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心,本來是佛,不屬漸次,不假修持,體自如如,萬德圓滿。」
〈顯宗記〉雲:「功成十力,富有七珍。」
用無盡。
自家寶藏,一切具足,使用無盡。
《維摩诘經》雲:「示入貧窮,而有寶手,功德無盡。」
利物應機終不吝(性-生+乂/(耾-耳))。
見性之後,隨拈一法,皆是佛法,利物應機,妙用無窮,接引衆生,無吝無惜,故謂之無盡寶藏。
《維摩诘經》雲:「求法不懈,說法無吝(性-生+乂/(耾-耳))」。
叁身四智體中圓。
自性本體之中,叁身四智,本來具足。叁身者,自性是法身,見聞覺知是報身,眼耳鼻舌身意是應身。四智者,見聞覺知是大圓鏡智,一念無明是平等性智,意根是妙觀察智,眼耳鼻舌身是成所作智。見性後,叁身皆是佛性,謂之一體叁身,八識變爲四智,叁身具,則四智同時皆具,六祖答智通曰:「叁身者,清淨法身,汝之性也,圓滿報身,汝之智也,千百億化身,汝之行也,若離本性,別說叁身,即名有身無智,若悟叁身,無有自性,即名四智菩提,聽吾偈曰:自性具叁身,發明成四智,不離見聞緣,超然登佛地,吾今爲汝說,谛信永無迷,莫學馳求者、終日說菩提」,通再啓曰:「四智之義,可得聞乎」,師曰:「既會叁身,便明四智,何更問耶,若離叁身,別談四智,此名有智無身,即此有智,還成無智」,複說偈曰:「大圓鏡智性清淨,平等性智心無病,妙觀察智見非功,成所作智同圓鏡。」
〈顯宗記〉雲:「菩提無得,淨五眼而了叁身,般若無知,運六通而弘四智。」
《壇經》:「汝等聽說,令汝等于自身中,見自性有叁身佛,此叁身佛,從自性生,不從外得。」
八解六通心地印。
自性心地中,六通具足,八識得八解脫。
八解者,八識轉爲四智之後,八識皆解脫,故曰八解,八識者,眼耳鼻舌身爲前五識,意根爲六識,一念無明爲末那識,見聞覺如爲阿賴耶識。
六通者,一天眼通,見佛性,洞徹本地風光。二天耳通,能懂最上乘法,證與證者,言語互相了解,旁人不知。叁他心通,悟與悟者,心得相同。四宿命通,無量劫生死種子,和盤托出。五神是通,佛性遍滿虛空,無所不在,如旭日當空。六漏盡通,證無余涅槃,不受後有。
〈顯宗記〉雲:「體悟叁明,心通八解,功成十力,富有七珍,入不二門,獲一乘理。」
《維摩诘經》雲:「不舍八邪,人八解脫。」
上士一決一切了。
修大乘人明心見性之後,經明眼善知識印可,決定不疑,生死涅槳,如同幻夢空花,所謂大事已了,荷澤雲:「一念相應,便成正覺」,〈顯宗記〉:「一念相應,頓超凡聖。」
〈荷澤語錄〉,中天竺國梵僧伽羅密多叁藏弟子康智圓問曰:「和尚,多劫有緣,生死事大,念念無常,懷疑日深不敢谘問,唯願慈悲,許申心地」,和尚答:「汝若有疑,恣意當問」,智圓問:「一切衆生皆雲修道,末審修道者,一生得成道不」,和尚答言:「可得」,又問:「雲何可得」,答:「如摩呵衍宗,恒沙業障,一念消除,性體無生,剎那成道,何況一生而不得耶。」
中下多聞多不信。
小乘二乘人,不能擔荷如來大法,心多疑悶,未能入信。
《維摩诘經》雲:「譬如有人,于盲者前,現衆色像,非彼所見,一切聲聞,聞是不可思議解脫法門,不能解了,爲若此也。」
但自懷中解垢衣。
《維摩诘經》雲:「心垢故衆生垢,心淨故衆生淨。」明心見性,要向自心求,不從外覓,一旦無明窠臼打破,洞澈本來目面,則垢衣解去,清淨圓滿矣。
誰能向外誇精進。
《法句經》雲:「若起精進心,是妄非精進,若能心不妄,精進無有涯」,小乘二乘人向外求佛,譬如騎驢覓驢,煮沙爲飯,終無成就,故慧思禅師示衆曰:「道源不遠,性海非遙,但向已求,莫從他覓,覓即不得,得亦不真。」志公〈十二時頌〉雲:「人定亥,勇猛精進成懈怠,不起纖毫修學心,無相光中常自在。」
〈燈錄〉神會大師示衆雲:「告諸學衆,無外馳求,若最上乘,應當無作。」
從他謗,任他非。
自性不受熏染,諸佛衆生皆是假名,毀謗是非,了不可得,盛衰毀譽稱譏苦樂,所不能動搖,謂之八風不動,《報恩經》雲:「以栴檀汁塗佛,佛亦不喜,以糞汁塗佛,佛亦不嗔。」
把火燒天徒自疲。
《圓覺經》雲:「以有思惟心,測度如來圓覺境界,如取螢火燒須彌山,終不能著,以輪回心生輪回見,入于如來大寂滅海,終不能至。」
我聞恰似飲甘露。
明心見性之後,山河宇宙,音聲語言,皆是佛性,故誹謗之語,聽來盡是佛性,甘露譬喻佛性。
《維摩诘經》雲:「如來甘露味飯,大悲所熏,無以限意食之,使不消也。」
銷融頓入不思議。
佛性本體,譬若洪爐,萬物音聲語言,譬若雪花,雪花入洪爐剎那銷熔,所謂洪爐點雪,不思議者,即佛性境界,不可以思量測度。
《維摩诘經》雲:「菩薩有解脫,名不可思議。」
觀惡言,是功德。
觀面相呈,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六祖雲:「見性是功,平等是德」,故見性之人,一切法平等,惡言與功德何異。
此則成吾善知識。
石霜禅師參汾陽昭禅師,經二年,每見昭必诟罵,及有所訓,皆流鄙俗事,一夕訴曰:「自至法席,已再夏,不蒙指示,但增世俗塵勞念,歲月飄忽,己事不明,失出家之利」,語未卒,昭公熟視罵曰:「是惡知識,敢裨販我」,怒舉杖逐之,霜擬伸救,昭公掩其口,霜逐大悟。
又黃龍禅師參石霜,霜诟罵不已,龍曰:「罵豈慈悲法施耶」,霜曰:「你作罵會哪」,師于言下大悟。
不因讪謗起冤親。
佛家究竟冤親平等。
何表無生慈忍力。
無生者,本體不動。忍者:萬德圓滿。
《維摩诘經》雲:「行寂滅慈,無所生故……行忍辱慈,護彼我故。」
宗亦通。
宗者,指最上乘法,自佛拈花示衆,以至祖師喝棒痛罵,豎拂拈槌,皆宗門單傳直指之道,全從自性流出,崖頭禅師告雪峰禅師曰:「他後若欲播揚大教,一從自己胸襟流出,將來與我蓋天蓋地去」。
〈荷澤語錄〉,南陽太守王弼間:「禅師,爲是說通,爲是宗通」,答:「今所說者,說亦通,宗亦通」,又問:「若爲是說通,若爲是宗通」,答:「口說菩提,心無住處,口說涅槃,心有生滅,口說解脫,心有系縛,即是說通宗不通」,又問:「若爲是宗通」,答:「但了本自性空寂,更不複起觀,即是宗通。」
說亦通。
宗者,佛之心得離于言诠也。說者,叁藏十二部經典所說法,用文字方便,表現佛性妙理也。不明佛之心得,而說佛法,必陷于錯誤,故必宗說俱通,方爲達了。
定慧圓明不滯空。
定是體,慧是用,以太陽爲喻,定是太陽本體,慧是太陽光明,太陽光明一照,皆暗皆消,一切皆在光明中,皆是佛性。空者,譬如佛性。
《壇經》雲:定慧一體不是二,定是慧體,慧是定用,即慧之時定在慧,即定之時慧在定。」
荷澤雲:「即定之時是慧體,即慧之時是定用。即定之時不異慧,即慧之時不異定。即定之時即是慧,即慧之時即是定。何以故?性自如故,即是定慧等學。」
非但我今獨達了。
明心見性,不但我個人做得到一切,衆生皆有分。
《梵綱經》雲:「一切衆生皆有佛性,我是已成之佛,汝等是未成之佛。」
河沙諸佛體皆同。
經雲:「心佛及衆生,是叁無差別。」昔南嶽懷讓禅師參六祖,祖問:「什麼處來」,曰:「嵩山來」,祖曰:「什麼物,怎麼來」,曰:「說似一物即不中」,祖曰:「還可修證否」。曰:「修證即不無,汙染即不得」,祖曰:「只此不汙染,諸佛之所護念,汝既如是,吾亦如是。」
《華嚴經》雲:「十方叁世佛,同共一法身。」
僧問荷澤曰:「十方諸如來,共同一法身,未審同異」,答:「亦同亦異」,問:「若爲同異」,答:「暗室中著十盞燈,燈光同一,即是同義,言別義者,爲盞盞各別,是別義,諸佛法身,元來不別,智受用各別,即是亦同亦異。」
〈顯宗記〉:「涅槃般若,名異體同,隨義立名,故雲法無定相,涅槃能生般若,即名真佛法身,般若能建涅槃,故號如來知見。」
師子吼。
師子乃獸中之王,百獸聞吼聲,悉皆懾伏,故以譬喻佛說最上乘法,最上乘法乃就絕對佛性發揮,一切相對道理,皆歸消隕,故謂之師子吼。
無畏說。
將本來面目,和盤托出,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乃最上乘法,修最上乘法人,須本大無畏精神,不生恐布疑惑,方能成就。
百獸聞之皆腦裂。
最上乘法,小乘二乘及未入地菩薩,初聞時皆生震布,以前所學皆無用處,故《圓覺經》雲:「聞是法門,信解受持,不生驚畏,是則名爲隨順覺性,善男子,汝等當知,如是衆生,已曾供養百千萬億恒河沙諸佛及大菩薩,植種德本,佛說是人,名爲成就一切種智。」
香象奔波失卻威。
二乘及未入地菩薩,聞此最上法門,未能承當,如聾如啞,譬若香象,在于水中,失其威力。
天龍寂聽生欣悅。
明心見性已入地菩薩,聞此最上法門,如家人談家事,洞徹無遺,故生欣悅。
遊江海,涉山川。
學佛人本分大事,在明心見性,除此以外,皆是分外之事,《法華經》雲:「惟此一事實,余二則非真」,大乘佛法,乃知難行易,故須得明眼善知識指點,方不走錯路徑,如釋迦佛末悟道時,遊曆五年,參訪道流,又如趙州八十行腳,雪峰叁登投子,九到洞山,(疏-巟+束)山一句隨他語,千山走,衲曾爲本分大事,不辭跋涉辛苦,今人足不出戶,便高談佛祖,目空諸方,豈不可憐可笑。
〈宋僧傳〉,神會傳:「聞嶺表曹侯溪慧能禅師,盛揚法道,學者駿奔,及效善財南方參問,裂棠裹足,以千裏爲跬步之間耳……居曹溪數載,後遍尋名迹。」
尋師訪道爲參禅。
〈圭傳〉說:「神會初荊南,事神秀大師,叁年後神秀被召入京,會…
《荷澤大師證道歌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