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即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若人藐视读诵金刚经,则其罪业必堕恶道,因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读诵金刚经者即等于佛,若人藐视此人,即同藐视佛陀。然而此人今世虽为人轻贱,而其先世罪业悉皆消灭,并于将来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性绝对,无因无果,故证悟佛性者,先世罪业,即时消陨,如汤沃雪。
供养过去无量数诸佛,不如供养自佛,自佛者即明心见性是也。供养过去诸佛,其功德虽大,然是相对者,有为者,若能打破无始无明,明心见性,证悟绝对,则功德胜前千万矣。此经发挥绝对妙理,故其功德亦属绝对。
究竟无我分第十七
“究竟”者,即指佛性而言,佛性以外不立一法,故曰无我。佛性无得,无众生可度,亦无法可说。有人问一大德云:“何谓慈悲?”大德答言:“无佛可成为慈,无众生可度为悲。”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然灯佛即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则为非大身,是名大身。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则不名菩萨,何以故?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此分开首,须菩提问佛:“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与第二分之文相类同。第二分乃问如何用功方能明心见性。然此分之间则意在见性后应如何普度众生。佛性本来无法可说,亦无众生可度。若未见佛性而说法者,则必落于四相;若见性则已离四相。故四相未还元为佛性者,不可称为明心见性之菩萨。
佛性本来现成,故无有法发菩提心,无修无证。
佛性不可取,亦不可得,故如来于然灯佛所实无所得,若有所得,则是相对,非绝对也。若有法可得,则四相未除,不能见性成佛。故然灯佛必不与授记,四相已除。证悟绝对,则知佛性现成圆满,无得无证,故然灯佛为之授记也。
如来意即本来如此,佛性本来如此,不变不异,无得无证,故无有菩提可得,若有可证可得,便非本来如此。
明心见性,证悟绝对之理后,则知绝对佛性中无实无虚,本来如此,一切皆是佛性,故随拈一法皆是佛法,然佛为度众生而说一切法者,欲以相对破相对也。使进入绝对,故所言一切法,即非一切法,但假名为一切法而已。
凡能长大者,皆是相对者,有相者,故非绝对之大身。法身绝对,无相可见,乃真大身,故大身者,不过假名而已。
四相皆空,众生本来成佛,若说当灭度一切众生,则未离四相,不是真菩萨。真正明心见性之菩萨,知一切法皆是相对,皆是假名,连菩萨亦是假名而已。故佛要人打破四相,否定一切相对之法。
佛土绝对,本来庄严。不须再加庄严,若言我当庄严佛土,便是头上加头,画蛇添足,是相对者,而非绝对者矣。
若能破我执法执,通达无我无法者,则是真菩萨,然当须打破空执,始能成佛也。
未得明心见性而说法者,譬如人未曾到过北京,若令其讲述北京街道市面一切情况,终无是处。从前我亲自见过两人谈话问答。甲问曰:“汝曾否到过广州?”乙答曰:“到过。”甲又问:“南海县在广州何处?”答曰:“离广州四十里。”又问:“番禺县在广州何处?”答曰;“离广州八十里。”其实两人都未曾到过广州。讲述佛法亦复如是,若明眼人在坐,则能分辨是非。释迦佛云:“未出轮回(指未会明心见性)而辩圆觉(指佛性),彼圆觉性即同流转;若免轮回,无有是处。”佛说此段经文,即指未曾明心见性,而讲述佛性妙理,终无是处。若人未曾到过北京广州,而讲述彼处情况,亦终无是处。此喻非常明了。
一体同观分第十八
一体者即佛性,若能以佛性发挥,则随处于若何环境皆可得安住。佛性譬如牧童,见欲色有,见闻觉知,一念无明,以及六识譬如耕牛;如牛吃草,牧童乃任其觅食,然若食稻,牧童便将其牵走矣。佛性中本无三世,而非无三世即佛性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甯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肉眼者凡夫也,天眼者小乘也,慧眼者中乘也,法眼者大乘也,佛眼者最上乘也。明心见性者五眼具足,故能知众生种种心性,而灭度之。
明心见性具五眼,能知众生种种心性,因为绝对者能知相对,而相对者则不能知绝对也。恒河沙世界中众生虽多,其心性如来可以相对二字尽之。何以故?因为众生起心动念,皆在相对范围中,过去,现在,未来皆不可得,变幻莫定,非绝对真心。绝对真心超越三界,故无得失。绝对真性无过去心,无现在心,亦无未来心。
鼎州德山宣鉴禅师,简州周氏子,幼岁出家,依年受具,精究律藏,于性相诸经,贯通旨趣;常讲金刚般若,时谓之周金刚。常谓同学曰:“一毛吞海,海性无亏;纤芥投锋,锋利不动;学与无学,惟我知焉。”后闻南方禅席颇盛,师气不平,乃曰:“出家儿千劫学佛威仪,万劫学佛细行,不得成佛,南方魔子敢言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我当搂其窟穴,灭其种类以报佛恩。”遂担青龙疏钞出蜀,至澧阳路上见一婆子卖饼,因息肩买饼点心。婆子指担曰:“这个是什么文字?”师曰:“青龙疏钞。”婆曰:“讲何经?”师曰:“金刚经。”婆曰:“我有一问,你若答得,施与点心,若答不得,且别处去;金刚经道: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未知上座点那个心?”师无语,遂往龙潭至法堂曰:“久向龙潭,及乎到来,潭又不见,龙又不现。”潭引身曰:“子亲到潭。”师无语,遂栖止焉。一夕侍立次。潭曰:“更深何不下去?”师珍重便出,却回曰:“外面黑。潭点纸烛度与师,师拟接,潭复吹灭,师于此大悟。
法界通化分第十九
未见佛性之前。世界即世界,见佛性后,以佛性而观,则此世界即为法界。法界乃法身净土,遍满虚空,充塞宇宙。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福德若有,便是相对者,有限者,故不为多;若绝对之佛性,则无所谓福德,无所谓多少,以其不可计量,故说为多。
离色离相分第二十
金刚般若佛性本无色相,见佛性后由佛性而发挥,佛性是定慧,由定发慧,则一切色相皆为佛性。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诸相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如来说具足色身者,即指人之肉体。约佛性而言,则无肉体,然由佛性发挥则色身亦是佛性。
诸相者,即宇宙中一切所能见者,非相者,意即佛性中本无诸相。然依佛性观之,则一切诸相即是佛性。
非说所说分第二十一
佛之与法,孰先孰后?若法在先,此法何佛所说?若佛在先,其承何法而成佛道?
法有两种:(一)语言文字法,(二)寂灭法。以语言文字法而论,即佛在先法在后;若据寂灭法,则是法在先佛在后,一切诸佛皆因寂灭法而得成佛。经云:“诸佛所师即为法也,得成道已,然始广说十二部经,引化众生。”众生承佛教法,修行乃得成佛,即是佛先法后也。
寂灭法乃离语言文字之法,石头瓦块随拈一法皆是佛法。故经云:“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若能明白无情说法,则可续佛慧命矣。无情说法者,例如释迦佛夜睹明星而成大道,明星乃无情者。又如释迦佛拈花示众,花亦无情者。
二十一分以前须…
《月溪法师讲金刚经释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