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月溪法師講金剛經釋要▪P11

  ..續本文上一頁菩提之名未冠以慧命,而此分則冠以慧命二字,乃示須菩提從此已知無情說法矣。

  “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爲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衆生,于未來世,聞說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須菩提,彼非衆生,非不衆生,何以故?須菩提,衆生衆生者,如來說非衆生,是名衆生。”

  此段佛告貧菩提言:若有人謂佛說法者,即爲誹謗佛也。“無法可說,是名說法”者,即人若能明白無情說法,才爲真正說法。能明白無情說法者,則能續佛慧命,此即正法眼藏。以上諸分須菩提之名末冠以慧命而此處冠以慧命者,即指須菩提已得正法眼藏矣。

  須菩提問佛言:將來世界是否有人能明自無情說法之理?佛答曰:“彼非衆生,非不衆生。”彼非衆生者,即指能明白無情說法者,彼人即非衆生也,因其知見已與佛無二無別矣。“非不衆生”者,謂其肉體雖爲衆生,而實不能當其爲衆生也。

  袁州仰山南塔光湧禅師,依仰山剃度,北遊谒臨濟,複歸視山,山曰:“汝來作甚麼?”師曰:“禮觐和尚。”山曰:“還見和尚麼?”師曰:“見。”山曰:“和尚何似驢?”師曰:“某甲見和尚亦不似佛。”山曰:“若不似佛,似個什麼?”師曰:“若有所似與驢何別?”山大驚曰:“凡聖兩忘,情盡體露;吾以此驗人二十年,無決了者,子保任之。”山每指彼謂人曰:“此子肉身佛也。”

  “衆生衆生者”,前一衆生是指普通衆生,後一衆生,乃指見佛性之衆生。依佛性而觀之,則實無衆生可言。然由佛性發揮,則衆生即是佛也。

  澧州龍潭崇信禅師,渚宮人也,其家賣餅,師少而英異。初悟和尚。爲靈鑒潛請居天皇寺,人莫之測,師家于寺巷,常日以十餅饋之,天皇受之,每食畢常留一餅曰:“吾惠汝,以陰子孫。”師一日自念曰:“餅是我持去,何以反贻我耶,其別有旨乎?”遂告而問焉。皇曰:“是汝持來,複汝何咎?”師聞之頗曉玄旨,因投出家。皇曰:“汝昔崇福善,今信吾言,可名崇信,由是服勤左右。一日問曰:“某自到來,不蒙指示心要?”皇曰:“自汝到來,吾未嘗不指故心要。”師曰:“何處指示?”皇曰:“汝擎茶來,吾爲汝接,汝行食來,吾爲汝受;汝和南時,吾便低頭;何處不指示心要?”師低頭良久,皇曰:“見則直下便見,擬思即差。”師當下開解,複問:“如何保任?”皇曰:“任性逍遙,隨緣放曠;但盡凡心,別無聖解。”

  無法可得分第二十二

  見佛性已,無須再修,若有修者,便是頭上加頭。譬如有人,欲由上海而詣香港,若其已至,則無可複至矣。

  釋迦佛雲:“菩薩及末世衆生,修習此心得成就者(即指見性成佛),于此無修。”已得成就,便不須再修,亦再無佛可成。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爲無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我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須菩提問佛明心見性後無可再修耶?佛答雲然也,明心見性後再無少法可得矣。

  見佛性之法門,並非要人日日修行,修至老死爲止。譬如釋迦佛叁十歲見性成佛,以後便再無行可修矣;六祖二十四歲見佛性,以後亦再無行可修。破無始無明見佛性,只有一次,彈指之間即可破也。如同釋迦佛睹明星見性成佛,六祖聽金剛經豁然見性。世界萬物有壞,唯此佛性永無變壞。古德雲:“一生辛苦萬年閑,只在禅家瞬息間;捉著瞿昙心捩子,回頭打破祖師關。”此一四句偈乃指刹那間明心見性已,則以後萬萬年無須再修矣。

  淨心行善分第二十叁

  善可分爲兩種:(一)有爲之善,即有因果輪回之善,種善因必得善果。(二)無爲之善,即指常樂我淨之佛性,既無輪回,亦超越因果報應。

  “複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以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佛性是自由平等者,無高下,無來去。無生滅,無新舊,亦無我人衆生壽者四相,故爲無上正等正覺。

  此處所提之善法,即指無爲之善,如來說即非善法,因爲從佛性而觀之,則無爲之善法亦無,然由佛性發揮,則是真正之無爲善法,真正之自由平等。真正之大解脫。

  福智無比分第二十四

  福可分爲有漏之福與無漏之福兩種,有漏之福乃有得必有失者,無漏之福則是永久無遺失者,故無任何世福可比。

  “須菩提,若叁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如是等七寶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羅蜜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爲他人說,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叁大千世界所有諸須彌山王,如是等七寶聚,乃相對者,故其功德亦屬相對;佛性絕對,故其功德亦是絕對者。

  所謂四句偈者即:“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衆生衆生者,如來說非衆生,是名衆生。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化無所化分第二十五

  化者即指釋迦佛說法度衆生,無所化者乃指金剛般若佛性,故無衆生可度。

  “須菩提,于意雲何?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度衆生,須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實無有衆生如來度者,若有衆生如來度者,如來即有我人衆生壽者,須菩提,如來說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爲有我。須菩提,凡夫者,如來說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釋迦佛對須菩提言:汝勿以爲如來有度衆生之念,因爲金剛般若佛性中,實無衆生可度,若言佛性有衆生可度,則已落于四相。如來所言我者,乃指真如自性之我,而非肉體之我,而凡夫則認爲佛性有我。凡夫者即指一切世人,佛性中既無人之存在,則何凡聖之有?然由佛性而言,則凡夫即如來,如來與凡夫無有差別。

  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

  釋迦佛有叁十二相,印度之轉輪聖王,亦有叁十二相。法身乃金剛般若之佛性,佛性本無相,有相者乃肉身也。

  “須菩提,于意雲何?可以叁十二相觀如來不?須菩提言:如是,如是,以叁十二相觀如來。佛言:須菩提,若以叁十二相觀如來者,轉輪聖王即是如來。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不應以叁十二相觀如來,爾時世尊而說偈言:“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若以叁十二相觀如來,則轉輪聖王亦有叁十二相,故轉輪聖王亦應是佛。于是須菩提乃明佛旨即言:不應以叁十二相觀如來。

  佛性無色,亦無音聲,若人但觀色相音聲,則永無法得見如來,然則如何才能得見如來耶,曰:衆生之佛性與諸佛之佛性無二無別,若人明心見性,始爲真正得見佛也。

  無斷無滅分第二十七

  何謂具足相?具足相者即:佛性,見欲色有,一念無明,六根也。此四項乃從無始而有,且亦無有終盡,永不能斷滅;然若見佛性已,則此四項皆轉變爲佛性矣。唯有無始無明是無始有終者,亦是可破可斷者,一旦被破,則永無複續。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須菩提,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說諸法斷滅,莫作是念,何以故?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于法不說斷滅相。”

  若有人言:具足相者非佛,則此人不明無上正等正覺,勿以爲具足相非無上正等正覺,若言具足相非正等正覺者,則是斷滅見,何以故?證無上正等正覺實非斷滅,因爲具足相即是無上正等正覺。

  不受不貪分第二十八

  佛性日日說法度生。而終不受報應,是故佛性不受不貪,亦不受果報。未見佛性前,有作如是因,必受如是果報,佛性所作之福德,乃超越因果者,故曰不受不貪。

  “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恒河沙等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複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于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何以故?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雲何菩薩不受福德?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

  恒河沙世界七寶布施之功德,不若有人能知一切法無我之功德,因爲一切法無我即是具足相,得成于忍,即證無生法忍也,如是功德則超過以前所講一切布施之功德。佛性乃超越因果輪回者,須菩提問何故菩薩不受福德?曰:菩薩所作福德乃由佛性而作者,故無所受。

  明心見性,得無生法忍,無生者,即無生無滅,法忍者,萬德莊嚴,一切法皆是佛性,皆是絕對,故不受福德之報,因福德乃相對者,佛性乃絕對者,故明心見性之功德最勝。

  威儀寂靜分第二十九

  威儀者,即行住坐臥之四威儀也,吾人之佛性,行住坐臥間皆是如如不動,故曰威儀寂靜。

  “須菩提,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是人不解我所說義。何以故?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如來者,本來佛性也,佛性無所不住,不去不來,本來如此,故名如來。若有來去坐臥,則是相對,而非絕對矣。

  一合理相分第叁十

  佛性即淨土,淨土即宇宙,故曰一合理相,佛性是遍滿虛空者,法身淨土亦見遍滿虛空者。若人此刻得見佛性,此刻即生淨土矣。譬如釋迦佛叁十歲見佛性,當時即生淨土矣。六祖二十四歲見佛性。其亦當時即生淨土。法身淨土,永無變壞。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叁千大千世界,碎爲微塵,于意雲何?是微塵衆,甯爲多不?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塵衆實有者,佛即不說是微塵衆,所以者何?佛說微塵衆,即非微塵衆,是名微塵衆。世尊,如來所說叁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實有者,即是一合相。如來說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須菩提,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說,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

  佛說微塵衆,乃指吾人心中之種種思想而言,若按佛性而論,本無微塵思想;然依佛性而觀,則一切微塵思想皆是佛性。

  圓覺經雲:“善男子,一切障礙即究竟覺,得念失念,無非解脫,成法破法皆是涅槃;智慧愚癡通爲般若;菩薩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無明真如無異境界,諸戒定慧及淫怒癡具是梵行,衆生國土,同一法性;地獄天宮,皆爲淨土;有性無性,齊成佛道;一切煩惱畢竟解脫,法界海慧,照了諸相,猶如虛空。此名如來隨順覺性。善男子,但諸菩薩及末世衆生,居一切時不起妄念,于諸妄心,亦不息滅,住妄想境界不加了知;于無了知不辨真實。”

  一合相乃無言無說,不能以文筆形容,但有言說都無實義;惟悟與悟,乃能知之。可是一般人終想看看佛性,然此實不可能。譬如有人未到北京。卻想看看北京風景,縱使望穿眼珠,竭盡思慮,終不可得。

  知見不生分第叁十一

  般若經雲:“見無所見即真見,知無所知即真知。”見佛性已,由佛性而發揮,則一切知見皆屬佛性。未見佛性以腦筋發揮,則一切知見俱是生死輪回。

  “須菩提,若人言:佛說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須菩提,于意雲何?是人解我所說義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何以故?世尊說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即非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是名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須菩提,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于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須菩提,所言法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見者,如見也。佛性本無四相,然由佛性而發揮,則四相即佛性;未見佛性時乃錯認四相爲佛性,見佛性後,則四相即爲佛性。

  吾人對佛性應當如是了知,佛性乃本無法相,若能知此理,則是真知見。所謂法相者,即指人之知見,在佛性中本無若何知見,故曰即非法相。然由佛性發揮,則一切法相皆是真知真見,故曰是名法相。

  石霜慈明禅師法會下,有僧日誦金剛經百遍,師聞之召謂曰:“汝日誦經。究竟經義否?”曰“未曾。”師曰:“汝當日誦一遍,參究佛意,若一句下悟去,如飲海水一滴,便知百川之味。”僧如教,一日誦至“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處,蓦然有省,遂以向師,師遽指床前狗子雲:“狗子(口+爾)”僧無語,師便打出。

  應化非真分第叁十二

  法可分無爲法與有爲法兩種:腦筋所思想者,以及眼所見之宇宙萬象,皆屬有爲法,有爲者,即有生滅,有來去,有成壞也,無爲法者,即指佛性,佛性無坐滅,無來去,無成壞。應化非真者,即指一切有爲法,皆非真實者也。

  “須菩提,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只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提心者,持于此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爲人演說,其福勝彼,雲何爲人演說?不取于相,如如不動。何以故?

  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明心見性,其福最勝,見性後爲人演說,亦不取于相,惟自佛性上發揮,不離絕對,未明心見性者說法,皆是有爲法,是相對者。如夢幻泡影,變化無定,故福德有限。

  “佛說是經已,長老須菩提,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釋迦佛所規定之講大乘及最上乘經之四不依:

  (一)依智(佛性)不依識(腦筋之思想感覺)

  (二)依法(大乘及最上乘法)不依人(小乘人及二乘人)

  (叁)依了義(最上乘經及大乘經)不依不了義(中乘經及小乘經)

  (四)依義(第一義谛,即佛性由體發用)不依字(又譯爲語,即不能照字面解釋也)古人雲:“依文解義,與佛作冤;離經一字,即同魔說”。

  --------------------------------------------------------------------------------

  本文依菩提印經會〈民國七十九年五月〉

  《月溪法師講金剛經釋要 心印心疏》版本登錄、修正部份標點,並校核。歡迎引用流通。

  

  

《月溪法師講金剛經釋要》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