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煮雲法師的佛教經驗與佛教事業─1949年大陸來臺青年僧侶個案研究(丁敏)▪P8

  ..續本文上一頁經驗和模式:以慧峰法師建立天臺宗道場湛然寺爲中心的考察〉頁275。臺北,南天書局印行,1996年。

  [20] 釋南亭,《南亭和尚全集》第12集〈南亭和尚自傳》,頁149~頁152。臺北,華嚴蓮社出版,1994。

  [21] 以上同注2,頁220、頁221、頁229。

  [22] 以上同注2,頁228。

  [23] 釋煮雲,《煮雲法師全集》第9冊,〈煮雲法師生平事略〉頁6,高雄,鳳山蓮社發行,1988年。

  [24] 同注3,頁61。

  [25] 同注2,頁244。

  [26] 有關外省僧侶被排斥的問題,江燦騰教授指出:“來臺後,由于語言不同和信仰型態差異,以及寺廟管理權歸屬的問題,急需有一妥善的解決。其中最關鍵的問題,是寺産如何納入“中國佛教會”統一支配的問題,對急需尋求來臺後安頓生活的外省僧侶,尤爲迫切。但,要將寺産改爲“十方叢林”,而由中央的“中國佛教會”統一支配,在法律上無據,只是白聖法師和東初法師等人努力鼓吹的一種新構想罷了。卻因關系寺産的命運歸屬問題,而引起本省各寺院的驚惶,害怕本身寺産被剝奪原有的支配權,于是轉而敵視和“中國佛教會”有關的外省僧侶。慧峰法師和煮雲法師的遭排斥,有很大的原因,是和寺方害怕管理權被奪走有關。”以上引自注19,頁289。

  [27] 見同注2,頁261~頁262。

  [28] 見同注19,頁277。

  [29] 此段過程見注2,頁251~頁255“大仙寺首開傳戒之風”中。

  另外《白公上人光壽錄》,42年〈本年大事〉[僧伽]中雲:“鍾石磐居士聞陳登元居士告稱大仙寺齋姑秘密計劃傳大戒,主辦者爲金姑、銀姑,戒期七天。且允繳費挂名,人不到壇。並派人四出勸募,形同兒戲,乃馳函禀呈白聖長老,設法勸阻。”頁302,1983年,祝賀恩師八秩嵩慶禮贊會印贈。此是中國佛教會得知的另一線索。

  [30] 同注19,頁285。

  [31] 同注19,頁283。

  [32] 梁湘潤口述,《梁湘潤上人回憶錄前傳》,頁195~頁196。 臺北,行卯出版社,1995年。

  [33] 參考釋永芸,《跨世紀的悲欣歲月──走過臺灣佛教五十年寫真》,頁70~頁74,頁102~頁103,臺北,佛光出版社,1996年。

  [34] 同注20,頁149、頁177。又當時的物價,據注32,頁148, 引用《智光大師法彙》中,孫張清揚女士所撰〈悼智公上人〉文中雲:“我(孫夫人)在老人來到後,曾請老人(智光),就該寺(十普寺),講過幾座經,介紹了不少皈依弟子。……發心啓建了一個“觀音七”,請老人主七,……大約收了新臺幣七千余元。(當時可買叁十兩黃金)”。由此可推算出四條金子的時價。

  [35] 同注2,頁268~頁270。

  [36] 同注2,頁272。煮雲法師在其〈忏悔室隨筆〉中,經常以“家”來稱呼自己的道場:鳳山蓮社。見《煮雲法師全集》冊9。

  [37] 見《道安法師遺集》之〈道安日記〉,頁1177~頁1178,頁5,臺北,道安法師紀念會,1980年。

  [38] 見《道安法師遺集》之〈道安日記〉,頁1634、頁1740、頁1821、頁1982,臺北,道安法師紀念會,1980年。

  [39] 同注2,頁271。

  [40] 參考同注19,頁289。《道安法師遺集》第4冊之〈二力室文集〉中〈中國佛教之近狀〉一文,頁202。

  [41] 以上參考《煮雲法師全集》冊9中〈忏悔室隨筆〉中的描述。並參考《煮雲和尚紀念專輯》中,張玉花〈悼念恩師煮公上人〉一文,頁172~頁175, 高雄,鳳山蓮社印行,1989年。

  [42] 同注3,頁85。

  [43] 同注23,頁10。

  [44] 同注37,頁1114。

  [45] 江燦騰,《臺灣百年佛教史之研究》,十五,〈臺灣佛教近五十年來發展經驗的回顧與檢討〉,頁473。臺北,南天書局印行,1996年。

  [46] 見《煮雲法師全集》冊6,〈東臺灣弘法紀要〉,頁31, 高雄,鳳山佛教蓮社發行,1988年。

  [47] 同注2,頁286~頁295。

  [48] 同注43,頁473。

  [49] 同注2,頁316。

  [50] 同注40,頁17~頁18。

  [51] 轉引自注19,頁302。

  [52] 同注2,頁315~頁317。

  [53] 同注2,頁2。

  [54] 張澄基,《佛學今注》下冊,頁361,臺北,慧炬出版社,1983年。

  [55] 江燦騰,《人間淨土的追尋──中國近世佛教思想研究》第六章〈臺灣當代淨土思想的新動向〉,頁200,臺北,稻鄉出版社,1989年。

  [56] 釋慧嚴,〈煮雲上人精進佛七源流之探討〉,見《煮雲和尚紀念專集》,頁41~頁48。

  [57] 同注33,頁102。

  [58] 同注2,頁198。

  [59] 同注2,頁184。

  [60] 可參考釋真華,《行化雜記》中〈敬賀妙蓮法師掩關二十年〉一文對妙蓮法師的介紹,臺北,正聞出版社,1991年。

  [61] 黃維憲、丁敏〈當代臺灣佛教社會福利服務的新趨勢初探:以“佛教蓮花臨終關懷基金會”、“覺苑寺”爲例〉發表于“宗教與社會福利研討會”,新竹,1998年。

  [62] 同注57。

  [63] 《煮雲法師全集》共九冊,計有:

  第1、2冊:佛門異記

  第3、4冊:精進佛七專輯

  第5冊:東南亞佛教見聞記

  第6冊:弘法散記,新大陸佛教巡禮

  第7冊:煮雲法師講演集,佛教與基督教的比較

  第8冊:南海普陀山傳奇異聞錄,金山活佛,皇帝與和尚

  第9冊:忏悔室隨筆,煮雲法師生平事略,精進佛七溯塵緣

  

《煮雲法師的佛教經驗與佛教事業─1949年大陸來臺青年僧侶個案研究(丁敏)》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