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月溪法师讲金刚经释要▪P11

  ..续本文上一页菩提之名未冠以慧命,而此分则冠以慧命二字,乃示须菩提从此已知无情说法矣。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此段佛告贫菩提言:若有人谓佛说法者,即为诽谤佛也。“无法可说,是名说法”者,即人若能明白无情说法,才为真正说法。能明白无情说法者,则能续佛慧命,此即正法眼藏。以上诸分须菩提之名末冠以慧命而此处冠以慧命者,即指须菩提已得正法眼藏矣。

  须菩提问佛言:将来世界是否有人能明自无情说法之理?佛答曰:“彼非众生,非不众生。”彼非众生者,即指能明白无情说法者,彼人即非众生也,因其知见已与佛无二无别矣。“非不众生”者,谓其肉体虽为众生,而实不能当其为众生也。

  袁州仰山南塔光涌禅师,依仰山剃度,北游谒临济,复归视山,山曰:“汝来作甚么?”师曰:“礼觐和尚。”山曰:“还见和尚么?”师曰:“见。”山曰:“和尚何似驴?”师曰:“某甲见和尚亦不似佛。”山曰:“若不似佛,似个什么?”师曰:“若有所似与驴何别?”山大惊曰:“凡圣两忘,情尽体露;吾以此验人二十年,无决了者,子保任之。”山每指彼谓人曰:“此子肉身佛也。”

  “众生众生者”,前一众生是指普通众生,后一众生,乃指见佛性之众生。依佛性而观之,则实无众生可言。然由佛性发挥,则众生即是佛也。

  澧州龙潭崇信禅师,渚宫人也,其家卖饼,师少而英异。初悟和尚。为灵鉴潜请居天皇寺,人莫之测,师家于寺巷,常日以十饼馈之,天皇受之,每食毕常留一饼曰:“吾惠汝,以阴子孙。”师一日自念曰:“饼是我持去,何以反贻我耶,其别有旨乎?”遂告而问焉。皇曰:“是汝持来,复汝何咎?”师闻之颇晓玄旨,因投出家。皇曰:“汝昔崇福善,今信吾言,可名崇信,由是服勤左右。一日问曰:“某自到来,不蒙指示心要?”皇曰:“自汝到来,吾未尝不指故心要。”师曰:“何处指示?”皇曰:“汝擎茶来,吾为汝接,汝行食来,吾为汝受;汝和南时,吾便低头;何处不指示心要?”师低头良久,皇曰:“见则直下便见,拟思即差。”师当下开解,复问:“如何保任?”皇曰:“任性逍遥,随缘放旷;但尽凡心,别无圣解。”

  无法可得分第二十二

  见佛性已,无须再修,若有修者,便是头上加头。譬如有人,欲由上海而诣香港,若其已至,则无可复至矣。

  释迦佛云:“菩萨及末世众生,修习此心得成就者(即指见性成佛),于此无修。”已得成就,便不须再修,亦再无佛可成。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问佛明心见性后无可再修耶?佛答云然也,明心见性后再无少法可得矣。

  见佛性之法门,并非要人日日修行,修至老死为止。譬如释迦佛三十岁见性成佛,以后便再无行可修矣;六祖二十四岁见佛性,以后亦再无行可修。破无始无明见佛性,只有一次,弹指之间即可破也。如同释迦佛睹明星见性成佛,六祖听金刚经豁然见性。世界万物有坏,唯此佛性永无变坏。古德云:“一生辛苦万年闲,只在禅家瞬息间;捉着瞿昙心捩子,回头打破祖师关。”此一四句偈乃指刹那间明心见性已,则以后万万年无须再修矣。

  净心行善分第二十三

  善可分为两种:(一)有为之善,即有因果轮回之善,种善因必得善果。(二)无为之善,即指常乐我净之佛性,既无轮回,亦超越因果报应。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佛性是自由平等者,无高下,无来去。无生灭,无新旧,亦无我人众生寿者四相,故为无上正等正觉。

  此处所提之善法,即指无为之善,如来说即非善法,因为从佛性而观之,则无为之善法亦无,然由佛性发挥,则是真正之无为善法,真正之自由平等。真正之大解脱。

  福智无比分第二十四

  福可分为有漏之福与无漏之福两种,有漏之福乃有得必有失者,无漏之福则是永久无遗失者,故无任何世福可比。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三大千世界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乃相对者,故其功德亦属相对;佛性绝对,故其功德亦是绝对者。

  所谓四句偈者即:“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化无所化分第二十五

  化者即指释迦佛说法度众生,无所化者乃指金刚般若佛性,故无众生可度。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即有我人众生寿者,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释迦佛对须菩提言:汝勿以为如来有度众生之念,因为金刚般若佛性中,实无众生可度,若言佛性有众生可度,则已落于四相。如来所言我者,乃指真如自性之我,而非肉体之我,而凡夫则认为佛性有我。凡夫者即指一切世人,佛性中既无人之存在,则何凡圣之有?然由佛性而言,则凡夫即如来,如来与凡夫无有差别。

  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

  释迦佛有三十二相,印度之转轮圣王,亦有三十二相。法身乃金刚般若之佛性,佛性本无相,有相者乃肉身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即是如来。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则转轮圣王亦有三十二相,故转轮圣王亦应是佛。于是须菩提乃明佛旨即言: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佛性无色,亦无音声,若人但观色相音声,则永无法得见如来,然则如何才能得见如来耶,曰:众生之佛性与诸佛之佛性无二无别,若人明心见性,始为真正得见佛也。

  无断无灭分第二十七

  何谓具足相?具足相者即:佛性,见欲色有,一念无明,六根也。此四项乃从无始而有,且亦无有终尽,永不能断灭;然若见佛性已,则此四项皆转变为佛性矣。唯有无始无明是无始有终者,亦是可破可断者,一旦被破,则永无复续。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若有人言:具足相者非佛,则此人不明无上正等正觉,勿以为具足相非无上正等正觉,若言具足相非正等正觉者,则是断灭见,何以故?证无上正等正觉实非断灭,因为具足相即是无上正等正觉。

  不受不贪分第二十八

  佛性日日说法度生。而终不受报应,是故佛性不受不贪,亦不受果报。未见佛性前,有作如是因,必受如是果报,佛性所作之福德,乃超越因果者,故曰不受不贪。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何以故?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着,是故说不受福德。”

  恒河沙世界七宝布施之功德,不若有人能知一切法无我之功德,因为一切法无我即是具足相,得成于忍,即证无生法忍也,如是功德则超过以前所讲一切布施之功德。佛性乃超越因果轮回者,须菩提问何故菩萨不受福德?曰:菩萨所作福德乃由佛性而作者,故无所受。

  明心见性,得无生法忍,无生者,即无生无灭,法忍者,万德庄严,一切法皆是佛性,皆是绝对,故不受福德之报,因福德乃相对者,佛性乃绝对者,故明心见性之功德最胜。

  威仪寂静分第二十九

  威仪者,即行住坐卧之四威仪也,吾人之佛性,行住坐卧间皆是如如不动,故曰威仪寂静。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如来者,本来佛性也,佛性无所不住,不去不来,本来如此,故名如来。若有来去坐卧,则是相对,而非绝对矣。

  一合理相分第三十

  佛性即净土,净土即宇宙,故曰一合理相,佛性是遍满虚空者,法身净土亦见遍满虚空者。若人此刻得见佛性,此刻即生净土矣。譬如释迦佛三十岁见佛性,当时即生净土矣。六祖二十四岁见佛性。其亦当时即生净土。法身净土,永无变坏。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甯为多不?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即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实有者,即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须菩提,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着其事。”

  佛说微尘众,乃指吾人心中之种种思想而言,若按佛性而论,本无微尘思想;然依佛性而观,则一切微尘思想皆是佛性。

  圆觉经云:“善男子,一切障碍即究竟觉,得念失念,无非解脱,成法破法皆是涅槃;智慧愚痴通为般若;菩萨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无明真如无异境界,诸戒定慧及淫怒痴具是梵行,众生国土,同一法性;地狱天宫,皆为净土;有性无性,齐成佛道;一切烦恼毕竟解脱,法界海慧,照了诸相,犹如虚空。此名如来随顺觉性。善男子,但诸菩萨及末世众生,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界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辨真实。”

  一合相乃无言无说,不能以文笔形容,但有言说都无实义;惟悟与悟,乃能知之。可是一般人终想看看佛性,然此实不可能。譬如有人未到北京。却想看看北京风景,纵使望穿眼珠,竭尽思虑,终不可得。

  知见不生分第三十一

  般若经云:“见无所见即真见,知无所知即真知。”见佛性已,由佛性而发挥,则一切知见皆属佛性。未见佛性以脑筋发挥,则一切知见俱是生死轮回。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见者,如见也。佛性本无四相,然由佛性而发挥,则四相即佛性;未见佛性时乃错认四相为佛性,见佛性后,则四相即为佛性。

  吾人对佛性应当如是了知,佛性乃本无法相,若能知此理,则是真知见。所谓法相者,即指人之知见,在佛性中本无若何知见,故曰即非法相。然由佛性发挥,则一切法相皆是真知真见,故曰是名法相。

  石霜慈明禅师法会下,有僧日诵金刚经百遍,师闻之召谓曰:“汝日诵经。究竟经义否?”曰“未曾。”师曰:“汝当日诵一遍,参究佛意,若一句下悟去,如饮海水一滴,便知百川之味。”僧如教,一日诵至“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处,蓦然有省,遂以向师,师遽指床前狗子云:“狗子(口+尔)”僧无语,师便打出。

  应化非真分第三十二

  法可分无为法与有为法两种:脑筋所思想者,以及眼所见之宇宙万象,皆属有为法,有为者,即有生灭,有来去,有成坏也,无为法者,即指佛性,佛性无坐灭,无来去,无成坏。应化非真者,即指一切有为法,皆非真实者也。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只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明心见性,其福最胜,见性后为人演说,亦不取于相,惟自佛性上发挥,不离绝对,未明心见性者说法,皆是有为法,是相对者。如梦幻泡影,变化无定,故福德有限。

  “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释迦佛所规定之讲大乘及最上乘经之四不依:

  (一)依智(佛性)不依识(脑筋之思想感觉)

  (二)依法(大乘及最上乘法)不依人(小乘人及二乘人)

  (三)依了义(最上乘经及大乘经)不依不了义(中乘经及小乘经)

  (四)依义(第一义谛,即佛性由体发用)不依字(又译为语,即不能照字面解释也)古人云:“依文解义,与佛作冤;离经一字,即同魔说”。

  --------------------------------------------------------------------------------

  本文依菩提印经会〈民国七十九年五月〉

  《月溪法师讲金刚经释要 心印心疏》版本登录、修正部份标点,并校核。欢迎引用流通。

  

  

《月溪法师讲金刚经释要》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