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初禮二祖慧可大師,請曰:「弟子身纏風恙,請和尚忏罪」,可曰:「將罪來,與汝忏」,璨良久雲:「覓罪不可得」,可曰:「我與汝忏罪竟。」又梁武帝問初祖達磨大師曰:「朕即位已來,造寺寫經度僧,不可勝紀,有何功德」,祖曰:「並無功德」,帝曰:「何以無功德」,祖曰:「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隨形,雖有非實」,帝曰:「如何是真功德」,祖曰:「淨智妙圓,體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維摩诘經》雲:「其有施者,無大福無小福,不爲益不爲損,是爲正入佛道,不依聲聞。」
無損益。
自性之中,無所謂罪,無所謂福,亦無所謂損益善惡,佛性乃絕對者,而罪福損益,乃是相對者,絕對中不能有相對,故無罪福損益,故經雲:「深達罪福相,遍照于十方。」
《維摩诘經》雲:「法離好醜,法無增損。」
寂滅性中莫問覓。
見性之後,身心世界,皆是法身淨土,罪福損益,無從問覓,佛言:「生滅滅已,寂滅爲樂」,寂滅即佛性本體是也。
比來塵鏡未曾磨。
生死流轉,與佛性了不相幹,譬如塵之于鏡,了不相幹,塵磨而鏡明,但鏡性本明,非因塵而有損益也。
今日分明須剖析。
今日方知罪福損益與佛性了不相幹,五蘊生死如眼翳空花,本無體性,證實性之後,皆歸消滅。
誰無念。
諸佛及衆生,皆有思想,皆有六根,能見佛性,則念曰無念。
〈顯宗記〉雲:「無念念者,即念真如。」
誰無生。
六根思想如波瀾起伏,不可停留,見佛性者,生即無生。
〈顯宗記〉雲:「無生生者,即生實相。」
若實無生無不生。
只要能將無始無明打破,證無生法忍,親見佛性,洞徹本地風光,則念念雖存,皆是佛性,皆是無生,故知明心見性,不斷六根,不斷一念,從前念念皆是生死,現在念念皆是佛性。
喚取機關木人問。
倘將六根一念斷盡,無知無覺,則如同機關木人一樣,如何學佛,如何修行耶?志公〈大乘贊〉雲:「斂容入定坐禅,攝境安心覺觀,機關木人修道,何時得達彼岸?」
求佛施功早晚成。
木人學佛,豈有成功之日乎,小乘斷六根,二乘斷一念,皆是木人修行,難成佛道也。
放四大。
四大者,地水風火假合之身,見性之後,此身不爲塞礙,不爲拘束,放曠自在。
莫把捉。
無生死可了,無佛可成,無衆生可度,一切圓滿自在,毋庸把捉也。
寂滅性中隨飲啄。
〈顯宗記〉雲:「行住坐臥,心不動搖,一切時中,獲無所得」,證悟之後,一切皆在佛性定光之中,隨緣飲啄,任運度日,如船子和尚撐船過活,(疏-巟+束)山和尚賣布過活,或講經說法,接引後人,語默動靜,喝棒痛罵,無往而非定,如寒潭秋月,夜半鍾聲。
諸行無常一切空。
諸行無常者,言宇宙萬物,山河大地,皆是佛性。空者,非無,乃一切皆佛性之謂也。
即是如來大圓覺。
圓者,遍滿虛空,充塞宇宙,圓裹叁世,圓而不漏,大覺本不迷,故曰圓覺,《圓覺經》雲:「以大圓覺,爲我伽藍。」
決定說。
修行人打破無始無明,見本來面目,經明眼善知識印證,即可決定,與叁世諸佛,同一鼻孔出氣。
表真僧。
既經印證,決定即是第一義谛僧,以大乘法度衆生,《維摩诘經》雲:「以大乘教,成菩薩僧。」
有人不肯任情征。
小乘二乘之人,用腦筋思量測度如來境界,無有是處,而自以爲是,對于明心見性之行爲,妄加批評,任情指摘。
直截根源佛所印。
無明叻的打破,當下見性,則爲諸佛所印可,與一切如來無二無別,〈顯宗記〉雲:「內傳心印,印契本心。」
〈燈錄〉神會大師示衆曰:「夫學道者,須達自源。」
摘葉尋枝我不能。
小乘二乘之法,如摘葉尋枝,非澈底直截根源之法也,故爲大乘者所不取。
摩尼珠。
梵語摩尼,華言如意,昔世尊示隨色摩尼珠,問五方天王:「此珠作何色」,時五方天王,互說異色,世尊藏珠複擡手曰:「此珠作何色」,天王曰:「佛手中無珠,何處有色」,世尊曰:「汝何迷倒之甚,吾將世珠示之,便強說有青黃赤白色,吾將真珠示之,便總不知。」志公〈十四科頌〉雲:「衆生與佛無殊,大智不異于愚,何須向外求寶,身田自有明珠。」
人不識。
小乘二乘之人,認四相爲佛性,不達如來真實境界,如五方天王之辨世珠,而不識真珠,如是等輩,如來可爲憐愍。
如來藏裏親收得。
如來藏者,即妙明真心,萬得圓滿,不假外求,自性摩尼,于此收得。
六般神用空不空。
志公雲:「智者造作皆空,聲聞觸途成滯,大士肉眼圓通,二乘天眼有翳。」六般神用者,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是也,要見自性真珠,須利用六根之作用,一旦見性之後,則起念滅念,空與不空,無不變爲佛性矣。
空是體,不空是用,空不空等,是體用不二,福州長慶禅師雲:「汝諸人各自有無價大寶,從眼門放光。」
一顆圓光色非色。
自性心珠,內外光明圓滿,證見真心之後,一切色與非色,皆是真心中物,皆是佛性,即山河大地,五蘊六根,皆變爲佛性矣。
荷澤雲:「是心起故即色,色不可得故即空,法性妙有故即色,色妙無故即空,經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其義如是。」
淨五眼。
《維摩诘經》雲:「度五道,淨五眼,得五力,立五根。」
五眼者,一天眼,持戒清淨。二肉眼,能分別小乘。叁法眼,能分別二乘。四慧眼,能分別大乘。五佛眼,能分別最上乘。見性之後,則五眼清淨,無往而非佛性,荷澤〈顯宗記〉雲:「菩提無得,淨五眼而了叁身,般若無知,運六通而弘四智」,如是六門,晝夜放光,亦名放光叁昧,豈不見志公和尚雲:「境上施爲渾大有。」
得五力。
五力者,一信力,信自性是佛。二精進力,一法不離。叁念力,自性念念是佛。四定力,自性之體。五慧力,自性之用。五眼既淨,則是此五力。
唯證乃知難可測。
六祖曰:「諸叁乘人,不能測佛智者,患在度量也,饒伊盡思共推,轉加懸遠」,故知如來境界,惟證與證,乃能知之,難以思量測度,如兩同鄉人,異地相逢,談故鄉風光土語,津津有味,如甜如蜜,旁人聽之,如聾如啞,不知何謂。
《維摩诘經》雲:「且止,阿難,其有智者,不應限度諸菩薩也,一切海淵,尚可測量,菩薩禅定、智慧、總持、辯才、一切功德,不可量也。」
鏡裏看形見不難。
明心見性人,心如明鏡,胡來胡現,漢來漢現,信手拈來,隨拈一法,皆是佛性。
水中捉月爭拈得。
小乘二乘人,以思量揣測佛性,有如水中捉月,任他費盡力量,亦難捉得。
常獨行,常獨步。
明心見性人,知見行履,與佛無二無別,門庭高峻,非小乘二乘所能測度,古人所謂「深深海廣行,高高山頂立」故曰「念念釋迦出世,步步達磨下生。」
達者同遊涅槃路。
昔萬回公與慧忠國師,猖狂握手言論,旁侍傾耳,都不體會,又古人雲:「老僧與他從上諸聖把手共行,不爲分外」,故達道之人,遊戲如來寂滅海中,非常流所能窺測也。
調古神清風自高。
龍山禅師詩雲:「叁間茅屋從來住,一道神光萬境閑,莫把是非來辨我,浮生穿鑿不相關」,又曰:「一池荷葉衣無數,滿地松花食有余,剛被世人知住處,又移茅屋入深居。」
又大林禅師詩雲:「摧殘枯木倚寒林,幾度逢春不變心,樵客遇之猶不顧,郢人那得苦追尋。」
又鍾山僧遠,鸾駕臨門,坐床不迎。盧山慧遠,天子叁诏,不出廬山。
貌(卒+頁)骨剛人不顧。
求道之人,不惜身命,二祖慧可,積雪沒腰,利刃斷臂,六祖惠能,半夜腰石負舂,皆貌瘁骨剛,非常人可及,故能丕振宗風,爲人天師表,昔曾瞻佛祖道影,皆調古神清,骨剛貌瘁,氣韻超然,令人肅然起敬,慕道之心,油然而生,高山仰止,曷雲能已。
窮釋子。
出家人稱釋,自晉慧遠法師始,晉以前,出家人多襲師姓,慧遠以爲出家人皆釋家弟子,應從釋姓。
《維摩诘經》雲:「如世尊釋迦牟尼佛,隱其無量自在之力,乃以貧所樂法,度脫衆生」,什曰:「晦迹潛明,自同貧乞,自同貧乞,則與相接,接則爲鄰,故爲貧乏所信樂也。」
口稱貧。
出家人,自稱貧道貧僧。
實是身貧道不貧。
《維摩诘經》雲:「出家人法喜以爲妻,悲慈心爲女,善心誠實男,畢竟空寂舍……總持之園苑,無漏法林樹……大乘以爲車,調禦以一心,遊于八正路……深心爲花蔓,富有七財寶。」又天女謂維摩丈室,有四大藏,衆寶積滿,周窮濟乏,求得無盡,此所謂身貧道不貧也。
〈顯宗記〉雲:「功成十方,富有七珍,入不二門,獲一乘理。」
貧則身常披縷褐。
釋迦佛現八十年老比丘相,身披蔽垢之衣,契嵩禅師與月禅師書曰:「數年來欲製紙被一(番+飛)以禦苦寒,今幸已成之。」
道則心藏無價珍。
四祖道信雲:「夫百千法門,同歸方寸,河沙妙德,總在心源,一切戒門定門慧門,神通變化,悉自具足,不離汝心,一切煩惱業障,本來空寂,一切因果皆如夢幻,無叁界可出,無菩提可求,人與非人,性相平等,大道虛曠,絕思絕慮,如是之法,汝今已得,更無阙少,與佛何殊,更無別法,汝但任心自在,莫作觀行,亦莫澄心,莫起貪瞋,莫懷愁慮,蕩蕩無礙、任意縱橫,不作諸善,不作諸惡,行住坐臥,觸目遇緣,總是佛之妙用,快樂無憂,故名爲佛。」
又大珠慧海禅師參馬祖,祖曰:「來此擬須何事」,曰:「來求佛法」,曰:「自家寶藏不顧,抛家散走作什麼,我這裏一物也無,求什麼佛法」,師逐禮拜問曰:「阿那個是慧海寶藏」,祖曰:「即今問我者,是汝寶藏,一切具足,更無欠少,使用自在,何假外求」,師于言下,識自本心,不由知覺。
福川長慶雲:「汝諸人,各自有無價大寶,從六門晝夜放光。」
無價珍。
馬祖雲:「識取自…
《荷澤大師證道歌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