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荷澤大師證道歌考▪P6

  ..續本文上一頁錫解二虎之鬥。

  兩钴金環嗚曆曆。

  錫杖上有兩钴金環,表真俗二谛,每股有叁環,共六環,表六度。

  鳴曆曆者,正法宣揚,邪法擘易也。

  不是標形虛事持。

  錫杖所以表示正法,非徒具儀式而已。

  如來寶杖親蹤迹。

  《錫杖經》雲:「世尊告諸比丘,汝等皆應受持錫杖,所以者何?過去諸佛執持錫杖,未來諸佛執持錫杖,現在諸佛亦執是杖。」

  不求真,不斷妄。

  求真斷妄,乃二乘境界,佛性本來具足,非求而有,非斷而得,故小乘斷六根,二乘斷一念無明,皆非究竟法門,惟大乘破無始無明,見本來面目,方是究竟之法。

  了知二法空無相。

  就自性相看,真妄二法,皆非實相。

  志公〈大乘贊〉:「有心取相爲實,定知見性不了」,又雲:「妄身臨鏡照影,影與妄身不殊,但欲去影留身,不知身本同虛,身本與影不異,不得一有一無,若欲存一舍一,永與真理相疏,更若愛聖憎凡,生死海裏沈浮,煩惱因心有故,無心煩惱何居,不勞分別取相,自然得道須臾。」

  無相無空無不空。

  見性之後,真的、妄的、虛的、實的,無非佛性,故無所謂有相無相,亦無所謂空與不空,皆是佛性,〈燈錄〉神會大師示衆雲:「自性如空,本來無相。」

  即是如來真實相。

  證實相之後,當體即是如來佛性,古德雲:「轉山河歸自己」,《楞嚴經》雲:「山河大地,森羅萬象,皆是如來常住,微妙真心」,又雲:「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皆是如來藏妙真如性。」

  《維摩诘經》雲:「雲何平等,謂我等涅槃等,所以者何,我及涅槳,此二皆空,以何爲空,但以名字故空,如此二法,無決定性,得是平等,無有余病,唯有空病,空病亦空。」

  心鏡明。

  馬祖雲:「悟自本性,一悟永悟,不複更迷,如日出時,不合于暗,智慧日出,不與煩惱暗俱,了心境界,妄想即除,妄想既除,即是無生,法性本有,有不假修,禅不屬坐,坐即有著,若見此理,真正合道,隨緣度日,坐起相隨,戒行增熏,積于淨業,但能如是,何慮不通。」

  鑒無礙。

  生來死去,喜怒哀樂,如空中片雲,海中一漚,毫無妨礙。

  〈顯宗記〉:「真如淨性,慧鑒無窮。」

  〈神會語錄〉:「明鏡高臺,能照萬像,悉現其中,古德相傳,共稱爲妙,今此門中,末許此爲妙,何以故?明鏡能照萬像,萬像不見其中,此將爲妙,何以故?如來以無分別智,能分別一切,豈將有分別心而分別一切。」

  廓然瑩徹周沙界。

  如赫日當空,群昏照破,廓然瑩徹,周遍大千。

  萬象森羅影現中。

  森羅萬象,皆是如來常住,微妙真心。

  一顆圓光非內外。

  大千境界在一微塵內,宇宙山河納一芥子中,妙明真心,圓裹叁世,內外一如。志公〈十二時頌〉:「雞鳴醜,一顆圓光明已久,內外推尋覓總無,境上施爲渾大有。」

  豁達空。

  與佛同時,有外道六師,其見皆落空。一曰富蘭那迦葉,一切法斷滅性空,無君臣父子,忠孝之道。二曰末伽梨拘賒梨子,謂衆生罪垢,無因無緣。叁曰刪阇夜毗羅胝子,謂道不須求,經生死劫數,若盡自得。四曰阿耆多翅舍欽婆羅,主將修苦行,謂今身並受苦,後夜身常樂。五曰迦羅鸠馱迦旃延,主張應物起見,人問有耶,即答有,問無耶,即答無。六曰尼犍陀菩提子,謂罪福苦樂,盡由前世,要當必償,今雖行道,不能中斷。又我國道家莊周主張自然主義,皆豁達空之流也,乃止作任滅四病中之任病。

  撥因果。

  撥因果,是匹病中之止病作病,僧問慧忠國師曰:「即心是佛,可更修萬行否」,師曰:「諸聖皆具二嚴,豈撥無因果耶。」

  又雲居智禅師曰:「見有淨穢凡聖,亦是大病,作無凡聖解,又屬撥無因果。」

  莽莽蕩蕩招殃禍。

  如是知,如是見,如是行,如是解,如是錯誤生死輪回,無有了期,四病未除,莽莽蕩蕩,招殃惹禍,動辄得咎,豈不大可懼耶?

  棄有著空病亦然。

  《壇經》六祖曰:「善知識,莫聞吾說空,便即著空,第一莫著空,若空心靜坐,即著無記空。」

  六師外道,以及小乘二乘,皆棄有落空,即四病中之滅病也。

  荷澤曰:「聲聞修空住空被空縛,修定住是被定縛,修靜住靜被靜縛,修寂住寂被寂縛,是故《般若經》雲:『若取法相,即著我人衆生壽者。』」

  《維摩诘經》〈問疾品〉雲:「雲何平等?謂我等涅槃等……空病亦空。」

  還如避溺而投火。

  棄有落空,如避溺投火一樣,喪身失命。

  舍妄心,取真理。

  舍妄取真皆是作病,亦曰我執,古來修行人,每謂佛性能起妄念,破一分無明,證一分法身,無明破盡,法身顯露,此乃大錯,佛性本是大覺,不起妄念,妄念乃自腦筋見聞覺知起,故無明妄念斷盡,是落空,自性法身本來具足,無明本無體性,故法身非破無明而有,無明亦非一分一分而破,所謂見則直下便見,擬思即差,又謂大乘非空非有,亦空亦有,乃外道四句百非之理,與大乘法,相隔天淵。

  〈燈錄〉神會大師示衆雲:「無作乃攀緣自息。」

  取舍之心成巧僞。

  志公〈大乘贊〉雲:「法性本來常寂,蕩蕩無有邊畔,安心取舍之間,被他二境回換。」

  佛性中無取無舍,取舍之心,乃見聞覺知作用,無明爲主,皆是巧僞造作,

  如龍潭出水一般,非本來真心也。《維摩诘經》雲:「調伏心是聲聞法。」

  學人不了用修行。

  修行人不了真心具足之理,故舍妄取真,落于四病,爲法所縛。

  〈荷澤語錄〉:「衆生若有修,即是妄心,不可得解脫。」

  深成認賊將爲子。

  修行人錯認四病爲法門,錯認四相爲佛性,無法成道。

  《圓覺經》雲:「譬如有人認賊爲子,其家財寶,終不成就。」

  損法財,滅功德。

  其因認賊爲子,故自性法財德功,皆歸損滅。

  莫不由斯心意識。

  《圓覺經》雲:「以有思惟心,測度如來圓覺境界,如取螢火燒須彌山,終不能著。」

  是以禅門了卻心。

  無明窠臼打破,真心顯露,大事已了。

  《楞伽經》雲:「佛語心爲宗,無門爲法門。」

  〈顯宗記〉雲:「知空寂而了法身,了法身而真解脫。」

  頓入無生知見力。

  直截根源,證無生法忍,知見與諸佛無別。

  大丈夫。

  崔趙公問徑山道欽禅師曰:「弟子今欲出家得否」,師曰:「出家乃大丈夫事,非將相之所能爲」,公于是有省。

  《壇經》五祖曰:「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丈夫。」

  荷澤曰:「縱見恒沙佛來,亦無一念喜心,縱見恒沙衆生一時俱滅,亦無一念悲心,此是大丈夫,得空心平等。」

  秉慧劍。

  以智慧爲劍。《維摩诘經》雲:「以智慧劍,破煩惱賊。」

  般若鋒兮金剛焰。

  以般若爲鋒,以金剛爲焰,金剛能壞萬物,萬物不能壞金剛,修大乘人,以觀照般若,利用方便般若爲武器,破無始無明,證實相般若。

  〈顯宗記〉雲:「妙中之妙,即妙法身,天中之天,乃金剛慧。」

  荷澤曰:「譬如一綟之絲,其數無量,若合爲繩,置于木上,利劍一斬,一時俱斷,絲數雖多,不勝一劍,發菩薩心人,亦複如是,若遇真正善知識,以方便直示真如,用金剛慧,斷諸地位煩惱,豁然曉悟,自見法性,本來空寂,慧利明了,通達無礙。」

  非但空摧外道心。

  外道斷常見落于空,惟大乘法能破之。

  早曾落卻天魔膽。

  天魔者,欲界、色界、無色界之魔,惟大乘能破之。

  《維摩诘經》雲:「雖過魔行,而現降伏衆魔,是菩薩行」,又曰:「一切衆魔及諸外道,皆吾侍也,所以者何?衆魔者樂生死,菩薩于生死而不舍,外道者樂諸見,菩薩于諸見而不動。」

  震法雷,擊法鼓。

  說最上乘法,警惕衆生。

  布慈雲兮灑甘露。

  古德雲:「汝學般若,如下種子,我說法要,如此天澤。」

  六祖雲:「我今說法,猶如時雨,溥潤大地,汝等佛性,譬如種子,遇茲沾洽,悉得發生,承吾旨者,決獲菩提,依吾行者,定證妙果。」

  龍象蹴蹋潤無邊。

  譬喻大乘法,非小乘中乘所及,經雲:「龍象蹴踏,非驢所堪。」

  證此之時,萬象俱絕,恒沙妄念,一時頓盡,無邊功德,應時等備。

  叁乘五性皆醒悟。

  證此之時,萬象俱絕,恒沙妄念,一時頓盡,無邊功德,應時等備。

  五性者,一定性聲聞,必開阿羅漢果,有無漏之種子者。二定性緣覺,必開辟支佛果,有無漏之種子者。叁定性菩薩,必開佛果,有無漏之種子者。四不定性,有二種或叁種之無漏種子者。五無性,無叁乘無漏之種子者。

  雪山肥膩更無雜,純出醍醐我常納。

  經雲:「雪山有草,名曰肥膩,更無雜異,白牛食之,純出醍醐」,雪喻佛性,香草喻大乘法門,白牛喻定慧體用,醍醐喻最上乘法門。

  《維摩诘經》雲:「若菩薩住是解脫者,以須彌之高廣,內芥子中,無所增減,須彌山王本相如故,而四天王、忉利諸天,不覺不知己之所入,唯應度者,乃見須彌入芥子中,是名不可思議解脫法門。」

  一性圓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

  自性圓滿不漏,通達無礙,佛性即萬物,萬物即佛性,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百丈懷海禅師雲:「變海水爲酥酪,破須彌爲微塵,攝四大海水入一毛孔,于一義作無量義,于無量義作一義。」

  一月普現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攝。

  月喻佛性,水喻萬物,佛性現萬物體中,如月現于一切水,萬物之性,皆攝于佛性,如一切水中之月,皆攝于一月也。

  〈顯宗記〉:「如水分千月,能見聞知覺,見聞覺知而常空寂。」

  諸佛法身入我性,我性同共如來合。

  諸佛法身與我之佛性無別。《圓覺經》雲:「如百千燈,光照一室,其光遍滿,無壞焦雜……光體無二。」

  《維摩诘經》雲:「供養于十方,無量億如來,諸佛及己身,無有分別想。」

  一地具足一切地。

  若了一,萬事畢,本體已得,一切具足。

  非色非心非行業。

  自性中無所謂色心行業。

  …

《荷澤大師證道歌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荷澤顯宗記溯源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