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遂來曹溪依六祖。」
古人雲:「修行若遇真師友,敢保功夫一世休。」德山鑒禅師曰:「比丘行腳,當具正眼,誦經禮拜,乃是魔民,營造殿宇,又造魔業」,故古人雲:「離寺十裏,先問家風」,須確知爲明眼善知識,方可親近,既決定可親近,則不可退悔,南嶽懷讓禅師親近六祖,隨侍十五年,百丈終身親近馬祖,馬祖死後守塔叁年,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石霜親近汾陽昭,黃龍親近石霜,屢受打罵,皆不退悔,故終成大器,每見今之出家人,已事未明,不求參訪,而徒以募化功德,營造殿宇爲事,歲月飄忽,臘月叁十日到來,毫無用處,豈非大錯,營造殿宇,乃明心見性後之事,參禅是求明心見性,並非厭暄求靜,舍垢取淨,有心求道,皆是造作。
昔有僧問峻極禅師:「如何是作惡行人」,師曰:「修禅入定。」
自從認得曹溪路。
曹溪在廣東韶州,爲六祖宏法之地,昔梁朝有印度智藥法師,來中土,行經其地,飲溪水曰:「此水味似天竺曹溪」,因記曰:「後五百年,有肉身菩薩,在此宏最上乘法」,後六祖大揚宗風,故今之禅宗,皆宗曹溪,參禅之人,工夫純熟,因緣時至,無始無明叻的打破,頓見本來面目,便是到家,便是認得曹溪路。
了知生死不相幹。
明心見性之後,生死涅槃,猶如昨夢,與自性了不相幹。
行亦禅,坐亦禅。
證悟之後,行住坐臥皆在定中,謂之大定。
龍潭參天皇居,既久,啓曰:「某自到來,不蒙指示心要」,皇曰:「自汝到來,吾未嘗不指示汝心要」,師曰:「何處指示」,皇曰:「汝擎茶來,吾爲汝接,汝行食來,吾爲汝受,汝和南時,吾便低首,何處不指示心要」,師低頭良久,皇曰:「見則直下便見,擬思即差」,師當下開解。又僧問慧忠國師:「坐禅看靜,此後若爲」,師曰:「不垢不淨,甯用起心而看靜相。」
語默動靜體安然。
證悟本來面目之後,一切日常生活,語默動靜,皆無妨礙,古祖師饑食困眠,喝棒痛罵,而自性如如不動,安然無累,當體即是佛性,故寶志禅師曰:「大道常在目前,雖在目前難睹,若欲悟道真體,莫除聲色言語,言語即是大道,不假斷除煩惱,煩惱本來空寂,妄情遞相纏繞,一切如影如響,不知何惡何好,有心取相爲實,定知見性不了,若欲作業求佛,業是生死大兆,生死業常隨身,黑閻獄中末曉,悟埋本來無異,覺後誰晚誰早,法界量同太虛,衆生智心自小,但能不起吾我,涅槃法食常飽」「衆生不解修道,便欲斷除煩惱,煩惱本來空寂,將道更欲覓道,一念之心即是,何須別處尋討,大道祇在目前,愚倒迷人不了,佛性天真自然,亦無因緣修造,不識叁毒虛假,妄執浮沈生老,昔時迷倒爲晚,今日始覺非早。」
縱遇鋒刀常坦坦。
佛性中無生死,縱遇鋒力,坦然無恐,如二十四祖師子吼尊者,因讒受刑,臨難坦然,又如僧肇大師,將頭臨白刃,猶如斬春風。
志徹禅師未出家時,受北宗門人之囑,懷刃入六祖室,將欲加害,祖舒頸而就,志徹揮刃者叁,都無所損,後投祖出家。〈五燈會元〉四祖傳,唐太宗聞師道味,欲瞻風彩,诏赴京,祖上表遜謝,前後叁返,竟以疾辭,第四度命使曰:「如果不起,即取首來」,使至山谕旨,祖乃引頸就刃,神色俨然,使異之,回以狀聞,帝彌加欽慕。
〈荷澤語錄〉:「決心證者,臨叁軍際,白刃相向下,風力解身曰,見無念,堅如金剛,毫微不動。」
假饒毒藥也閑閑。
達磨大師數被毒藥至六度,以緣化已畢,傳法得人,遂不複救之,端居而逝,蓋已將無生法忍,視毒藥如閑事也。
我師得見然燈佛。
釋迦佛以五優波羅華,供養然燈佛,路上見然燈佛前來,釋迦即布發掩泥,然燈佛走過,扪釋迦頂授記曰:「善男子,汝于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
多劫曾爲忍辱仙。
釋迦佛于山中修道,自號忍辱仙人,值哥利王與諸宮人,入山遊獵,晝寢時,諸宮人遊山,見一人俨然獨坐,是諸宮人俱來瞻仰,王起問諸近臣,宮人何在,左右奏曰:「往彼仙人庵所也」,王怒,躬自仗劍,問雲:「汝是何人」,對雲:「忍辱仙人」,王遂劍斷其手足,節節支解,不生瞋恨。《金剛經》雲:「念過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此蓋譬喻修忍辱波羅蜜之境界也。
幾回生?幾回死?
自性中本無生死,衆生錯認無明爲本性,故有生死輪轉。
《圓覺經》雲:「雲何無明,善男子,一切衆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猶如迷人,四方易處,妄認四大爲自身相,六塵緣影爲自心相,譬彼病目,見空中華及第二月,善男子,空實無華,病者妄執,由妄執故,非唯惑此虛空自性,亦複迷彼實華生處,由此妄有輪轉生死。」
生死悠悠無定止。
倘今生不能證悟,仍處生死輪轉,如失舵扁舟,在驚濤駭浪之中,悠悠無有定止。
自從頓悟了無生。
自從無始無明叻的打破之後,無量劫生死種子,和盤托出,方知自性本來無生無死。
六祖〈無相頌〉雲:「此頌是頓教,亦名大法船,迷聞經累劫,悟則剎那間。」
于諸榮辱何憂喜。
既悟自性無生,則榮辱憂喜皆不相幹,荷澤曰:「縱見恒沙佛來,亦無一念喜心,縱見恒沙衆生,一時俱滅,亦不起一念悲心,此是大丈夫,得空心平等。」
《維摩诘經》雲:「故入生死而無所畏,于諸榮辱心無憂喜。」
入深山,住蘭若。
梵名蘭若,此雲清淨虛,釋子所居也,明心見性之後,宏揚佛法,普度衆生,或逍遙放曠,深山窮谷,水邊林下,隨緣度日,皆無不可。〈懶瓒歌〉曰:「世事悠悠,不如山丘,青松蔽日,碧澗長流,山雲當幕,夜月爲釣,臥藤蘿下,塊石枕頭,不朝天子,豈羨王候,生死無慮,更複何憂。」又八指頭陀詩:「我與青山有宿緣,住山不要買山錢,山中歲月如流水,纔看梅花又一年。」
岑崟幽邃長松下。
古德詩雲:「二十年來住子湖,二時齋粥氣力粗,無事時來行一轉,問他世人識也無」,又詩雲:「萬松嶺上一間屋,老僧半間雲半間,雲自叁更去行雨,歸來方羨老僧閑。」
優避靜坐野僧家。
古人雲:「白雲深處老僧多。」又古德詩雲:「萬機休罷付癡憨,蹤迹時容野鹿參,不脫(廿/麻)衣拳作枕,幾生夢在緣蘿庵。」雪峤詩雲:「春風卷簾入窗紗,物外修然度歲華,青山個個伸頭看,看我庵中煮苦茶。」
阗寂安居實潇灑。
喬覺禅師詩雲:「攜筇小步踏蒼苔,遙指青山雲正開,澗水松風聽不絕,又教童子抱琴來。」古庭禅師詩雲:「構屋山居物外禅,繞(窗/心)白石與清泉,自從識破安心法,衲被蒙頭自在眠。」
覺即了。
已到家。
〈顯宗記〉:「了法身而真解脫。」
不施功。
不用再修。
荷澤雲:「修習即是有爲法,夫所言修習,不離于智覺,既有智覺,即有照用,如是因果宛然,生滅本無,何假修習。」
一切有爲法不同。
最上乘大乘是無爲法,二乘小乘是有爲法,差之毫厘,失之千裏。
《維摩诘經》雲:「法名無爲,若行有爲,是求有爲,非求法也。」
荷澤曰:「諸學道者,心無青黃赤白,亦無出入去來及遠近前後,亦無作意,亦無不作意,如是者,謂之相應也,若有出定入定及一切境界,非論善惡,皆不離妄心,有所得並是有爲,全不相應。」
住相布施生天福。
《華嚴經》雲:「亡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爲魔業。」
猶如仰箭射虛空。
如人唾天,自汙其面。
勢力盡,箭還墜。
龐居士雲:「但願空諸所有,慎勿實諸所無。」
招得來生不如意。
福報多者,有財有勢,容易造業,故來生更不如意。
爭似無爲實相門。
實相門者,般若波羅蜜多法門也。修般若法者,證實相之後,入于無余涅槃,不受後有,與佛無二無別。〈荷澤語錄〉:「修行般若波羅蜜者,能攝一切法,行般若波羅蜜行,即是一切行之根本,是故金剛般若波羅蜜,最尊最勝最第一,無生無滅無去來,一切諸佛從中出。」
《維摩诘經》雲:「法名無爲,若行有爲,是求有爲,非求法也。」
一超直入如來地。
不修小乘二乘,直修大乘最上乘,當下見性成佛,與他從上諸聖把臂共行。
但得本。
自古諸佛及祖師,皆先證悟本體,然後能敷揚妙理,釋迦佛依一實相,流出十二部經典,說四乘法門,曆代祖師,亦皆見性之後,方能接引後人,故得其體,則得其用。
莫愁末。
證悟本體之後,隨手拈來,隨拈一法,皆是佛法,如釋迦佛拈花示衆,趙州禅師拈一根草作丈六金身,無往而非佛性,左右逢源,妙用無窮,皆是自性本體流出。
如淨琉璃含寶月。
身心宇宙萬物,皆是佛性,內外瑩徹。寶月,喻妙明真心也。
既能解此如意珠。
自性流露,妙用無窮。
自利利他終不竭。
佛性妙用,譬若無盡寶藏,利己利他,無有匮竭,菩薩以菩提心爲體而自度,以大悲心爲用而度他。
《維摩诘經》雲:「何謂不盡有爲?謂不離大慈,不舍大悲,深發一切智心而不忽忘,教化衆生,終不厭倦……不著己樂,慶于彼樂。」
江月照,松風吹。
寒山大士偈曰:「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潔,無物堪比倫,教我如何說。」
蒼雪法師詩雲:「手攜叁尺杖,隨步入深松,水落澗邊澗,雲含峰外峰,臨橋將見月,近寺忽聞鍾,坐到清涼處,蒼煙起萬重。」
永夜清宵何所爲。
晝夜二十四小時,頭頭皆是叁昧,皆在定中。
佛性戒珠心地印。
自性是金剛光明寶戒,諸佛本源,心心相印,佛佛授手,祖祖相傳。
霧露雲霞體上衣。
法身遍滿虛空,霧露雲霞皆是法身之衣。趙州從谂禅師曰:「菩提涅槃,真如佛性、盡是貼體衣服。」
降龍缽。
世尊入慈心叁昧,降火龍于缽中。
解虎钖。
昔有高僧,以…
《荷澤大師證道歌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