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子,此叁法門,皆是圓覺親近隨順,十方如來因此成佛,十方菩薩種種方便,一切同異,皆依如是叁種事業,若得圓證,即成圓覺,善男子,假使有人修于聖道教化,成就百千萬億阿羅漢辟支佛果,不如有人聞此圓覺無礙法門,一剎那頃,隨順修習。」考查古今禅宗,明心見性的人,曆史事迹,通通照此叁個法門修的。
〈證道歌〉
荷澤是悟後的人,將其境界發揮出來,名〈證道歌〉。
修道之人有證悟解悟之別,證悟是打破無始無明,見本來面目,而解悟則是了解用功道理,道字即是佛性本體,又名本來面目,證道是打破無始無明,見本來面目,換言之,即見性成佛是也。
君不見。
開首即宣告大衆皆具佛性,皆具足寶藏,而不自見。
《梵網經》雲:「我是已成之佛,汝等是未成之佛。」
絕學無爲閑道人。
絕學者,破無始無明,親見佛性,洞徹本地風光,無佛法可學,無生死可了,無禅道可修,無涅槃可證,叁藏十二部經典,一千七百則公案,正所謂不過一笑,故名絕學。
無爲者,諸漏已盡,不受後有,證無余涅槃之謂,故無漏是也。
《維摩诘經》雲:「佛身無漏,諸漏已盡,佛身無爲,不墮諸數。」
又無爲者,于法無所得,荷澤禅師曰:「以有所得,並是有爲,全不相應。」
閑道人者,明心見性之後,饑來吃飯,困來打眠,林下水邊,隨緣度日,或終日說法度衆生,而無法可說,無衆生可度,到此境界,身心世界,無二無別,不能法身外分別色身,色身外分別法身,淨土外分別穢土,穢土外分別淨土,故《華嚴經》雲:「不能于佛法分別世間法,不能于世間法分別佛法,佛法即世間法,世間法即佛法。」〈指月錄〉沩山上堂曰:「盡十方世界,是個沙門全身,萬象森羅,是個金剛正體,無壞無雜,無欠無余,故名閑道人。」
不除妄想不求真。
志公〈十四科頌〉雲:「衆生不解修道,便欲斷除煩惱,煩惱本來空寂,將道更欲覓道,一念之心即是,何須別虛尋討。」《圓覺經》雲:「居一切時,不起妄念,于諸妄心,亦不息滅,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無了知,不辯真實。」佛性本來不起妄念,非斷妄想而有,非起妄想而無,若因除妄想而有,起妄想而無,則佛性亦屬生死輪轉矣,故知佛性本來圓滿具足,無欠無余,證道之人,不除妄想,亦不求真實也。
無明實性即佛性。
明心見性之後,根塵識皆變爲佛性,如古人喝棒痛罵,瞬目揚眉,問東拉西,擎拳舉指,豎拂拈槌,持叉張弓,輥球舞笏,拽石搬土,打鼓吹毛,一默一言,一噓一笑,皆是佛性,和盤托出,古人雲:「音聲語言,皆是佛性,欲識佛去處,只這語聲是,青山綠水西來意,翠竹黃花古佛心。」《楞嚴經》雲:「山河大地,宇宙萬物,皆是如來妙明真心。」志公〈十二時頌〉雲:「有相身中無相身,無明路上無生路。」《維摩經》:「具足叁明,與無明等。」六祖雲:「明與無明,凡夫見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實性。」
幻化空身即法身。
幻化空身,指四大假合之身,與法身無二無別,不能于色身外分別法身,不能于法身外分別色身,古人雲:「撲落非他物,縱橫不是塵,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不但四大假合之身即法身,宇宙萬物皆是法身,法身即淨土,淨土即法身,故《華嚴經》雲:「法身充滿于世界,普現一切衆生前。」
法身覺了無一物。
〈顯宗記〉雲:「知空寂而了法身,了法身而真解脫。」
法身是大覺,本來覺了,非見聞覺知之覺。無一物者,諸佛衆生,生死涅槃,一法不立,故古人雲:「胸中不留元字腳。」
本源自性天真佛。
佛性乃宇宙世界萬物之根源,未有宇宙之前而佛性已存在,衆生現成,具足佛性,出自天然,不假修持,故曰天真佛。
《六祖壇經》雲:「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又雲:「各自觀察,莫錯用心,經文分明言,自歸依佛,不言販依他佛,自佛不歸,無所依虛。」
〈顯宗記〉雲:「涅槃能生般若,即名真佛法身,般若能建涅槃,故號如來知見。」
五陰浮雲空去來。
五陰又名五蘊、五大、五衆,即色、受、想、行、識是也,衆生所以有生死輪回,皆因錯認五陰作主人翁之故,但就佛性來看,五陰是不相幹的,譬如浮雲,來去空中,天空不因浮雲而有增損,了不相幹,毫無關系,古人雲:「五蘊山頭一段空,同門出入不相逢,無量劫來賃屋住,到頭不識主人翁。」
志公〈大乘贊〉雲:「諸法本空無著,境似浮雲會敬,忽悟本性元空,恰似熱病得汗。」
叁毒水泡虛出沒。
經雲:「世間諸毒,以貪瞋癡叁毒爲最,五陰爲體,叁毒爲用,相互發揮,一切善惡諸業,因之而生」,但就佛性上看來,叁毒如泡影出沒水中,了不相幹。
志公〈十四科頌〉雲:「大道祇在目前,迷倒愚人不了,佛性天真自然,亦無因緣修造,不識叁毒虛假,妄執浮沈生老,昔時迷倒爲晚,今日始覺非早」「叁毒本自解脫,何須攝念禅觀」,石頭禅師雲:「長空不礙白雲飛」,《壇經》雲:「能回煩惱爲菩提,回叁毒爲叁聚淨戒」,凡人明心見性之後,叁毒亦變爲佛性。
證實相。
實相即佛性,《般若經》所謂「實相般若。」證者,證悟之證,乃打破無始無明,見本來主人翁之謂也,六祖雲:「本自清淨,本不生滅,本自具足,本無動搖,能生萬法」,馬祖雲:「識取自心,本來是佛,不屬漸次,不假修持,體自如如,萬德圓滿。」
〈顯宗記〉雲:「夫真如無念,非想念而能知,實相無生,豈色心而能見,無念念者,即念真如,無生生者,即生實相。」
《維摩诘經》雲:「能善分別諸法相,于第一義而不動。」《壇經》雲:「念念圓明,自見本性,善惡雖殊,本性無二,無二之性,名爲實性。」
無人法。
就實相中看,無佛可成,無衆生可度,故人法乃落于小乘二乘,不能破除四相,若明心見性之後,則根本無所謂人法矣。
剎那滅卻阿鼻業。
修大乘功夫者,任用六根中之一根,向無始無明進攻,因緣時至,無明窠臼叻的打破,豁然貫通,此一頃刻,謂之剎那。
梵語阿鼻,此雲無間,乃極苦之地獄,但一旦無始無明打破,則剎那之間,地獄天宮,皆爲淨土,五陰叁毒,皆爲佛性,到此境界,阿鼻罪孽,恍如昨夢空花,了不可得,故古人雲:「實際理地,不受一塵,事相門中,不少一法。」
《壇經》雲:「吾有一無相頌,若能誦持,言下令汝積劫迷罪,一時消滅。」
荷澤雲:「用金剛慧,斷諸地位煩惱,豁然曉悟,自見法性本來空寂,慧利明了,通達無礙,證此之時,萬緣俱絕,恒沙妄念,一時頓盡,無邊功德,應時等備。」
《心經》雲:「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若將妄語诳衆生。
荷澤大師本慈悲普度衆生,一番苦心,如《金剛經》雲:「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诳語者,不異語者。」
《壇經》雲:「吾若言有法與人,即爲诳汝。」
《維摩诘經》雲:「直心是道場,無虛假故。」
自招拔舌塵沙劫。
言若將小乘二乘不澈底之法誤衆生,則必自招拔舌塵沙無量劫也,〈十四科頌〉:斷除不二。
頓覺了。
高峰禅師用功時,聞枕子墮地,無明窠臼,叻的打破,歎曰:「萬不想今日有這般奇特事,事怕有心人。」黃檗禅師雲:「不受一番寒澈骨,怎得梅花撲鼻香。」百丈禅師雲:「靈光獨耀,迥脫根塵,體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無染,本自圓成,但離妄緣,即如如佛。」荷澤雲:「迷即累劫,悟即須臾」,又雲:「龍女須臾頓發善提心,便成正覺」,是謂頓覺。直修大乘爲頓覺,由小乘二乘,以至大乘爲漸修。〈燈錄〉神會大師示衆雲:「其漸也,曆僧祇劫,猶處輪回,其頓也,屈伸臂頃,便登妙覺。」
如來禅。
如來禅是證道後見佛性,祖師禅是從世尊拈花以至祖師喝棒痛罵,揚眉瞬目,舉首低頭,接引後人。如來禅與祖師禅別有一公案,可以證明,香嚴和尚證道後,說一偈呈沩山曰:「一擊忘所知,更不假修持,動容揚古路,不墮悄然機,處處無蹤迹,聲色外威儀,諸方達道者,鹹言上上機」,沩山聞得,謂仰山曰:「此子澈也」,後仰山勘過,更令說喝,偈曰:「去年貧,末是貧,今年貧,始是貧,去年貧,猶有卓錐之地,今年貧,錐也無」,仰山曰:「如來禅許師弟會,祖師禅末夢見在」,師複有頌曰:「我有一機,瞬目視伊,若人不曾,別喚沙彌」,仰乃報沩山曰:「且喜閑師弟會祖師禅也」。故知如來禅是體,祖師禅是用,無祖師禅就不能接引衆生。
〈曆代法寶記〉無相傳雲:「東京荷澤寺神會和尚,每月作壇場,爲人說法,破清淨禅,立如來禅」,〈荷澤語錄〉:「以其無所得,即如來禅,維摩诘言:『如自觀身實相,觀佛亦然,我觀如來,前際不來,後際不去,今則不住,以無住故,即如來禅。』」
六度萬行體中圓。
六度者,(一)自性一法不立,謂之布施波羅蜜。(二)本源自性清淨,是金剛光明寶戒,是一切佛本源,是持戒波羅蜜。(叁)無生法忍,是忍辱波羅蜜。(四)五蘊皆是佛性,是精進波羅蜜。(五)自性不動搖,是禅定波羅蜜。(六)自性如杲日當空,是般若波羅蜜。由六度而生萬行,起心動念,人生,山河大地,宇宙萬物,就佛性本體上看,皆是圓滿佛性。
〈顯宗記〉:「六度自茲圓滿,道品于是無虧,是知我法體空,有無雙泯。」
夢裏明明有六趣。
從前認五蘊見聞覺如爲主人翁,故生生死死于六道之中,《圓覺經》雲:「生死涅槃,猶如昨夢。」
〈大乘贊〉:「夢時夢中造作,覺時覺境都無,(番+飛)思覺時與夢,顛倒二見不殊。」
覺後空空無大千。
見性之後,佛性爲主人翁,生死六趣皆如洪爐上點雪,宇宙世界皆歸佛性本體。
《圓覺經》雲:「此無明者,非實有體,如夢中人,夢時非無,及至于醒,了無所得。」
無罪福。
叁祖僧璨大師,…
《荷澤大師證道歌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