛妄覺想,降伏一切外道衆魔,緣自覺趣光明輝發,是明宗通相。雲何說通相:謂說九部種種教法,離異不異有無等相,以巧方便隨順衆生,如應說法,令得度脫,是名說通相,大慧:汝及余菩薩,應當修學。”伸縮雲宗通者,即自參自證之實踐禅法也。說通者,不離自性,不墮二連,說法自在之教理也。一爲直接,一爲間接,一在心行,一憑口說,釋尊宣教利生之法,大略不出斯二途,其方法雖不同,其最後目標則一也,然細究之,宗不離教,教不離宗,自來宗門雖雲不立文字,不重經典,然而世尊拈花示衆之後,隨即說雲:“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此八句即是語言,即是教理,至若初祖達磨以楞伽經傳慧可,五祖弘忍以金剛經授惠能,四祖有法語,六祖有壇經,此宗不離教之明證也。又如教典之中,華嚴、涅槃、圓覺、楞嚴、金剛、楞伽、皆直表宗旨,不離法身,此教不離宗之明證也。故證道歌雲:“宗亦通,說亦通,定慧圓明不滯空。”末世衆生,不明斯旨,先入爲主,鮮能貫通,各立門戶,互爲傾軋,習宗者則執宗以非教習教者則執教以輕宗,其實宗離教則墮于空疏,教離宗則流爲雜沓,宗教如車之兩輪,相輔而行,不可遍廢也。

  宗門行者參禅用功,除親近善智識明白正當用功方法之外,仍須明白四乘境界之不同,與其用功方法之互異,方不至認小爲大,走入歧途,無法達到明心見性之目的,欲明四乘,非廣閱經典教理不可,故六祖雖不識字而勸人“廣學多聞,識自本心,達諸佛理。”即此意也。習教理者明白四乘之後仍須真參實證,方能明心見性,倘不明心見性,雖一肚皮裝滿經典文字,下筆萬言,口若懸河,與佛性本體了不相幹,甚至錯解佛意,肆意發揮,贻誤後學,如唐之圭峰,甯之永明儱侗颟顸,令人寒心。

  叁、四乘大意

  佛之一字,尚屬假名,況四乘乎。然釋尊大悲救世,方便度生,因衆生之根器有淺深,故假設種種言教法門以爲之用,因時製宜,隨機設教,如良醫治病,對症下藥,輕劑重劑,因人而殊,故有羊鹿牛叁車之譬化城寶所之喻,其若心孤詣,誠足淩轹萬古者也。

  凡所謂法者,皆相對者也。相對之爲物,隨時空而貿遷,羌無實體,故釋尊說法,隨說隨破,其始曾試爲衆生說真如法身妙理,玄奧幽微,衆皆散去,于是改說小乘法門,信者始集,迨其徒修小乘已熟,耽著禅味,獨善其身,佛用呵之曰:此非究意,未離生死,應修中乘,于是其徒用改修中乘,達于我法皆空之境,而佛又呵之曰:此仍非究竟,無始習氣未除,仍有生死,應修大乘,于是其徒仍改修大乘之法,根機成熟,佛乃真示以最上乘法,豁然開悟,洞澈本心,無生無滅,不變不異,圓滿現成,不假雕斫,始知非心非佛物,了無一法可得,所謂法門者,無非空談,所謂四乘者,盡是戲論,于是乃信佛所雲:“不說一字不答一字”,非故弄玄虛也,茲將四乘境界略述如下:

  小乘,亦名聲聞乘,謂聞佛之聲教,悟四谛之理,斷見思之惑,而入于涅槃者也。乃佛道中最下根者所修,勝鬘寶窟雲:“聲聞者,下根從教立名,聲者教也。”聲聞乘所修法門爲四谛,即苦、集、滅、道是也。苦是受報之果,集是招果之因,道是得寂滅之果。換言之,修四谛者,即知苦斷集慕滅修道是也。谛是審實之意。其修法乃將六根斷倒,澄心靜廬,乃至僅存一點淨念,此即小乘所達之境界。其果爲阿羅漢果。

  小乘人修行,其動機在于厭生死煩惱,而求清淨寂滅,認爲靈性中本無苦惱,一切苦惱,皆由六根招集起來,故欲得清淨寂滅之樂,只有修道,將六根停止,使不生招集作用,眼不見,耳不聞,鼻嗅,舌不嘗,身下觸,意不想,六根既斷,六戶已局,靈性在僅有清淨一念尚存,寂靜快樂,此即小乘所證之道果。然六根雖暫斷,而清淨之一念,未能放棄,非究竟也。

  中乘,亦名緣覺乘,謂觀固緣而悟解也,舊稱辟支佛,所證果爲辟支佛果,中乘所修法門爲十二因緣,即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是也…

《禅宗源流與修持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月溪法師成道碑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