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初礼二祖慧可大师,请曰:「弟子身缠风恙,请和尚忏罪」,可曰:「将罪来,与汝忏」,璨良久云:「觅罪不可得」,可曰:「我与汝忏罪竟。」又梁武帝问初祖达磨大师曰:「朕即位已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可胜纪,有何功德」,祖曰:「并无功德」,帝曰:「何以无功德」,祖曰:「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非实」,帝曰:「如何是真功德」,祖曰:「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维摩诘经》云:「其有施者,无大福无小福,不为益不为损,是为正入佛道,不依声闻。」
无损益。
自性之中,无所谓罪,无所谓福,亦无所谓损益善恶,佛性乃绝对者,而罪福损益,乃是相对者,绝对中不能有相对,故无罪福损益,故经云:「深达罪福相,遍照于十方。」
《维摩诘经》云:「法离好丑,法无增损。」
寂灭性中莫问觅。
见性之后,身心世界,皆是法身净土,罪福损益,无从问觅,佛言:「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寂灭即佛性本体是也。
比来尘镜未曾磨。
生死流转,与佛性了不相干,譬如尘之于镜,了不相干,尘磨而镜明,但镜性本明,非因尘而有损益也。
今日分明须剖析。
今日方知罪福损益与佛性了不相干,五蕴生死如眼翳空花,本无体性,证实性之后,皆归消灭。
谁无念。
诸佛及众生,皆有思想,皆有六根,能见佛性,则念曰无念。
〈显宗记〉云:「无念念者,即念真如。」
谁无生。
六根思想如波澜起伏,不可停留,见佛性者,生即无生。
〈显宗记〉云:「无生生者,即生实相。」
若实无生无不生。
只要能将无始无明打破,证无生法忍,亲见佛性,洞彻本地风光,则念念虽存,皆是佛性,皆是无生,故知明心见性,不断六根,不断一念,从前念念皆是生死,现在念念皆是佛性。
唤取机关木人问。
倘将六根一念断尽,无知无觉,则如同机关木人一样,如何学佛,如何修行耶?志公〈大乘赞〉云:「敛容入定坐禅,摄境安心觉观,机关木人修道,何时得达彼岸?」
求佛施功早晚成。
木人学佛,岂有成功之日乎,小乘断六根,二乘断一念,皆是木人修行,难成佛道也。
放四大。
四大者,地水风火假合之身,见性之后,此身不为塞碍,不为拘束,放旷自在。
莫把捉。
无生死可了,无佛可成,无众生可度,一切圆满自在,毋庸把捉也。
寂灭性中随饮啄。
〈显宗记〉云:「行住坐卧,心不动摇,一切时中,获无所得」,证悟之后,一切皆在佛性定光之中,随缘饮啄,任运度日,如船子和尚撑船过活,(疏-巟+束)山和尚卖布过活,或讲经说法,接引后人,语默动静,喝棒痛骂,无往而非定,如寒潭秋月,夜半钟声。
诸行无常一切空。
诸行无常者,言宇宙万物,山河大地,皆是佛性。空者,非无,乃一切皆佛性之谓也。
即是如来大圆觉。
圆者,遍满虚空,充塞宇宙,圆裹三世,圆而不漏,大觉本不迷,故曰圆觉,《圆觉经》云:「以大圆觉,为我伽蓝。」
决定说。
修行人打破无始无明,见本来面目,经明眼善知识印证,即可决定,与三世诸佛,同一鼻孔出气。
表真僧。
既经印证,决定即是第一义谛僧,以大乘法度众生,《维摩诘经》云:「以大乘教,成菩萨僧。」
有人不肯任情征。
小乘二乘之人,用脑筋思量测度如来境界,无有是处,而自以为是,对于明心见性之行为,妄加批评,任情指摘。
直截根源佛所印。
无明叻的打破,当下见性,则为诸佛所印可,与一切如来无二无别,〈显宗记〉云:「内传心印,印契本心。」
〈灯录〉神会大师示众曰:「夫学道者,须达自源。」
摘叶寻枝我不能。
小乘二乘之法,如摘叶寻枝,非澈底直截根源之法也,故为大乘者所不取。
摩尼珠。
梵语摩尼,华言如意,昔世尊示随色摩尼珠,问五方天王:「此珠作何色」,时五方天王,互说异色,世尊藏珠复抬手曰:「此珠作何色」,天王曰:「佛手中无珠,何处有色」,世尊曰:「汝何迷倒之甚,吾将世珠示之,便强说有青黄赤白色,吾将真珠示之,便总不知。」志公〈十四科颂〉云:「众生与佛无殊,大智不异于愚,何须向外求宝,身田自有明珠。」
人不识。
小乘二乘之人,认四相为佛性,不达如来真实境界,如五方天王之辨世珠,而不识真珠,如是等辈,如来可为怜愍。
如来藏里亲收得。
如来藏者,即妙明真心,万得圆满,不假外求,自性摩尼,于此收得。
六般神用空不空。
志公云:「智者造作皆空,声闻触途成滞,大士肉眼圆通,二乘天眼有翳。」六般神用者,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是也,要见自性真珠,须利用六根之作用,一旦见性之后,则起念灭念,空与不空,无不变为佛性矣。
空是体,不空是用,空不空等,是体用不二,福州长庆禅师云:「汝诸人各自有无价大宝,从眼门放光。」
一颗圆光色非色。
自性心珠,内外光明圆满,证见真心之后,一切色与非色,皆是真心中物,皆是佛性,即山河大地,五蕴六根,皆变为佛性矣。
荷泽云:「是心起故即色,色不可得故即空,法性妙有故即色,色妙无故即空,经云:『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其义如是。」
净五眼。
《维摩诘经》云:「度五道,净五眼,得五力,立五根。」
五眼者,一天眼,持戒清净。二肉眼,能分别小乘。三法眼,能分别二乘。四慧眼,能分别大乘。五佛眼,能分别最上乘。见性之后,则五眼清净,无往而非佛性,荷泽〈显宗记〉云:「菩提无得,净五眼而了三身,般若无知,运六通而弘四智」,如是六门,昼夜放光,亦名放光三昧,岂不见志公和尚云:「境上施为浑大有。」
得五力。
五力者,一信力,信自性是佛。二精进力,一法不离。三念力,自性念念是佛。四定力,自性之体。五慧力,自性之用。五眼既净,则是此五力。
唯证乃知难可测。
六祖曰:「诸三乘人,不能测佛智者,患在度量也,饶伊尽思共推,转加悬远」,故知如来境界,惟证与证,乃能知之,难以思量测度,如两同乡人,异地相逢,谈故乡风光土语,津津有味,如甜如蜜,旁人听之,如聋如哑,不知何谓。
《维摩诘经》云:「且止,阿难,其有智者,不应限度诸菩萨也,一切海渊,尚可测量,菩萨禅定、智慧、总持、辩才、一切功德,不可量也。」
镜里看形见不难。
明心见性人,心如明镜,胡来胡现,汉来汉现,信手拈来,随拈一法,皆是佛性。
水中捉月争拈得。
小乘二乘人,以思量揣测佛性,有如水中捉月,任他费尽力量,亦难捉得。
常独行,常独步。
明心见性人,知见行履,与佛无二无别,门庭高峻,非小乘二乘所能测度,古人所谓「深深海广行,高高山顶立」故曰「念念释迦出世,步步达磨下生。」
达者同游涅槃路。
昔万回公与慧忠国师,猖狂握手言论,旁侍倾耳,都不体会,又古人云:「老僧与他从上诸圣把手共行,不为分外」,故达道之人,游戏如来寂灭海中,非常流所能窥测也。
调古神清风自高。
龙山禅师诗云:「三间茅屋从来住,一道神光万境闲,莫把是非来辨我,浮生穿凿不相关」,又曰:「一池荷叶衣无数,满地松花食有余,刚被世人知住处,又移茅屋入深居。」
又大林禅师诗云:「摧残枯木倚寒林,几度逢春不变心,樵客遇之犹不顾,郢人那得苦追寻。」
又钟山僧远,鸾驾临门,坐床不迎。卢山慧远,天子三诏,不出庐山。
貌(卒+页)骨刚人不顾。
求道之人,不惜身命,二祖慧可,积雪没腰,利刃断臂,六祖惠能,半夜腰石负舂,皆貌瘁骨刚,非常人可及,故能丕振宗风,为人天师表,昔曾瞻佛祖道影,皆调古神清,骨刚貌瘁,气韵超然,令人肃然起敬,慕道之心,油然而生,高山仰止,曷云能已。
穷释子。
出家人称释,自晋慧远法师始,晋以前,出家人多袭师姓,慧远以为出家人皆释家弟子,应从释姓。
《维摩诘经》云:「如世尊释迦牟尼佛,隐其无量自在之力,乃以贫所乐法,度脱众生」,什曰:「晦迹潜明,自同贫乞,自同贫乞,则与相接,接则为邻,故为贫乏所信乐也。」
口称贫。
出家人,自称贫道贫僧。
实是身贫道不贫。
《维摩诘经》云:「出家人法喜以为妻,悲慈心为女,善心诚实男,毕竟空寂舍……总持之园苑,无漏法林树……大乘以为车,调御以一心,游于八正路……深心为花蔓,富有七财宝。」又天女谓维摩丈室,有四大藏,众宝积满,周穷济乏,求得无尽,此所谓身贫道不贫也。
〈显宗记〉云:「功成十方,富有七珍,入不二门,获一乘理。」
贫则身常披缕褐。
释迦佛现八十年老比丘相,身披蔽垢之衣,契嵩禅师与月禅师书曰:「数年来欲制纸被一(番+飞)以御苦寒,今幸已成之。」
道则心藏无价珍。
四祖道信云:「夫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德,总在心源,一切戒门定门慧门,神通变化,悉自具足,不离汝心,一切烦恼业障,本来空寂,一切因果皆如梦幻,无三界可出,无菩提可求,人与非人,性相平等,大道虚旷,绝思绝虑,如是之法,汝今已得,更无阙少,与佛何殊,更无别法,汝但任心自在,莫作观行,亦莫澄心,莫起贪瞋,莫怀愁虑,荡荡无碍、任意纵横,不作诸善,不作诸恶,行住坐卧,触目遇缘,总是佛之妙用,快乐无忧,故名为佛。」
又大珠慧海禅师参马祖,祖曰:「来此拟须何事」,曰:「来求佛法」,曰:「自家宝藏不顾,抛家散走作什么,我这里一物也无,求什么佛法」,师逐礼拜问曰:「阿那个是慧海宝藏」,祖曰:「即今问我者,是汝宝藏,一切具足,更无欠少,使用自在,何假外求」,师于言下,识自本心,不由知觉。
福川长庆云:「汝诸人,各自有无价大宝,从六门昼夜放光。」
无价珍。
马祖云:「识取自…
《荷泽大师证道歌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