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暇满难得

  暇满难得

  怙主果硕仁波切讲授

  果硕普利协会

  修持大乘佛教的行者,心中均有「为利众生愿成佛」的大愿,欲成就圆满佛果,必须同时具足圆满的智慧与福德资粮,此二者须依靠行者修持空性正见慧与菩提心而来,而欲证得空性正见慧必须生起具量的出离心;欲生起广大的菩提心首先须认知轮回痛苦的本质,因而发愿欲救度有情众生能离苦得乐,此仍须以出离心为基础。出离心又可分为断除对此生的贪着与厌弃对来世的贪着;因此,推溯一切道次第修持的根源,均须断除对此生的贪着。由於行者能断除对此生的贪着,来世能往生人天善趣;由於厌患对来世的贪着,精进修持戒、定、慧三学,能证得涅槃解脱;由於发起「为利众生愿成佛」的大愿,精进修持菩提心与空性正见慧,终能成就圆满佛果。

  行者由於未能了知具足八种闲暇、十种圆满的人身,是何等殊胜、难得与具足极大的义利;及应当运用此人身达成何种目标?因而不断地虚耗光阴去追求名声、财富与衣食享受。如同乞丐不知将自己所拥有的金银财宝用以改善生活,依然四处行乞,过着穷困潦倒的日子;此生若未能珍惜暇满难得的人身,继续放任宝贵的生命不断流逝空过,则来生必定继续於轮回的大海中漂流不止。

  思惟「暇满」的内涵,能令行者避免将宝贵的生命浪费在无意义的作为之上;思惟「难得」的内涵,则可令行者把握此生难得的机缘,精进修持正法,从而获致解脱乃至成佛。

  六道有情众生的数目不可尽数,其中更有无量无边的众生堕入三恶道之中,相形之下,行者此生能获得暇满难得的人身,其殊胜自不待言!

  「暇满」一词中,「暇」意指八种闲暇【远离八种无暇---未能值遇佛法、诸根不具、具邪见、边地受生(以上为生而为人的四种无暇)、生於地狱道、恶鬼道、畜生道、长寿天】。

  「满」意指十种圆满,其中包含「自圆满」与「他圆满」各五种;自圆满的首要条件即生而为人,因人较其他有情众生具有更为殊胜的因缘。

  自圆满的第二种条件为「生於中土」,中土之意有二:依地域区分、依佛法区分,此处系指以佛法区分之中土,行者若投生於持守戒律的四众佛弟子【比丘(沙弥)、比丘尼(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所在之处,并有法师宣说经、律、论三藏,或修持戒、定、慧三学之地,即为生於中土。

  自圆满第三种条件为「诸根具全」,诸根具全除身体各种感官与肢体均须健全之外,尚须非中性人(身体同时具足男根与女根)方可,此因中性人不能接受任何一种别解脱戒,是故,不能成为「诸根具足」的人身。

  自圆满的第四种条件为「不堕边业」,意指未曾造作五无间罪【弑父、弑母、弑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挑拨离间使僧团产生纷争)】,经典中曾提及:「此生若曾造作五无间罪,即不能证得阿罗汉以上的果位。」况且造作五无间罪乃是与追求涅槃解脱的目标背道而驰,因此,若曾造作此等恶业,即不能成为具足圆满的人身。

  自圆满的第五种条件为「信解胜处」,就辞意而言,「胜处」意指戒律,行者对戒律具足虔敬的信仰,即为「信解胜处」。持守戒律的目的可区分为二种:一、远离堕罪(牵引行者堕入三恶道的罪业)。二、止息烦恼。以远离堕罪作为目的而持守戒律,仅须对戒律具足虔信并努力持守即可;若就止息烦恼而言,则须修学经、律、论三藏,方能达成目标。此处系以对经、律、论三藏具足虔信而修学,为圆满「信解胜处」之条件。

  欲修学正法从而获致解脱,除须具足八种闲暇之外,尚须具足十种圆满,如此方能具足圆满修学正法的条件,行者应努力使自己具足上述五种自圆满的条件。

  他圆满的五种条件为:一、佛出世。二、说正法。三、教法常住。四、为法随转。五、他心所悲悯。此依无著菩萨所作的「菩萨地分」而说。「佛出世」意指行者出生於佛陀住世尚未涅槃的时代。「说正法」意指佛陀除住世之外,尚开示殊胜的教法,十方三世诸佛於成佛後,并非均具有宣说佛法的因缘。「教法常住」意指世间仍有佛陀所宣说的教法存在,尚未衰灭,且仍不断地流传与弘扬。「为法随转」意指行者有缘能值遇修行精进具足成就的上师或法师,了知藉由修持佛法能获致解脱成佛的殊胜利益与功德,因而发心皈依受持戒律乃至出家修行。「他心所悲悯」具有二种意涵---一、具足教证功德的上师或法师们,为使行者能获致解脱,将各种修持的心要与口诀,毫无保留地授予行者。二、信众能发心布施饮食、医药等各种资具,护持行者能专心修行。

  世间的人们常不知珍惜此生所具有暇满难得的人身,未能妥善运用自己所具足诸如世间财富等种种圆满,帮助他人得以远离痛苦获得安乐,从而累积智慧与福德资粮,使其成为自己修行乃至获致解脱成佛的助缘;反而因为拥有财富而引发自身强烈的贪、瞋、痴,将大部分宝贵的生命,用於谋取自己及亲人的利益与打击敌人之上,然而这些以「爱我执」为动机,所造作的各种行为中,绝大部分皆为恶业,如此深重的恶业,导致行者须承受无量无边的痛苦,所具足的圆满反而成为获致解脱成佛的障碍,如此,甚是可惜!

  如同一帖药剂须将药单上所列的各种药材齐备,服用後,方能发挥预期的效果。吾人此生已具备八种闲暇与十种圆满等十八种获致解脱成佛的宝贵条件,若仍不能善加珍惜如此殊胜难得的人身,依然继续蹉跎岁月,则将如「入菩萨行论」所形容不知珍惜暇满难得的人身,其行径如同疯子一般,愚痴莫此为甚!

  经典中对於人身难得有如是譬喻:「有一只盲龟(行者)身处大海(生死轮回)的海底(三恶道),每一百年方浮出水面一次(於三恶道中长时受苦,业尽暂得出离且获得人身),海面上有一金色牛轭(佛法)中有孔穴,随海浪漂流,盲龟於浮出水面的一刻,恰巧将头伸入牛轭的孔穴之中。」人身的殊胜难得与佛法的难值难遇,由此可知,行者对於此生能获得暇满难得的人身,应善加珍惜!

  行者未听闻佛法之前,或许认为人生仅须求得此生的圆满与安乐即可,不须耗费心力修持正法;此为障碍行者修行的第一种邪见。此种错误的认知,於行者听闻佛法,了知暇满难得的人身所能成办的殊胜义利(例如能往生人天善趣或净土,乃至获致解脱与成就圆满佛果),并於心续中生起证量之後,将能逐步减轻,乃至完全断除。

  有情众生莫不具有希求安乐与厌离痛苦的共同点,然世人却常将此生具足财富等圆满,仅供自己受用,吝於布施行善;因此,虽然极力追求安乐,却仍以此悭吝的果报,来生将堕入饿鬼道,而与获致安乐的目标有天壤之别。

  行者或许会堕入轻视自己,认为自己没有能力修行,无法藉由修行而获致解脱乃至成佛,此为障碍行者修行的第二种邪见。所有的天人於寿命将尽之时,无不发愿来生能获得可即身成佛的人身,天人尚且如此发愿,行者更不应妄自菲薄,应当对於藉由精进修持正法终能获致解脱乃至成佛的义理,生起坚定的信心。

  修行能否有所成就?关键在於行者的心续能否藉由修持,将原先错误的认知乃至种种烦恼恶习予以彻底转变,若能将其转变甚至革除,即能生起各种道次第的证量;因此,修行能否有所成就?取决於能否将上师所讲授的教法付诸实修,从而使烦恼与业障逐步减轻。心续中能否生起各种道次第的证量,与行者的年龄、财富与地位没有任何关联。

  行者虽然了知修行的重要,然却不断地藉故推延,总是认为将来有时间再努力修行,此为障碍行者修行的第三种邪见。欲对治此邪见,行者须思惟与修持暇满人身极为殊胜难得。「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分别从因缘、本质、譬喻等三方面说明人身难得,欲获得暇满人身须具足三种因缘:一、清净持守戒律---月称菩萨於「入中论」一书中即强调欲获得人身须清净持守戒律,清净持守戒律为往生人天善趣必要的条件,然而观诸社会大众有多少人能持守十善戒?(不造十恶---杀生、偷盗、邪淫、绮语、两舌、恶口、妄语、贪、瞋、痴)即使行者已受持别解脱戒、菩萨戒与密咒戒,扪心自问自己是否已能清净持守戒律?因此,不应将清净持守戒律一事,认为无甚艰难而等闲视之。二、具足六度等善行---藉由清净持守戒律能获得人身,然若未能同时具足暇满的条件,则仍有缺憾,此缺憾唯有依靠布施等善行方能弥补,进而获得暇满人身;藉由布施能增长福报、持戒能获得人身、忍辱能具足威仪、精进、禅定与智慧能帮助行者趣入正法。三、清净的愿心---清净的愿心最低限度须发愿来生能往生人天善趣,最究竟的愿心则为「为利有情愿速成佛」,行者若将所具足的六度善行,发愿能获得此生的富乐圆满,此种以「爱我执」为动机的愿心具有染污与不清净,容易将此生行善所累积的福报,轻易加以挥霍甚至造作恶业,来生必然难以再获得暇满人身。

  上述三种因缘极难同时具足,行者由於长时於轮回中流转的缘故,心续中贪求此生圆满富乐的习气已然根深柢固,任运生起的种种心念,莫不是希求自己能远离病苦,具足财富、权势与名声,纵使已皈依佛门发心修持,此种具有染污与不清净的心念,仍然经常产生;行者虽不断发愿能往生人天善趣乃至获致解脱成佛,然仔细反省自己每天的心念与行为,却仍是恶多善少,不断的造作与累积堕落恶趣的因,如此颠倒的观念与行为,如何能圆满行者的心愿;因此,须时时省察自心,将错误的意念与动机加以修正,切勿继续受其左右,障碍行者往生人天善趣乃至获致解脱成佛的因缘。一旦行者能使自心产生转变,将恶习逐步净除,即能渐次生起各种体悟,这些体悟能使行者获得安乐与自在,从而坚定行者精进修行的心念。基於以上所述可知,暇满人身极为殊胜难得,此生若未能修持正法,来世再获得暇满人身的机会,可说微乎其微。

  以上所述为阐释暇满人身难得的因,行者对此若能殷重观…

《暇满难得》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十二缘起支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