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月溪法師講金剛經釋要▪P10

  ..續本文上一頁有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我若具說者,或有人聞,心即狂亂,狐疑不信,須菩提,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

  若人藐視讀誦金剛經,則其罪業必墮惡道,因爲一切衆生皆有佛性,讀誦金剛經者即等于佛,若人藐視此人,即同藐視佛陀。然而此人今世雖爲人輕賤,而其先世罪業悉皆消滅,並于將來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佛性絕對,無因無果,故證悟佛性者,先世罪業,即時消隕,如湯沃雪。

  供養過去無量數諸佛,不如供養自佛,自佛者即明心見性是也。供養過去諸佛,其功德雖大,然是相對者,有爲者,若能打破無始無明,明心見性,證悟絕對,則功德勝前千萬矣。此經發揮絕對妙理,故其功德亦屬絕對。

  究竟無我分第十七

  “究竟”者,即指佛性而言,佛性以外不立一法,故曰無我。佛性無得,無衆生可度,亦無法可說。有人問一大德雲:“何謂慈悲?”大德答言:“無佛可成爲慈,無衆生可度爲悲。”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佛告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衆生,滅度一切衆生已,而無有一衆生實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則非菩薩。所以者何?須菩提,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于然燈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佛于然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須菩提,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然燈佛即不與我授記:汝于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是故然燈佛與我授記,作是言,汝于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何以故?如來者,即諸法如義。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于是中無實無虛;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須菩提,譬如人身長大。須菩提言:世尊,如來說人身長大,則爲非大身,是名大身。須菩提,菩薩亦如是,若作是言:我當滅度無量衆生,則不名菩薩,何以故?須菩提,實無有法,名爲菩薩。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須菩提,若菩薩作是言:我當莊嚴佛土,是不名菩薩。何以故?如來說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須菩提,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此分開首,須菩提問佛:“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與第二分之文相類同。第二分乃問如何用功方能明心見性。然此分之間則意在見性後應如何普度衆生。佛性本來無法可說,亦無衆生可度。若未見佛性而說法者,則必落于四相;若見性則已離四相。故四相未還元爲佛性者,不可稱爲明心見性之菩薩。

  佛性本來現成,故無有法發菩提心,無修無證。

  佛性不可取,亦不可得,故如來于然燈佛所實無所得,若有所得,則是相對,非絕對也。若有法可得,則四相未除,不能見性成佛。故然燈佛必不與授記,四相已除。證悟絕對,則知佛性現成圓滿,無得無證,故然燈佛爲之授記也。

  如來意即本來如此,佛性本來如此,不變不異,無得無證,故無有菩提可得,若有可證可得,便非本來如此。

  明心見性,證悟絕對之理後,則知絕對佛性中無實無虛,本來如此,一切皆是佛性,故隨拈一法皆是佛法,然佛爲度衆生而說一切法者,欲以相對破相對也。使進入絕對,故所言一切法,即非一切法,但假名爲一切法而已。

  凡能長大者,皆是相對者,有相者,故非絕對之大身。法身絕對,無相可見,乃真大身,故大身者,不過假名而已。

  四相皆空,衆生本來成佛,若說當滅度一切衆生,則未離四相,不是真菩薩。真正明心見性之菩薩,知一切法皆是相對,皆是假名,連菩薩亦是假名而已。故佛要人打破四相,否定一切相對之法。

  佛土絕對,本來莊嚴。不須再加莊嚴,若言我當莊嚴佛土,便是頭上加頭,畫蛇添足,是相對者,而非絕對者矣。

  若能破我執法執,通達無我無法者,則是真菩薩,然當須打破空執,始能成佛也。

  未得明心見性而說法者,譬如人未曾到過北京,若令其講述北京街道市面一切情況,終無是處。從前我親自見過兩人談話問答。甲問曰:“汝曾否到過廣州?”乙答曰:“到過。”甲又問:“南海縣在廣州何處?”答曰:“離廣州四十裏。”又問:“番禺縣在廣州何處?”答曰;“離廣州八十裏。”其實兩人都未曾到過廣州。講述佛法亦複如是,若明眼人在坐,則能分辨是非。釋迦佛雲:“未出輪回(指未會明心見性)而辯圓覺(指佛性),彼圓覺性即同流轉;若免輪回,無有是處。”佛說此段經文,即指未曾明心見性,而講述佛性妙理,終無是處。若人未曾到過北京廣州,而講述彼處情況,亦終無是處。此喻非常明了。

  一體同觀分第十八

  一體者即佛性,若能以佛性發揮,則隨處于若何環境皆可得安住。佛性譬如牧童,見欲色有,見聞覺知,一念無明,以及六識譬如耕牛;如牛吃草,牧童乃任其覓食,然若食稻,牧童便將其牽走矣。佛性中本無叁世,而非無叁世即佛性也。

  “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肉眼。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天眼。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慧眼。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法眼。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佛眼。須菩提,于意雲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說是沙不?如是,世尊,如來說是沙。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諸恒河所有沙數佛世界,如是甯爲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衆生,若幹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爲非心,是名爲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肉眼者凡夫也,天眼者小乘也,慧眼者中乘也,法眼者大乘也,佛眼者最上乘也。明心見性者五眼具足,故能知衆生種種心性,而滅度之。

  明心見性具五眼,能知衆生種種心性,因爲絕對者能知相對,而相對者則不能知絕對也。恒河沙世界中衆生雖多,其心性如來可以相對二字盡之。何以故?因爲衆生起心動念,皆在相對範圍中,過去,現在,未來皆不可得,變幻莫定,非絕對真心。絕對真心超越叁界,故無得失。絕對真性無過去心,無現在心,亦無未來心。

  鼎州德山宣鑒禅師,簡州周氏子,幼歲出家,依年受具,精究律藏,于性相諸經,貫通旨趣;常講金剛般若,時謂之周金剛。常謂同學曰:“一毛吞海,海性無虧;纖芥投鋒,鋒利不動;學與無學,惟我知焉。”後聞南方禅席頗盛,師氣不平,乃曰:“出家兒千劫學佛威儀,萬劫學佛細行,不得成佛,南方魔子敢言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我當摟其窟穴,滅其種類以報佛恩。”遂擔青龍疏鈔出蜀,至澧陽路上見一婆子賣餅,因息肩買餅點心。婆子指擔曰:“這個是什麼文字?”師曰:“青龍疏鈔。”婆曰:“講何經?”師曰:“金剛經。”婆曰:“我有一問,你若答得,施與點心,若答不得,且別處去;金剛經道: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未知上座點那個心?”師無語,遂往龍潭至法堂曰:“久向龍潭,及乎到來,潭又不見,龍又不現。”潭引身曰:“子親到潭。”師無語,遂棲止焉。一夕侍立次。潭曰:“更深何不下去?”師珍重便出,卻回曰:“外面黑。潭點紙燭度與師,師擬接,潭複吹滅,師于此大悟。

  法界通化分第十九

  未見佛性之前。世界即世界,見佛性後,以佛性而觀,則此世界即爲法界。法界乃法身淨土,遍滿虛空,充塞宇宙。

  “須菩提,于意雲何?若有人滿叁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須菩提,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福德若有,便是相對者,有限者,故不爲多;若絕對之佛性,則無所謂福德,無所謂多少,以其不可計量,故說爲多。

  離色離相分第二十

  金剛般若佛性本無色相,見佛性後由佛性而發揮,佛性是定慧,由定發慧,則一切色相皆爲佛性。

  “須菩提,于意雲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色身見。何以故?如來說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不?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何以故?如來說諸相具足,即非諸相具足,是名諸相具足。”

  如來說具足色身者,即指人之肉體。約佛性而言,則無肉體,然由佛性發揮則色身亦是佛性。

  諸相者,即宇宙中一切所能見者,非相者,意即佛性中本無諸相。然依佛性觀之,則一切諸相即是佛性。

  非說所說分第二十一

  佛之與法,孰先孰後?若法在先,此法何佛所說?若佛在先,其承何法而成佛道?

  法有兩種:(一)語言文字法,(二)寂滅法。以語言文字法而論,即佛在先法在後;若據寂滅法,則是法在先佛在後,一切諸佛皆因寂滅法而得成佛。經雲:“諸佛所師即爲法也,得成道已,然始廣說十二部經,引化衆生。”衆生承佛教法,修行乃得成佛,即是佛先法後也。

  寂滅法乃離語言文字之法,石頭瓦塊隨拈一法皆是佛法。故經雲:“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若能明白無情說法,則可續佛慧命矣。無情說法者,例如釋迦佛夜睹明星而成大道,明星乃無情者。又如釋迦佛拈花示衆,花亦無情者。

  二十一分以前須…

《月溪法師講金剛經釋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