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佛法簡易解▪P4

  ..續本文上一頁出故宅,即身是無常,其性常也。南方所說,大約如此。”師曰:“若然者,與彼先尼外道無有差別。彼雲:“我此身中有一神性,此性能知痛癢,身壞之時,神則出去。如舍被燒,舍主出去。舍即無常。舍主常矣。”審如此者,邪正莫辨,孰爲是乎?吾比遊方,多見此色,近尤盛矣!聚即叁五百衆,目視雲漢,雲是南方宗旨,把他《壇經》改換,添揉鄙談,削除聖意,惑亂後徒,豈成言教。苦哉!吾宗喪矣!若以見聞覺知是佛性者,淨名不應雲:“法離見聞覺知。若行見聞覺知,是則見聞覺知,非求法也。””

  以上所舉四項,如能了解于心,則佛性斷非如一般人所測度“玄之又玄,空而非空”,無可尋著。非以斷六根,破妄念,入于四病,墮于四相,所能達到。

  《圓覺經》雲:“善男子!雲何我相?謂諸衆生心所證者。善男子!譬如有人,百骸調適,忽忘我身,四肢弦緩,攝養乖方,微入緘艾,即知有我。是故證取方現我體。善男子!其心乃至證于如來,畢竟了知清淨涅槃,皆是我相。”

  然則何謂“我相”乎?“我相”者,指衆生修行時心中所“證”之一種境界也。此之謂證,並非“實證”,乃“誤證”也,謂誤證“我相”境界以爲“自性”也。譬如有人用功之時,停止六根作用,使不爲外界事物所影響,此時百骸調適,四肢弦緩,忽忘我身。須用緘艾剌炙,方覺有此肉體。此種清淨舒適境界,其心自以爲已證如來,畢竟了知清淨涅槃矣!其實皆是“我相”境界也。

  《圓覺經》雲:“善男子!雲何人相?謂諸衆生心悟證者。善男子!悟有我者,不複認我,所悟非我,悟亦如是。悟已超過一切證者,悉爲人相。善男子!其心乃至圓悟涅槃,俱是我者。心存少悟,備殚證理,皆名人相。”

  然則“人相”果何如乎?亦是衆生修行時所誤證之一種境界也。衆生初誤證“我相”,既而悟“我相”之非“自性”。乃又起一念,不複認我。前所證悟皆知非我,俱予遣除。自以爲超過一切證者,見“自性”矣。豈知此之境界,悉爲人相境界也。其心甚至自以爲圓悟涅槃,亦是腦筋思想作用,皆名“人相”。

  《圓覺經》雲:“善男子!雲何衆生相?謂諸衆生心自證悟所不及者。善男子!譬如有人作如是言:我是衆生,則知彼人說衆生者,非我非彼。雲何非我?我是衆生,則非是我。雲何非彼?我是衆生,非彼我故。善男子!但諸衆生了證了悟,皆爲我人。而我人相所不及者,存有所了,名衆生相。”

  然則“衆生相”又何如乎?“衆生相”者,乃衆生修行時,悟我相人相之非,俱加屏遣,入于二相所不及之境界也。譬如有人作如是言:“我是衆生。”既雲衆生,則非我非彼矣。修行者腦筋所能證悟之境,皆爲我人。而我人相所不能及之境,則爲“衆生相”之境界。所謂“前念已滅,後念朱起,中間是”是也。

  《圓覺經》雲:“善男子。雲何壽命相?謂諸衆生心照清淨,覺所了者,一切業智所不自見,猶如命根。善男子!若心照見一切覺者,皆爲塵垢,覺所覺者,不離塵故。如湯銷冰,無別有冰,知冰銷者,存我覺我,亦複如是。”

  然則“壽命相”又何如乎?“壽命相”者,謂衆生修行時,屏棄我相人相衆生相,入于空無所有清淨境界。此境界乃一切業智所不能聞見,猶如命根一樣。雖然空寂,猶自存續。故名“壽命相”。蓋因前叁相既自覺其爲塵垢而去之。然此之覺悟,亦末離于塵垢也。如湯銷冰,冰已不存,而湯仍在。前叁相雖滅而壽命相仍存。所謂“厭流轉者,妄見涅槃”是也。

  《圓覺經》雲:“善男子!末世衆生不了四相,雖經多劫勤苦修道,但名有爲,終不能成一切聖果,是故名爲正法末世。何以故?認一切我爲涅槃故,有證有悟名成就故。譬如有人認賊爲子,其家財寶終不成就。”

  用周易老莊解釋大乘佛法之錯誤

  佛法以“真如實相”爲最究極之本體,而老莊及周易則以“無始無明”爲最究極之本體。其源不同,故所言各異。昔漢明帝時,佛經初入中國,簡陋淺缺,學者未能以經解經。迨符秦什師廣譯大乘經論,印度空宗般若思想始入中國,然真如實相之要旨,人尚未盡明了。其時適承老莊思想盛極漸衰之際,一班聰慧睿哲之士,多去儒而歸佛,故佛法獲得迅速發展。當時一般高僧,多先學老莊之說,及其發揮般若佛性之理,遂多引用老莊周易以爲注腳。每以老子之所謂“無”用來解釋般若之所謂“空”。“無”之與“空”,表面雖近似,而意義則完全不同。蓋空宗初入中國,一般人尚未完全懂得“空”字之妙義也。老子之“無”,即“無極”,虛無之義,佛家之所謂“無始無明”是也。是一種空洞冥渺境界。而般若之“空”,乃第一義空。非虛空之空、空空洞洞之空,而是佛性遍滿虛空,圓滿現成,如如不動,妙用恒沙之義。老莊之本體既是“虛無”,宇宙萬物不過是由無生有,由有歸無,只好讓他自然流行,不必分別好了。所以老莊變成虛無主義、自然主義。佛法本體是“真如”,能用具足,欲達真如,必須修行打破無始無明,故産生六波羅蜜之積極思想。又以真如自性之一體同悲,故産生利己利人之大乘思想。其源不同,故其教各異。然當時學者尚未察此,以“無”與“空”等視齊觀。因此兩種根本思想之混亂不清,遂陷一般後學于拖坭帶水之境。千載之下,尚無有明白指出者,良可慨也。

  老子、莊子、周易叁書,六朝時稱爲“叁玄”。用叁玄及儒書以解佛經,謂之“格義”。例如:一、劉(蟲+圠-土)《無量義經》序雲:“玄圃以東,號曰太一。罽賓以西,字爲正覺。希無之與修真,其揆一也。”二、範嘩後漢書西域傳論佛教雲:“詳其清心釋累之訓,空有兼遺之宗,道書之流。”叁、〈高僧傳〉卷六有雲:“釋慧遠,本姓賈氏。雁門婁煩人也……博綜六經,尤善莊老……年二十一……時沙門釋道安立寺于太行恒山。弘贊像法,聲甚著聞。遠遂往歸之……年二十四,便就講說。嘗有客聽講,難實相義。往複移時,彌增疑昧。遠乃引莊子義爲連類,于是惑者曉然。”四、〈高僧傳〉卷四百雲:“法雅河間人,凝正有器度。少善外學,長通佛義,衣冠任子鹹附咨禀。時依門徒,井世典有功,未善佛理。雅乃與康法朗等,以經中事數,擬配外書,爲生解之例。謂之格義。乃毗浮相昙等,亦辨格義,以訓門徒。雅風采灑落,善于樞機,外典佛經,遞互講說。”五、釋道安《安般經》德序雲:“安般(即呼吸或出入息)者,出入也。道之所寄,無往不因,德之所寓,無往不托。是故安般寄息以守成,四禅厲骸以成定也。寄息故有六階之差,寓骸故有四級之別。階差者,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爲。級別者,忘之又忘,以至于無欲也。無爲故無形而不因,無欲故無事而不適。無形而不因,故能開物;無事而不適,故能成務。成務者,即萬有而自彼;開物者,使天兼忘我他。彼我雙廢者,守于惟守也(損之又損是老子;忘子又忘是莊子;開物成務是周易。)”六、吉藏〈中觀論疏〉卷二有雲:“有無者,未有色法,先有于無,故從無出有,即無在有先,有在無後,故稱本無。”又雲:“釋道安明本無義,謂無在萬化之前,空爲衆形之始。夫人之所滯,滯在未有,若詫心本無,則異想便息……一切諸法,本性空寂,故雲本無。此與方等經論什肇山門義無異也。”此乃用老子“天地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以釋道安所立“本無”之義。其實空宗之所謂本無,即本際之義,本際即本來真實,真如佛性無生無滅是也,與老子之無極不同。又僧肇〈寶藏論〉雲:“夫本際者,即一切衆生無礙涅槃之性也。何謂忽有如是妄心及以種種顛倒者?但爲一念迷也。又此念者,從一而起,又此一者,從不思議起。不思議者,即無所起,故經雲:道始生一,一爲無爲。一生二,二爲妄心。以知一故,即分爲二。二生陰陽,陰陽爲動靜也。以陽爲清,以陰爲濁。故清氣內虛爲心,濁氣外凝爲色,即有心色二法。心應于陽,陽應于動,色應于陰,陰應于靜。靜乃與亦牝相通,天地交合,故所謂一切衆生,皆禀陰陽虛氣而生。是以由一生二,二生叁,叁即生萬物也。既緣無爲而有心,複緣有心而有色。故經雲:種種心色,是以心生萬慮,色起萬端,和合業因,遂成叁界種子。夫所以有叁界者,爲以執心爲本,迷真一故,即有濁辱,生其妄氣,妄氣澄清爲無色界,所謂心也;澄濁現爲色界,所謂身也;散滓穢爲欲界,所爲塵境也。故經雲:叁界虛妄不實。唯一妄心變化。夫內有一生,即外有無爲;內有二生,即外有有爲;內有叁生,即外有叁界。既內外相應,遂生種種諸法及恒沙煩惱也。”僧肇解“諸法皆空”之義,並非否定現象之存在,而謂一切現象,故爲因緣和合所生之範疇。此種由因緣和合而生之萬物之相,乃時刻變化永不休止之範疇,故非萬物之本性。萬物本性爲不變不易之範疇,所以超越人類的認識。如此說法,並非錯誤。但既知萬物本性(即真如)爲不變不易不可認識之範疇,則真實之本性乃無生無滅,非有非無可知矣。而老子之所謂有,乃生于無,有複歸無,一生一滅,循環返複。便是“生滅輪回之法”。既知其由無生有,便是可認識之範疇。夫有無生滅輪回可認識之法,豈可與離有無、不生滅、超輪回、不可以眼根認識之法相提並論耶?此理極明,而諸師不察,深爲惋惜。世尊所據以破外道邪說者,即憑此生滅法與非生滅法一點也。生滅乃起于腦筋揣量妄量計度,是相對非絕對,非生滅超出時空二界之外,是絕對非相對也。故老子之“無”是生死本,而般若之“空”是了生死之體,不可同日語也。

  僧肇〈無名論〉之錯誤

  僧肇著〈涅槃無名論〉,以老子“無名天地之始”與佛之“涅槃”並論,實爲大謬。老子之無名,乃無始無明也,豈可與涅槃妙心真如實相並論耶!其言曰:“夫涅槃之爲道也,寂寥虛曠,不可以形名得;微妙無相,不可以有心知。超群有以升,量太虛而永久。隨之弗得其蹤,迎之罔眺其首。六攝不能攝其生,力負無以化其體。眇奔恍惚,若存若往。五目莫睹其容,二聽不聞其響。窈窈冥冥,誰見誰曉?彌論靡所不在,而獨曳于有無之表,然則言之者失其真,知之者返其愚。有之者乘其性,無之者傷具軀。”由此而觀。僧肇明明把無始無明境界當做涅槃境界,認老子“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與涅槃同境,實屬大錯。

  印可

  印可(即印證)出《維摩诘經》。考查傳燈錄古今明心見性之人通通是用這叁種法門修的。見性後拿〈傳燈錄〉印證是否一樣。

  

《大乘佛法簡易解》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染與淨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