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月溪法師講金剛經釋要▪P9

  ..續本文上一頁心見性後,則正報還元爲佛性,肉體即同法身。

  以恒河沙身命布施,仍是相對者,不若以此絕對法門布施于人,則其福無量。

  〔叁十二相〕具名叁十二大人相。此叁十二相不限于佛,總爲大人之相也。具此相者,在家爲轉輪王,出家則開無上覺,是爲天竺國人相說。叁藏法數四十八謂:“

  (一)足安平相  (二)千輻輪相  (叁)手指纖長相

  (四)手足柔軟相  (五)手足缦網相  (六)足跟滿足相

  (七)足趺高好相  (八)

  (月+耑)如鹿王相 (九)手過膝相

  (十)馬陰藏相  (十一)身縱廣相  (十二)毛孔生青色相

  (十叁)身毛上靡相  (十四)身金色相  (十五)常光一丈相

  (十六)皮膚細滑相  (十七)七處平滿相  (十八)兩腋滿相

  (十九)身如獅子相  (二十)身端直相  (廿一)肩圓滿相

  (廿二)四十齒相  (廿叁)齒白齊密相  (廿四)牙白淨相

  (廿五)頰車如獅子相 (廿六)咽中津液得上味相

  (廿七)廣長舌相  (廿八)梵音深遠相  (廿九)眼色如绀青相

  (叁十)眼睫如牛王相 (卅一)眉間白毫相  (廿二)頂成肉髻相

  離相寂滅分第十四

  報恩經雲:“寂滅爲樂。”若能得見佛性,則行住坐臥,一切應酬皆是佛法。

  佛印禅師告訴蘇東坡說:“佛法在行住坐臥處,著衣吃飯處,痾尿撤溺處,沒理沒會處,死活不得處。”

  老龐居士說:“神通及妙用,運水與投柴。”鳥窠禅師在他衣上括起一根布毛,向咀邊一吹,告訴其徒弟說:“佛法我這兒亦有少許。”

  華嚴經雲:“世間法即佛法,佛法即世間法;不能以世間法分別佛法,不能以佛法分別世間法。”見佛性已即離一切相,亦離生死輪回,故曰寂滅爲樂。量無邊功德。”

  “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世尊,若複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即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實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爲難,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衆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即爲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複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爲希有。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是名忍辱波羅蜜。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爲歌利王割截身體,我于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應生瞋恨。須菩提,又念過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即爲非住,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須菩提,菩薩爲利益一切衆生故,應如是布施,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衆生,即非衆生。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诳語者,不異語者。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須菩提,若菩薩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闇,即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須菩提,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經,受持讀誦,即爲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義趣”即最上乘之透叁句。最上乘法甚難明了,古德雲:“若明吹毛利,西來第一谛。”

  須菩提從未得聞如是最上乘佛法,故當其一聞此法,即感悟而流涕。

  “甚深經典”,即指最上乘之透叁句,須菩提以前但得解悟,及聞此經發揮絕對之理,始能透澈,故感激涕泣。

  聞此經而得信入開悟,便能明心見性。佛說實相,其實是無所謂相,但有假名而已,故趙州雲:“佛之一字,我不喜聞。”此遣實相。

  “實相”者,即實實在在有佛性存在。“即是非相”,乃由佛性上看,則本無任何實相存在;然由佛性發揮。則一切皆是佛性。傳燈錄雲:“隨拈一法,皆是佛法。”

  佛在世時,聞經修法,明心見性,尚不爲難,佛滅後五百年而能修大乘,明心見性,則甚難,因爲此人能破四相,而證絕對也。歸納一切諸相,而爲我人衆生壽者四類,皆是相對者,應加否定。若能將此四相境界打破,便可見性成佛。“如是”佛印可也。

  聞此經而不布畏者,則其根基必深,故甚爲希有。

  “第一波羅密,即非第一波羅密,是名第一波羅密。”此乃最上乘之透叁句。波羅密,意即究竟成佛;第二句指佛性中既無佛亦無衆生;第叁句乃由佛性發揮,故波羅密即究竟到彼岸。

  法是絕對者,故釋迦所說法,即是透叁句,即是實相;既說六度,又破六度,亦是透叁句;欲使一字不留,消歸無余涅槃,始爲真正到達絕對之彼岸也。

  “忍辱波羅密,即非忍辱波羅密,是名忍辱波羅密。”此亦爲最上乘之透叁句。第一句忍辱波羅,即行忍辱之道;第二句指佛性中並無若何忍辱及不忍辱;第叁句乃由佛性發揮,故忍辱波羅密即究竟到彼岸。

  釋迦佛以前之印度,人多喜用譬喻,故釋迦佛亦常用譬喻說法。楞嚴經雲:“佛告阿難:如來今日實言告汝,諸有智者要以譬喻而得開悟。”

  昔日釋迦佛爲忍辱仙人時,一次在山林中打坐,適歌利王遊獵,追趕一鹿,至仙人處,鹿乃失蹤。王問仙人曰:“汝見鹿趨向何方?”仙人自忖,若實言鹿之趨向,則鹿必爲殺害;若言鹿非往彼方,則是妄語,故仙人無答。國王又問:“汝是何人?”仙人曰:“修忍辱者。”于是國王乃以利刃將其身體一一支解割截。當時仙人唯觀佛性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故無痛苦,亦無瞋恨。

  佛性無四相,見佛性已,即證無生法忍,故雖節節支解,與佛性無幹,亦無可恨。

  最上乘之透叁句法,是由無上正等正覺所發揮者。“不應住色生心”,乃由佛性而言,佛性本然,無有一切色聲香味觸法;然由佛性發揮,則色聲香味觸法即是佛性。

  “應生無所住心”,此言佛性本無所住。若心有所住,即爲非住,任汝說何等法,佛性終不住著。

  “菩薩心”即是最上乘法,爲利益一切衆生故,應不住色聲香味觸法而行布施。

  若言佛性有所住者,便著相對之四相,則非絕對之佛性矣。未得明心見性者,見色住色,聞聲住聲,爲六塵所轉,爲四相所迷;自己做不得主,故名輪回生滅。見性之後,則六塵即爲佛性,四相亦還元爲佛性,但住佛性,故住即無住。經雲:“見無所見即真見。”布施亦然,住色布施,便是相對者,爲四相所限製。若住佛性布施,則是絕對平等之施;住同無住,施同無施,其施也屬絕對,故其福德亦是絕對者,不可限量也。

  諸相及衆生,皆是假名而已,是相對者,明心見性後皆變爲絕對佛性。

  凡如來所說者,皆是真語,實語,因其語言皆從真如自性流出,故非诳惑人之語言,亦非顯異惑衆之語言。

  佛性是最究極之實在,不變不異,故隨拈一法皆是佛法。

  “如來所說法,此法無實無虛。”此言以真實破真實也,實與虛是相對者。佛性先天地而存,本來如是,故無虛實可言。

  法是相對者,應加否定,然後能入絕對;若住法布施,則爲法所縛,無法進入絕對,如人入暗,即無所見矣,若無所住而生其心,便是佛性作主,佛性能轉萬物,如太陽之光明,通照一切。能受持此經者,即有明心見性之希望,明眼宗師,望見學人來,稍加勘驗,便知是人如何。

  持經功德分第十五

  若人依照金剛經而受持,即可明心見性。昔有人受持金剛經,及其明心見性後乃曰:“終日念經文,如識舊時人。”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複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後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以身布施。若複有人,聞此經典,信心不逆,其福勝彼,何況書寫受持讀誦,爲人解說。須菩提,以要言之,是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如來爲發大乘者說,爲發最上乘者說。若有人能受持讀誦,廣爲人說,如來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功德。如是人等,即爲荷擔如來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何以故?須菩提,若樂小法者,著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則于此經不能聽受讀誦、爲人解說。須菩提,在在處處,若有此經,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應供養。當知此處,即爲是塔,皆應恭敬,作禮圍繞,以諸華香,而散其處。”

  以恒河沙身布施,仍是相對,若能懂得此經,明心見性,證悟絕對,則其福勝彼。然此法門非修小乘二乘者所可領受也。受持此經,明心見性,然後可爲人說,則其旨與佛無別,其功德亦不可思議,如是即爲荷擔如來正法。

  修小乘中乘者,未能明心見性,著于四相,則仍在相對範圍之中,故既不能領悟絕對之理,亦不能聽受,何況爲人解說乎。

  此經既發揮絕對妙理,放在在處處皆應供養。

  能淨業障分第十六

  佛性本無業障。古德雲:“業障如霜露,慧日能消除。”若能明心見性,則罪福了無可得。

  “複次,須菩提,若善男于,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爲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即爲消滅。當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須菩提,我念過去無量阿僧只劫。于然燈佛前,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悉皆供養承事,無空過者。若複有人,于後末世,能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于我所供養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須菩提,若善男于,善女人,于後末世,…

《月溪法師講金剛經釋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