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月溪法师讲金刚经释要▪P9

  ..续本文上一页心见性后,则正报还元为佛性,肉体即同法身。

  以恒河沙身命布施,仍是相对者,不若以此绝对法门布施于人,则其福无量。

  〔三十二相〕具名三十二大人相。此三十二相不限于佛,总为大人之相也。具此相者,在家为转轮王,出家则开无上觉,是为天竺国人相说。三藏法数四十八谓:“

  (一)足安平相  (二)千辐轮相  (三)手指纤长相

  (四)手足柔软相  (五)手足缦网相  (六)足跟满足相

  (七)足趺高好相  (八)

  (月+耑)如鹿王相 (九)手过膝相

  (十)马阴藏相  (十一)身纵广相  (十二)毛孔生青色相

  (十三)身毛上靡相  (十四)身金色相  (十五)常光一丈相

  (十六)皮肤细滑相  (十七)七处平满相  (十八)两腋满相

  (十九)身如狮子相  (二十)身端直相  (廿一)肩圆满相

  (廿二)四十齿相  (廿三)齿白齐密相  (廿四)牙白净相

  (廿五)颊车如狮子相 (廿六)咽中津液得上味相

  (廿七)广长舌相  (廿八)梵音深远相  (廿九)眼色如绀青相

  (三十)眼睫如牛王相 (卅一)眉间白毫相  (廿二)顶成肉髻相

  离相寂灭分第十四

  报恩经云:“寂灭为乐。”若能得见佛性,则行住坐卧,一切应酬皆是佛法。

  佛印禅师告诉苏东坡说:“佛法在行住坐卧处,着衣吃饭处,痾尿撤溺处,没理没会处,死活不得处。”

  老庞居士说:“神通及妙用,运水与投柴。”鸟窠禅师在他衣上括起一根布毛,向咀边一吹,告诉其徒弟说:“佛法我这儿亦有少许。”

  华严经云:“世间法即佛法,佛法即世间法;不能以世间法分别佛法,不能以佛法分别世间法。”见佛性已即离一切相,亦离生死轮回,故曰寂灭为乐。量无边功德。”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即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即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瞋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即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闇,即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即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义趣”即最上乘之透三句。最上乘法甚难明了,古德云:“若明吹毛利,西来第一谛。”

  须菩提从未得闻如是最上乘佛法,故当其一闻此法,即感悟而流涕。

  “甚深经典”,即指最上乘之透三句,须菩提以前但得解悟,及闻此经发挥绝对之理,始能透澈,故感激涕泣。

  闻此经而得信入开悟,便能明心见性。佛说实相,其实是无所谓相,但有假名而已,故赵州云:“佛之一字,我不喜闻。”此遣实相。

  “实相”者,即实实在在有佛性存在。“即是非相”,乃由佛性上看,则本无任何实相存在;然由佛性发挥。则一切皆是佛性。传灯录云:“随拈一法,皆是佛法。”

  佛在世时,闻经修法,明心见性,尚不为难,佛灭后五百年而能修大乘,明心见性,则甚难,因为此人能破四相,而证绝对也。归纳一切诸相,而为我人众生寿者四类,皆是相对者,应加否定。若能将此四相境界打破,便可见性成佛。“如是”佛印可也。

  闻此经而不布畏者,则其根基必深,故甚为希有。

  “第一波罗密,即非第一波罗密,是名第一波罗密。”此乃最上乘之透三句。波罗密,意即究竟成佛;第二句指佛性中既无佛亦无众生;第三句乃由佛性发挥,故波罗密即究竟到彼岸。

  法是绝对者,故释迦所说法,即是透三句,即是实相;既说六度,又破六度,亦是透三句;欲使一字不留,消归无余涅槃,始为真正到达绝对之彼岸也。

  “忍辱波罗密,即非忍辱波罗密,是名忍辱波罗密。”此亦为最上乘之透三句。第一句忍辱波罗,即行忍辱之道;第二句指佛性中并无若何忍辱及不忍辱;第三句乃由佛性发挥,故忍辱波罗密即究竟到彼岸。

  释迦佛以前之印度,人多喜用譬喻,故释迦佛亦常用譬喻说法。楞严经云:“佛告阿难:如来今日实言告汝,诸有智者要以譬喻而得开悟。”

  昔日释迦佛为忍辱仙人时,一次在山林中打坐,适歌利王游猎,追赶一鹿,至仙人处,鹿乃失踪。王问仙人曰:“汝见鹿趋向何方?”仙人自忖,若实言鹿之趋向,则鹿必为杀害;若言鹿非往彼方,则是妄语,故仙人无答。国王又问:“汝是何人?”仙人曰:“修忍辱者。”于是国王乃以利刃将其身体一一支解割截。当时仙人唯观佛性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故无痛苦,亦无瞋恨。

  佛性无四相,见佛性已,即证无生法忍,故虽节节支解,与佛性无干,亦无可恨。

  最上乘之透三句法,是由无上正等正觉所发挥者。“不应住色生心”,乃由佛性而言,佛性本然,无有一切色声香味触法;然由佛性发挥,则色声香味触法即是佛性。

  “应生无所住心”,此言佛性本无所住。若心有所住,即为非住,任汝说何等法,佛性终不住着。

  “菩萨心”即是最上乘法,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不住色声香味触法而行布施。

  若言佛性有所住者,便着相对之四相,则非绝对之佛性矣。未得明心见性者,见色住色,闻声住声,为六尘所转,为四相所迷;自己做不得主,故名轮回生灭。见性之后,则六尘即为佛性,四相亦还元为佛性,但住佛性,故住即无住。经云:“见无所见即真见。”布施亦然,住色布施,便是相对者,为四相所限制。若住佛性布施,则是绝对平等之施;住同无住,施同无施,其施也属绝对,故其福德亦是绝对者,不可限量也。

  诸相及众生,皆是假名而已,是相对者,明心见性后皆变为绝对佛性。

  凡如来所说者,皆是真语,实语,因其语言皆从真如自性流出,故非诳惑人之语言,亦非显异惑众之语言。

  佛性是最究极之实在,不变不异,故随拈一法皆是佛法。

  “如来所说法,此法无实无虚。”此言以真实破真实也,实与虚是相对者。佛性先天地而存,本来如是,故无虚实可言。

  法是相对者,应加否定,然后能入绝对;若住法布施,则为法所缚,无法进入绝对,如人入暗,即无所见矣,若无所住而生其心,便是佛性作主,佛性能转万物,如太阳之光明,通照一切。能受持此经者,即有明心见性之希望,明眼宗师,望见学人来,稍加勘验,便知是人如何。

  持经功德分第十五

  若人依照金刚经而受持,即可明心见性。昔有人受持金刚经,及其明心见性后乃曰:“终日念经文,如识旧时人。”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即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着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即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以恒河沙身布施,仍是相对,若能懂得此经,明心见性,证悟绝对,则其福胜彼。然此法门非修小乘二乘者所可领受也。受持此经,明心见性,然后可为人说,则其旨与佛无别,其功德亦不可思议,如是即为荷担如来正法。

  修小乘中乘者,未能明心见性,着于四相,则仍在相对范围之中,故既不能领悟绝对之理,亦不能听受,何况为人解说乎。

  此经既发挥绝对妙理,放在在处处皆应供养。

  能净业障分第十六

  佛性本无业障。古德云:“业障如霜露,慧日能消除。”若能明心见性,则罪福了无可得。

  “复次,须菩提,若善男于,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即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只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须菩提,若善男于,善女人,于后末世,…

《月溪法师讲金刚经释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