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荷泽大师证道歌考▪P4

  ..续本文上一页心,本来是佛,不属渐次,不假修持,体自如如,万德圆满。」

  〈显宗记〉云:「功成十力,富有七珍。」

  用无尽。

  自家宝藏,一切具足,使用无尽。

  《维摩诘经》云:「示入贫穷,而有宝手,功德无尽。」

  利物应机终不吝(性-生+乂/(耾-耳))。

  见性之后,随拈一法,皆是佛法,利物应机,妙用无穷,接引众生,无吝无惜,故谓之无尽宝藏。

  《维摩诘经》云:「求法不懈,说法无吝(性-生+乂/(耾-耳))」。

  三身四智体中圆。

  自性本体之中,三身四智,本来具足。三身者,自性是法身,见闻觉知是报身,眼耳鼻舌身意是应身。四智者,见闻觉知是大圆镜智,一念无明是平等性智,意根是妙观察智,眼耳鼻舌身是成所作智。见性后,三身皆是佛性,谓之一体三身,八识变为四智,三身具,则四智同时皆具,六祖答智通曰:「三身者,清净法身,汝之性也,圆满报身,汝之智也,千百亿化身,汝之行也,若离本性,别说三身,即名有身无智,若悟三身,无有自性,即名四智菩提,听吾偈曰:自性具三身,发明成四智,不离见闻缘,超然登佛地,吾今为汝说,谛信永无迷,莫学驰求者、终日说菩提」,通再启曰:「四智之义,可得闻乎」,师曰:「既会三身,便明四智,何更问耶,若离三身,别谈四智,此名有智无身,即此有智,还成无智」,复说偈曰:「大圆镜智性清净,平等性智心无病,妙观察智见非功,成所作智同圆镜。」

  〈显宗记〉云:「菩提无得,净五眼而了三身,般若无知,运六通而弘四智。」

  《坛经》:「汝等听说,令汝等于自身中,见自性有三身佛,此三身佛,从自性生,不从外得。」

  八解六通心地印。

  自性心地中,六通具足,八识得八解脱。

  八解者,八识转为四智之后,八识皆解脱,故曰八解,八识者,眼耳鼻舌身为前五识,意根为六识,一念无明为末那识,见闻觉如为阿赖耶识。

  六通者,一天眼通,见佛性,洞彻本地风光。二天耳通,能懂最上乘法,证与证者,言语互相了解,旁人不知。三他心通,悟与悟者,心得相同。四宿命通,无量劫生死种子,和盘托出。五神是通,佛性遍满虚空,无所不在,如旭日当空。六漏尽通,证无余涅槃,不受后有。

  〈显宗记〉云:「体悟三明,心通八解,功成十力,富有七珍,入不二门,获一乘理。」

  《维摩诘经》云:「不舍八邪,人八解脱。」

  上士一决一切了。

  修大乘人明心见性之后,经明眼善知识印可,决定不疑,生死涅桨,如同幻梦空花,所谓大事已了,荷泽云:「一念相应,便成正觉」,〈显宗记〉:「一念相应,顿超凡圣。」

  〈荷泽语录〉,中天竺国梵僧伽罗密多三藏弟子康智圆问曰:「和尚,多劫有缘,生死事大,念念无常,怀疑日深不敢谘问,唯愿慈悲,许申心地」,和尚答:「汝若有疑,恣意当问」,智圆问:「一切众生皆云修道,末审修道者,一生得成道不」,和尚答言:「可得」,又问:「云何可得」,答:「如摩呵衍宗,恒沙业障,一念消除,性体无生,剎那成道,何况一生而不得耶。」

  中下多闻多不信。

  小乘二乘人,不能担荷如来大法,心多疑闷,未能入信。

  《维摩诘经》云:「譬如有人,于盲者前,现众色像,非彼所见,一切声闻,闻是不可思议解脱法门,不能解了,为若此也。」

  但自怀中解垢衣。

  《维摩诘经》云:「心垢故众生垢,心净故众生净。」明心见性,要向自心求,不从外觅,一旦无明窠臼打破,洞澈本来目面,则垢衣解去,清净圆满矣。

  谁能向外夸精进。

  《法句经》云:「若起精进心,是妄非精进,若能心不妄,精进无有涯」,小乘二乘人向外求佛,譬如骑驴觅驴,煮沙为饭,终无成就,故慧思禅师示众曰:「道源不远,性海非遥,但向已求,莫从他觅,觅即不得,得亦不真。」志公〈十二时颂〉云:「人定亥,勇猛精进成懈怠,不起纤毫修学心,无相光中常自在。」

  〈灯录〉神会大师示众云:「告诸学众,无外驰求,若最上乘,应当无作。」

  从他谤,任他非。

  自性不受熏染,诸佛众生皆是假名,毁谤是非,了不可得,盛衰毁誉称讥苦乐,所不能动摇,谓之八风不动,《报恩经》云:「以栴檀汁涂佛,佛亦不喜,以粪汁涂佛,佛亦不嗔。」

  把火烧天徒自疲。

  《圆觉经》云:「以有思惟心,测度如来圆觉境界,如取萤火烧须弥山,终不能着,以轮回心生轮回见,入于如来大寂灭海,终不能至。」

  我闻恰似饮甘露。

  明心见性之后,山河宇宙,音声语言,皆是佛性,故诽谤之语,听来尽是佛性,甘露譬喻佛性。

  《维摩诘经》云:「如来甘露味饭,大悲所熏,无以限意食之,使不消也。」

  销融顿入不思议。

  佛性本体,譬若洪炉,万物音声语言,譬若雪花,雪花入洪炉剎那销熔,所谓洪炉点雪,不思议者,即佛性境界,不可以思量测度。

  《维摩诘经》云:「菩萨有解脱,名不可思议。」

  观恶言,是功德。

  观面相呈,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六祖云:「见性是功,平等是德」,故见性之人,一切法平等,恶言与功德何异。

  此则成吾善知识。

  石霜禅师参汾阳昭禅师,经二年,每见昭必诟骂,及有所训,皆流鄙俗事,一夕诉曰:「自至法席,已再夏,不蒙指示,但增世俗尘劳念,岁月飘忽,己事不明,失出家之利」,语未卒,昭公熟视骂曰:「是恶知识,敢裨贩我」,怒举杖逐之,霜拟伸救,昭公掩其口,霜逐大悟。

  又黄龙禅师参石霜,霜诟骂不已,龙曰:「骂岂慈悲法施耶」,霜曰:「你作骂会哪」,师于言下大悟。

  不因讪谤起冤亲。

  佛家究竟冤亲平等。

  何表无生慈忍力。

  无生者,本体不动。忍者:万德圆满。

  《维摩诘经》云:「行寂灭慈,无所生故……行忍辱慈,护彼我故。」

  宗亦通。

  宗者,指最上乘法,自佛拈花示众,以至祖师喝棒痛骂,竖拂拈槌,皆宗门单传直指之道,全从自性流出,崖头禅师告雪峰禅师曰:「他后若欲播扬大教,一从自己胸襟流出,将来与我盖天盖地去」。

  〈荷泽语录〉,南阳太守王弼间:「禅师,为是说通,为是宗通」,答:「今所说者,说亦通,宗亦通」,又问:「若为是说通,若为是宗通」,答:「口说菩提,心无住处,口说涅槃,心有生灭,口说解脱,心有系缚,即是说通宗不通」,又问:「若为是宗通」,答:「但了本自性空寂,更不复起观,即是宗通。」

  说亦通。

  宗者,佛之心得离于言诠也。说者,三藏十二部经典所说法,用文字方便,表现佛性妙理也。不明佛之心得,而说佛法,必陷于错误,故必宗说俱通,方为达了。

  定慧圆明不滞空。

  定是体,慧是用,以太阳为喻,定是太阳本体,慧是太阳光明,太阳光明一照,皆暗皆消,一切皆在光明中,皆是佛性。空者,譬如佛性。

  《坛经》云:定慧一体不是二,定是慧体,慧是定用,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

  荷泽云:「即定之时是慧体,即慧之时是定用。即定之时不异慧,即慧之时不异定。即定之时即是慧,即慧之时即是定。何以故?性自如故,即是定慧等学。」

  非但我今独达了。

  明心见性,不但我个人做得到一切,众生皆有分。

  《梵纲经》云:「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我是已成之佛,汝等是未成之佛。」

  河沙诸佛体皆同。

  经云:「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昔南岳怀让禅师参六祖,祖问:「什么处来」,曰:「嵩山来」,祖曰:「什么物,怎么来」,曰:「说似一物即不中」,祖曰:「还可修证否」。曰:「修证即不无,污染即不得」,祖曰:「只此不污染,诸佛之所护念,汝既如是,吾亦如是。」

  《华严经》云:「十方三世佛,同共一法身。」

  僧问荷泽曰:「十方诸如来,共同一法身,未审同异」,答:「亦同亦异」,问:「若为同异」,答:「暗室中着十盏灯,灯光同一,即是同义,言别义者,为盏盏各别,是别义,诸佛法身,元来不别,智受用各别,即是亦同亦异。」

  〈显宗记〉:「涅槃般若,名异体同,随义立名,故云法无定相,涅槃能生般若,即名真佛法身,般若能建涅槃,故号如来知见。」

  师子吼。

  师子乃兽中之王,百兽闻吼声,悉皆慑伏,故以譬喻佛说最上乘法,最上乘法乃就绝对佛性发挥,一切相对道理,皆归消陨,故谓之师子吼。

  无畏说。

  将本来面目,和盘托出,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乃最上乘法,修最上乘法人,须本大无畏精神,不生恐布疑惑,方能成就。

  百兽闻之皆脑裂。

  最上乘法,小乘二乘及未入地菩萨,初闻时皆生震布,以前所学皆无用处,故《圆觉经》云:「闻是法门,信解受持,不生惊畏,是则名为随顺觉性,善男子,汝等当知,如是众生,已曾供养百千万亿恒河沙诸佛及大菩萨,植种德本,佛说是人,名为成就一切种智。」

  香象奔波失却威。

  二乘及未入地菩萨,闻此最上法门,未能承当,如聋如哑,譬若香象,在于水中,失其威力。

  天龙寂听生欣悦。

  明心见性已入地菩萨,闻此最上法门,如家人谈家事,洞彻无遗,故生欣悦。

  游江海,涉山川。

  学佛人本分大事,在明心见性,除此以外,皆是分外之事,《法华经》云:「惟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大乘佛法,乃知难行易,故须得明眼善知识指点,方不走错路径,如释迦佛末悟道时,游历五年,参访道流,又如赵州八十行脚,雪峰三登投子,九到洞山,(疏-巟+束)山一句随他语,千山走,衲曾为本分大事,不辞跋涉辛苦,今人足不出户,便高谈佛祖,目空诸方,岂不可怜可笑。

  〈宋僧传〉,神会传:「闻岭表曹侯溪慧能禅师,盛扬法道,学者骏奔,及效善财南方参问,裂棠裹足,以千里为跬步之间耳……居曹溪数载,后遍寻名迹。」

  寻师访道为参禅。

  〈圭传〉说:「神会初荆南,事神秀大师,三年后神秀被召入京,会…

《荷泽大师证道歌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荷泽显宗记溯源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