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色心而能見”。
無念念者,即念真如,無生生者,即生實相。
明心見性之後,見聞覺知根塵識界,皆變爲真如,起心動念,皆是真如,此時之念,同于無念,無念之念,即是真如,真如不離念念,念念不離真如。
明心見性之後,宇宙萬物,山河大地,皆變爲實相,此時生滅,即同無生,無生之生,即是實相。
《六祖壇經》曰:“善知識,無者無何事?念者念何物?無者,無二相,無諸塵勞之心,念者,念真如本性,真如即是念之體,念即是真如之用,真如自性起念,非眼耳鼻舌能念,真如有性,所以起念,真如若無,眼耳色聲當時即壞,善知識,真如自性起念,六根雖有見聞覺知,不染萬境,而真性常自在,故經雲:能善分別諸法相,于第一義而不動。”
無住而住,常住涅槃,無行而行,即超彼岸。
佛性本體空寂,本無所住,雖無所住,而充滿十方,無所不在,故曰“無住而住”。本體如如不動,故曰“常住涅槃”。
《六祖壇經》曰:“道須通流,何以卻滯,心不住法,通即通流,心若住法,名爲自縛。”
佛性本體,清淨不動,本無所行,雖無所行,而能轉物,故曰“無行而行”。古德雲:“將山河大地轉歸自己,能如此,便有獨立自由份,生死輪回。皆不相幹”,故曰“即超彼岸”。
無住而住是體,無行而行是用。
《金剛經》雲:“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應無所住,即是無住而住之體,而生其心,即是無行而行之用。
如如不動,動用無窮,念念無求,求本無念。
本體如如不動,而妙能轉物,即體起用,動用無窮,用雖無窮,而體本不動,體若能動,即非最終極之體(實相),因其爲最終極之體(萬物根源),始能推動一切,動用無窮。
後秦釋道朗《大般涅槃經》序雲:“夫法性以至極爲體,至極則歸于無變,所以生滅不能遷其常,生滅不能遷其常,故其常不動。”
明心見性之後,念念不離佛性,佛性無求,故念念無求,佛性不離念念,求亦佛性,故曰“求本無念”。
《維摩诘經》雲:“若求法者,于一切法,應無所求。”
菩提無得,淨五眼而了叁身。
菩提是無爲法,本無所得,故釋迦雲:“我若于法有所得,燃燈佛即不與我授記”,《金剛經》雲:“須菩提,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又雲:“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爲無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我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五眼者,(一)肉眼,戒行清淨。(二)天眼,能辨小乘法門。(叁)慧眼,能辨中乘法門。(四)法眼,能辨大乘法門。(五)佛眼,能辨最上乘法門。
叁身者,(一)自性是法身。(二)見聞覺知是報身。(叁)六根是應身。
菩提無得,即是明心見性,明心見性之後,則五眼清淨,此時六根見聞覺知,皆變爲佛性,應身報身,同于法身,謂之一體叁身。
《維摩诘經》雲:“菩提者,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又雲:“若有得有證者,則于佛法爲增上慢”,又雲:“菩提無住處,是故無有得者。”
《壇經》雲:“叁身佛在自性中,世人總有,爲自心迷,不見內性,外覓叁身如來。”
般若無知,運六通而弘四智。
般若譯爲智慧,有叁種,(一)實相般若(即自性本體,亦即法身)。(二)觀照般若(即見聞覺知,亦即報身)。(叁)方便般若(即六根,亦即應身)。證實相之後,觀照方便皆變爲實相,實相是體,觀照方便是用,由體起用,即用歸體,體用一如,故名般若。
無知者,無爲是也,般若本體,無取無證無智無得,而本來圓滿體用如如。
《大般若經》雲:“一切智慧清淨,無二無別,無二分,無別斷故。”
六通者,(一)天眼通,見宇宙萬物,皆是佛性。(二)天耳通,聽聲音語言,皆是佛性。(叁)宿命通,無始無明打破,無量劫生死種子和盤托出。(四)神足通,佛性遍滿虛空。(五)他心通,同是明心見性者,其知見無二無別。(六)漏盡通,明心見性,諸漏己盡,不受後有。佛性本體,具足六通,若人能打破無始無明,證悟本體,即六通同時具足,運用自如。
四智者,(一)大圓鏡智(即佛性)。(二)平等性智(即見聞覺知)。(叁)妙觀察智(即意根)。(四)成所作智(即眼耳鼻舌身五根)。明心見性,則四智具足,此時自性本體便是大圓鏡智,自性圓滿具足是也。見聞覺知變爲平等性智,宇宙萬物皆是佛性,清淨平等是也。意根變爲妙觀察智,一切起心動念皆是佛性,妙能觀察是也。眼耳鼻舌身五根變爲成所作智,五根皆是佛性妙用,成就一切圓滿無礙是也。
一智足,則四智皆足,一身具,則叁身皆具,能具足叁身者,同時亦具足四智,六祖惠能偈曰:“自性具叁身,發明成四智,不離見聞緣,超然登佛地,吾今爲汝說,谛信永無迷,莫學馳求者,終日說菩提”,又偈曰:“大圓鏡智性清淨,平等性智心無病,妙觀察智見非功,成所作智同圓鏡,五八六七果因轉,但用名言無實性,若于轉處不留情,繁興永處那伽定。”未見性時是識,已見性則轉識爲智,未見性時,八識在因果上轉,是生死輪回,見性之後,八識變爲四智,在佛性上轉,沒有生死輪回,四智雖在佛性上轉,而佛性本體如如不動,故名大圓鏡智。
是知即定無定,即慧無慧,即行無行,性等虛空,體同法界。
佛性等虛空,無形象範圍,而有本智妙用,當其定時,無定可得,當其慧時,無慧可求,當其行時,同于無行,定是慧之體,慧是定之用,體用一如,性等虛空。
《六祖壇經》雲:“我此法門,以定慧爲本,大衆,勿迷言定慧別,定慧一體不是二,定是慧體,慧是定用,即慧之時定在慧,即定之時慧在定,若識此義,即是定慧等學”,又曰:“一行叁昧者,于一切處,行住坐臥,常行一直心是也”,能行一直心,則行而無行矣。
〈荷澤語錄〉雲:“即定之時是慧體,即慧之時是定用。即定之時不異慧,即慧之時不異定。即定之時即是慧,即慧之時即是定。何以故?性自如故,即是定慧等學。”
定慧等,則無往而非大定,嬉笑怒罵,行住坐臥,皆在定中,一動一靜,一言一默,無非佛性妙用也。
六度自茲圓滿,道品于是無虧,是知我法體空,有無雙泯。
六度者,(一)布施,自性寶藏,布施無窮。(二)持戒,自性是金剛光明寶戒。(叁)忍辱,證無生法忍。(四)精進,能轉萬物歸就自己。(五)禅那,一切處皆是大定。(六)智慧,證實相般若。明心見性,則知六度本來圓滿,不假修持,道品本來無虧,不須添補,我法有無,皆兩頭話。
心本無作,道常無念,無念無思,無求無得。
佛性本來現成,故不假造作,本來無爲,故無求無得,故志公和尚雲:“佛性天真自然,亦無因緣修造。”
〈荷澤語錄〉雲:“諸學道者,心無青黃赤白,亦無出入去來及遠近前後,亦無作意,亦無不作意,如是者謂之相應也,若有出定入定及一切境界,非論善惡,皆不離妄心,有所得並是有爲,全不相應。”
不彼不此,不去不來,體悟叁明,心通八解,功成十力,富有七珍。
佛性不離彼方,不離此方,超過空間,故無彼此,超過時間,故無去來,《金剛經》雲:“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叁明者,(一)諸佛明。(二)菩薩明。(叁)無明明。佛明,是無始無明已破,佛性光明遍十方,菩薩明,轉萬物爲佛性,無明明,無明妄念,皆變爲佛性(出《涅槃經》),明心見性之後,自性體上具此叁明。
八解者,八識得解脫,已變爲四智是也,《維摩诘經》雲:“不舍八邪,入八解脫。”
十力者,佛性具十種智力,(一)知是處非處智力,處此道理之義,知物之道理非道理之智力也。(二)知叁世業報智力,知一切衆生叁世因果報業之智力也。(叁)知諸禅解脫叁昧智力,知諸禅定及八解脫叁昧之智力也。(四)知諸根勝劣智力,知一切衆生根性利鈍之智力也。(五)知種種解智力,知一切衆生種種知解之智力也。(六)知種種界智力,于世間衆生種種境不同,而如實普知之智力也。(七)知一切至處道智力,如五戒十善之行,至人間天上八正道之無漏法,至涅槃等,各知其行因所致也。(八)知天眼無礙智力,以天眼見衆生生死及善惡業緣,無障礙之智力也。(九)知宿命無漏智力,如衆生宿命,又知無漏涅槃之智力也。(十)知永斷習氣智力,于一切妄惑余習,永斷不生,能如實知之智力也。(出〈大智度論〉二十五,〈俱舍論〉二十九)
七珍者,即七菩提分,(一)擇法覺支,以智慧簡擇法之真僞也。(二)精進覺支,以勇猛之心離邪行,而行真法也。(叁)喜覺支,心得善法,而生歡喜也。(四)輕安覺支,于止觀及法界次第,名除覺分,斷除身心粗重,而身輕利安適也。(五)念覺支,常明記定慧而不忘,使定慧均等。(六)定覺支,心住一境而不散亂也。(七)行舍覺支,舍諸謬妄,一切之法皆舍,心平坦懷,更不追憶也。此行蘊所攝,舍之心所,故雲行舍。于此七法,行者之心浮動時,用除舍定之叁覺支而攝之,若心沈沒時,則用擇法精進喜之叁覺支起之,念覺支常念定慧,不可廢退,以此七事,得證無學果。
入不二門,獲一乘理。
不二門是絕對,二門是相對,佛性是絕對,其他一切對法門皆是相對。經雲:“如人入瞻蔔林,唯(鼻+臭)瞻蔔,不(鼻+臭)余香”,又雲:“如大火聚,觸之不得”,中峰禅師雲:“如太阿劍橫按當軒,如大火輪星騰焰熾,使萬物嬰之則燎,觸之則傷”,皆絕對之譬也,此理實不可言說,故毗耶離之會,文殊菩薩偈不二法門之旨,一時叁十二哲之說皆非,獨淨名默然無語,文殊贊爲入不二法門。
《法華經》雲:“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叁,除佛方便說,但以假名字,引導于衆生,說佛智慧故,諸佛出于世,唯此一事實…
《荷澤顯宗記溯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