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暇滿難得

  暇滿難得

  怙主果碩仁波切講授

  果碩普利協會

  修持大乘佛教的行者,心中均有「爲利衆生願成佛」的大願,欲成就圓滿佛果,必須同時具足圓滿的智慧與福德資糧,此二者須依靠行者修持空性正見慧與菩提心而來,而欲證得空性正見慧必須生起具量的出離心;欲生起廣大的菩提心首先須認知輪回痛苦的本質,因而發願欲救度有情衆生能離苦得樂,此仍須以出離心爲基礎。出離心又可分爲斷除對此生的貪著與厭棄對來世的貪著;因此,推溯一切道次第修持的根源,均須斷除對此生的貪著。由於行者能斷除對此生的貪著,來世能往生人天善趣;由於厭患對來世的貪著,精進修持戒、定、慧叁學,能證得涅槃解脫;由於發起「爲利衆生願成佛」的大願,精進修持菩提心與空性正見慧,終能成就圓滿佛果。

  行者由於未能了知具足八種閑暇、十種圓滿的人身,是何等殊勝、難得與具足極大的義利;及應當運用此人身達成何種目標?因而不斷地虛耗光陰去追求名聲、財富與衣食享受。如同乞丐不知將自己所擁有的金銀財寶用以改善生活,依然四處行乞,過著窮困潦倒的日子;此生若未能珍惜暇滿難得的人身,繼續放任寶貴的生命不斷流逝空過,則來生必定繼續於輪回的大海中漂流不止。

  思惟「暇滿」的內涵,能令行者避免將寶貴的生命浪費在無意義的作爲之上;思惟「難得」的內涵,則可令行者把握此生難得的機緣,精進修持正法,從而獲致解脫乃至成佛。

  六道有情衆生的數目不可盡數,其中更有無量無邊的衆生墮入叁惡道之中,相形之下,行者此生能獲得暇滿難得的人身,其殊勝自不待言!

  「暇滿」一詞中,「暇」意指八種閑暇【遠離八種無暇---未能值遇佛法、諸根不具、具邪見、邊地受生(以上爲生而爲人的四種無暇)、生於地獄道、惡鬼道、畜生道、長壽天】。

  「滿」意指十種圓滿,其中包含「自圓滿」與「他圓滿」各五種;自圓滿的首要條件即生而爲人,因人較其他有情衆生具有更爲殊勝的因緣。

  自圓滿的第二種條件爲「生於中土」,中土之意有二:依地域區分、依佛法區分,此處系指以佛法區分之中土,行者若投生於持守戒律的四衆佛弟子【比丘(沙彌)、比丘尼(沙彌尼)、優婆塞、優婆夷】所在之處,並有法師宣說經、律、論叁藏,或修持戒、定、慧叁學之地,即爲生於中土。

  自圓滿第叁種條件爲「諸根具全」,諸根具全除身體各種感官與肢體均須健全之外,尚須非中性人(身體同時具足男根與女根)方可,此因中性人不能接受任何一種別解脫戒,是故,不能成爲「諸根具足」的人身。

  自圓滿的第四種條件爲「不墮邊業」,意指未曾造作五無間罪【弑父、弑母、弑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挑撥離間使僧團産生紛爭)】,經典中曾提及:「此生若曾造作五無間罪,即不能證得阿羅漢以上的果位。」況且造作五無間罪乃是與追求涅槃解脫的目標背道而馳,因此,若曾造作此等惡業,即不能成爲具足圓滿的人身。

  自圓滿的第五種條件爲「信解勝處」,就辭意而言,「勝處」意指戒律,行者對戒律具足虔敬的信仰,即爲「信解勝處」。持守戒律的目的可區分爲二種:一、遠離墮罪(牽引行者墮入叁惡道的罪業)。二、止息煩惱。以遠離墮罪作爲目的而持守戒律,僅須對戒律具足虔信並努力持守即可;若就止息煩惱而言,則須修學經、律、論叁藏,方能達成目標。此處系以對經、律、論叁藏具足虔信而修學,爲圓滿「信解勝處」之條件。

  欲修學正法從而獲致解脫,除須具足八種閑暇之外,尚須具足十種圓滿,如此方能具足圓滿修學正法的條件,行者應努力使自己具足上述五種自圓滿的條件。

  他圓滿的五種條件爲:一、佛出世。二、說正法。叁、教法常住。四、爲法隨轉。五、他心所悲憫。此依無著菩薩所作的「菩薩地分」而說。「佛出世」意指行者出生於佛陀住世尚未涅槃的時代。「說正法」意指佛陀除住世之外,尚開示殊勝的教法,十方叁世諸佛於成佛後,並非均具有宣說佛法的因緣。「教法常住」意指世間仍有佛陀所宣說的教法存在,尚未衰滅,且仍不斷地流傳與弘揚。「爲法隨轉」意指行者有緣能值遇修行精進具足成就的上師或法師,了知藉由修持佛法能獲致解脫成佛的殊勝利益與功德,因而發心皈依受持戒律乃至出家修行。「他心所悲憫」具有二種意涵---一、具足教證功德的上師或法師們,爲使行者能獲致解脫,將各種修持的心要與口訣,毫無保留地授予行者。二、信衆能發心布施飲食、醫藥等各種資具,護持行者能專心修行。

  世間的人們常不知珍惜此生所具有暇滿難得的人身,未能妥善運用自己所具足諸如世間財富等種種圓滿,幫助他人得以遠離痛苦獲得安樂,從而累積智慧與福德資糧,使其成爲自己修行乃至獲致解脫成佛的助緣;反而因爲擁有財富而引發自身強烈的貪、瞋、癡,將大部分寶貴的生命,用於謀取自己及親人的利益與打擊敵人之上,然而這些以「愛我執」爲動機,所造作的各種行爲中,絕大部分皆爲惡業,如此深重的惡業,導致行者須承受無量無邊的痛苦,所具足的圓滿反而成爲獲致解脫成佛的障礙,如此,甚是可惜!

  如同一帖藥劑須將藥單上所列的各種藥材齊備,服用後,方能發揮預期的效果。吾人此生已具備八種閑暇與十種圓滿等十八種獲致解脫成佛的寶貴條件,若仍不能善加珍惜如此殊勝難得的人身,依然繼續蹉跎歲月,則將如「入菩薩行論」所形容不知珍惜暇滿難得的人身,其行徑如同瘋子一般,愚癡莫此爲甚!

  經典中對於人身難得有如是譬喻:「有一只盲龜(行者)身處大海(生死輪回)的海底(叁惡道),每一百年方浮出水面一次(於叁惡道中長時受苦,業盡暫得出離且獲得人身),海面上有一金色牛轭(佛法)中有孔穴,隨海浪漂流,盲龜於浮出水面的一刻,恰巧將頭伸入牛轭的孔穴之中。」人身的殊勝難得與佛法的難值難遇,由此可知,行者對於此生能獲得暇滿難得的人身,應善加珍惜!

  行者未聽聞佛法之前,或許認爲人生僅須求得此生的圓滿與安樂即可,不須耗費心力修持正法;此爲障礙行者修行的第一種邪見。此種錯誤的認知,於行者聽聞佛法,了知暇滿難得的人身所能成辦的殊勝義利(例如能往生人天善趣或淨土,乃至獲致解脫與成就圓滿佛果),並於心續中生起證量之後,將能逐步減輕,乃至完全斷除。

  有情衆生莫不具有希求安樂與厭離痛苦的共同點,然世人卻常將此生具足財富等圓滿,僅供自己受用,吝於布施行善;因此,雖然極力追求安樂,卻仍以此悭吝的果報,來生將墮入餓鬼道,而與獲致安樂的目標有天壤之別。

  行者或許會墮入輕視自己,認爲自己沒有能力修行,無法藉由修行而獲致解脫乃至成佛,此爲障礙行者修行的第二種邪見。所有的天人於壽命將盡之時,無不發願來生能獲得可即身成佛的人身,天人尚且如此發願,行者更不應妄自菲薄,應當對於藉由精進修持正法終能獲致解脫乃至成佛的義理,生起堅定的信心。

  修行能否有所成就?關鍵在於行者的心續能否藉由修持,將原先錯誤的認知乃至種種煩惱惡習予以徹底轉變,若能將其轉變甚至革除,即能生起各種道次第的證量;因此,修行能否有所成就?取決於能否將上師所講授的教法付諸實修,從而使煩惱與業障逐步減輕。心續中能否生起各種道次第的證量,與行者的年齡、財富與地位沒有任何關聯。

  行者雖然了知修行的重要,然卻不斷地藉故推延,總是認爲將來有時間再努力修行,此爲障礙行者修行的第叁種邪見。欲對治此邪見,行者須思惟與修持暇滿人身極爲殊勝難得。「菩提道次第廣論」中,分別從因緣、本質、譬喻等叁方面說明人身難得,欲獲得暇滿人身須具足叁種因緣:一、清淨持守戒律---月稱菩薩於「入中論」一書中即強調欲獲得人身須清淨持守戒律,清淨持守戒律爲往生人天善趣必要的條件,然而觀諸社會大衆有多少人能持守十善戒?(不造十惡---殺生、偷盜、邪淫、绮語、兩舌、惡口、妄語、貪、瞋、癡)即使行者已受持別解脫戒、菩薩戒與密咒戒,扪心自問自己是否已能清淨持守戒律?因此,不應將清淨持守戒律一事,認爲無甚艱難而等閑視之。二、具足六度等善行---藉由清淨持守戒律能獲得人身,然若未能同時具足暇滿的條件,則仍有缺憾,此缺憾唯有依靠布施等善行方能彌補,進而獲得暇滿人身;藉由布施能增長福報、持戒能獲得人身、忍辱能具足威儀、精進、禅定與智慧能幫助行者趣入正法。叁、清淨的願心---清淨的願心最低限度須發願來生能往生人天善趣,最究竟的願心則爲「爲利有情願速成佛」,行者若將所具足的六度善行,發願能獲得此生的富樂圓滿,此種以「愛我執」爲動機的願心具有染汙與不清淨,容易將此生行善所累積的福報,輕易加以揮霍甚至造作惡業,來生必然難以再獲得暇滿人身。

  上述叁種因緣極難同時具足,行者由於長時於輪回中流轉的緣故,心續中貪求此生圓滿富樂的習氣已然根深柢固,任運生起的種種心念,莫不是希求自己能遠離病苦,具足財富、權勢與名聲,縱使已皈依佛門發心修持,此種具有染汙與不清淨的心念,仍然經常産生;行者雖不斷發願能往生人天善趣乃至獲致解脫成佛,然仔細反省自己每天的心念與行爲,卻仍是惡多善少,不斷的造作與累積墮落惡趣的因,如此顛倒的觀念與行爲,如何能圓滿行者的心願;因此,須時時省察自心,將錯誤的意念與動機加以修正,切勿繼續受其左右,障礙行者往生人天善趣乃至獲致解脫成佛的因緣。一旦行者能使自心産生轉變,將惡習逐步淨除,即能漸次生起各種體悟,這些體悟能使行者獲得安樂與自在,從而堅定行者精進修行的心念。基於以上所述可知,暇滿人身極爲殊勝難得,此生若未能修持正法,來世再獲得暇滿人身的機會,可說微乎其微。

  以上所述爲闡釋暇滿人身難得的因,行者對此若能殷重觀…

《暇滿難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十二緣起支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